湖北省宜昌市四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物体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会向上传递到一定高度。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受地形、地面粗糙度、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月平均气温、边界层厚度(上午6:00)和地下水位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数字序号①②③依次表示( )
A. 气温、边界层厚度、地下水位 B. 地下水位、气温、边界层厚度
C. 边界层厚度、地下水位、气温 D. 地下水位、边界层厚度、气温
2.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 四川盆地 B. 东北平原 C. 华北平原 D. 青藏高原
3. 与夏季相比,曲线②所示地理事物春季数值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弱 B. 植被覆盖少 C. 大风天气多 D. 融雪量较大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中国地理知识可知,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七月份,所以③表示气温;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主要从六月开始上升,所以①表示地下水位;剩余的②表示边界层厚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③该地月平均气温曲线。根据图中信息,该地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介于0°~﹣5℃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介于25°~30℃。结合题干四个选项: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均温高于0℃,A错误;东北平原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零下5℃以下,B错误;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且纬度相对较低,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介于0°~﹣5℃之间,C正确;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气温低,为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曲线②为该地边界层厚度。由材料知,大气边界层厚度指地面上各种粗糙物体使大气流动受阻,导致气流向上传递到的高度。图中显示,该地大气边界层厚度春季数值较大,说明春季风力比较强,C正确;太阳辐射与融雪量对大气边界厚度影响较小,AD错误;植被覆盖减少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降低,B错误。故选C。
【点睛】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形成的直接原因: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含量少,晴天多,大气的逆辐射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0℃以下,其气候具有独特的高寒特点。
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北浅南深,入湖径流量的85%来自伏尔加河。春季,里海北部湖水受伏尔加河径流的影响,垂直交换减弱,湖水性质也发生变化,有的年份甚至会导致北部深水区域底层贝类的规模性死亡。下图示意里海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甲、乙、丙三地表层湖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5. 造成里海北部水深较浅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抬升 B. 风力沉积 C. 流水沉积 D. 内力张裂
6. 导致里海北部底层贝类规模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温低 B. 含氧量低 C. 盐度高 D. 食物缺乏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可知,里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湖水盐度受地表径流影响较大。甲处地处伏尔加河河口,入湖水量大,使湖水盐度最低:乙处也位于河口,该河流水量较小,该处盐度稍高;丙处无河流注入,湖水盐度最高。因此三地表层湖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丙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图可知,里海北部入湖河流较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导致水深较浅,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沉积,是外力作用,C正确。地壳抬升、内力张烈属于内力作用,AD错误。此处与风力沉积的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春季,里海北部湖水受伏尔加河径流的影响,垂直交换减弱,湖水性质也发生变化,有的年份甚至会导致北部深水区域底层贝类的规模性死亡。由于湖水垂直交换减弱,使底层湖水的含氧量降低,从而导致底部贝类规模性死亡,B正确。水温低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里海整体盐度不高,C错误。由于河流进入,河水会带来营养盐,食物较丰富,D错误。故选B。
【点睛】里海拥有与海洋相似的生态系统,海运业发达。里海在地理学上属性为‘海迹湖’,它与黑海最后分离成为一个内陆湖泊,距今不过1.1万多年。
盐风化作用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岩石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岩石表面景观的作用。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下图示意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露头是岩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盐风化穴,该地平均年降水量仅为84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岩石背风面易发生盐风化的原因是( )
A. 风小,风力侵蚀弱 B. 向阳,昼夜温差大
C. 干燥,盐分易结晶 D. 潮湿,盐晶易膨胀
8. 若该地红色砂岩四周年降水量相同,推测该地岩石的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的一侧是( )
A. 偏东侧 B. 偏南侧 C. 偏西侧 D. 偏北侧
9. 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现象。与甘肃酒泉相比,我国东部沿海红色砂岩形成的盐风化穴( )
A 更大,排列更密集 B. 更大,排列更稀疏 C. 更小,排列更稀疏 D. 更小,排列更密集
【答案】7. C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盐风化是易溶于水的盐分结晶导致的,岩石背风面不易被雨水淋湿,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强烈,盐分在岩石缝隙中结晶,撑裂岩石,所以岩石背风面较干燥,C正确、D错误;风力侵蚀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与盐风化的形成无关,A、B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都是红色砂岩,岩性相同,四周年降水量也相同,所以盐风化差异取决于水分蒸发(盐结晶)的强弱;由于甘肃位于中纬度地区,岩石南侧为阳坡,光照较强,所以南坡水分蒸发强烈,盐分结晶膨胀作用强,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大气降水为淡水,甘肃酒泉形成盐风化穴的盐分为岩石内部的可溶性矿物溶解形成,其溶解、下渗、蒸发线路较稳定,形成的盐风化穴规模较大。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的盐风化,其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潮水,盐分作用面积大,线路多,形成的风化穴数量多,排列密集,盐风化穴其穴口更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总人口为9936.5519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534.1952万人,全省人口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仍在不断的演变中。从这两次的人口普查来看,河南省内各地级市所辖区常住人口空间变化差别较大。下图示意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河南省人口空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机械化不均衡 B. 工业化水平差异大
C. 医疗条件差异较大 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1. 与河南省各地级市相比,郑州市十年人口增幅最大,得益于郑州( )
A. 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B. 先进的医疗技术
C. 较强的就业吸引力 D. 悠久的历史文化
12. 河南省南阳、驻马店等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其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A. 加快合村并镇的进程 B. 缓解城乡人口老龄化
C. 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D. 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
【答案】10. D 11. C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近年来,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人口变化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省会郑州和交通便利的城市,而非省会城市和非交通干线城市,尤其偏远和交通相对不便的城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其原因主要是省会郑州及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较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口的吸引力存在差异,D正确;农业机械化、医疗条件、工业化水平对于近年来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郑州十年人口增幅46%左右,是河南省人口增幅最大、增速最高的城市。究其原因,郑州市地处京广线与陇海线等多条铁路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郑州为省会城市,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对周边地级市及下辖县的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强,因此,郑州市在河南省内人口增幅最大,C正确;医疗技术先进、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近十年郑州市人口增长的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BD错误;郑州市人口出生率不高,A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合村并镇是我国一些地区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改革落后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好的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经济,将几个邻近的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的综合改革和探索,其与人口负增长关系不大,A错误;结合实际情况,南阳、驻马店等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主要是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导致的,乡村大量青壮年流失,会加重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B错误;环境承载力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生活消费水平有关,因此人口负增长不会增大区域的环境承载力,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负增长说明人口数量减少,有利于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110°E,20°N)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地( )
A. 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B.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 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约为40°
D.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
14. 关于图中各时间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 ②~③时间段,晨昏圈与地轴夹角渐小
C. ③~④时间段,北极地区一直处于极昼 D. ④~⑤时间段,该城市日出东北,昼渐长
15. 2022年1月某日,当该城市万家灯火时,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 )
①冰岛雷克雅未克(64°N,22°W)附近海域晨雾弥漫
②墨西哥圣地亚哥(23°N,110°W)此时地表温度最高
③中国北极黄河站(79°N,12°E)极光绚烂
④夏威夷火奴鲁鲁(21°N,158°W)烈日当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3. A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该地的经纬度可知,该地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热带季风气候,A对。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86°34',B错。该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46°34',最大差值为43°26',C、D错。故选A。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②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A错;②~③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晨昏圈与地轴夹角先渐小后渐大,B错;③~④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极地区并非一直处于极昼,故C错;④~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自20°N向北回归线移动,该城市日出东北,昼渐长,故选D。
【15题详解】
该城市位于110°E,可推知其位于东七区,万家灯火即入夜后,假设此时为20:00,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雷克雅未克当地时间约为12时,不是日出。①不可信;圣地亚哥经度为110°W,当地时间约为6时,此时地表温度不会最高,②不可信;火奴鲁鲁经度158°W,为西十一区,区时为2:00,不可能出现烈日当空现象,④不可信;此时北极黄河站正值极夜,易看到极光,③可信。因此不可信为①②④,故C对,ABD错,故选C。
【点睛】太阳高度角空间变化规律: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从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里常考的题型是判断或者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一句话搞定:距离太阳直射点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西北部,它把地中海西南岸与撒哈拉沙漠分开,最高峰为图卜卡勒峰,海拔4167米。阿特拉斯山脉从西北部的山麓地带到干燥裸露的巅峰,自然景观的空间分异显著。据联合国动物保护组织调查发现,近年来,阿特拉斯山脉西北部山麓地带的野生动物出现高迁山林的现象。下面为阿特拉斯山脉位置图。
(1)说明阿特拉斯山脉西北和东南两侧区域植被景观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阿特拉斯山脉巅峰气候干燥、裸岩广布的原因。
(3)近年来阿特拉斯山脉西北部山麓地带野生动物纷纷高迁山林,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差异:阿特拉斯山脉西北部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东南部以(热带)荒漠为主。
原因:阿特拉斯山脉西北部冬季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东南部冬季为盛行西风背风坡,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全年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
(2)阿特拉斯山脉山顶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山顶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岩石风化崩解,导致山顶裸岩广布,从而形成干燥裸露巅峰。
(3)阿特拉斯山脉西北部山麓地带人类活动频繁,动物栖息地被破坏,食物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山地植被带上移,动物迁入海拔较高的山林便于觅食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阿特拉斯山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景观及原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动物迁徙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景观取决于当地的水热组合状况。读图可知,阿特拉斯山位于地中海沿岸附近地区,应受到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西北坡处在盛行西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故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而阿特拉斯山的东南侧则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加上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导致全年高温干燥,故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小问2详解】
干燥说明降水少,该地位于沿海地区且海拔高,降水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气候干燥;裸露则说明该地土壤较少,难以生长植被,是由于山顶降水少,睛天多,昼夜温差大,导致岩石易风化崩解破碎,山顶裸岩广布,故形成干燥裸露巅峰。
【小问3详解】
动物会趋向于迁往食物和生存条件好的地区。结合图文材料和前题分析可知,山地西北麓气候条件较好,故是人类活动密集区,人类活动会导致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导致栖息地减少,生存空间减少,食物减少,不再适合动物生存,导致动物迁徙;其次,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导致原本的山地植被会向海拔更高的地区生长,动物为了觅食,也会随着植被分布的变化而迁徙。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的三清山是著名的地质公园。往往在冬季,其花岗岩峰石的实景和云海的虚景配合绝妙,一片烟水迷离之景。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雨雪天后,经常可看到云海景观。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分布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节理:岩石裂隙),在此基础上发育了众多不同阶段的微地貌,如花岗岩峰丛、峰林、峰柱、造型石等。下图示意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的形成过程。
(1)简析三清山冬季多云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描述三清山地质公园的地形地貌特征。
(3)结合示意图,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花岗岩造型石的形成过程。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雨雪天气(降水)较多;冬季山地丘陵气温(足够)低;雨雪后山谷水汽(蒸发)丰富;受三清山的地形抬升,水汽易在山坡(腰)上冷却凝结形成云海。
(2)地表崎岖,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陡峭、垂直高差大;地貌形态各异/多样,多峰林、峰丛、峰柱等。
(3)岩浆侵入地下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受内力挤压断裂抬升;上覆岩层在外力作川下遭风化、侵蚀剥落,花岗岩出露形成花岗岩山地;有多组不同方向的垂向节理,外力沿节理下切侵蚀(和重力坍塌)形成峰丛、峰林、峰柱:在水平节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江西三清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气候因素、地貌、内、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山地丘陵地区气温较低,同时该山冬季雨雪天气较多,雨雪过后,山谷水汽含量丰富;水汽受到三清山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易在山坡或山腰处凝结而形成云海。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片可知,三清山地质公园多花岗岩峰丛、峰林、峰柱、造型石等,地表较为崎岖,以山地地形为主;地貌类型多样,形态各异;且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分布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可以看出崖壁陡峭,垂直高差较大。
【小问3详解】
本题需按要求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图片I:该地首先经历岩浆入侵,在地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花岗岩;图片Ⅱ:该地受内力作用挤压,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相对上升,加上外力作用的影响,花岗岩岩体上覆岩体经受风化,侵蚀,剥落,导致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图片Ⅲ:该地花岗岩岩体发育多组垂直方向的节理,外力作用沿着垂直节理向下切侵蚀,并在重力崩塌的影响下形成峰从,峰林,峰柱等花岗岩微地貌;图片Ⅳ:花岗岩岩体发育出水平节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影响,花岗岩岩体变得更加破碎,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主要灌木为沙蒿、沙柳和柠条锦鸡儿。该区沙漠化严重,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这为生物结皮的形成创造了微环境,使得流沙被固定的同时沙丘表面广泛发育了生物结皮。生物结皮以藓结皮(植株矮小、紧密,依靠浓密假根附生在地表)和藻结皮为主,且多分布在沙丘间洼地和灌木下方。如图分别示意裸地、藻结皮、藓结皮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裸地、藻结皮、藓结皮土壤有机质含量。
(1)指出图示藓结皮和藻结皮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生物结皮对土壤发育产生的有利影响。
(3)结合该地区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析生物结皮在固定沙面中的作用。
【答案】(1)趋势: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原因:0~40cm的浅层土壤,因地表蒸发和植被根系生长吸收水分,使该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自地表向下逐渐增加;40cm以下的深层土壤,因生物结皮吸滞水分,降低降雨入渗,水分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2)生物结皮分泌物能防风固沙,促进土壤发育;进行光合作用,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截留地表径流,改善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
(3)苔藓植物矮小、紧密,紧贴地表,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障(其他)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苔藓植物有浓密的假根,有助于植物体与土壤紧密连接,可减轻外力侵蚀(风蚀和水蚀);苔藓植物密集丛生,可显著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同时拦蓄大气中的土粒,富集养分,利于其他植物着生。
【解析】
【分析】该大题以毛乌素沙地生物生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土壤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第一幅图可直接看出藓结皮、藻结皮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即藓、藻结皮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0~50cm土层达到最大值。原因主要从植被生长状况以及植被的作用方面分析。发育良好的生物结皮可吸滞水分,减少降雨入渗,使得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与生物结皮伴生的灌木,如沙蒿、沙柳等细根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中,根系生长消耗水分使该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生物结皮下土壤含水量在30~50cm土层达到最高。
【小问2详解】
生物结皮对土壤发育的有利影响主要从防风固沙、有机质积累、增加土壤水分等方面说明。生物结皮分泌物能防风固沙,促进土壤发育;生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积累养分,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截留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
【小问3详解】
苔藓植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苔藓植物有浓密的假根,有助于植物体与土壤紧密连接,可减轻大风威胁;苔藓植物呈垫状紧贴地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生长条件;苔藓植物体密集丛生,可显著增加地表粗糙度,拦蓄大气中的土粒,富集更多养分。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四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四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四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四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PDF版),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