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有一种疾病被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速率低下、病人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为相似(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艾滋病
C. 过敏反应 D. 骨质疏松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如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心脏病等。“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病人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当做抗原物质进行攻击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C错误;
D、骨质疏松症为缺钙引起的,不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A。
2.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诗句生动的描绘了岁月催人老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不会引起炎症
B. 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C. 衰老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D. 细胞衰老时,核酸的种类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细胞凋亡属于细跑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
【详解】A、细跑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会引起炎症, A 正确;
B 、细胞内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正确;
C 、衰老细胞内大多数酶的活性都降低,但并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如与衰老、凋亡有关的酶活性提高, C 错误;
D 、生物体的细胞衰老时,DNA分子数不变,mRNA的种类与数量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3. 某兴趣小组取植物的不同组织、细胞开展一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花生种子检测油脂,显微镜下只能看到细胞内有橘(橙)黄色油滴
B. 取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解离→染色→漂洗→制片后观察有丝分裂
C. 用黑藻幼叶做质壁分离实验,可见液泡体积逐渐缩小、颜色逐渐加深
D. 若提取菠菜叶片光合色素时未加二氧化硅,则4条色素带颜色均变浅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也可用本尼迪特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水浴加热形成红黄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2、黑藻具有液泡和叶绿体,可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材料,但其液泡是无色的。
3、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有利于研磨的更充分。
【详解】A、苏丹Ⅲ染液可将油脂染成橙黄色,因此显微镜下可观察细胞内到染成橙黄色的脂肪颗粒,也可观察到位于两个细胞之间的脂肪滴,这是由于切片时部分细胞破裂导致的,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
C、黑藻细胞中的液泡没有颜色,因此看不到颜色加深的现象,C错误;
D、研磨时未加二氧化硅会导致研磨不充分,提取的色素含量少,从而导致分离后形成的四条色素带都比正常颜色浅,D正确。
故选D。
4. 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脚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 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 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人生来就有,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所得。
【详解】A、新生儿生来就可以进行这些动作,说明是非条件反射,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心跳、新陈代谢等活动,B错误;
C、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而新生儿6~18个月大时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D、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高级神经中枢逐渐发育成熟,如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逐渐发育成熟,就可以控制脚趾运动,D正确。
故选B
5. 叶绿素是由谷氨酸分子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在光照条件下形成的。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其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素a与催化其合成的酶共有元素是C、H、O、N
B. 叶绿素a的结构可说明无机盐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C. 利用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叶绿素a
D. 叶片变黄是由于深秋气候变冷,类胡萝卜素合成速率大于叶绿素的合成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的无机盐还对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a含有Mg元素。
【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化学元素组成都含有C、H、O、N,如图叶绿素a分子也含有C、H、O、N元素,A正确;
B、如图叶绿素a中含有Mg,Mg属于无机盐,说明无机盐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正确;
C、利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C正确;
D、叶片变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光照不足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温度下降,胡萝卜素合成增加导致,还有可能是叶绿素降解加快或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合成增加等原因,D错误。
故选D 。
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友病、色盲、多指、白化病等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
B. 由于人类有23对同源染色体,故基因测序需要测定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C.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D. 某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代与代之间连续出现,则该病是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1、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血友病、色盲、多指、白化病等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A错误;
B、由于人类有23对同源染色体,但是两条性染色体不相同,故基因测序需要测定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B正确;
C、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人类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但不能达到治疗遗传病的效果,C错误;
D、某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代与代之间连续出现,则该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因饮食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D错误。
故选B。
7.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囊泡转运机制的3位科学家。下列关于“囊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β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
B. 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会向高尔基体移动,并与之融合
C. 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解体形成囊泡,并在末期聚集成细胞板
D.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膜的融合表现在同一细胞的生物膜以出芽方式形成具膜小泡移到另一膜上,与该膜融合后成为该膜的一部分,如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胰岛β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A正确;
B、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会向高尔基体移动,并与之融合,B正确;
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解体形成囊泡,并在末期聚集形成新的核膜,细胞板由高尔基体小泡聚集而成,C错误;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过程,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8.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②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③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④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⑤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为1∶1∶1∶1;自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4∶1∶2∶1∶2∶1。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
【详解】①杂种F1(YyRr)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为YR∶Yr∶yR∶yr=1∶1∶1∶1,①符合题意;
②F1(YyRr)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2∶1)×(1∶2∶1)=1∶2∶2∶4∶1∶2∶1∶2∶1,②不符合题意;
③F1(YyRr)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1∶1∶1∶1,③符合题意;
④F1(YyRr)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黄圆Y-R-∶黄皱Y-rr∶绿圆yyR-∶绿皱yyrr=9∶3∶3∶1,④不符合题意;
⑤测交是与隐性纯合子杂交,F1(YyRr)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⑤符合题意。
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分析图中四种生物细胞类型,下列关于图中细胞之间的异同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细胞均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统
B. 在有氧条件下,四种生物细胞都可以通过需氧呼吸产生ATP
C. I和IV细胞中结构③都是由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D. 图中四种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Ⅰ细胞无细胞壁是动物细胞,II是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无中心体,是高等植物细胞,III为蓝藻(蓝细菌),Ⅳ有叶绿体和中心体,是低等植物细胞。
【详解】A、III为蓝藻(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故不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
B、Ⅰ、II、Ⅳ均具有线粒体,均可以进行需要呼吸产生ATP,III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需要呼吸有关的酶,故可以进行需要呼吸产生ATP,B正确;
C、Ⅰ和Ⅳ细胞中结构③中心体都是由相互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C正确;
D、III为蓝藻(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所以图中四种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D正确。
故选A。
10. 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C.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
D.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
【详解】A、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③是组织液,A错误;
B、③(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①(淋巴液),①中的蛋白质通过淋巴回流进入④(血浆),B错误;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组织液)和④(血浆),C错误;
D、若②为肝脏细胞,因血液由a向b流动的过程中,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肝脏细胞参与有氧呼吸,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D正确。
故选D。
11. 近日,热爱健身的演员刘畊宏凭借一段与妻子的魔性“毽子操”在抖音迅速走红,在网上也掀起了一股居家健身风潮。下列关于居家运动时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出现“汗流浃背”、体温偏高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B. 运动中产生的CO2会刺激下丘脑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
C. 运动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 运动时肝糖原会大量分解,但血糖浓度依然维持在标准水平内,是受胰岛素调控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知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详解】A、当出现“汗流浃背”、体温偏高时,机体维持一定的温度,则机体产热等于散热,A错误;
B、运动中产生的CO2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B错误;
C、运动时机体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运动时肝糖原不会大量分解,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血糖浓度依然维持在标准水平内,D错误。
故选C。
12. 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用类比推理法阐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C.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要同时对蛋白质和DNA进行同位素标记
D.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碱基在内侧,糖—磷酸骨架在外侧”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3、艾弗里将S型细菌中的不同提取物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萨顿用类比推理法阐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要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同位素标记,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一个碱基在内侧、糖-磷酸骨架在外侧的DNA分子结构模型,D正确。
故选D。
13. 小明的手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并对妈妈说手指疼。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⑤表示反射弧各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兴奋传到③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当手受到针刺或火烧后会感觉到疼痛,疼痛感觉形成的部位在③处
C. “小明对妈妈说手指疼”的过程需要布罗卡区参与
D. 效应器⑤处肌膜的动作电位传递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反射弧图示可知,②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脊髓),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A、③具有突触结构,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故当兴奋到达③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
B、当手受到针刺或火烧后会感觉到疼痛,疼痛感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错误;
C、布罗卡区表达性失语症区,负责说话和书写文字,小明对妈妈说手指疼”的过程需要布罗卡区参与,C正确;
D、效应器⑤处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B. 乙图所示物质运输速率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
C. 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O2产生量的关系,a点时产生ATP最多
D. 丁图表示小鼠体内酶活性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依靠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因此人体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A正确;
B、图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而且也与物质的浓度有关,属于主动运输,该运输方式需要能量,因此运输速率会受到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B错误;
C、a点时,细胞呼吸速率最低,产生的ATP最少,C错误;
D、小鼠属于恒温动物,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小鼠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小鼠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A。
15. 在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葡萄糖溶液、酵母菌等进行酒精发酵的研究,其中X溶液用于检测相关的发酵产物。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生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能量
B. 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使装置内培养液的温度升高
C. 发酵过程中频繁打开气阀会影响酒精的产生速率
D. X溶液是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用于检测产生的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生成丙酮酸和[H],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细胞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以热能形式释放会导致装置内培养液的温度升高,B错误;
C、发酵过程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酵过程中频繁打开气阀会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影响酒精的产生速率,C正确;
D、据图可知,酒精应该在装置内,不会进入X溶液内,因此X溶液鉴定的是CO2,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有关某雄性动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个四分体
B. 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 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则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D. 图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
【详解】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有2个四分体,A错误;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粒(点)已分裂,所以细胞内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如图是雄性动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以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图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只有2条染色体,则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D错误。
故选C。
17. 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 图甲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图乙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质内
B. 图甲中酶1、酶2沿相同方向移动,催化两条子链的形成
C. 图丙中a链与b链之间相连的氢键由酶3催化形成
D. 图丙中含有2种单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 复制条件:模板( DNA 的双链)、能量( ATP 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A、图甲为 DNA 复制,图乙为转录。对真核生物细胞而言, DNA 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A错误;
B、图甲为 DNA 复制,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的,因此复制时,前导链连续复制,后置链与前导链反向复制,两条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故图甲中酶1、酶2移动的方向相反,B错误;
C、酶3为RNA聚合酶,连接的是磷酸二酯键,并非氢键,C错误;
D、图丙中有2种单糖(核糖和脱氧核糖)、5种碱基( A 、U 、T、G 、C )、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18. 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以蜂王浆为食的幼虫发育成蜂王,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发育成工蜂。幼虫发育成蜂王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蜂王和工蜂都不是单倍体生物
B. 推测花粉、花蜜中的物质会抑制 Dnmt3 的活性
C. DNA 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
D. 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现型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由图可知,蜂王浆促进受精卵发育成蜂王的机理是:抑制Dnmt3基因表达,使DNA甲基化减少,发育成蜂王。
2、单倍体生物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详解】A、蜂王和工蜂都是受精卵发育而来,都不是单倍体生物,A正确;
B、图示可知,蜂王浆可通过抑制幼虫Dmmt3基因表达使其发育成蜂王,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发育成工蜂而不是蜂王,即花粉、花蜜中物质不会抑制Dmmt3的活性,B错误;
C、由图示可看出,幼虫DNA甲基化减少而发育成蜂王,故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C正确;
D、蜂王浆是食物,通过抑制Dnmt3基因表达,使受精卵发育成蜂王,即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现型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19. 如图表示中心法则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核中都能发生图中①②③
B. ②④过程在酵母菌细胞内能同时发生
C. ①⑤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所需的酶也相同
D. HIV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②表示转录,③RNA复制,④表示翻译,⑤表示逆转录。
2、RNA逆转录即RNA→D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U-A、C-G、G-C。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T=(T1+T2)÷2。
【详解】A、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则不会再有①DNA的复制,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②转录和④翻译过程不能同时发生,B错误;
C、①是DNA复制,需要的酶是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⑤是逆转录,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C错误;
D、HIV是逆转录病毒,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包括①②④⑤;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包括③④,D正确。
故选D。
20. 下图a-e分别表示细胞中发生的变异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a所示的变异可以在克兰费尔特综合征(47,XXY)患者体内出现
B. 图b和图d所示的变异没有增加或减少细胞中基因的种类
C. 图c属于三体,该变异将导致染色体联会紊乱,从而不能形成可育配子
D. 图中所有变异都是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a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图b中多了片段4,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图c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图d中少了片段3,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图e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详解】A、图a中多了一条染色体,为三体,所示的变异可以在克兰费尔特综合征(47,XXY)患者体内出现,A正确;
B、图b和图d所示的变异是重复和缺失,增加或减少了细胞中基因的种类,B错误;
C、图c属于三倍体,该变异将导致染色体联会紊乱,从而不能形成可育配子,C错误;
D、图e属于基因重组,也可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21. 用药物“华法林”在某地区灭鼠,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抗药鼠的比例大大增加,但由于抗药个体的维生素K合成能力较弱,其比例又逐渐下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鼠群中存在多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B. 灭鼠时,“华法林”起到了选择作用
C. 抗药鼠比例的变化表明抗药突变是有害的
D. “华法林”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鼠群中存在多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A正确;
B、鼠发生基因突变后,在华法林的选择下,抗药性逐渐增强,B正确;
C、抗药性的突变,在施用华法林条件下,对鼠的生存有利,但抗药个体的维生素K合成能力较弱,抗药性个体比例下降,说明突变是否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C错误;
D、药物直接作用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影响种群抗性基因的频率,D正确。
故选C。
22. 节食是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据调查统计,节食减肥中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部分节食人员出现浮肿现象,可能是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
B. 过度节食可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使细胞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代谢活动发生紊乱
C. 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
D.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地释放,影响人的记忆力,也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1、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进而引发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
B、代谢活动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过度节食可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将影响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B错误;
C、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C正确;
D、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B。
23. 下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致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引起免疫应答
B. 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B细胞,引起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C. 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
D. 致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分布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并呈递抗原的过程,乙表示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干B细胞的过程,丙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的过程,然后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与抗体结合时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
【详解】A、致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会引起免疫应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
B、乙过程为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B细胞接受抗原—MHC复合体(但T细胞不区别呈递抗原作用)的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
C、丁过程组织胺、白三烯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往往被某些细胞吸附,而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D错误。
故选C。
24. 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并用不同的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I和刺激II都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
B. 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K+浓度,a点上移,c点位置基本不变
C. ac段主要与细胞外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消耗能量
D. cd段的K+通道打开,K+涌入膜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刺激Ⅰ会产生动作电位,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刺激Ⅱ,神经纤维还是处于静息电位,不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A错误;
B、适当提高培养液的K+浓度,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浓度有关,不受钾离子浓度的影响,其峰值不变,因此a点上移,c点位置基本不变,B正确;
C、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阶段,该阶段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cd段形成的原因是K+通道打开,K+外流形成的,D错误。
故选B。
25. 图1、图2所示为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餐后2h≥11.1mmo/L,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B. 据图初步判断甲、乙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
C. 甲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自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D. 乙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无法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2h后,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A、人体内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只有胰岛素,A正确;
B、甲和乙在餐后2h后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水平,可初步判断甲、乙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B正确;
C、据图可知,甲体内血糖较高,但是胰岛素含量较低,其原因是可能是自身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 C 正确;
D、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浓度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可能是自身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胰岛素无法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D 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一)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化学反应,其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图表示黄色甜椒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其中①~⑤代表物质,A~D代表生理过程。
(1)图示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该叶绿体的___上,水光解的产物是___。②和③分别代表___。
(2)B过程合成的⑤,一部分在叶绿体内部作为合成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的原料而被利用,大部分运到叶绿体外用于合成___。
(二)科研人员以黄色甜椒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光质(不同波长的光)对幼苗光合作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获得了黄色甜椒幼苗在白光(w)、蓝光(b)、紫光(p)条件下叶片中色素含量的柱状图,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3)本实验需要用___溶解并提取黄色甜椒叶片的色素。提取时需要加入___以保护叶绿素利用纸层析法分离紫光条件下的叶片色素时,可以发现滤纸条上比白光条件下明显减少的是自上而下第___两条色素带。
(4)由上图的结果可知,与白光处理相比,蓝光主要通过影响___(填“光反应”或“碳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
(5)正常光照下,将黄色甜椒培养在CO2初始浓度0.5%的密室中一段时间。当改用绿光照射的瞬间,甜椒叶肉细胞中NADP+的含量会___。将黄色甜椒置于密闭玻璃罩内(放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一昼夜,测得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下降,则一昼夜中植物有机物含量将___(填“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光合膜##基粒 ②. 氢(H+、e-)和O2 ③. NADPH和ATP
(2)蔗糖 (3) ①. 95%乙醇##无水乙醇 ②. 碳酸钙##CaCO3 ③. 3和4
(4)碳反应 (5) ①. 增加 ②. 增加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为光反应阶段,B是暗反应阶段,C是二氧化碳的固定,D是C3的还原;①是氧气,②是NADPH,③是ATP,④是CO2,⑤是(CH2O)。
【小问1详解】
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该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水光解的产物是氢(H+、e-)和O2;②是光反应的产物并可参与暗反应过程,故表示NADPH;③是ADP+Pi吸收光能形成的ATP。
【小问2详解】
B是暗反应阶段,该过程中叶绿体合成的三碳糖,一部分在其内部用于合成淀粉、蛋白质和脂质,大部分输出叶绿体外,用于合成蔗糖。
【小问3详解】
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95%的酒精(或无水乙醇)提取光合色素;提取时需要加入碳酸钙以保护叶绿素;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自上而下在滤纸条上的分布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分析图示可知,紫光条件下提取的叶绿素a和b的含量均少于白光条件下,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高于白光条件下,所以利用纸层析法分离紫光条件下的叶片色素时,可以发现滤纸条上比白光条件下明显减少的是自上而下第3和4两条色素带。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与白光相比,蓝光下黄色甜椒幼苗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几乎相同,但蓝光条件下RuBP羧化酶活性更高,碳反应更快,故可说明蓝光主要通过影响碳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
【小问5详解】
当改用绿光照射的瞬间,甜椒叶肉细胞中光反应减弱,消耗的NADP+减少,短时间内NADPH的消耗不变,故NADP+的含量会增加;将黄色甜椒置于密闭玻璃罩内(放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一昼夜,测得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CO2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存在有机物积累,故一昼夜中植物有机物含量将增加。
27. 图甲表示跳反射的结构基础,A、B、C为突触,图乙为人体内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其结构基础是____。
(2)某一患者由于失足从高处坠落而受伤,受伤后,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由此推测该患者___(填“有”或“无”)膝跳反射,大脑皮层___(填“有”或“无”)感觉。
(3)如果刺激图甲中1处,动作踢小腿,此时伸肌___。该过程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4)图乙中突触小泡与[ ]___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在[ ]___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对神经递质地识别起重要作用。该受体又是一种通道蛋白,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___。由图乙分析可知,作用结束后,神经递质的去路是___。
(5)现有以下几种与神经调节有关的物质及其作用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可用物质___进行治疗。
A. 河豚毒素:抑制Na+通道的打开
B. 烟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Na+通道
C. 某种有机磷农药: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降解酶的活性
D. 肉毒素: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答案】(1)反射弧 (2) ①. 有 ②. 无
(3) ①. 收缩 ②. 不属于
(4) ①. ①突触前膜 ②. ②突触后膜 ③. 兴奋或抑制 ④. 被降解 (5)B
【解析】
【分析】1、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1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2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
3、图乙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其中细胞X是突触前神经元,细胞Y是突触后神经元;蛋白M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能够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同时还是钠离子通道;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降解酶可以将神经递质降解,使得神经递质灭活。
【小问1详解】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小问2详解】
患者失足从高处坠落,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是因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导致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与大脑中的高级中枢之间失去联系,高级中枢无法控制低级中枢,低级中枢也无法将兴奋传递到高级中枢,使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无法产生感觉。膝跳反射中枢是位于脊髓胸腰段之下的低级中枢,没有受到损伤,故推测该患者有膝跳反射。
【小问3详解】
图甲中1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刺激图甲中1处,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A、B、C所在的突触结构,使A、B所在突触的后膜兴奋,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此时伸肌收缩。该过程没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不属于反射。
【小问4详解】
据图乙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小泡融合后,能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②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在神经递质降解酶的作用下降解。
【小问5详解】
A、河豚毒素: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不能增加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含量,不能改善症状,A错误;
B、烟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Na+内流,促进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B正确;
C、某种有机磷农药: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降解酶的活性,不能增加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含量,不能改善症状,C错误;
D、肉毒素: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不能改善症状,D错误。
故选B。
28.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口渴时,下丘脑某些细胞会增加激素c的生成和分泌,从而减少尿量,激素c是___。
(2)寒冷刺激能作用于体表的___,所产生的信息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到___体温调节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等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下丘脑调节腺垂体分泌___促进腺体B的分泌激素,腺体B表示的是___。
(3)当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使____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___。同时位于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激素a作用于靶组织,该传出神经属于___(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此过程属于___调节。
(4)可用葡萄糖试纸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的方法来初步诊断某人是否患糖尿病,但需复查血糖,这是因为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抗利尿激素
(2) ①. 冷觉感受器 ②. 下丘脑 ③. 促甲状腺激素 ④. 甲状腺
(3) ①. 胰岛B细胞 ②. 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 副交感神经 ④. 神经—体液 (4)一次食糖量过多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波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小问1详解】
当人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某些细胞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故激素c是抗利尿激素。
【小问2详解】
寒冷刺激能作用于体表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具有整合信息的功能,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胳肌、皮肤毛细血管等效应器做出适当的反应。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腺体B表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进而促进产热增多。
【小问3详解】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降低血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当血糖浓度高时,位于下丘脑中的糖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组织,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
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食糖量过多。
【点睛】本题以下丘脑为中心,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问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9. 已知玉米为雌雄同株植物,现有糯性绿株(甲)、糯性紫株(乙)和X射线处理的非糯性紫株(丙)。三株玉米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其中非糯性与糯性、紫株与绿株分别由基因E(e)、G(g)控制。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母本
父本
I
糯性绿株(甲)
非糯性紫株(丙)
糯性绿株:糯性紫株=1:1
II
非糯性紫株(丙)
糯性紫株(乙)
非糯性紫株:糯性紫株=1:1
III
非糯性紫株(丙)
非糯性紫株(丙)
非糯性紫株:糯性紫株:非糯性绿株:糯性绿株=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乙的基因型为___,基因E和G互为___基因。
(2)杂交I的F1和杂交II的F1分别作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产生F2中g基因频率是___。若子代随机交配n代,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保持不变,则符合___定律。
(3)经细胞学检查,发现丙植株的载有非糯性性基因的染色体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非糯性基因。杂交I的F1非糯性和糯性的比例为1:1的原因是___。请从甲、乙和丙等材料中选择合适材料用单倍体育种来证明,具体育种过程是___。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I产生子代的过程______。(E和e表示该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缺失)
【答案】(1) ①. eeGG ②. 非等位
(2) ①. 50% ②. 遗传平衡
(3) ①. 染色体缺失使含E基因的雄配子致死(关键词:染色体缺失,雄配子致死) ②. 将丙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染色体加倍形成植株,观察子代表现型全为糯性
(4)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由杂交组合III可知,非糯性与非糯性杂交出现了糯性后代,紫株与紫株杂交后代出现了绿株,可知,非糯性、紫株为显性性状。所以丙的基因型为EeGg,由杂交组合II可知,乙与丙(EeGg)杂交,后代非糯性:糯性=1:1,且全为紫株,因此,乙的基因型为eeGG。基因E和G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
【小问2详解】
杂交组合I的父本为Gg,母本为gg,F1为Gg:gg=1:1,g的基因频率为1/2×1/2+1/2=3/4,杂交组合II的父本为GG,母本为Gg,F1为GG:Gg=1:1,g的基因频率为1/2×1/2=1/4,杂交I的F1和杂交II的F1分别作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产生F2为Gg的概率为1/4×1/4+3/4×3/4=10/16,gg的概率为1/4×3/4=3/16,F2中g的基因频率为10/16×1/2+3/16=8/16=1/2,即50%。子代随机交配n代后,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保持不变,符合遗传平衡定律。
【小问3详解】
由杂交组合III中,子代中紫株:绿株=3:1,而非糯性:糯性=1:1,推测可能是染色体缺失使含E基因某种配子致死,而杂交组合II中丙作为母本时,其产生的配子正常,由此推断,杂交I的F1非糯性和糯性的比例为1:1的原因是染色体缺失使含E基因的雄配子致死。将丙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染色体加倍形成植株,观察子代表现型全为糯性,证明杂交I的F1非糯性和糯性的比例为1:1是由于染色体缺失使含E基因的雄配子致死导致。
【小问4详解】
杂交组合I的亲本为甲(eegg),丙(EeGg),丙为父本,由于染色体缺失,其产生的含有E的雄配子致死,遗传图解为:
30. 为了抵抗新冠病毒,许多医药公司生产出相关疫苗。某公司研发的W疫苗在第一次接种后抵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性较低。至少要到第12天才开始发挥保护作用。临床显示,双剂疫苗的接种效果明显好干单剂(单剂:只注射Ⅰ次疫苗;双剂:一段时间内连续注射2次将苗)研究发现该疫苗在大猩猩身上也能得到类似结果。请设计实验、验证双剂疫苗接种效果好于单剂。
实验材料:实验用大猩猩若干只;用缓冲液X配制的W疫苗;缓冲液X;新冠病毒毒株;注射针筒若干:新冠病毒血清抗体检测试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其他相关材料。
(要求与说明:注射第一剂与第二剂疫苗的时间间隔以及由于时间延长导致的免疫力改变不作考虑;血清抗体检测试剂以及核酸检测试剂的具体使用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且____________的健康大猩猩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注射等量缓冲液X两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记录数据;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并记录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大猩猩数量;
⑤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请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相关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有人建议将多次接种W疫苗的大猩猩的血清抗体分离提取,用来治疗新冠病人。这种免疫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②接种W疫苗12天之后才发挥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③最新研究发现,原来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对新产生的新冠病毒变种的预防效果明显下降,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新冠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②. A组注射W疫苗1次和缓冲液X各1次,B组注射W疫苗2次(A、B可互换) ③. 第12天后检测血液中(新冠病毒)抗体含量 ④. 三组均接种等量且适量的新冠病毒 ⑤. 关于新冠疫苗接种抗体阳性与核酸阳性记录表
组别
A(或1次接种/单剂)
B(或2次接种/双剂)
C(或对照)
抗体阳性个体数(或百分率)
核酸阳性个体数(或百分率)
⑥. 被动免疫 ⑦. 12天后才能产生足够量的效应细胞与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或12天后效应细胞与抗体接近峰值) ⑧. 新冠病毒变种表面蛋白(抗原)结构发生改变,原来的记忆细胞与抗体对其识别能力下降。【解析】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所以二次免疫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双剂疫苗接种效果好于单剂,故实验的自变量为接种疫苗的次数,因变量为血液中(新冠病毒)抗体的含量,其它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故实验思路为:①将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且(新冠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的健康大猩猩随机均分为A、B、C三组;②A组注射W疫苗1次和缓冲液X各1次,B组注射W疫苗2次(A、B可互换),C组注射等量缓冲液X两次; ③第12天后检测血液中(新冠病毒)抗体的含量,并记录数据;④三组均接种等量且适量的新冠病毒,一段时间后,检测并记录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大猩猩数量;⑤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关于新冠疫苗接种抗体阳性与核酸阳性的记录表如下:
(3)①多次接种W疫苗的大猩猩的血清抗体中含有针对W疫苗的抗体,将其血清分离提取,用来治疗新冠病人,这种免疫方式称为被动免疫。
②由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或12天后效应细胞与抗体才接近峰值,所以接种W疫苗12天之后才发挥作用。
③最新研究发现,原来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对新产生的新冠病毒变种的预防效果明显下降,其原因可能是新冠病毒变种表面蛋白(抗原)结构发生改变,原来的记忆细胞与抗体对其识别能力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的比较,验证双剂疫苗接种效果好于单剂,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8%、19,5℃以上,但反复的出现畏寒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8%、19,5℃以上,但反复的出现畏寒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