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5篇 马说课件
展开第15篇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和抨击了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了对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期望及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才美不外见 见: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表现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不以千里称也 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或: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不以千里称也 称: 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次 或: 有时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相等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6.策之不以其道 道: 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8.执策而临之 执: 临: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哪里,怎么 6.策之不以其道 道: 正确的方法 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能、才干 8.执策而临之 执: 持,握 临: 面对
1.故虽有名马 虽: 2.马之千里者 之: 3.策之不以其道 以: 4.其真无马邪 其: 5.其真不知马也 其:
1.故虽有名马 虽: 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然 2.马之千里者 之: 助词,标志定语后置,不译 3.策之不以其道 以: 介词,按照,依照 4.其真无马邪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5.其真不知马也 其: 表感叹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像喂养普通马一样)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特殊句式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
1.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答案】 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会施展出来。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如果身边有“伯乐”,才能便很快就会被发现。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1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1(1)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4)道阻且长 (《蒹葭》)
题组1(1)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犹” (3)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副词,将要 (4)道阻且长 (《蒹葭》)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题组2(1)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4)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题组2(1)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副词,将近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4)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2 全突破·课外迁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请捕蝗。汴州刺史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帝疑,复问崇,对曰:“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①,且河南、河北家无宿②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黄门监③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④。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⑤公也!”蝗害讫息⑥。(节选自《新唐书·姚崇传》,有删节) 【注】 ①蕃息:繁殖生长。②宿:隔夜。③黄门监:唐官名。④必戾和气: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⑤诿:推脱。⑥讫息:止息。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
(1)民祭且拜 (2)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 (3)且讨蝗纵不能尽 (4)且杀虫多 (5)谷且尽
(1)民祭且拜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2)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 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3)且讨蝗纵不能尽 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 (4)且杀虫多 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 (5)谷且尽 副词,将要,将近
1.课外翻译强化练(1)不愈于养以遗患乎?(2)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
1.课外翻译强化练(1)不愈于养以遗患乎?【答案】 难道不比喂养它们而留下祸患强得多吗?(2)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答案】 凡是天灾怎能以人力去制止呢!
2.文言断句强化练(1)昔 魏 世 山 东 蝗 小 忍 不 除 至 人 相 食。(用“/”标两处) (2)杀 虫 救 人 祸 归 于 崇 不 以 诿 公 也!(用“/”标两处)
2.文言断句强化练(1)昔 魏 世 山 东 蝗 小 忍 不 除 至 人 相 食。(用“/”标两处)【答案】 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2)杀 虫 救 人 祸 归 于 崇 不 以 诿 公 也!(用“/”标两处)【答案】 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9篇 鱼我所欲也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9篇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第19篇鱼我所欲也,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写作特色,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4篇 虽有佳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4篇 虽有佳肴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3篇 北冥有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3篇 北冥有鱼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写作特色,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