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1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2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3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4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5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6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7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篇 鱼我所欲也《孟子》 本文是孟子反驳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一段独白,意在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称“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四书”之一。
    ①欲:喜爱。②得:得到,获得。③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④舍:舍弃。⑤甚:超过,胜过。
    ⑥于:表示比较,相当于“比”。⑦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⑧恶(wù):讨厌,憎恨。 ⑨患:祸患,灾难。⑩同“避”,躲避。
    ⑪如使:假如,假使。 ⑫莫:没有。⑬是故:因此,所以(或译为“由此可见”)。⑭非独:不仅,不只是。⑮是心:这种心。是,指示代词,这种。⑯丧:丧失。
    ⑰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⑱羹(ɡēnɡ):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⑲呼:(没有礼貌地)吆喝。⑳尔:用作后缀,无实意。21.蹴(cù):踩踏。22.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23.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24.则:表示转折,相当于“却”。25.辩:同“辨”,辨别。26.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27.为:为了。28.奉:侍奉。
    29.得:同“德”,感恩、感激。30.与:同“欤(yú)”,语气词。31.乡:同“向”,先前、从前。32.已:停止。33.谓:叫作,称作。34.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和“义”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进一步证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本心”。
    ①善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②巧用排比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文采。③论证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说理深刻,具有雄辩力量。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采分点 欲:喜爱。得兼:同时得到。舍:舍弃。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采分点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拏:撑(船)。拥:裹、围。毳衣:裘皮衣服。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 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采分点 恶: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获得生命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采分点 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易错点 “何”易误译为“为何”。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什么(坏事)不能做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采分点 非独:不仅,不只是。是:指示代词,这种。丧:丧失。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采分点 呼:(没有礼貌地)吆喝。蹴:踩踏。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和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采分点  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加:益处。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采分点  乡:同“向”,先前、从前。得:同“德”,感恩、感激。 特殊句式 省略句: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
    1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采分点  已:停止。谓:叫作,称作。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1.(思考探究)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图表补充完整。
    (1)舍生而取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3)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则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2.(思考探究)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答案】本文两段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本心”在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1.第2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举例论证。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②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
    的观点;将先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而不辨礼义接受优厚的俸禄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羞恶之心的观点。
    2.请分析第2段中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的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表达效果:三个排比句将今昔进行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作用:分析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即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之禄,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观点。
    3.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这样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嗟来之食”不仅侮辱自己的人格,而且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当然宁死也不能接受。如果接受“嗟来之食”虽然伤害了自尊心,但可以保全自己,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那么此时不妨忍辱负重。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案】示例: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社会上的哥们儿义气是与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一)《鱼我所欲也》全文。 (二)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节选自《孟子》,有删改)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1.阅读语段(一)(二),概括孟子的思想核心。
    【答案】 ①人性本善;②义(或“舍生取义”);③仁(或“仁爱”)。
    2.语段(一)(二)都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 示例: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语段(一)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语段(二)用厌恶醉酒而又使劲儿喝酒来比喻厌恶死亡而又喜欢做不仁义的事。比喻论证的使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擅长使用排比修辞,气势非凡。请结合语段(一)(二)简要分析。
    【答案】 语段(一):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构成排比句,将今昔进行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富有气势。语段(二):“天子不仁……”“诸侯不仁……”“卿大夫不仁……”“士庶人不仁……”四句构成排比句,层层铺陈,阐述了“不仁”的危害,使得论证有气势,更具说服力。
    【参考译文】 (二)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失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之所以衰落、兴盛、生存、灭亡也都是这个道理。天子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祖庙;士人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现在厌恶死亡而喜欢不仁,这就犹如厌恶醉酒却又使劲儿喝酒一样。”
    (一)《鱼我所欲也》全文。 (二)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后李傕①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②置之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有删改)  (三)杨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
    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注】 ①傕(jué):用于人名。②天子:指汉献帝。
    1.结合语段(一)分析贾诩能在乱世中秉持正义之心的原因。
    【答案】 原因:他能坚守本心,没有失去本心。(或“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联系语段(一)“舍生取义”的观点,说说语段(二)(三)中贾诩和杨业的“义”分别表现在哪里。
    【答案】 贾诩:①反对挟天子以令诸侯;②认为身受国恩,不肯离天子而去;③阻止李傕杀天子大臣。杨业:①深受皇上厚待,作战时奋勇杀敌;②被俘后自责未能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宁可绝食而死也不愿苟活。
    【参考译文】 (二)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不符合道义。”李傕不听。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贾诩说:我得到国家的恩惠,从道义讲,我不可背弃(天子)。要离开,您就离开吧,我不可以
    走啊。”天子东归之后,李傕来追赶他,天子的军队打了败仗。司徒公赵温被李傕厌恶,(李傕)想要杀了他。贾诩对李傕说:“这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杀害他呢?”李傕才停止。
    【参考译文】 (三)杨业奋力作战,从中午到傍晚,果然到了陈家谷口。(杨业)望见无人,就捶胸大哭,(只能)再次率领部下奋力作战,身负几十处伤,士兵们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杀了几十上百个敌人。(他的)马受重伤不能前进,于是(杨业)被契丹军队捉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牺牲了。杨业因此
    相关课件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2.马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2.马说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原文呈现及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4.鱼我所欲也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