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人美版美术美术鉴赏教学设计全套汇编
高中美术人美版 (2019)美术鉴赏主题三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人美版 (2019)美术鉴赏主题三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教案设计,共6页。
课题:公共空间的雕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选择一件雕塑作品,说明雕塑家如何根据主题、造型、比例和阳光来考虑放置地点和周围空间环境等;能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雕塑作品,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能够欣赏和理解传统的或现代的、抽象的或具象的雕塑作品;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雕塑作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有见地的审美判断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生活中的雕塑作品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学生进一步讨论相关作品的形态、主题、文化背景和创作观等,反思、调整并确定自己所选的样本,培养学生分析作品和欣赏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代表的雕塑的认知,感受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通过对《黄河母亲像》为代表的雕塑的欣赏,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绿水青山的重要性;通过对《开荒牛一一献给深圳特区》的鉴赏,感受其中的“拓荒”精神和拼搏的勇气,进而认识到雕塑应当传递给公众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通过本主题学习,培养学生欣赏雕塑的角度和欣赏“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主题雕塑或环境景观雕塑作品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并学习雕塑是如何与公众发生互动的 认识到传统雕塑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了解雕塑在当下的发展 学会欣赏抽象雕塑,并认识到中外雕塑的主要差异 难点 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对雕塑作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下的多元文化佳得胜发展产生了多元的方向,雕塑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通过与公众互动等多种方式,雕塑作品会问接地为空间场所带来新的变化 才质、体量、光影和环境空间都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而综合材料雕想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教学内容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说起公共空间,你会想到哪些?
2、讲解概念: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改变。我们将具有一定开放性、有公开的特质、有公众参与和认知的空间称为公共空间。
3、播放公共空间的雕塑,提问特点。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的概念与内涵不断拓展,已经远远超出传统雕塑的范畴,其与公众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化的繁荣、新兴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理念的推进下,现代雕塑承载着公共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学生回答:公园、广场、马路……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回答:自由、大胆、有趣 教师引导,引出公共空间雕塑的使命 播放《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提问:曾经轰动纪念碑在面临城市的发展和区城的改造时,这件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雕塑作品是否还能契合当今的公共意识?与我们的生活是否还能产生密切联系呢?它将何去何从?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 通过新旧雕塑的对比,激发学生产生矛盾,使其产生探究欲望 讲授 过渡话:《川军出征杭日阵广将十纪念碑》在城市扩张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雕塑作品中的孤例,这恰恰也使我们思考“雕塑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进行本课第一部分的探索
引导: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能分析雕塑的造型、艺术手法和功能作用。
播放《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示范赏析:这是一件以纪念性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作品主题为“浩气长存”,刻有九位烈士形象,是牺牲在集中营中烈士的代表。这件雕塑作品体量巨大,体态完整,结构化的处理方式使之充满力量。人物群体紧紧相依,主体人物手握钢枪,眼神坚定。向我们传递出宁死不屈和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雕塑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发现只有理解雕塑作品才能更好的分析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一件雕塑作品,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打好基础。 活动一:小组合作自主赏析雕塑
师:打开课本94页,我们来看这组雕塑《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请你们试着来赏析这些雕塑。
教师播放组雕的全景和每一个不同的雕塑,包括《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等
问:这些雕塑是用什么材质的?他们的表情和肢体是什么样的?作者想表达什么?
教师小结:在教材所选择的三组雕塑作品中,《最后一滴奶》是很有震撼力的作品,时空仿佛凝固、时间似乎静止;《逃难》则充满动势,迷茫与无力中透露着内心深处的呐喊。 学生小组讨论,鉴赏作品,并大胆展示小组成果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雕塑的艺术语言,从而可以更好的感受雕塑。 活动二:学生与雕塑产生互动 启发谈话:你在这些雕塑面前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紧扣“公共”二字,所创作的每一组逃难者的雕塑都有着固定的史料,他们形成了千千万万个遇难者的缩影,观者每每与雕塑相遇,就如同在和死难者的灵魂对话。观众通过作品反思战争、涤荡心灵、甚至思考整个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两者的互动中使作品得到升华。 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深切感受雕塑带来的震撼。和雕塑产生共鸣,激发情感。 通过艺术语言的分析,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目标的完成。 启发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城市雕塑?
示范赏析:《黄河母亲像》是西北人民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作品整体形态以块面的方式进行处理,以象征性的手法寓意着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华夏儿女,婴儿俯卧于母亲的怀抱之中。作品线条流畅,女性头发与衣纹如水面波动的涟漪,赋予其生命的韵律和活力。女性形象,恬静朴素、敦厚大度,成为雕塑作品中的经典,其对于环保的关注,亦有着广泛的共识,而成为黄河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一件雕塑作品,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打好基础。 活动三:小组合作分析雕塑
启发谈话:在我们深圳你知道的标志性的城市雕塑有什么?
教师小结:身体前倾、肌肉紧绷、正在猛烈拉动身后树根的公牛形象。作品中,牛双目圆睁,头部用力向前几近地面,四条腿紧张地蹬踏,向前弯曲的右前腿和另外三条后蹬的腿形成对立统一,顺势扭曲的牛尾巴也为这座雕塑增添了动感与张力。局部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加强肌肉棱角和块面结构,使得整体形象简洁有力。同时,作品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用牛这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农耕文化元素,来表现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而牛身后的树根,就犹如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如不彻底铲除,就会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小组代表继续分享:重心不断前移,感觉牛有前冲
的力量。
学生思考回答:弓箭,牛背呈满弓形,应该动力十足三角构图,稳定。
通过构图、|比例、明暗、对比等形式美法则的解读,学生从表象到隐象,深人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理解艺术家创作的精妙,从美术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赏析公共雕塑。 活动四:学生与雕塑产生互动
小组任务:请根据建造的年代与背景,分析并阐述当下的意义
教师小结:《开荒牛一一献给深圳特区》在民族艺术语言与现代城市雕塑的结合上独具神韵。这件作品处在特殊的历史节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这件作品代表着勇往直前和“拓荒”一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城市的地标性作品,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成为一种“公共精神”,给予观者力量。 学生思考、小结:整体作品反有应倔牛开拓的决心,对新时代的向三往和对旧势力的不妥协。
学生通过艺术家的表述,理解牛象征着勤劳、奋进的深圳人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象征性这个知识点属于文化赏析层面,如里脱离时代背景,理解起来相对有难度,学生通过前面的铺垫,逐渐走近《开荒牛》,走进深圳。在递进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深圳人“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倔牛精神。 活动五:探讨雕塑的意义 启发谈话:你觉得新城市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雕塑? 教师小结: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应浓缩着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处于特定地点的雕塑作品,其本身就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进而成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雕塑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诉说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本土的审美意趣。它常常给观者最为深切的感悟和体会,在精神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让学生了解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优秀的作品不仅呈现表象信息,还可以是时代精神的浓缩,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也可以是精神的写照。 启发对话:《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件雕塑作品是否要保留下来?
教师小结:纪念碑不仅仅是因其形象,更因纪念碑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为缅怀将士、激励民众一心投人抗日救广运动而做。当下,纪念碑已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寄托着几代人无限的哀思,而其中更是传承着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
过渡:因为这件雕塑作品,自然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空间被历史化,历史在共时性的空间中被形象化。站在川军出征抗日将土纪念碑前,我们可以通过雕塑去重温历史的文脉。我们不禁回忆深刻的历史,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启下:这就是公众与雕塑之间的互动。从而建构了公共场域。
教师引导:比如这座《雨露》,即是以多面的球状雕塑体与水面发生互动,在光影空间中,在反射和折射的变换下,产生五彩斑斓的效果。赋予空间不同的氛围,与观众产生互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保留的原因 通过之前的学习,总结出纪念碑需要保留的原因,承上启下 活动六:分析雕塑的如何与观众互动的
启发谈话:传统公共空间的雕塑多为纪念性雕塑,公众与其的关系往往是仰望与观赏的关系。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巨大变革,以雕塑为主导的公共艺术力求消解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打破艺术与观赏者之间的界限,引导观赏者更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让公众介人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的“人民性”在作品形式与内涵上得以充分体现。
打开课本97页,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这两件作品的如何与观众产生互动的。《气球狗》《气球狗》看起来仿佛是一只小狗气球,实际上却由不锈钢金属制成,塑料光滑的表面和气球的褶皱都由金属打造得惟妙惟肖,给观者以失重的感觉:
《云门》外形酷似豆状,使得表而如镜子一般光滑闪亮。云门安置的地点恰好可以将芝加哥的代表性地标建筑反射其中,在光影的互动中形成了奇妙的景象,进而与公众形成了较好的互动。 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雕塑,引导学生理解艺术生活化的表现,逐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小结 我们通过对《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认知,感受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通过对《黄河母亲像》雕塑的欣赏,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绿水青山的重要性;通过对《开荒牛一一献给深圳特区》的鉴赏,感受其中的“拓荒”精神和拼搏的勇气,进而认识到雕塑应当传递给公众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通过本主题学习,培养学生欣赏雕塑的角度和欣赏“美”的眼睛。 课后思考 我们身边有哪些雕塑呢?他们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和我们进行这怎样的互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人美版 (2019)美术鉴赏主题二 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第十二课 理想与现实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历史上世界各地,“对号入座”找不同时期,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二课 理想与现实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教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