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洗兵马①(节选)
社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②四。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③过崆峒④。
[注]①“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奔波,在官军收复长安后随唐肃宗返回长安,后杜甫于唐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至洛阳,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社甫认为胜利在即,写下了《洗兵马》。 ②蒲萄官,汉宫名,这星指唐宣政殿。③仙仗,皇旁的仪仗。④崆响,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在将十们的努力下,一此失地得到光复,捷报晚上传来,清晨就立即向朝廷禀报。
B.虽然黄河宽广,但听说“一苇”便可渡过,官军有破竹之势,叛军覆灭是必然的。
C.“独任朔方无限功”赞扬了朔方节度使的功绩,表达了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有关。
D.“清海岱”意为清除了“山东”一带的叛军,但诗人常常想起御驾经过“崆峒”。
2、杜甫的《洗兵马》节选部分与他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上 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和诗,杜审言与僚友陆某同游唱和,诗人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B.“梅柳渡江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新春伊始,北方是残冬未消,只能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但是到了江南,梅红柳绿,春意盎然。
C.“淑气催黄鸟”一句,“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一个“催”字,便突出了这一特点。
D.“晴光转绿蘋”一句,由上句的描写春鸟转为描写水草,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和上句一样呼应首联中“物候新”。
4、江南早春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赏心而不乐,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仙姥①来时
【宋代】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释】①仙姥:神仙妇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中“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较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壮丽,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B.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国家面临危机,好在仙姥挺身而出,派出六丁神将携雷电扼守东关,保卫国泰民安,彰显了领袖风范。
C.结尾突换笔调,点出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奸臣。
D.《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
6、词的上片对仙姥本身虽未着一墨,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8、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错误,“捷报晚上传来,清晨就立即向朝廷禀 报”错误,应理解为“捷报昼夜不停向朝廷传送”。
2、答案:(1)《登高》是杜甫晚年独自流寓夔州时在秋天的重阳节所作,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 杂情感。
(2)《洗兵马》是杜甫在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他认为胜利在即时写下的,抒发了诗人对官军收复失 地的欢喜之情和对将士克敌制胜的赞扬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唐肃宗要居安思危的劝告。
解析:(1)《登高》是唐代诗人在安史之乱结束四年后旅居襄州之时的作品。诗歌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辜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描写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领联为整体远景,描写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滚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描写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写其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滚倒病后停酒伤怀,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可见,就背景而言,本诗是安史之乱后所做;就情感而言,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2)由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奔波,在官军收复长安后随唐肃宗返回长安,后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至洛阳,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杜甫认为胜利在即,写下了《洗兵马》”可知,《洗兵马》是杜甫在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他认为胜利在即时写下的。“捷书夜报清星同”描写当时捷报频传;“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描写官军有破竹之势,叛军覆灭是必然的;“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描写城池即将收复;“京师皆骑汗血马,回吃喂肉蒲官”描写战乱结束后的胜利情景。由此可见,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官军收复失地的欢喜之情和对将士克敌制胜的赞扬之情,而战争的胜利也表达了诗人对唐肃宗要居安思危的劝告。
3、答案:B
解析:拟人手法。说的是梅柳渡江过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4、答案:(1)开头就用“独有”“偏惊”等词语,表明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 大惊小怪,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2)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的水乡 景色;实际上,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3)结尾 处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尾联 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解析:(1)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开头写到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2)颔联写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颈联写到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流露出的却是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3)尾联写到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5、答案:B
解析:B.“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错误,曲解词意,“奠淮右,阻江南”写得是仙姥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故选B。
6、答案:(1)先写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2)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侧面写出她的仪态和风范。
(3)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解析:(1)根据“仙姥来时,正一望、干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可知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干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
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2)根据“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可知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
(3)根据“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可知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综合上述分析,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7、答案:B
解析:B“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器,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
8、答案:(1)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2)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3)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解析:(1)诗歌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根据“一去宁复得” 和注释三可以看出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2)同时也是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3)“天下纷纷经几秦”表现了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5),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3),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