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卷(三)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地 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世界上的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洲,但在其他一些大洲自然环境中也有企鹅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大洲中,企鹅分布范围最广的是( )
A. 非洲 B. 南美洲 C. 亚洲 D. 北美洲
2. 下图中有较多企鹅分布的地区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南美洲靠近南极洲,南部纬度较高,西岸基本上受强大的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适合企鹅生存,企鹅分布范围较广,B正确;非洲、亚洲、北美洲距离南极洲较远,企鹅分布范围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
【2题详解】
③处有寒流经过,气温较低,且有上升流,海洋鱼类多,食物丰富,故企鹅分布较多,C正确;①、②、④处气温较高,企鹅分布较少,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企鹅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看见它们。有些企鹅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鹅住在热带地方。但企鹅其实并不喜欢热天气,只有在寒冷的气候中,它们才会快活。所以,在遥远遥远的南极洲沿岸冰冷的洋里,那儿住着最多的企鹅。企鹅的栖息地因种类和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异:帝企鹅喜欢在冰架和海冰上栖息;阿德利企鹅和金图企鹅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无冰区的露岩上生活;在亚南极的企鹅,大都喜欢在无冰区的岩石上栖息,并常用石块筑巢。
武汉市菜市场经历了传统农贸市场主导—零售新业态扩张—社区尺度回落的历程,形成以大卖场生鲜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及社区菜场为主的复合型生活服务空间。下图示意2005--2020年武汉市菜市场时间演变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目前,武汉市服务范围最大的菜市场部门是( )
A. 农贸市场 B. 大卖场生鲜部 C. 生鲜超市 D. 社区蔬菜便民店
4. 武汉市菜市场的演化历程表明,菜市场建设的核心价值是( )
A. 提升品质 B. 服务生活 C. 降低成本 D. 保障供给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看: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部、生鲜超市、社区蔬菜便民店四者的数量近年来有明显差异,大卖场生鲜部数量最少,大卖场生鲜部应该也要服务整个城市,其数量少,说明单个大卖场生鲜部服务范围很大,才能保证服务整个城市,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
【4题详解】
材料中说:武汉市菜市场经历了传统农贸市场主导—零售新业态扩张—社区尺度回落的历程,可看出菜市场的位置离社区居住区越来越近。这种位置变化没有改变蔬菜品种、质量等,体现不出提升品质,故A错误;离社区居住区越来越近,方便了居民购物,服务了生活,B正确;成本与店面租金、菜品保鲜有关,是否降低了,无法推断,故C错误;靠社区近主要是方便就近获取市场,取得更大效益,不是保障供给,故D错误。综上,选B。
【点睛】商品经济活动的布局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和市场。
高铁站是城市重要的对外通道,其选址大致有位于城市中心和位于城市外围两种模式。下图为某城市高铁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高铁站对城市内部发展的主要意义有( )
A. 推动产业转型 B. 促进农业发展 C. 缓解交通拥堵 D. 完善物流体系
6. 两种模式相比,该高铁站布局的主要优势为( )
A. 便于市民出行 B. 扩大服务范围 C. 降低用地成本 D. 控制城市规模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铁站的布局,可以加强城市对外联系,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促进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故A正确;农业在城市内部占比非常低,因此高铁站对城市内部农业发展作用不大,故B错误;高铁线路对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缓解作用不大,主要是联系外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故C错误;高铁是城市重要的对外通道,完善的是城市与外部的物流体系,不是城市内部,且以客运为主,故D错误。答案选择A。
【6题详解】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布局铁路线位于城市外围,由于郊区地价较低,可以大大降低用地成本,故C正确;该布局模式在郊区,对市民的出行增加距离,有所不便,故A不选;高铁线路布局一般服务范围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因此并没有在实质上扩大服务范围,故B不选;该模式的高铁布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规模,故D不选。答案选择C。
【点睛】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交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2.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铺设强快之路;3.随着经济和交通运输及招商引资、招商引贸的大力开展,也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经济发展。
读我国某地区山前平原2008—2015年当地降水量、蒸发量、水分盈亏量、地下水水位月变化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折线①~④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降水量 B. ②地下水水位变化 C. ③水分盈亏量 D. ④蒸发量
8. 该地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
A. 东北 B. 华北 C. 华南 D. 西南
9. 关于图示四要素叙述正确是( )
A. 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化一致 B. 水分盈余时地下水位上升
C. 蒸发量最大时地下水位最低 D. 地下水位最高约在2月份
【答案】7. C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水量与蒸发量应该为正值,地下水位变化与水分盈亏量既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因此可判断,①②是降水量与蒸发量、③④是地下水位变化与水分盈亏量,B、D选项错误。①曲线最大值出现在4、5月份,②曲线最大值出现7、8月份,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可判断,该地应该4、5月份雨季未到,气温升高,蒸发量达最大,而雨季应该在7、8月份到达,因此①曲线为蒸发量,②曲线为降水量。一般来说水分盈亏量是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可得,因此根据某个月份,如5月,蒸发量大约在150mm左右,降水量在50mm左右,该月份的水分盈亏量应该在-100左右,符合数值的应该是曲线③,因此③曲线为水分盈亏量,④曲线为地下水水位变化,A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上题推测,该地应该4、5月份雨季未到,气温升高,蒸发量达最大,而雨季应该在7、8月份到达,符合华北平原的气候特征,B选项正确。东北地区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4、5月份的蒸发量较小,不符合特征,A选项错误。华南地区雨季在4-5月份,C选项错误。西南地区也位于南方地区,雨季也应该更早,D选项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地下水位变化与降水量不完全一致,A选项错误。水分盈余时,地下水位不一定上升,如6-7月份,水分盈余,但地下水位变化为负值,说明在下降,B选项错误。蒸发量最高时在5月,地下水水位变化仍然为负值,说明地下水水位还在下降,并没有达到最低,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地下水水位最高时应该是在地下水水位变化由高变低的过程中,水位变化等于0的时期,地下水水位最高,因此应该在2月份,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因素:1、降雨量:降雨量越大,渗入地下的水量就越大,地下水越丰富.;2、蒸发量:在干旱地区,浅层地下水也会因表层土壤水分的蒸发而损失,地下水位越深,影响越小,如果灌溉量过大,也会因此形成盐碱地;3、温度:在高寒和高纬度地区,当气温长时间低于0度时,表层地下水会凝固成冰,形成冻土。
胡杨是荒漠河岸生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塔里木河下游沿岸的胡杨林曾遭到严重破坏。从2000年开始的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为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走廊”逐渐重现。发现输水后的胡杨胸径生长变化趋势,分别选取了距离河岸不同远近的①②③④四地进行观测。下图为四地不同胸径级胡杨的胸径生长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根据植物生长的条件推测,图中四地中距离河岸最远的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为扩展胡杨林“绿色走廊”的宽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河道输水与灌溉相结合 B. 完善农田管道灌溉系统
C. 沿河栽种胸径大的树木 D. 放牧让牛羊吃掉老树叶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塔里木河生态输水是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素,输入河道的地表水,沿着河道逐渐向两侧的地下渗透和扩散,河道处的水位最高,远离河道的地下水位变深变低,导致胡杨(同一胸径级)生长量越来越小,据图分析,图中④处的胸径最小,说明距离河岸最远,故选项D正确。
【11题详解】
沿河道输水带来的生态效益是河道两侧的胡杨长势恢复良好,在空间上表现为以河道为轴线的带状分布(“绿色走廊”),但是远离河道的胡杨长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恢复。为此,需要改进输水方式,由沿河道输水改为河道输水与灌溉相结合,让大面积的胡杨林能够受水,扩大“绿色走廊”的宽度,故选项A正确。而完善农田管道灌溉系统,主要针对农田,且是管道输水,难以外溢,B错误;沿河栽种胸径大的树木会加大对地下水的吸收,让远处更加缺水,C错误;牛羊肯定不会吃掉老树叶,放牧反而会破坏胡杨林,D错误。故选A。
【点睛】森林的作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木材;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消除噪音;旅游资源等。
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荫、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科研人员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丘上栽植植物进行固沙,随固沙时间的增加,土壤生物结皮及表土层厚度增加,影响到植被的生长。研究人员对降雨后流沙和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第一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与流沙蒸发量相比有较大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 )
A. 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 B. 地表更粗糙,风速慢
C. 地表更干燥,表面水分保持时间短 D. 比热容增大,增温慢
13. 第二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
②生物结皮土壤持水量下降
③生物结皮覆盖在土壤表面,束缚住水分
④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 随着固沙时间的增加,当地植被生长良好,是因为生物结皮( )
A. 增加土壤矿物质 B. 提高土壤温度
C. 增加土壤有机质 D. 增加土壤疏松度
【答案】12. A 13. C 14. C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第一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较流沙蒸发量大,其原因在于: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荫、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由于生物结皮的存在,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蒸发量较大,A正确,C错;如果风速慢,则不利于蒸发,蒸发量应相对较小,B错;比热容增大,增温慢,蒸发量应相对较小,D错。故选A。
【13题详解】
随着时间的增长,雨水在生物结皮下渗,生物结皮土壤持水量上升,而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结皮表面的水分少,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生物结皮的存在,将土壤水分束缚而抑制蒸发,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①③正确,②错。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并没有发生变化,④错。故选C。
【14题详解】
该地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气候干旱,多风沙活动,生物结皮的存在,加大了土壤对风蚀的抵抗能力,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也保持了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的枯枝落叶又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形成良性循环,C正确;土壤矿物质含量多与成土母质有关,A错;当地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植被的生长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高低,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是很大,B错;生物结皮增加雨水下渗,同时减少土壤蒸发,土壤的持水性增强,土壤的疏松度不一定增加,D错。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在第一阶段,生物结皮的存在使得雨水下渗减慢,结皮表面水分较多,所以其蒸发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第二阶段,一方面,结皮表面水分蒸发殆尽,另一方面,随着水分下渗,土壤含水量增加,而生物结皮束缚了土壤水分,抑制了蒸发,所以其蒸发量显著下降。
下表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间;下图是游客在北京当地日落半小时前拍摄的“夕阳下的故宫古建筑”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间 (除法定节假日外,周一全天闭馆) | ||
日期 | 4月1日~10月31日 | 11月1日~3月31日 |
开馆时间 | 8:30 | 8:30 |
闭馆时间 | 17:00 | 16:30 |
15. 照片拍摄日期最可能(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16. 照片中古建筑柱子的影子朝向柱子的( )
A. 西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答案】15. D 16. 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照片是游客在北京当地日落半小时前拍摄故宫建筑群照片,拍摄时应该在故宫闭馆前拍摄且闭馆时接近日落。故宫4月1日~10月31日17:00闭馆,此时间段北京18点后日落;11月1日~3月31日16:30闭馆,此时间段北京18点前日落;春秋分18点日落,因此只有12月22日前后是18点前日落,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可能是照片中12月22日前后日落半小时前拍摄故宫建筑群照片,12月22日前后北京市日落西南,此时太阳应该在西南方位,柱子的影子朝向东北,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在赤道时(春秋分时)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直射在北半球时,全球(除了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在南半球时,全球(除了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站发展迅速。随着地面光伏电站大量增加,可用于安装建设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制约了该类电站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光伏技术的另一分支——漂浮式电站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漂浮式电站可建设在多种水体之上,无论是天然湖泊、人工水库还是采煤沉陷区、污水处理厂,只要有一定量的水域即可进行设备安装。相对于地面光伏电站,漂浮式电站有许多优势。2017年6月7日,安徽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采煤塌陷区闲置水面上,总装机容量为40MW的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基本建成,并网发电。电站虽漂浮于水塘上,但水塘原本为两淮采煤沉陷区,因此这座电站不仅在规模上领先全球,也代表土地空间的有效活化。这些带着“绿色”光环的电站,在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忧思。
(1)分析太阳能发电相对于火力发电的优点和缺点。
(2)指出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上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相对于地面光专伏电站的优势。
(3)有人提出:漂浮式光伏电站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建设时要慎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1)优点:可再生,清洁,运营成本低缺点:受地域限制较大,不稳定,能量分散,占地面积广。
(2)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资源;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效应,可以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从而获得更高的发电量;将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可减少水面蒸发量,抑制水中藻类繁殖,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光伏电站建立在水中,可以减少灰尘对组件的污染,且方便组件清洗,同时闲杂人员与动物难以接近组件,可有效防止人员及动物对组件的破坏;对比陆地,水面相对开阔,可以有效避免山体、树林等对组件的遮挡,太阳能照射面积均匀且光照时间长;不需要组件基础和支架,节省基础和支架造价,节约成本。
(3)漂浮式光伏电站建在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上,会遮蔽水面,影响其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功能的发挥。光伏板会挡住阳光,改变环境温度,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还会使鸟类等丧失栖息地,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漂浮式光伏电站为材料,涉及太阳能发电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太阳能发电的优点:清洁、无污染,而且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可以永续利用;太阳能发电站的运营成本较低。太阳能发电的缺点:受地域和天气的影响较大,不稳定;太阳能的能量分散,太阳能电站的占地面积较大等。
【小问2详解】
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上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有效节省了土地资源;在水面上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可以减少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水体的蒸发,降低水体温度,有利于抑制水中藻类的生长,保护水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水体对于漂浮式光伏电站具有良好的冷却作用,能够减少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利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的增温,提高发电效率,获取更高的发电量;闲置水面不利于扬尘,能够有效减少漂浮式光伏电站表面的尘埃,减少漂浮式光伏电站的清洁,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闲置水面能够很好的阻碍人和动物对于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影响和破坏,减少设备维护的成本;闲置水面相对开阔,周围遮挡物较少,能够提高光照时长,有效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在闲置水面上,减少了设备支撑的费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等。
【小问3详解】
首先,大面积的光伏电板覆盖于水面之上,削弱了到达水体的光照,从而降低了水温,影响水面的蒸发量,水面蒸发量减少,从而导致水面附近的空气湿度降低,影响局地气候。水上光伏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挺水植物等植被清除,部分地区甚至将水抽干再施工,影响水域附近的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最后,水上大面积的光伏面板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光污染,从而影响区域生物的迁徙;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在水面之上还会影响水体美化环境的功能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较大。下左图为2019年3月16日—21日东北地区某小流域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的变化过程。专家指出,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右图),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1)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
(2)分析此流域该年3月16日~21日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峰值时间不一致的原因。
(3)阐述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
【答案】(1)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雪量大,侵蚀力强;昼夜温差大,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
(2)随着气温回升,17日坡面积雪快速融化,此时表层土壤尚未解冻,下渗少,融雪径流达最大;17—19日,土壤反复冻融,可蚀性增加,加上径流减少,含沙量达到峰值。
(3)增加下渗量,减小坡面径流,减少土壤冲刷;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轻对黑土的冲刷;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春汛、冰雪侵蚀、流水侵蚀、水循环中地表径流、保护耕地的措施、农业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人地协调观。
小问1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因此冰雪较厚,来年春季回暖,气温上升较快,冰雪融化也较快,地表径流较大,侵蚀力量较强;材料中显示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大,冰冻和消融交替出现,致使土壤松散,侵蚀更加严重;冬季植被难以生长,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水土流失更严重。
【小问2详解】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峰值时间不一致的原因是:气温不断回升的同时,冰雪16日起开始融化,17日冰雪融化最多,流量最大,但由于表层雪融化较多,冷冻的土壤层还尚未完全融化,下渗较少,因此径流量大,但含沙量较少;往后的几日内,由于温差较大的原因,反复的冰冻和融化,融水逐渐减少,同时也导致土壤更加松散,侵蚀加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20日时泥沙含量达到顶峰。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物质,减少流失;秸秆还田,通过腐殖过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断山区某山两坡积雪覆盖率受多种气象因子影响:低海拔地区降雨比例高,降水量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高海拔地区,降水量与积雪覆盖率呈正相关;在西南坡,风速与积雪覆盖率呈正相关,在东北坡,风速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
该山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一般分两种情况,有水汽凝结时遵循湿绝热变化规律,无水汽凝结时遵循干绝热变化规律,湿绝热变化过程中随着水汽凝结会有热量的释放,导致其气温垂直递减率偏低。下图为横断山区夏季两坡向气温垂直分布理论模式。
(1)说明图示a曲线所属坡向及判断依据。
(2)分析该区域低海拔地区降水量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而高海拔地区降水量与积雪覆盖率呈正相关的原因。
(3)推断夏季横断山区东北坡风速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的原因。
【答案】(1)a为西南坡,夏季风迎风坡,水汽充足,a曲线在较高海拔段为湿绝热气温变化曲线。
(2)低海拔地区,雨水向积雪传热、雨水侵蚀积雪,故呈负相关。
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降雪多,故呈正相关(积雪覆盖率越高,下垫面反射越强,气温越低)。
(3)夏季风越过山顶后,气流下沉增温,风速越大,流过积雪的热风越多,导致融雪越多。
背风坡气流下沉速度大,区域降雪概率越低,积雪覆盖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横断山区某山两坡积雪覆盖率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湿绝热变化过程中随着水汽凝结会有热量的释放,导致其气温垂直递减率偏低,因此曲线a反映的是湿绝热变化规律。
【小问2详解】
低海拔地区降水多以降雨为主,且雨水比积雪温度高,热量向积雪传递;雨水冲刷并渗入积雪,引起积雪表面对阳光的反射率降低,会导致积雪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促进积雪融化。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降雪较多,积雪覆盖率较高,导致下垫面的反射作用较强,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呈正相关。
【小问3详解】
横断山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偏南风),该山区东北坡是背风坡,夏季西南风在越过山顶之后,气流下沉增温,风速越大,焚风影响范围越广,风速越大,流过积雪的热风越多,积雪覆盖率越低。且背风坡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水汽的凝结,风力越大,降水的概率越低,积雪的量越少。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金沙江上游河段河谷阶地地貌普遍发育(下左图)。研究人员通过对杨家村观测点(下右图)的阶地形态及物质组成进行勘察,发现该处发育湖湘沉积层。
(1)说明该区域河流阶地普遍发育的原因。
(2)推测杨家村阶地湖相沉积层的成因。
【答案】(1)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地壳的上升期与稳定期交错;稳定时期以河流沉积作用或侧蚀作用为主;上升运动时期河流下蚀作用强烈,形成阶地。
(2)附近山地发生滑坡或崩塌,形成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上游水流携带的泥沙受湖水顶托,速度减慢,形成湖相沉积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河流阶地一般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内力受地壳抬升的影响,外力受河流下切侵蚀的影响。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壳活跃,地壳运动频繁,存在地壳间歇性抬升,在地壳抬升期,河流的下切侵蚀加剧,加速河流下蚀,在地壳稳定期,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或以侧蚀为主,河流下切侵蚀不强烈,由于多次间歇性抬升,所以存在多级阶地。
【小问2详解】
阶地湖相沉积层说明其沉积物形成时属于湖泊环境,结合图中坡积物可知,受堰塞湖的影响。区域山体陡峭,岩石破碎松散,易在暴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形成大规模的滑坡体,滑坡体下滑入河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河流上游携带泥沙遇湖水顶托沉积,形成湖相沉积物。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