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7-说明文阅读(过关训练)
展开2022-2023学年度九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说明文阅读理解(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17分 ) (2021九上·灌云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賀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 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 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三: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大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1. ( 2分 )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 “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 “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2. ( 5分 ) .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3.( 5分 ) .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4. ( 5分 )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 15分 ) (2021九上·峄城月考)阅读《有此一间,不求广厦》,完成问题。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①“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话常被写成楹联挂于书房。对中国文人来说,书房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人暂别柴米油盐的地方,更是与圣贤高朋为侣的精神家园。
②中国文化中,读书、藏书之风绵延不绝,因而中国文人的书房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周时出现了“木牍”,藏书的需求使书房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家讲学之风,白天的课堂,到了晚上就变成读书,这应该就是书房的雏形吧。西汉时的司马迁,在家中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工作室”相传是中国最早的文人书房。到了唐代,科举制鼓舞了读书人的热情,书房作为夜读场所备受重视,书房文化由此兴起。
③考证中国建筑史不难发现,中国文人的书房常与风林竹泉相伴。东晋末年,谢灵运在山林茂密处建造了“始宁墅”,专门留有一处书房,第一个将山水、园林、文人融于一体。明代归有光的书房“项脊轩”,室小屋漏,但他在书房外栽种了兰桂竹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④文人的书房为什么要讲究外部环境的清静雅致呢?明代戏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说:“书斋宜明朗,清净。”书房前,要有平阔的庭院,以使光线明亮,适于读书;窗前围植修竹碧草,让屋中人可以养眼清心。
⑤书房内也颇为讲究。书房的面积不宜大,“太宽敞反会损伤目力”。陆游的小书房“仅可容一几”,但他却相当满意,“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即使是皇家书房,也并非以大为好,乾隆皇帝养心殿内的书房“三希堂”,就仅有八平方米,至于书房的内置,则是“宜简不宜繁”,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而已。这方寸书房虽简洁,却承载着中国文人对学问和世界的思考,文化就在一间间书房里汩汩不绝地流淌出来。
⑥“书房”是现代的叫法,古代文人常取“堂”“馆”“阁”“庐”“山房”等字命名,雅致的命名彰显主人的志向和品格。宋代卫泾,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名句之意,将书房命名为“后乐堂”,寄托忧国忧民之心。谭嗣同的书房名为“莽苍苍”,意为苍茫高远,显示了他慷慨豪迈的性格。
⑦书房是文人为静读、研修构筑的自我天地,联结着文人的内心世界。不读有益之书,何以遣有涯之生?对读书人而言,平生愿得书房一间,不求广厦万千。
5. ( 5分 )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书房”都有哪些特点?
6. ( 5分 ) .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家讲学之风,白天的课堂,到了晚上就变成读书,这应该就是书房的雏形吧。
7. ( 5分 ) .第⑥段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宋代卫泾,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名句之意,将书房命名为“后乐堂”,寄托忧国忧民之心。谭嗣同的书房名为“莽苍苍”,意为苍茫高远,显示了他慷慨豪迈的性格。
( 14分 ) (2021九上·平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什么决定了你的口味?
①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吃葱、姜、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为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我们无法重现儿时的味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②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挑食是娇生惯养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证明,挑食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③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在喜欢香菜的人看来,香菜清爽可口,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香菜和肥皂就是一个味道。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大约源于6种物质,其中大多数是名叫“醛”的脂肪分子。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臭虫体内也有类似的分子。对讨厌香菜的人来说,他们察觉不到香菜叶中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而只察觉到香菜与肥皂相似的那一面。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因为基因差异。
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
⑤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出门在外,饮食是否可口,直接关系到心情的好坏、身体的健康,甚至工作的效率,还有一句更准确的描述——“吃饱了不想家”。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胃口是有记忆能力的,饮食习惯将在6岁前养成,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其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即使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真正能够适应西餐口味的,仍然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海外华人对于中餐的记忆,比对家乡的记忆更加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食物的口味,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与历史。
⑥在《追忆逝水年华》里,一块小小的蛋糕触动了普鲁斯特的味蕾,让他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对普鲁斯特来说,蛋糕是他心中永不退色的记忆。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科学家表示,味道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唤醒记忆,是因为它非常难以重现。比如我们在农家乐吃水煮鱼,当我们离开以后,我们可以轻易回忆起水煮鱼的样子,耳边也能回响起辣油浇在干辣椒上滋滋的声响。然而,我们却根本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虽然它是如此美味,独一无二。只有当我们再一次闻到或者尝到水煮鱼时,我们才会重拾这种美好的感觉。味道是无法被大脑直接保存或重塑的。脑海中关于“味道”的记忆,总是那么模糊。我们无法像复制视觉或者听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味道因此是一种独特的记忆。
⑦正因为味觉记忆无法重塑,所以再现以后,才会给人带来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它甚至能把我们带回更小的时候。比如说,通过语言提示的记忆往往存在于11~25岁之间,而味觉则能将人们带回到6~10岁的童年时光。与视觉和听觉相比,“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更为强大、也更为持久。
⑧味觉记忆如此独特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感受到的“味道”,是好几种不同味道的组合,这种组合一般来讲非常特别,也不太容易再现。小时候街边小面馆里混着辣椒油的炸酱面,伴着面馆中抹布与油烟混杂的气味,其味道是如此独一无二,即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去过无数高档饭店,吃过无数碗面条,那味道也代替不了。
⑨吃,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伴着它们独特的味道,成就了我们生活中一段段温馨的记忆……
8.( 2分 ) .下列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 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
B. “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更为强大。
C. 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
D. 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
9.( 2分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源于6种不同的物质。
B. 人类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让人对其念念不忘。
C. 在外的孩子如果想家了,其实他是在想念家里的饭菜味道。
D. 我们无法如复制视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
10. ( 5分 )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1. ( 5分 ) .从全文看,本文围绕影响口味的因素,依次介绍了哪三方面内容?
( 12分 ) (2021九上·襄州月考)说明文阅读。
坎坷终不损斯文——先秦石鼓传奇
①它让唐代文豪韩愈自惭“才薄”,它备受宋徽宗宠爱,它被康有为称作“先秦第一古物”,它的内容被誉为“篆书之祖”,它也曾沦为舂米石和磨刀石……它便是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中的传奇国宝——先秦石鼓。
②但此鼓非彼鼓,它形如鼓状,大小不一,每座重约2吨,身上以大篆刻着记叙秦公游猎的10首诗句,原有718字。石鼓虽不过为花岗岩石材质,但因历史久远,又有文字篆刻,被不少君王视为庙堂重器。
③自明清以来,石鼓上的文字拓本“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但贵重如斯,10座石鼓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也不过一叶,随波浮沉、命运无定。
④唐初石鼓在陕西天兴(今属陕西宝鸡)现世,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篆文,石鼓成了当时欣欣向荣的大唐王朝受命于天的证据。随着盛唐凋敝,石鼓也被人埋入地下“避祸”,因此散失。直到唐宪宗时,天下稍安,石鼓才被重新发现。数年后,经多方努力,石鼓被迁入凤翔孔庙。但好景不长,大唐崩亡,五代丧乱,孔庙被毁,石鼓丢了。
⑤到宋仁宗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天下号称百年无事。“砸缸”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时任凤翔知府,将找回的9座石鼓安置于当地府学,却始终找不齐10座。1052年,第10座石鼓终于在一个小村里被找到。彼时,其上部已被削去,一部分被乡民用来舂米,一部分则成了村里屠夫的磨刀石。
⑥石鼓团聚,此后被送入皇宫,美坏了“艺术天子”宋徽宗。他为石鼓全文填金,以示荣宠。而正是这些金子,让它在靖康之变中,被攻破开封的金军盯上。金子自然被人剔出来取走,石鼓则被弃置荒郊。
⑦命不该绝的石鼓后来又被人找到,并送进官学机构。历经元、明、清三代风雨,受过康熙乾隆的荣宠。只是几经波折,石鼓文字磨损严重。宋代时存字465字,元代时减为386字,至清代仅余325字。
⑧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石鼓共赴国难。随着战火绵延,石鼓辗转上海、南京、四川、重庆,再在抗战胜利后复归南京,14年动荡之中,得益于当时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充满智慧与心血的包装,石鼓毫发未损。
⑨20世纪50年代,人民的故宫博物院里,先秦石鼓重见天日。
⑩先秦石鼓传奇,传奇在帝王将相多将其作为盛世的装饰,却终不免沦落泥尘、饱受坎坷;但每逢绝境,却又总有人挺身而出,令它绝处逢生、重放光彩。
⑪非金非玉,为什么?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一个民族能够战胜时光、绵延不绝的精神象征;这更是一个国家敢于踏破艰险、走向复兴的文化自信。
12. ( 5分 )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3. ( 2分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先秦石鼓的传奇历史。
B. 先秦石鼓虽为花岗岩石材质,但因历史久远,又有文字篆刻,被古代君王视为庙堂重器。
C. 第③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引出下文对先秦石鼓传奇命运的说明。
D. 先秦石鼓已成为一个民族能够战胜时光、绵延不绝的精神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敢于踏破艰险、走向复兴的文化自信。
14. ( 5分 ) .第⑦段画线句子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20分 ) (2021九上·大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稻、高梁、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热”,会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闪,犹如夏夜里的群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报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展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水。被移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其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5.( 5分 )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16. ( 5分 ) .第⑤段中的加粗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17. ( 5分 ) .选文第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18. ( 5分 ) .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10-写作(过关训练):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10-写作(过关训练),文件包含期末专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专题10写作专题过关解析版docx、期末专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专题10写作专题过关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9-名著阅读(过关训练):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9-名著阅读(过关训练),文件包含期末专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9名著阅读专题过关解析版docx、期末专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9名著阅读专题过关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