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篇 课件
展开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8、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以”,可译为“用来”“以便”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已而大雨倾盆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言而无信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五、“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怀其璧,从径道亡(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0.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其无知,悲不几时( )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4.则或咎其欲出者( )1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明夷待访录》 (乎:对于)
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儿寒乎?欲食乎(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等死,死国可乎( )5.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9.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示赵弱且怯也( )4.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7.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 或 “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非为织作迟(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慎勿为妇死( )12.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
五、“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六、“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七、“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八、“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到处 所在之处 处所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而”字,“为”字,“何”字,“以”字,“其”字,“之”字,“乃”字,“若”字,“所”字,“因”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剖析,常见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01而,02何,03乃,04以,05且,06若,07所,08为,09之,10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