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
命题人:陈宇春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
A.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骇(hài)人听闻的传言来炫(xuàn)耀自己“消息灵通”,甚至发展到自编谣言的不可救药的地步。
B. 有些人对工作总是拈(zhān)轻怕重、见异思迁,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麻木不仁,莫不关心。这同白求恩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chén)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C. 以前这里是一片废墟(xū),房子已经瘫塌,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这里完全就是一片不毛之地。而现在,枫树林里,流淌(chǎng)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D. 酷热夏天,刚跑完步的我气喘吁吁(xū),心怦怦(pīng)直跳,我躺着在参差不齐的草丛中,感到一阵晕炫。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B.拈(zhān)轻怕重——niān,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C.瘫塌——坍塌,流淌(chǎng)——tǎng;
D.怦怦(pīng)直跳——pēng,晕炫——晕眩;
故选A。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遇事总喜欢刨根问底,非要弄个明白不可。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刘禹锡和马致远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的际遇不同,诗歌创作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D. 新学期班主任提出全班去韶山春游的想法,同学们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句中形容他“爱思考”,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句中形容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的人,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C.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句中形容“诗歌创作风格”相差很大,与语境相合;
D.随声附和: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句中形容同学们纷纷赞同,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 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答案】A
【解析】
【详解】B.表意不明,“几个”修饰“学校”还是“领导”不清楚,将“几个”改为“几所”;
C.搭配不当,“提高”和“精神”搭配不当,在“和”后加上“培养”;
D.语序不当,“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将两者后的内容对调;
故选A。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 ④③⑤①② 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②⑤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所以排序为:③⑤④①②。故选C。
5. 学习了敬词谦词后,同学们纷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赠给乙一本书,并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留言道:惠赠乙同学。
B. 甲决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乙,于是,甲对乙说:“敬请赐教。”
C. 甲到乙府上找乙的弟弟玩,问乙同学道:“舍弟在家否?”
D. 班会课发言时,甲这样进行总结:“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A.“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辞。用词不当;
B.“敬请赐教”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用词不当;
C.“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用词不当;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诗歌鉴赏。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在仲春时分用盐水选蚕种的劳动。
6.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鸡鸣一两家”,选取山村有代表性的事物,以鸡鸣之声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山村的喧闹。
B. 第二句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来显示出山村的“深”,让读者随诗句的引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
C. 第三句写仲春时分妇姑相唤浴蚕,亲切和睦,她们彼此招呼,呈现了一派农忙景象。
D.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7. 请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赏析“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两句。
【答案】6. A 7. 第三句正面描写妇女冒雨浴蚕地场景,表现妇人之忙,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侧面烘托出农人之忙,全诗描绘了一幅山村农忙之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句以鸡鸣之声衬托了山村的静谧,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名句的能力。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栀子花盛开却“闲”在那里,无人观赏,这是用“闲”衬忙,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而儿痴②,竟不知。虎亦寻③卒去。意虎④之食人,先被⑤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选自苏轼《小儿不畏虎》)
【注】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②痴:这里指天真可爱。③寻:不久。④意:估计。⑤被:施加。
8.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浣( ) (2)久之( ) (3)首( )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亦寻卒去。
(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10. 同样是面对凶恶的动物带来的危险,选文中二小儿与《狼》中的屠户一开始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不同的反应?
【答案】8. ①. 洗 ②. 时间长了(很久) ③. 头
9. (1)不久,老虎也最终(终于)离开了。
(2)老虎从山上奔驰(跑)而来,妇人急忙(慌忙)沉入水下来躲避它。
10. 选文中小孩十分淡定、泰然自若,而《狼》中屠户一开始有些害怕,后面战胜了狼,则对狼有些藐视(光写到“一开始屠户害怕”即可)。不同反应的原因在于二者对动物的了解程度不一样。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意: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浣:洗;
(2)“虎熟视久之”意为: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久之:时间长了、很久;
(3)“至以首抵触”意为: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首: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亦:也;寻:不久;卒:最终;去:离开。
(2)自:从;驰:奔跑;仓皇:慌忙、急忙;避:躲避。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对比分析
由“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可知,面对老虎,两个小孩毫不畏惧,仍然在沙滩上玩耍;
根据《狼》“屠惧,投以骨”可知,屠户刚开始遇到两只尾随自己的狼后,十分害怕;
不同反应的原因:“二小儿”因年龄小,对社会事物认识少,并不知道自己身旁的是老虎,正所谓“无知者无惧”,因此并不害怕;
《狼》中的屠户作为一名成年人,社会阅历深,对狼这种凶残的动物十分了解,因此当遇到狼后,表现的十分畏惧。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三)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4)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6)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诫子书》中强调学习、立志、成才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②.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 君问归期未有期 ④. 秋风吹散马蹄声 ⑤. 僵卧孤村不自哀 ⑥.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⑦. 非学无以广才 ⑧. 非志无以成学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 隔、碧、霄、蹄、僵、卧、哀、寂、寥”这几个字的写法。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坡
王广军
①他的父亲在一个煤球厂做工,每天拉一辆板车挨家挨户地送煤球。马上就要高考了,父亲却累病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
②这天一早,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他没有说话,心里感到一阵刺痛,起身去了厂里。
③他拉起板车,装上了1000块煤球,又从老板那里问了用户的地址和姓名,就上了路。地点在邻村,也就五里多路,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回来了。出村时,他始终低着头,担心会遇到村里的熟人。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④出了村,他长出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拉板车有点费力,路上坑坑洼洼,他需十分小心才行,因为刚出厂的煤球不结实,如果颠一下,很容易破碎。父亲就是成年累月地干着这样的活儿,才挣出了自己的学费,他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⑤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他在坡前停了下来,张望着,很想求助路人推一下,但又不认识他们,如果人家拒绝,该是多么难堪啊!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这时,从对面坡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⑦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⑧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
⑨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爬行。他想,幸亏有老师给推着,靠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⑩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
⑪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然后,他感激地道谢:“谢谢老师!”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他吃惊地望着老师,老师冲他摊开双手。果然,老师的两只手上居然连一点煤灰也没有。
⑫“你能行,要相信自己!”老师对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望着远去的背影,他反复咀嚼着老师的那句话,不由得泪眼蒙眬起来。
(摘自《润·文摘》2017年第7期)
12. 文章围绕拉煤展开叙述,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母亲让儿子替父拉煤→_______________→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________________
13. 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14.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
15. 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
【答案】12. ①. 儿子拉煤遇到一个上坡 ②. 靠自己力量拉煤上了坡
13. “猛地”是他“突然”的反映,“深深地”写出他埋头躲藏的样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此时拉煤上坡遇到困难渴望有人来帮忙,可看到来人是他曾经的老师时,又无比羞愧、无地自容的心理。
14. (1)老师善良且善解人意,从“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可看出。(2)老师有责任心,关爱学生,从“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可看出。(3)老师善于激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从“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你能行,要相信自己!”可看出。
15. 表层含义:他替生病的父亲拉煤车上坡;深层含义:要走好人生的上坡路,在失意时不要小看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经过不懈努力和坚持,就会收获成功。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母亲让儿子替父亲拉煤”找到第②段“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
联系第⑤段“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可概括为:儿子拉煤时遇到一个坡;
根据题干提示“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找到第⑧段“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联系第⑪段“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然后,他感激地道谢:‘谢谢老师!’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可概括为:是儿子自己拉煤上了坡。
【13题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解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猛地”是“忽然”“突然”的意思。联系第⑤⑥⑦段“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这时,从对面坡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可知,儿子在遇到上坡时想找人帮忙,内心急切,“猛地”表现了遇到老师感到不好意思,急忙转身、蹲下,体现儿子动作之快;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他”盼望有人来却又害怕熟人见到的矛盾心理。“深深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低头躲避的样子,表现了“他”遇到老师时感到难堪,不知所措。
【14题详解】
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根据第⑦段“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可知,在初中时老师经常关心他,鼓励他;可见文中的老师有责任心,关爱学生;
根据第⑧段“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可知,老师要主动帮他拉煤车;可见老师是善良、善解人意的;
根据第⑩⑪⑫段“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你能行,要相信自己”可知,老师鼓励他拉煤车上坡,最终让他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成功上坡;可见文中老师是讲究教育方法,懂得教育艺术的教育从业者。
【15题详解】
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理解标题的含义,需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出标题的深层内涵。
表面含义:根据第②⑤⑪段“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可知,文题“上坡”是指儿子拉煤车上坡;
深层含义:根据第⑨⑩⑪⑫段“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爬行”“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你能行,要相信自己”可知,儿子遇到上坡路,先是认为凭借自身力量难以拉煤车上坡,在认为得到老师的帮助后将车拉上坡,后来发现是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文题“上坡”还是指在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问题,走好人生的上坡路就会成功。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蚂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天致的愈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是记得的。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选自《文苑》,有删改)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园中虫思”言简意赅,既概括文章内容,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B. “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蝉藏在枝头竭力鸣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蝉这一生命赞美。
C. 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我”(放石头的“我”)和阻挡“我”生命道路的人。
D. 本文语言凝练、形象,含蓄风趣、淳朴生动,富有个性,充满好奇、幻想、仁爱的童趣,并留有空白,显示了汉语的魅力,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7. 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8. 结尾作者说“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结合文章,请谈谈蝉、蟋蟀、蚂蚁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思量”。
【答案】16. C 17. 到了冬天,虫子们都消失了,可作者选择相信它们还活着。表达了他对消失的虫子们的喜爱、惋惜与怀念,也对虫子们明年再次到来充满期待。
18. 示例:我从蝉身上学到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珍惜、赞美生命;我从蟋蟀身上学到要绽放生命的欢乐,要自在豁达地面对生活;我从蚂蚁身上学到要坦然面对生活,不惧困难,努力前行。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由第⑤段“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可知,“我”将石头放在蚂蚁面前,故意试探蚂蚁如何行进,在蚂蚁眼中,“我”就是一个“无聊的巨人”;
由第⑦段“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可知,“我”从蚂蚁身上受到启发,决定直面“主宰命运的家伙”,因此,此处的巨人为“主宰命运的家伙”,并非阻挡“我”生命道路的人;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章主旨来分析。
“宁愿相信”写出作者内心的执念和坚持,表达出作者渴望虫子们能挺过漫长寒冬,在暖春之际再次出现的心情;
冬天到来,虫子们都不见了,但作者坚信它们仍然都活着,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实则表达了他对虫子们的喜爱与怀念;
同时,“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这一心理描写,也寄予了作者明年期待能够再次见到虫子们的美好心愿。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及启示感悟。
本文一共出现了三种虫子,由②段“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可知,蝉在短暂的一生中尽情歌唱。这启示我们要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学会珍惜并赞美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根据第③段“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可知,作者笔下的蟋蟀沉醉于自我演奏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尽情绽放生命的快乐。这启示我们要自由豁达的面对生活,既然拥有生命,就要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
根据第⑤段“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可知,蚂蚁被我设置的一座“大山”挡住了路,却没有放弃,还是努力前行。从它的身上,我学到了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奋力前行。
四、名著阅读(8分)
19. 关于《西游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得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了五百年。
B.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多个称呼,石猴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为王时称他为“齐天大圣”;石猴回到花果山后,接受独角鬼王建议称为“千岁大王”;“行者”是唐僧石猴为徒时为他取的诨名;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C. 《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黎山老母等化做母女四人,假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傅,八戒却动了凡心。
D.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至鹰愁涧时,唐僧的马被龙太子吃了。孙悟空前往讨要,与龙太子搏斗,龙太子抵挡不住逃回海底。后经菩萨点化,龙太子化作白龙马,随同取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和辨析。
B.石猴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为王时称他为“美猴王”并非“齐天大圣”;
石猴回到花果山后,接受独角鬼王建议称为“齐天大圣”并非“千岁大王”;
故选B。
20. 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分析孙悟空的“猴性”、“神性”和“人性”。不少于150字。
【答案】孙悟空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大闹天宫,在如来受伤手上撒尿,整整猪八戒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保护唐僧取经,杀遍群魔则是神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的外貌“长相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身躯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体现出猴性。他大闹天宫,把天宫搞得乱七八糟。他偷摘人参果,遭到误会后捣毁人参树,体现出他的顽劣,即猴性;
他神通广大,具有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等高超本领。如三打白骨精,每次他都能看穿白骨精的诡计,这可以体现出他的神性;
打了白骨精幻化的人物后,唐僧怪罪于他并几次赶他走,他都不走。非走不可之际,他还向唐僧跪拜。后来师父遇险,他得知情况后毅然决定去救唐僧,他对师父的忠诚和报答体现出他的人性。
五、写作(50分)
21. 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不只是纵横赛场的体育明星,不只是改革大潮的风云人物。一张过去的照片、一段温馨的视频、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你都可能是当中的“主角”。
请以“这一次,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思路清晰,中心突出:(2)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班名和人名。
【答案】例文
这一次,我是主角
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在舞台上,站在中央,成为世界百花园中的主角。曾经认为我是一片平凡的绿叶,只能衬托花朵的鲜艳;总认为自己是天上飘悠的云朵,只能用来点缀湛蓝的天空;总认为自己是精品雕刻中的一个纹路,在不起眼的地方,无人问津。
小学的我,因为贪玩,对学习并不上心,因此成绩不是非常出色,至少不是“主角”—— 那些“第一名”。那时不懂事的我没少让父母生气。儿时喜欢贪吃,尤其垃圾食品吃了不少,以至于体质较差,每当别的小朋友在跑道上疾驰,在领奖台前微笑。我只能在座位旁沉默,羡慕他人的光彩。
那时的我竟破天荒的要求父亲带我去跑步,原因是为了参加运动会。终于,一次机会来临了——学校要选拔参加跳绳的人选,我被选上了。我至今清晰记得,在选拔之前的那一星期我是怎么度过的。放弃了与伙伴们的玩乐,放弃了跟随父母逛街的机会,在封闭的小院子里练习跳绳。
我参加了比赛。在广阔的操场上,拿起了我的跳绳。时间变得缓慢起来,人群的喧闹都离我而去,只留下了那绳索抽打空气发出的飕飕的声音。
我想,绳子一定是炙热的吧,正如我现在的心情一般,体会放飞自我的快感。“跳的真快,跳的真好啊!”“你看人家跳的多轻快、多飘逸!”“恐怕这位是要夺冠的!”……
不时,有人在小声地嘀咕着。果不其然,我这次以一分钟192次的好成绩拿了第一名。在领奖台上,当宣布我的名字是冠军,我上台领奖时,台下一片欢呼,掌声热烈。这一次我成功在“舞台”上展现了我的风采。
此时此刻,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努力会使你成为舞台的主角。”
曾经有人这样开玩笑:“上帝不是掷骰子的人。”的确,即便是上帝也不是我们命运的掷骰者。
我们都可以从仰望星空的人,变为这片星空的主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主角”指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或主要演员,也比喻主要人物。“这一次”提示写作范围;“我”为第一人称,写作应围绕“我”展开。材料“一张过去的照片、一段温馨的视频、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提供了可作为“主角”的场景。
2.立意:题目“这一次,我是主角”,可将立意点放在“这一次”上,描述自己成为“主角”的心路历程,赞扬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精神;
此外,可将“我是主角”进行立意,详细描述“我”成为“主角”时的心情、感悟或者收获,传达出自信、乐观的积极情绪。
3.思路:标题“这一次,我是主角”,可写一篇记叙文。
以简短的励志名言开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正文部分记叙自己在一次学校活动竞赛中的经历;在描述这一经历时要采用详略安排的手法突出重点,期间运用心理描刻画人物形象,把自己成为“主角”前的期待、成为“主角”时的喜悦,以及成为“主角”后的感悟收获体现出来;文章最后运用情境交融的写法,再次抒发自己成为“主角”的内心感受,升华文章主旨。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试卷docx、九年级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