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2月阶段性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2月阶段性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塑造潮沟的动力主要来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12月岳阳市十四中阶段性测试题(二)中印经贸合作区位于印度尼西亚绿壤国际工业中心,采用“园中园”发展模式(下图)。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背景下,有人担心国内会出现“产业空洞”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中印经贸合作区采用“园中园”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A. 集约利用土地 B. 增强信息交流C. 获得丰富劳动力 D. 共享基础设施与服务2. 为了应对“产业空洞”,国内产业可实施的发展战略是( )A. 实施产业集聚,扩大生产规模 B.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回流C. 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 D. 增加原料进口,降低生产成本【答案】1. D 2. C【解析】【1题详解】合作区所在的“绿壤国际工业中心”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已配有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电讯中心、15万伏特的国家变电站等基础设施,以及贝卡西县行政办公中心、高级住宅小区、体育中心、游乐场、学校、诊所、超市、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非常良好便利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因此中印经贸合作区采用“园中园”模式的突出优势是共享基础设施与服务,D正确;与集约利用土地关系不大,A错误;两者之间没有生产上的协作关系,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区建区企业,主要负责合作区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为到合作区投资的企业提供竭诚的服务。绿壤国际工业中心出售土地给中印经贸合作区,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因此突出优势与增强信息交流和获得丰富劳动力关系不大,BC错误。故选D。【2题详解】“产业空洞”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是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出现的去产能导致的国内传统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为了应对“产业空洞”,国内产业可实施的发展战略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C正确;现阶段是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新兴产业一般规模较小,不适合生产规模扩大,A错误;我国的投资环境比较优越,在国内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解决产业空洞化问题必须改革和调整失衡的国内外市场结构体制 ,实行国内外市场并重的策略 。今后一段时间内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拓展海外市场 ,仍然是努力的方向,B错误;增加原料进口,不能降低生产成本,D错误。故选C。【点睛】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在地质过程中,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壳抬升海水逐渐蒸发干涸,海水中的盐份沉积在海床上,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使盐层与地层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岩盐”。喜马拉雅玫瑰盐(属于岩盐)形成于2亿6千万年前,大部分来自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山脉600米深的地下,有粉色、白色,红色等各种纹理,其中粉红色的水晶盐是所有喜马拉雅盐中最纯净的品种,它含有80多种未被污染过的天然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普通矿盐的十多倍。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图。完成下面小题。3. 推测喜马拉雅玫瑰盐的最初来源是( )A. 岩浆 B. 内陆湖泊 C. 海洋 D. 河流4. 喜马拉雅玫瑰盐含有大量天然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原因是( )A. 仅来自海洋的沉积作用 B. 仅来自地壳岩层挤压碰撞C. 该地矿物质沉积 D. 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5. 巴基斯坦是玫瑰盐的主要产区,下列最符合玫瑰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是( )A. 对玫瑰盐进行大规模开挖 B. 利用传统工艺,粗放开发C. 大量用于艺术品开发,扩大市场 D. 综合开发利用玫瑰盐,提高产品附加值【答案】3. C 4. D 5. D【解析】【3题详解】地壳抬升海水逐渐蒸发干涸,海水中的盐份沉积在海床上,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使盐层与地层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岩盐”。故喜马拉雅玫瑰盐的最初来源是海洋,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岩浆是岩盐形成的条件,不是岩盐的最初来源,故A错误;岩盐是海水中的盐份沉积在海床上,不是内陆湖、河流沉积形成的,故BD错误。故答案选C。【4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在地质过程中,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壳抬升海水逐渐蒸发干涸,海水中的盐份沉积在海床上,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使盐层与地层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岩盐”。所以说岩盐的形成即与海洋沉积有关由于板块挤压、矿物质的沉积有关,是内力与外力作用共同的结果,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5题详解】对玫瑰盐进行大规模开挖,可能会导致生态破坏,A错误;利用传统工艺,粗放开发,对资源产生浪费,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故B错误;大量用于艺术品开发,扩大市场,增加了对岩盐资源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故C错误;综合开发利用玫瑰盐,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减轻生态破坏,有利于岩盐的可持续发展。故D正确。故答案选D。【点睛】石盐是氯化钠的矿物,化学成分为NaCl、晶体属等轴晶系的卤化物矿物。石盐包括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盐和由石盐组成的岩石,后者称为岩盐。在泥沙堆积的、平坦开阔的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留下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滩涂上的潮沟和盐田(如下图)。古法晒盐过程中,在涨潮时打开盐田闸门让海水进入盐田,水量适当的时候关闭闸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塑造潮沟的动力主要来自( )A. 潮位最高时海水运动 B. 潮时海水运动C. 多雨季节的地表径流 D. 落潮时海水运动7. 如果图示海滩附近高含沙量的河流稳定、地壳稳定,则图中所示的( )A. 潮沟稳定不变 B. 细沟萎缩下移C. 支沟最快消失 D. 主沟最先消失8. 为保证制盐效率,往往都会选择盐度较高的海水进入盐田,在晴朗天气时最好截留( )A. 涨到中途的“潮中” B. 落潮时的“潮尾”C. 刚涨上来的“潮头” D. 潮位最高时的海水【答案】6. D 7. B 8. C【解析】【分析】【6题详解】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是潮坪上最活跃的微地貌单元;涨潮时潮水在滩涂上向上运动,受重力影响,速度较慢,以搬运和沉积作用为主;落潮时潮水在滩涂上向下运动,与重力方向相似,速度较快,海水以侵蚀和搬运为主,在潮坪上形成潮沟,B错误,D正确。潮位最高时,海水运动较弱,潮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弱,A错误。潮沟主要位于潮间带,受地表径流影响很小,C错误。故选D。【7题详解】海滩附近地壳稳定,高含沙量河流稳定,会带来大量泥沙,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潮头到达陆地的位置回缩,潮头到不了现在细沟的位置,细沟可能萎缩下移,图中支沟在细沟后消失下移,图中主沟最后萎缩消失下移,故B正确,A、C、D错误。【8题详解】晴朗天气,海水蒸发旺盛,刚涨上来的潮头,多为表层海水,盐度高,且光滩有蒸发后盐度高的海水残留汇入潮头,盐度高适合晒盐,C正确。潮中、潮位最高时的海水、潮尾不及潮头盐度高,A、B、D错误。【点睛】潮间带的范围包括了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区域。 这里通常比较湿润,足够让很多滨海生物存活。2015—2018年,青藏高原在全国城市流动人口互动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人口流动量提升了8.2%,高值期日均人口流动量提升了57.8%。其中,成都、北京、兰州、重庆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全年最多。下图示意青藏高原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人口流动相对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11月至次年1月青藏高原人口流动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很低 B. 路面结冰 C. 太阳辐射强 D. 氧气更稀薄10. 影响成都与青藏高原人口流动数量全年最多的主导因素是( )A. 经济 B. 文化 C. 政策 D. 位置【答案】9. A 10. D【解析】【分析】【9题详解】旅游业对人口流动的推动作用显著。青藏高原的人口流动规模与气温呈显著相关性。青藏高原冬季气温很低,为旅游淡季,人口流动规模小,A正确。路面结冰并非普遍现象,至少城市道路结冰少且易于清除,B错误。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综合考虑冬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紫外辐射增多,但太阳辐射也不会比夏季强,何况太阳辐射强并不是影响旅游出行的最主要因素,C错误。青藏高原大气中氧气含量较少,但冬季气温低、空气冷重下沉,近地面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应要增加,综合考虑夏季云量多的因素,氧气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青藏高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夏季旅游高峰带来的客流量,成都距离青藏高原近,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青藏高原旅行多在成都中转,ABC排除,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空间流动等相关知识点。从曲线图判读人口流动相对量的季节分布,结合青藏高原的特点,分析旅游业对人口流动的推动作用。在横断山区东北部,高山峡谷交错分布。藏族的一个分支——嘉绒藏人在这里开创了一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他们的居住地和耕地分布在河谷或半山地带,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下图为当地主要人类活动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推测该地区高山地带(3000m-4500m)的植被是( )A. 灌丛和草甸 B. 冰原和荒漠 C. 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 D. 常绿林和阔叶林12. 导致东西坡牧场下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坡光照充足 B. 西坡水热条件较好 C. 东坡坡度较小 D. 西坡人类活动集中【答案】11. A 12. B【解析】【分析】【11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这种“半农半牧”独特生活方式,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高山牧场放牧的植被环境通常是灌丛和草甸地带,题目中的其它选项,冰原和荒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常绿林和阔叶林显然不是合适的场所,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以及图示信息分析,影响山地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组合状况,读图可知,牧场(高山地带)西坡的下界高度高于东坡,说明西坡水热条件较好,B正确;西坡和东坡的光照状况差别不大,A错误;东坡的坡度大,自然带谱海拔低,C错误;自然带谱跟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由于水热状况的变化,主要受到高度的影响,在海拔较高的低纬度山地比较典型。蕉麻在菲律宾被广泛种植,棉兰老岛是其产地之一。蕉麻生长要求高温、高湿,排水良好,宜静风或微风的环境。达沃是该国蕉麻加工中心,粗加工后的蕉麻纤维大量出口到欧洲。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 棉兰老岛蕉麻种植业的特点是A. 机械化程度低 B. 生产方式粗放C. 水利工程量大 D. 市场适应性强14. 与①地相比,②地蕉麻在5-10月生长期的优势条件是A. 降水较多 B. 气温较高C 风力较小 D. 土层深厚15. 达沃成为菲律宾全国性的蕉麻加工中心,主要得益于A. 种植历史悠久 B. 港口运输方便C. 劳动力资源丰富 D. 靠近原料产地【答案】13. A 14. C 15. B【解析】【13题详解】蕉麻生产属于热带经济作物,地域类型属于热带种植园农业,从右图看出蕉麻的收割主要靠人力,因此推测其机械化程度低,A正确;蕉麻生产属集约型经营,B错误;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纬度低,降水多,不需要大量水利工程建设,C错误;蕉麻生产农业结构单一,对市场依赖性强,适应性弱,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5~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方向发生偏转,棉兰老岛会受到西南风影响;②地位于海湾内,处在西南季风的背风坡,与①地相比,风力较小。根据材料中蕉麻的习性,②地优势条件是风力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粗加工后的蕉麻纤维大量出口到欧洲。达沃位于沿海,便利的港口运输使其称为全国蕉麻加工中心。故选B。首店经济是区域利用特有优势,吸引首店汇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首店经济”中的“首店”,指的是在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个地区首次开设门店,例如全球首店,中国首店、区域首店、行业首店、体验首店等,或是已入驻的品牌设立创新模式的概念店等。下图是2019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城市首店数量及类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 首店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概念店涌现,主要得益于( )A. 品牌效应 B. 价格优势 C. 信息网络 D. 创新能力17. 上海成为我国首店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主要区位因素是( )A. 交通便捷 B. 市场广阔 C. 位置优越 D. 政策优惠18. 目前,提升成都对首店的吸引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 )A 改善城市交通 B. 发展对外贸易 C. 优化营商环境 D. 加大科技创新【答案】16. D 17. B 18. C【解析】【分析】【16题详解】由材料“指的是在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个地区首次开设门店,或是已入驻的品牌设立创新模式的概念店等”可知,品牌只有不断创新,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创造需求刺激消费,与品牌效应、价格优势、信息网络关系不大,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题详解】考查影响首店形成的因素。由材料可知“首店经济是区域利用特有优势,吸引首店汇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上海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高,市场广阔,对首店的吸引力最大,因此首店数量最多,B正确。我国各大城市在交通、位置、政策方面也都具有优势,因此不是上海成为我国首店数量最多的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A、C、D错。故选B。18题详解】考查影响首店分布的因素。由材料“首店经济是区域利用特有优势,吸引首店汇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影响首店形成的因素有位置、市场、交通、营商环境等,但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应是优化营商环境,它包括了交通、贸易等,故C正确,AB错误。成都加大科技创新对成都吸引首店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首店经济”的本质是首店品牌与区域的价值耦合。首店,其实是一种创新。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独特的设计等,创造出超出消费者认知的商品和服务,激发出消费欲望,从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因此,“首店经济”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更多是创造需求。同时, 发展“首店经济”,既能通过首店的聚集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可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转型。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过低和过高的水温都会造成珊瑚礁的白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 除了珊瑚礁的白化外,造成珊瑚礁退化的人为原因是( )①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②经济价值高,珊瑚遭大量采挖③航线繁忙,油污多使水质变差④经济鱼类多,珊瑚遭大量啃食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20. 修复珊瑚礁的意义是( )①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②保护鱼类生活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③消减海浪对海岸侵袭,起到保礁护岸的作用④增加海洋珊瑚数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答案】19. B 20. A【解析】【19题详解】阅读材料,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属于自然因素,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显示珊瑚礁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采挖的数量较大,造成其退化,故②正确;由于现在的海上交通发达,航线较繁忙,油污或者航行中使用的污染物,污染海水,导致水质变差,影响了珊瑚生长,珊瑚礁减少,故③正确;珊瑚礁作为栖息地,不是鱼类的饵料,虽是经济鱼类,也属于自然因素,故④不符合题意。正确的是②和③,答案选择B。【20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修复珊瑚礁,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促进鱼类的繁殖,促进一定海域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故①②正确;且珊瑚礁的恢复,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海浪对海岸的侵袭,起到保护海岸线的和保礁的作用,故③正确;珊瑚礁的形成需要和其他生物共同完成,而不是单一的珊瑚形成的,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①②③,答案选择A。【点睛】珊瑚礁的作用:能维持渔业资源、可以保护海岸线、作为医疗药材重要资源、优化地球上大气环境、可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公里。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平均海拔2400米。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mm,被称为世界旱极。沙漠中广泛分布着干盐湖(表面湖水较少或无表面湖水的盐湖)和盐壳,而风成沙丘极少。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3)推测中央山谷边缘及内部都没有成片大面积风成沙丘分布的原因。【答案】(1)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干旱气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多沙漠;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2)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 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来自于内地,且处于山地背风坡,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副热带高压和背风坡东南信风,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却凝结成雨;西部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造成逆温层)抑制了空气对流,不利于成雨。(3)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径流量小,缺乏充足的沙质沉积物,沙物质来源少;地表被盐壳覆盖,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物质来源;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受副高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解析】【分析】本题以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为背景考查阿塔卡马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原因,沙丘的形成原因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详解】(1)根据图文材料判断,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mm,被称为世界旱极;该地的气候特征导致该地河湖稀少,且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以至于该地多沙漠景观;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2)读图可知,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从南美内陆吹来,水汽含量少,且该地位于山地背风坡,空气更为干燥,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形成降水;同时西部沿岸地区受秘鲁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弱,亦难以形成降水。(3)根据上两小题分析,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沙质物质少;根据材料分析谷地地表多被盐壳覆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物质的产生;读地形剖面图可知,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综上分析,谷地受副高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点睛】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2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流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对地貌发育以及人类迁徙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溯源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干流石泉一安康段成为汉江支流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水系。(1)指出第一次河流袭夺对古汉江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2)第二次河流袭夺后,南支流上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3)分析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该地区古人类生存和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案】(1)对古汉江水文特征影响:使古汉江的流量增大,河水的搬运能力增强,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对古汉江水系特征的影响:使古汉江的流域面积增大,流程变长,支流增多,落差增大。 (2)该段是古汉江干流的一部分,长期受流速平稳的流水侵蚀形成宽浅的河谷,第二次袭夺后水量增大,短时间内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V形峡谷。 (3)袭夺之后,水量加大,水源更加充足,更有利于河谷地区发展农业;袭夺之后,水量加大、流速加快,洪水更加迅猛,古人类面临的洪水风险增大;为趋利避害,聚落可能向高处(阶地)迁移。【解析】【分析】本题以汉江上游发生过的两次河流袭夺为背景,考查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第一次河流袭夺后,汉江水系向分水岭以西拓展,汉中盆地内部的河流并入汉江,成为汉江上游的一部分,因此河流汇入的水量加大、流速加快、流程延长、流域面积增大,支流增多等。【小问2详解】注意河谷形成的先后顺序。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故先形成了宽浅河谷。河流长久侵蚀形成宽浅河谷;发生第二次袭夺后河流水量增大,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嵌套的V形峡谷。【小问3详解】汉江袭夺对古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要紧密结合汉江袭夺后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的变化。关键在于流量加大带来的利弊和古人类的适应策略。有利方面:袭夺之后, 水源更加充足,有利于河谷地区发展农业;不利方面:袭夺之后,水量加大、流速加快,面临的洪水风险增大,聚落可能向高处(阶地)迁移。23.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3)“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中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4)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答案】(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3)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4)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解析】【详解】(1)辽河支流西辽河流经广阔的高原沙地,植被覆盖率低,河水含沙量较大,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因此素有“西沙”之称;辽河东侧年降水量多于西侧,流域内地势较低,植被覆盖率高,加上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使得东侧支流含沙量小,径流量大,故有“东水”之称。 (2)地下水不再补给辽河应从地下水位和河床高度相对变化思考。不断增多的人口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自然和人为原因相结合,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增多,河床抬高。一低一高使得辽河某些河段,地下水位在河流枯水期仍低于河床高度,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3)“丁坝”是由堤岸向河流中部伸出的垂直河流的直墙,能够减轻对堤岸冲蚀,减少河床中部泥沙的沉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 (4)回答本题可从水资源决定的河流开发方向思考,但要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为思考核心。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地区。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腐殖质层深厚、土壤肥沃,是最适宜耕作的土壤。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及气候的影响,黑土退化严重。因此东北黑土地开展了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研究表明,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15年后,表层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增加52%。下图为东北黑土分布图。(1)简述东北地区黑土形成深厚腐殖质层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析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原因。(3)说明东北地区选择在春季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理由。【答案】(1)东北地区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旺盛,残枝落叶多;纬度位置较高,土壤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腐殖质积累多;雨季较短,降水量较小,淋溶作用较弱。 (2)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坡地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的活性会增强,分解的有机质增多;邻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多大风,风力侵蚀作用较强;高强度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消耗较大。(答对三点即可) (3)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土壤易失水,故选在该季节进行秸秆覆盖能减轻土壤风蚀、保墒抗旱。(突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即可)【解析】【分析】本题结合东北黑土问题考查黑土形成原因、退化原因、治理措施等问题,主要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小问1详解】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雨季较短,雨水对腐殖质的淋溶作用较弱;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再加上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腐殖质积累较多。 【小问2详解】从人类活动角度看,长期的耕种,消耗了土壤肥力;用养失调,过度开垦,森林等植被破坏严重,有机质来源减少;自然条件,夏季的雨水较多,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对土壤长期的侵蚀,使黑土退化。随着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速度加快,有机质减少;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较多,主要采用顺坡种植,坡面较长,雨后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夏季暴雨冲刷,带来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小问3详解】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较大,对土壤的侵蚀较强;此时雨季未到,降水稀少,蒸发量较大,土壤较为干燥,极易被侵蚀;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可以减轻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水分。【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三产业转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綜合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