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章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951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章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951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章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章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新课教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情况?生:极地因为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则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目前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①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附近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继续向南流动,在此处气流堆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升高,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由此可以知道,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因为地理公转的原因,太阳直射点会有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师: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看下图,你可以看出什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生: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师:上述我们说明了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课堂小结]:我们本节课一共只学习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其中的难点就是三圈环流,这是需要你去重点梳理的内容。[板书设计]: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的形成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 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2.季风环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单元 第2讲 中国的地形,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章 第2讲 中国地理分区,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6章 第2讲 世界重要的地区和国家,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