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件练习题
展开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 物质运动 和 能量交换 ,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协调一致 。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制约 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 相互联系 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2.主要体现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 地理环境 发展演化的原因, 圈层间 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地理环境中的 水循环 、 碳循环 等物质运动。
四、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 淀积 作用。 (2)形成条件:岩石的 可溶性 和透水性;水的 溶蚀力 和流动性。 (3)喀斯特地貌: 地面 喀斯特地貌和 地下 喀斯特地貌。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典题研析(2016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思路分析第(1)题,第(2)题,
命题立意 本题依托堪察加半岛生物圈为背景材料进行自然、人文和区域知识的覆盖式考查。特别是第(2)题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寻找普遍中的特殊,在认知冲突环节设置问题,引导考生在地理较高层级思维方面有所创新突破。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整合构建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
即时训练(2018浙江绍兴高考选考诊断)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
典题研析(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材料,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答案 (1)A (2)D (3)C
整合构建1.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即时训练(2018福建漳州模拟)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的活火山带,由超过300个火山岛组成。因附近海域多风多雾、事故多发而被称为“魔鬼海”,也是世界浮游生物最密集的海区。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成为世界浮游生物最密集区的原因是( )A.海水较浅,光照充足B.火山多发,营养源丰富C.河流注入,带来养分D.上升流活跃,海水扰动(2)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多大风的原因是( )①地处西风带 ②狭管效应 ③气温变化大 ④地转偏向力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火山岛附近海域终日雾气弥漫的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B.冷空气遇地热释放的热能C.寒暖流交汇D.温暖气流经过寒冷的洋面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2013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思路分析第(1)题,①读图锁定:沼泽地带地下水水位较高→地下水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给;②按图索骥:分析地下水从哪里来关键是抓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层层推理:植被截留降水→增加 下渗 →地下水在 低洼 处蓄积。 第(2)题,①两图对照:找出桉树种植前后天然次生林、 灌丛 及 沼泽 的变化;②阐释原因:速生桉能大量吸收 地下水 →地下水的变化→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
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为线索,从整体性角度考查植被变化对水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思维建模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即时训练(2018山东临沂高三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我国某高中学校的师生2017年2月20日去火地岛研学旅行,以下是他们的游记摘要: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火地岛国家公园里的原始森林,很多树木匍匐在地,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醉汉树”或“醉汉林”,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一样,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下图示意火地岛位置范围、火地岛上的小木屋和火地岛南部的“醉汉树”。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2)分析在火地岛出现许多“醉汉树”的原因。(3)乌斯怀亚的民居多为低矮的木头房子,请指出其反映出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粗盖。(2)地处西风带,全年盛行强劲的偏西风,树木顺风势而立,(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冠)不断生长;加之土层瘠薄,树根扎不深。(3)①位于中纬西风带,风力强大;②当地降雨、降雪多(斜坡屋顶利于排水);③材料以木头为主,当地森林覆盖率高;④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或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6单元 第1讲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6单元 第1讲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5-,-6-,-7-,-8-,-9-,-10-,-11-,-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5单元 第1讲 水污染及其成因 课件练习题: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5单元 第1讲 水污染及其成因 课件练习题,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4-,-5-,-6-,-7-,-8-,-9-,-10-,水污染防治,-11-,-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单元 第2讲 人口迁移 课件练习题: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单元 第2讲 人口迁移 课件练习题,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4-,-5-,-6-,考向一,考向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7-,-8-,-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