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3章 第1讲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件练习题
展开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基本含义;2.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区域的主要类型;3.结合实例,归纳某区域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异同;4.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微专题一 区域和区域特征
微专题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微专题一 区域和区域特征 读甘肃省干湿区域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① 指标 和方法划分出地球 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② 降水量 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 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2.区域特征(1)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③ 形状 和边界。(2)整体性:内部④ 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区域的划分(1)按单一指标划分:如以⑤ 积温 为指标将某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 量带。(2)按综合指标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 区、欧美文化区等。(3)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如根据⑥ 自然条件 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 大自然区。(4)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如根据⑦ 经济发展水平 ,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 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1)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 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 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并着重分析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 区域发展的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 性因素:水资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 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 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 (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C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分区及界线。中国地理分区及界线的确 定均有一定的指标依据,但界线附近两侧的地理差异不大,基本都是逐 渐过渡的;因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导致秦岭—淮河线在洪泽 湖以东地区不与自然河道一致且无明显的自然标志,但其划分南方和北 方的指标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故选C。
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 地区 ( D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苏南、苏北以长江为界,长江上修建了多座长江大桥,说明长江对两岸 的阻隔作用显著,形成苏北和苏南巨大的经济差异。
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 主导因素是 ( D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 内建成多座长江大桥,故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 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D项正确。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2017江苏单科,25,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 速的特征有(双选) ( BD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 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 则B正确;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 近,故D正确。
5.(2017江苏单科,26,3分)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 映了(双选) ( AB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则A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则B正确;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则C项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故D错误。
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下图 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下面两 题。
6.(2018课标Ⅱ,4,4分)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 于澳门半岛的 ( C )A.东北部 B.西北部C.东南部 D.西南部
解析 由图中街道名称中的“海边”可推测填海造地前的海岸分 布情况,读图可知东南方向海边马路距现在的海岸线距离最远,由此可 见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东南部,C项正确。
7.(2018课标Ⅱ,5,4分)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C )A.狭窄 B.曲折C.坡大 D.路面凹凸
解析 由题干可知,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故限制自行车行驶 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坡度大,C项正确。街道狭窄和曲折不会限制自行车 行驶,A、B项错误;丘陵地区路面可能会有起伏,但不会凹凸不平,D项错 误。
8.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 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京杭运河简图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图 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北纬30°—40°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 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 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可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 角度描述。图示京杭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秦岭—淮河一线是温 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则沿线以淮河为界,南、北分别是亚 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由图示高程可判断沿线地形、地势。
微专题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 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 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
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 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 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 展方向和状况。
下图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A商品粮基地与B商品粮基地相比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D )A.土壤肥沃 B.水热条件好C.科技水平高 D.人均耕地面积广
解析 A商品粮基地位于东北地区,B商品粮基地位于江淮地区,两 地土壤都很肥沃,故A项错误;B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A地区为温带季 风气候,因此A地区水热条件不如B地区好,故B项错误;江淮地区科技水 平高于东北地区,故C项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多 于江淮地区,故D 项正确。
2.B地区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其地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 有 ( C )①水利工程的建设②农业劳动力严重流失③城市化发展快,非农业用地增多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 B地由于城市化发展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 少,提供的商品粮大大减少,因此其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 有所下降。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Ⅰ为“2012年中国粮 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Ⅰ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Ⅱ为 “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图Ⅱ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 因。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 给的主要措施有 。(6分)(2)据图Ⅱ,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4分)(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 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3分)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 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解析 本题以粮食地区供需差异、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为背景,综 合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等知识。(1)由图可以读出我 国高余粮地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而高缺粮地区则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密 集、人均耕地少,且农业结构向花卉、蔬菜、养殖等方面调整以适应市 场需求;可以通过跨区域调粮、提高单产等措施来保障这些高缺粮地区 的粮食供应。(2)由图读出大体规律:人口增长快的地区粮食增产慢,而 人口增长慢的地区粮食增产快。再结合图中和现实中各市的空间分布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练习题: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练习题,共60页。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8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件练习题: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8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劳动力,合理利用,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发展方向,耕作业,平坦开阔,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0单元 第1讲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课件练习题: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0单元 第1讲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课件练习题,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4-,-5-,-6-,区域的主要类型,-7-,区域的特征,-8-,考向一,考向二,素养提升1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