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0单元 第2讲 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课件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0单元 第2讲 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课件练习题,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相对一致,因地制宜,-4-,区域的特征,差异性,-5-,考向一,考向二,-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区域的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 、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 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 , 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典题研析(2017江苏卷)(改编)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①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②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③1978—199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④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①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②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③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④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差异及其原因,重在检测运用图表比较区域差异的素养水平。答案 (1)B (2)A
整合构建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
方法点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即时训练(2018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下图为2008年我国四大地区与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的出口额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注:东盟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1)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的是( )A.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B.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D.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2)据图分析可知( )A.东部地区出口额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面积B.影响中部地区出口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位置C.东北地区出口中国香港少是因为经济水平低D.较长的国界线促进了西部地区与东盟的贸易
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
典题研析(2017江苏卷)(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图2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指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4)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
思路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1980年的产业结构特点,根据深圳位置区位示意图总结“邻近香港”的主要区位特点。第(2)题,解答该题要注意: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找出与深圳的差异,二是结合图示信息调动所学知识,从位置、交通、依托和腹地等角度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从图中看出,相比深圳紧邻香港、浦东仅靠老城区,雄安新区距离北京较远,且不临海。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快速发展的交通、信息网络技术是雄安新区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第(4)题,深圳、浦东、雄安新区位置不同,区位优势各异,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命题立意 本题以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特区、新区的区位优势,对区域认知的素养要求较高。答案 (1)状况: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特点:邻近香港。(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3)位置特征: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基础设施条件: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4)因地制宜。
整合构建1.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发展路径即为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在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处理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根据“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路径。(3)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即时训练(2018河南洛阳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沙棘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喜光、耐严寒、耐旱、耐风沙,对土壤适应性强,其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西宁市大通县分布着约0.67万公顷天然沙棘林,生产的沙棘果品质优良。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吸引某知名企业充分利用沙棘林资源,打造集沙棘保护、研究、产品开发、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世界沙棘谷”,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图为大通县地理位置示意。
(1)分析大通县商品沙棘果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2)简述大通县打造“世界沙棘谷”的有利条件。(3)说明大通县沙棘产业化发展对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脱贫的启示。
答案 (1)地处青藏高原,晴天多(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沙棘果生长时间长;高山冰雪融水水质优良;病虫害少;人类活动干扰少,自然环境优良。(2)沙棘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沙棘果产量大;沙棘果品质高;药用价值高,市场广阔;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生产加工能力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当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发展旅游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生态保护与治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完美版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不同区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以畜禽饲养为主,放牧和饲养并存,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0单元 第1讲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课件练习题,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4-,-5-,-6-,区域的主要类型,-7-,区域的特征,-8-,考向一,考向二,素养提升1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理差异,地理环境,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土,春小麦,两熟至三熟,综合性,热带沙漠,区域人均占有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