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3 期末测试卷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教师版).docx
    • 学生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学生版).docx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教师版)第1页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教师版)第2页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教师版)第3页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学生版)第1页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学生版)第2页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 期末测试卷(学生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3 期末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3 期末测试卷,文件包含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期末测试卷教师版docx、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4期末测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四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虛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载而独立门户的原因。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文本一:                          烧马棚[美]威廉•福克纳爸爸转过身,孩子跟着走去。他听见有个声音在悄悄地骂:“烧马棚的贼!”他猛地对准那张脸儿扑去,爸爸一把把他拉了回来:“到车上去。”大车停在对面。他们已经搬过十多次家了,只剩下这些——旧炉子,破床破椅,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妈妈正在淌眼泪。孩子爬过后挡板。大车往前拐了个弯,一切全瞧不见了。孩子心想:永远看不见了,爸爸该满意了吧。第二天下午,车停在一所没有上过漆的小屋前。爸爸不大灵便地从车头爬了下来:“跟我来。”“阿伯纳!”妈妈喊爸爸。爸爸花白的浓眉下,笔直地射出严厉的光。“人家就要做我八个月的主子了,我总得找他说句话。”他们沿着一道攀满忍冬和野蔷薇的篱笆走去,他看见车道尽头就是那座宅第。大得真像个官府呢——他心里顿时安定起来:爸爸不敢惹他们了。说不定,我们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了。爸爸的身影却并没有矮上三分。孩子看着,爸爸只朝一个方向走去,脚下绝不肯半点偏离。车道上拴过马,有一堆新鲜马粪,他看见那只不灵便的脚不偏不斜踩在粪堆里。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一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羡。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想浇点白人的汗水呢。”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妈妈说:“让我去弄吧。”“你回去。”爸爸说。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玉米。”爸爸一言不发。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爸爸一言不发。“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他愤怒地嚷着:“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德·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什么?”那白人说,“马棚?”“对!马棚!”“逮住他!”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文本二: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东西都没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做不到这样,将是白费气力。写出的爱情不是爱情而是情欲,写出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写出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写出的悲伤不是为了世上生灵,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迹。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威廉·福克纳《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爸爸因腿脚“不灵便”踩粪后弄脏了德•斯班少校的珍贵地毯,但并不因此轻易屈服,在申诉失败后用纵火的方式宣泄不平。B.小说中孩子感受到大房子所散发出来的安宁体面的气息,他希望能和父亲过上这种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幸福体面的富贵生活。C.在阻止父亲烧少校家的马棚这件事情上,孩子愤怒地当面指责爸爸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同时内心经受艰难痛苦的挣扎。D.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贫与富、白人与黑人的双重对立,白人权贵的凶狠,“穷白人”的自尊,黑人奴仆的傲慢,形象鲜明。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虽以“烧马棚”为题,却是围绕着被踩脏的地毯展开,主要塑造了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的穷白人形象。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例如“永远停在两点十四分的嵌贝壳的钟”“没有上过漆的小屋”等,写出斯诺普斯家生活极度艰难之况。C.小说摹写孩子“挣脱”妈妈之后的一路奔跑,“天就要亮”时“向山下走去”的春夜场景,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语言的繁缛风格。D.小说结尾没有介绍爸爸的结局、马棚的结局,只交代了孩子走向黑沉沉的树林子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8.小说兼用孩子的叙述视角与全知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4分)   9.有评论者认为,福克纳的小说表现了“人类内心的古老真理”。请结合小说中孩子选择“上那边去”,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墨子:就是墨子,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就陵阜而居”中指的是“山丘”。C.台榭: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常用于宫室、宗庙。D.文采:指错杂艳丽的色彩、刺绣,亦指华美雅丽的词藻、文辞,文中指后者义。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14.古代圣王之举给你哪些启示?请你用三个否定句或否定短语分别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从诗人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继而具体写其人情态,大有神往和迷惑交驰之感,起笔高远,气势震撼。B.诗中借“白兔捣药”“嫦娥奔月”的神话,反映了诗人举杯对月、与月共饮的欢欣,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氛。C.诗人运用想象,笔触纵横恣肆,描绘了海天景象,集中体现了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诸问题的思考,寓意深广。D.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又神秘的月,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16.诗人“把酒问月”化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问月”之意但又有不同,试对这两者异同加以品析鉴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子》中“                    ”说明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学会“下先手棋”。(2)《将进酒》中运用了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过程,说得更为短暂,悲叹人生苦短,而不直言,却说“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夫妻久别重逢,没有出现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此时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己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        、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        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市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一生共创作十四部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        的英国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就早就被译成中文,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奋笔疾书      反而      一帆风顺      比肩B.笔耕不辍      反而      一路顺风      比肩C.笔耕不辍      而且      一帆风顺      媲美D.奋笔疾书      而且      一路顺风      媲美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B.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C.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D.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B.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就早就被译成中文,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C.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就早就被译成中文,他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D.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2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季氏》)(1)  请解释“一言以蔽之”与“鲤趋而过庭”。(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重视学习《诗经》的理由。(4分)                 22.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5分) 记者:(1)                                                                 (不超过20个字) 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 记者:(2)                                                                  (不超过40个字) 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 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有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有女排精神、工匠精神……高二年级各班计划举行“筑梦·追梦·圆梦”主题班会。根据你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你会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份什么职业,你认为从事这份职业应具备什么精神,你又将怎样在从业生涯中发扬这种精神?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6 期末测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6 期末测试卷,文件包含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6期末测试卷教师版docx、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6期末测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5 期末测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5 期末测试卷,文件包含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5期末测试卷教师版docx、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5期末测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2 期末测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2 期末测试卷,文件包含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2期末测试卷教师版docx、期末模拟测试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02期末测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