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
展开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积扩⼤
D.⾯积缩⼩
(2)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陆降⽔北部最多
(3)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 )
A.⽬前针叶林带以上⽓温⾼
B.⽬前基带⽓温⾼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温⾼
D.冰期基带⽓温⾼
【答案】 (1)D
(2)B
(3)D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解析】【点评】气候变暖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2021·浙江)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列小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A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解析】【分析】(1)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是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符合题意。
(2)根据上题的分析,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是导致洞庭湖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故洞庭湖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水分,而不是热量和土壤。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具体表现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3.(2020·海南)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
A.巫山
B.五指山
C.富士山
D.大分水岭
【答案】 (1)B
(2)C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解析】【分析】(1)温带地区的气温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植被的景观随气温而变化明显,因此变化较大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自然带(森林)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甲为热带雨林,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丙为针叶林,丁为苔原。故答案为:B。(2)丁地的植被类型为苔原。五指山地处热带,巫山地处亚热带,海拔均相对较低,难以发育出苔原;大分水岭总体位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拔也不高,发育不出苔原;富士山地处温带,且海拔由3700多米,能发育出苔原。故答案为:C。
【点评】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4.(2020·浙江)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甲农业带中的大牧场放牧业( )
A.投入劳动力较多
B.专业化程度低
C.产品商品率较低
D.以牧牛业为主
【答案】 (1)A
(2)D
【考点】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①②所在的区域为美国东北部,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类型相同,A正确。③区域地处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区域地处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CD错误。故答案为:A。(2)读图可知,甲农业带为美国西部高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为主;专业化程度高;大牧场放牧业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投入劳动力较少,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5.(2020·江苏)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答案】 (1)D
(2)C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解析】【分析】(1)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ABC错误。故答案为:D。(2)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A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6.(2020·全国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 (1)A
(2)C
(3)D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結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故答案为:A。(2)根据材料提示: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結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故答案为:C。(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故答案为:D。
【点评】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如图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7.(2020·浙江选考)下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自然带是( )
A.高山草甸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2)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
①根系浅而发达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④植株高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D
(2)B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解析】【分析】(1)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位于东北平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北坡,海拔在600米以上,其上是山地针叶林带,则甲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的过渡地带,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正确。高山草甸带海拔高度高于山地针叶林带,A错误。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BC错误。故答案为:D。(2)长白山高山环境山地土层薄,灌丛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因此根系浅;山顶风力大,灌丛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植株,①正确。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高山灌丛生长慢,植株低矮,②④错误。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生长环境差,植株密度稀疏,③正确。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8.(2019·浙江会考)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地貌广布。完成下列小题。
(1)在黄土高原上分布着梁、峁、土石山等地形单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黄土高原东部主要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1)D
(2)D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解析】【分析】(1)在黄土高原上分布着梁、峁、土石山等地形单元,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地形及流水作用不同形成的地貌形态。D符合题意。
(2)黄土高原东部地处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典型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D
【点评】非地带性的规律是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内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自成成分及其组合沿着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沙漠中的绿洲的出现就是一种非地带的分布。
9.(2019·浙江选考)“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
(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B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解析】【分析】(1)北回归线上,按照理想大陆自然带(图1)分布来看,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非洲(图2)形成热带沙漠,主要是由于非洲东部地区海域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故而没有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少,主要因素为海陆分布,故选C。(2)读图可知,图2中,甲位于非洲最南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故选B。
【点评】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10.(2018·浙江选考)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 (1)C
(2)C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沿M方向纬度出现了变化,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自然带类型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不同纬度自然带类型不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甲地位于南美洲南纬30°-40°之间安第斯山以东,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和草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水分条件的增加满足了森林生长的条件,因此在甲处形成了森林。故选C。
【点评】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二、综合题
11.(2018·江苏)[环境保护]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图25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________。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________×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
(4)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________。
【答案】 (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解析】【分析】(1)珊瑚礁白化的原因,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海水酸度、盐度、温度和透光度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再分析全球变暖对海水温度和酸度的影响即可作答。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过程,大气圈到植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由植物到大气圈主要是呼吸作用,而大气圈与土壤和海洋之间为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主要是用图25中进入大气圈的碳数量减去从大气圈出去的碳数量。读图可知,大气圈二氧化碳数量增加的人类活动为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
(4)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主要结合前面所述珊瑚白化的原因分析,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等。
故答案为:(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 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点评】本题以全球变暖对珊瑚白化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珊瑚白化的原因、各圈层碳交换的过程、碳含量的变化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等,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2.(2017·新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阴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评】考查自然带、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区位因素。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如何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13.(2017·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图14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一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_。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3分)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_。(3分)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_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_。(4分)
【答案】 (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差异: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
原因: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考点】气候类型及其判断,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北美和拉丁美洲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经度值,可以判断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是从加草大东部地区往西到西部内陆落基山山地地区,莱斯布里奇位于太平洋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所以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2)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少。(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依据经纬度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4)温哥华位于50°N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世界地理重要地区,考查数据统计图的信息读取能力。
三、图文分析题
14.(2021·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答案】 (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考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1) 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主要谷底、坡面和坡顶环境条件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
(2) 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应该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进行说明。 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植被类型业不一样,因此在黄土高原水土治理过程中,种树种草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地环境优势, 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点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15.(2020·北京)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奥地利某村在18世纪60年代约有200人,以放牧和编织为生。到1910年,因大多数村民外迁,全村仅剩39人。随着山地旅游的兴起,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村成为登山、滑雪胜地。到2001年,常住居民增长到420人,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下图为该村景观及当地气温、降水量图。
(1)简述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该村附近的林线海拔大约2070米。
(2)指出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植被类型,说明该植被生长的大致月份及主要依据。
(3)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该村相邻的甲、乙两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比较甲、乙两地冻土层的差异,说明主要原因。
【答案】 (1)留存和保护村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对水和大气等造成污染
(2)针叶林;约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较高,满足林木的生长条件
(3)甲地比乙地冻土层薄且持续时间短,甲地积雪较厚,利于土壤保温。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地图的基本知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解析】【分析】(1)旅游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两方面作答。有利影响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留存和保护村落(注意材料信息“全村仅剩19人”),根据材料“改造后的农舍用于接待住宿,当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可知,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使得当地的常住居民增加。不利影响方面:根据材料“年接待游客打12万人次,与此同时,受观光、滑雪等活动的影响,当地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旅游人数规模增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加剧,旅游活动也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干扰和破坏。(2)根据材料信息“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可知,该村林线附近的森林分布海拔相对较高,应属于针叶林;根据材料可知,林线是由于低温、土壤等条件限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限,结合该村落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4~10月平均气温相对较高,满足森林的生长条件,应该是该针叶林生长的大致月份。(3)两地冻土层的差异可从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即是冻土层的空间厚度)两个角度说明。读图可知,甲地冻土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根据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土壤,读图可知,相比而言,甲地的冻土层更薄。原因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冻土层厚度与积雪等地表覆盖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原因是甲地地表积雪更厚,地表积雪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使得甲地的冻土层较薄。
【点评】、旅游活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促进文化交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3)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影响区域环境
角度
具体影响
有利影响
促进环境保护
可以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等的修复
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推动力
使采取行政法规和规划措施来保护环境成为可能
不利影响
旅游与环境关系处理不好,会导致环境恶化,如过多游客会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旅游质量
16.(2020·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荒漠化的防治
【解析】【分析】(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7.(2019·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由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分析】(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对使里海与古海洋分离,形成湖泊;山脉的隆起,陆地面积增大,使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的汇水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山脉的隆起,阻挡海洋上的水汽深入陆地,导致湖泊周围的气候变得干旱,进而导致湖泊的盐度升高,逐渐变为内陆湖(咸水湖)。(2)分析湖水逐渐淡化的原因,主要从湖水注入淡水多,蒸发弱角度进行分析。注入的淡水量大于湖水的蒸发量,是湖泊盐度降低的原因。(3)分析咸水湖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从湖泊的水循环角度来分析,湖水有河流注入,湖水实现水循环,只能通过蒸发实现,盐分得以积累,日积月累湖水的盐度会逐渐升高,是咸水湖形成的主要原因。(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可知,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是消亡型边界,若板块运动的边界的性质不变(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阿尔卑斯山进一步隆起,未来黑海、地中海可能将和里海一样将演化为湖泊。
故答案为:(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由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咸水湖的形成,通常是湖水不排出或排出不畅,蒸发造成湖水盐分富集形成的。淡水湖,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的淡水湖大多位于高山或内陆区域,没有明显的河川流入和流出;开放式的淡水湖面积可能相当大,湖中有岛屿,并有多条河川流入流出。淡水湖一般是外流湖;因为水源可以更新补充,淡水湖的水盐分很低。
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间的边界,板块之间边界分为生长型和消亡型两种类型,消亡型边界又称为造陆边界,其附近往往新的陆地或高大的山脉;生长型边界又叫造海边界,其发展往往形成新的海洋。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教师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2讲 旅游地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2讲 旅游地理(教师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9讲 城市化(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9讲 城市化(教师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图文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