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师版)
展开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单选题
1.(2020·新高考I)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奧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2)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 (1)C
(2)D
【考点】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于巴尔干半岛,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故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几乎无河流注入,B错。题干材料提示,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可以为奥赫里德湖提供稳定的水源,C对。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D错。故答案为:C。(2)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答案为:D。
【点评】大气降水是陆地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冰川融水的内流河的主要的补给水源,河流的径流量与气温有关;地下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是地下水补给河水,湖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补给湖水,枯水期是湖水补给河水。
2.(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 (1)B
(2)D
【考点】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3.(2019·海南)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2)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3)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湿地
【答案】 (1)D
(2)D
(3)B
【考点】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解析】【分析】(1)A.地下水是常年补给且最稳定的补给形式,所以春汛补给水源不是地下水, A不符合题意;
B.“降水集中在6~8月”,说明大气降水补给在夏季, B不符合题意;
C.内蒙古为高原地形,海拔较低,冰川较少, C不符合题意;
D.该地降水虽然集中在夏季,但因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冬季也有一定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形成春汛, D符合题意。
(2)A.冻土融化始于春季,如果冻土融化对河流流量有影响,也应该是影响春汛,而不是伏汛,A不符合题意;
B.生活用水量季节变化不明显,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B不符合题意;
C.该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可见水分条件较差,植被不会特别繁茂,而且河流附近的植被蒸腾作用非常有限,不会导致“伏汛不明显”这样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该地主要为牧区,部分地区为种植业,夏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河流中的水被大量使用,D符合题意。
(3)该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因此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典型植被为草原,我国季风气候区的植被一般以森林为主,年降水量一般大于400毫米。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地区一般植被以荒漠为主。湿地不属于典型自然景观范畴,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D;(3)B
【点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侵蚀作用主要有风力侵蚀(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作用)、冰川侵蚀、海浪侵蚀等。
4.(2018·江苏)图5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答案】 (1)B
(2)B
【考点】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
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
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米-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
(2)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1)B (2)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水体之间相互关系,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综合题
5.(2020·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亚地区略图。
材料二:乙地为所在国棉花主产区,棉花播种面积约占该地种植总面积的40%,所产棉花大部分出口到俄罗斯、中国,已发展成为重要棉花输出基地。
(1)指出甲地径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分析城镇沿甲河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地是重要棉花输出基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冰雪融水补给 降水量小,气候较干旱;靠近河流,用水方便;灌溉农业发达;人口密度大
(2)有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棉花优质;棉花产量大,供过于求;棉花宜采用铁路运输,运输便利
【考点】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甲地径流是锡尔河,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小,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城镇沿甲河分布比较明显,原因是该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大气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限制量当地的生产、生活;河流附近水源较充足,临河布局城市方便就近取水;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河流沿岸人口密度大,因此形成的城镇较多。(2)乙地为所在国棉花主产区,棉花播种面积约占该地种植总面积的40%,棉花产量大,当地消费量小,供过于求,需要大量出口。据图可知,该地临近铁路,铁路运量大,交通条件优越。临近俄罗斯、中国,距离市场近。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棉花产量高、品质优良。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
6.(2017·江苏)图15为“某区域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人类通过________(措施)来调节③环节水量的时间分配。
(2)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
(3)位于河口附近的乙处往往形成________地貌,其成因是________作用,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的地理环境的________。
【答案】 (1)水汽输送;降水;修建水库
(2)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
(3)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整体性
【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解析】【分析】(1)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分别为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调节地表径流水量时间分配的办法有修建水库。(2)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3)乙处位于河口处,由于河流在此处河床变宽,流速变慢,河流的沉积作用加强,往往形成河口三角洲。
【点评】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
三、图文分析题
7.(2021·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图1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2为图1 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河﹐以下河段支流多▲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常年|时令|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
(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降水柱状图可知,巴马科处位于①河上游地区,且年降水量较大且集中,流量相对较为稳定,圣路易位于①河下游,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无降水量,气候较为干燥,冬季河流有断流现象;两地降水均集中在夏季,巴马科纬度接近赤道,收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时间较长,降水较为丰富。
(2)从甲到丙纬度逐渐降低,手赤道低气压影响时间增长,降水丰富,植被也越来越丰富,腐殖质较多,增加了土壤的厚度。
(3)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河流的径流量较少,不利于发展水运,图中铁路线连接港口铁路适宜中长距离运输,连续性好,适宜矿石燃料的运输。
故答案为:(1)常年、时令、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
(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点评】(1)河流的补给:
(2)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对植物的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3)交通运输方式:
方式 | 优点 | 缺点 | 适合运输的货物 | 典型案例 |
铁路运输 |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 金属矿、 |
公路运输 |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 短程,量小的货物 |
|
水路运输 |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 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 矿产、粮食(专业化的海上冷冻船、油气船) |
航空运输 |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 急需,量小,贵重的货物 | 鲜花、昂贵的蔬果(车厘子、蓝莓、松茸)、急救药品 |
管道运输 |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农田 |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 单向输送液态或气态货物 | 石油、天然气等 |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教师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2讲 旅游地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2讲 旅游地理(教师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9讲 城市化(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9讲 城市化(教师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图文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