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学生版)
展开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
一、单选题
1.(2020·北京)为缓解塑料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以玉米、木材等为原料的生物塑料产业逐渐兴起。2018年全球生物塑料的产量约200万吨,原料种植占用耕地约80万公顷。生物塑料( )
A. 用木材废料替代玉米为原料,少占耕地
B. 产品在运输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
C. 生产区位向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厂集聚
D. 有效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削弱温室效应
2.(2020·浙江)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小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二、问答题
3.(2021·湖南)[地理一一选修6:环境保护]
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
(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
(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
4.(2021·河北)[选修6:环境保护]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
阶段
主要“关键词”
1951~1992年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
1993~2020年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
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
5.(2021·广东)[环境保护]
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热融湖景观。
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6.(2021·全国乙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年~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面积单位:km2
铁路两侧
年份
固定沙地
工程治沙地
半固定沙地
半流动沙地
流动沙地
合计
0.5km以内
2001
0
0
3.16
5.20
0.14
8.50
2008
0.12
2.02
4.57
1.89
0.03
8.63
2015
1.56
2.14
4.29
0.36
0.06
8.41
1km以内
2001
0
0
6.54
10.06
0.25
16.85
2008
0.37
2.02
10.20
4.37
0.10
17.06
2015
3.49
2.14
9.64
1.31
0.10
16.68
2km以内
2001
0.12
0
14.03
18.3
0.75
33.20
2008
1.07
2.02
21.78
8.21
0.24
33.32
2015
7.50
2.14
20.42
2.35
0.20
32.61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三、综合题
7.(2020·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将普遍推行垃分类制度,推动垃圾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阶段,生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
请结合热带海岛环境条件说明在海南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理由。
8.(2020·江苏)[环境保护]
下图为“2000~2018年我国GDP、能源消费、SO2排放量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18年我国GDP与能源消费量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明2000~2018年我国SO2排放量的变化特点。
(3)分析我国2006年以来SO2排放量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4)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说出其中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9.(2020·全国Ⅲ)[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鸟儿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
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10.(2020·全国Ⅰ)[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11.(2020·全国Ⅱ)[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12.(2019·江苏)[环境保护]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259.25g/hm2 , 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959.05g/hm2 , 施用7种农药。下标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环境质量(mg/kg)
水环境质量(mg/L)
镉
铜
铅
铬
锌
镍
铜
锌
氟化物
硫化物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区
0.12
23
18
37
130
11
0.4
0.9
0.6
0.3
0.1
0.1
B区
0.64
67
112
91
162
36
0.3
1.7
0.9
0.8
0.5
1.3
合格标准
≤0.6
≤100
≤300
≤300
≤250
≤50
≤1
≤2
≤1.5
≤1
≤1
≤1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________
(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________
(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
(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________
13.(2019·全国Ⅲ卷)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14.(2019·全国Ⅱ卷)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15.(2019·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遇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16.(2019·海南)[选考6: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攀登珠穆朗玛峰人数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关注。我国登山管理部门相继提出控制登山人数、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制定登山管理办法等措施,以减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17.(2018·海南)[选修6:环境保护]
“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
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18.(2018·全国Ⅱ卷)[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9.(2018·全国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2018·全国Ⅰ卷)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百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21.(2017·新课标Ⅰ)[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22.(2017·新课标Ⅱ)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23.(2017·新课标Ⅲ)【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玉米的种植需要占用耕地,用木材废料代替玉米为原料,可以尽量少的占用耕地,A正确;虽然相比于传统塑料而言,生物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低,但产品在运输和消费过程中不可能实现零污染,也不能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削弱温室效应,BD错;生物塑料以玉米、木材等为原料,因此生产区位并不会向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厂集聚(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属于传统塑料),C错。故答案为:A。
【点评】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都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等。
2.【答案】 (1)B
(2)D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解析】【分析】(1)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答案为:B。(2)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二、问答题
3.【答案】 (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干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较低;有利于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
(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考点】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这样的布局可以通过自流的方式有效收集稻田含氮废水和居民的养殖废水,并通过沟渠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含氮量,这样做,效率高、成本低;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处于村落水体与其它水体之间的结合部位,通过生态沟渠的净化后,有利于减少对其他区域水体的污染,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
(2)治理水污染措施一般从控源、处理、资源化、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梳理。除了建设生态沟渠外,还可以通过种养结合,让废水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容消耗;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从而减轻污染来源;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不产生或少产生多余的营养物质来污染水体;建立污染处理厂,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村民自觉在生产生活中少产生污染物质。
【点评】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3)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
(5)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
4.【答案】 研究主体: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考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的主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1951—1992的主要关键词有: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而材料中指出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1993—2020年的主要关键词“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 ” ,故可以直接概括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大主体: 通过关键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物种多样性”可以突出探究主体是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通过关键词“人类活动、三江源、珍稀动物保护”可以突出探究的主体是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在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应该是探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主,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故答案为:研究主体: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5.【答案】 热融湖易成片出现,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加速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改变地表形态;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
【考点】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解析】【分析】热融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从热融湖对地表形态、径流、气候及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结合材料可知,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易成片出现,因为是热融作用,形成后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导致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进一步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影响和改变地表形态。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水分对土壤的性质影响大,会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径流分布,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同时,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栖息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热融湖易成片出现,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加速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改变地表形态;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6.【答案】 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营运,有效减轻了沿线区域的风沙危害,使沿线区域生态改善。
论证:
建设期:铁路两侧不同范围内固定沙地,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有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较多,说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对两侧的自然生态干扰较少,使两侧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
营运期:铁路两侧不同范围内固定沙地增加幅度大,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较多,说明在营运期内也并未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持久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进一步减轻风沙危害。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的信息分析可知,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营运,有效减轻了沿线区域的风沙危害,使沿线区域生态改善。对比2001年与2008年的数据可知,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不同范围内(0.5千米以内、1千米以内和2千米以内)固定沙地,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有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较多,说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对两侧的自然生态干扰较少,使两侧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 对比2001年与2015年的数据分析可知,在青藏铁路营运期 铁路两侧不同范围内(0.5千米以内、1千米以内和2千米以内)固定沙地增加幅度大,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较多,说明在营运期内也并未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持久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进一步减轻风沙危害。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三、综合题
7.【答案】 海南省近些年经济发展迅猛,凭借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但也产生大量的垃圾,亟需方案处理;
垃圾资源会占用土地,海南省是岛屿城市,面积有限;
生活垃圾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分,热带分解、传播速度快,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诱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实现对垃圾的分类管理,将垃圾进行无害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提升垃圾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考点】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分析】读该题时要结合热带海岛条件的限制进行分析。海南岛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区,同时随着海南自贸区的建立,经济发展迅猛,海南活动人口以及固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导致生活垃圾的数量与日俱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还会影响着海南省旅游城市形象。因此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是势在必行,同时有利于促进海南经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岛面积空间有限,过多垃圾会占用土地;海南地处热带,气温高,垃圾腐化分解会污染空气、土壤和地下水,以及诱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垃圾分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点评】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1)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处理方法
优 势
缺 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可处理所有种类垃圾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是填埋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垃圾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
(2)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在一些国家,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
8.【答案】 (1)相同点:不断增加;不同点: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GDP的增长速度加快
(2)SO2排放先上升后下降
(3)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管理力度增强;环保意识提高
(4)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思想
【考点】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分析】(1)从图可看出,相同点:我国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不同点: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而GDP的增长速度加快。(2)从图可知,2006年前 S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006年SO2排放呈下降趋势。(3)2006年SO2排放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管理力度增强;环保意识提高。(4)2006年以前,我国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排放的染污物量大,后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等措施的实施,能耗大幅下降,这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人地的协调,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点评】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9.【答案】 原因:清晨太阳从东面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西向东飞向西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傍晚反之。解决措施: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鸟儿撞击玻璃幕墙主要是由于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玻璃幕墙造成的,可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使山体和树木的影像不能映入玻璃幕墙;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防止鸟儿直接撞在玻璃幕墙上;放置驱鸟装置,防止鸟儿靠近建筑物等。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10.【答案】 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先注意审题,该问题包括两个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再提出对策。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当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达到760后,高原鼠兔密度继续增加后,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始下降。即密度过大时,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根据上面结论: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高原鼠兔过多过少都不行。在合适范围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刚好能够维系土壤肥力。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11.【答案】 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
【考点】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分析】读材料可知,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适度集中、就地处理”模式,实施河道截污与污水厂建设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降低了污染物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同时节省了治污成本;“就地回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加强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建设,能有效改善全流域的环境,使滨江公园成为水清岸绿的城市宜居环境。
【点评】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3)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
(5)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
12.【答案】 (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
(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
(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
(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
【考点】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分析】(1)由表中的信息可知,A 、B区的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对比可知,B区的镉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所超标,其他均合格。A区水土各项指标也合格。
(2)由图可知,在蜘蛛密度分布上A区要大于B区。在青蛙密度分布上A区大于B区,因此整体来说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
(3)由材料可知, A区施用农药2次,B区施用农药5次,A区用量1259.25g/hm2 , B区用量2959.05g/hm2 , A区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7种农药。因此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和使用农药的次数、种类以及用量多少密切相关。
(4)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应当把握适度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要考虑精准使用农药,许多农户缺乏使用农药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可以加强对农户使用农药的指导,坚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甚至无毒农药。
故答案为:(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
(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
(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
(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
【点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 喀斯特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 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
主要对策:(1)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3)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4)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5)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 生态文明,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6)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等国际公约,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和监控体系,严格防范污染转入、废物非法进口、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
13.【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措施,应该从其形成原因需求治理措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因此治理该地次生盐渍化的措施应该是: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故答案为: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点评】土壤盐渍化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碱)土的过程。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外,一般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此外,在极干旱地区,即使地下水很深,高矿化地表径流携带的盐分,也能使土壤发生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改良:(1)化学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其原理是通过酸碱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的发生。(2)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同物理、化学改良措施而言,生物措施成本低,环保有效,同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颇受广大农民的喜爱。(3)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物措施能减少土壤盐分,但不能完全解决盐渍化问题。经多年实践发现,土壤盐演化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仅用某一种防治措施并不能达到改良的最佳效果。
14.【答案】 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清溪川复原工程”措施包括: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因此,据题意,“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依据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改善当地环境有什么作用,恢复自然河道,可以有效恢复水生生态环境,同时,对局地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够起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能够有效改善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减少车尾气排放以及减少噪声污染。
故答案为: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点评】考查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当地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效益。森林和湿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效益: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
15.【答案】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临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解析】【分析】简述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对区域的环境的影响,应该从对环境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阐述。运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有利的影响: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临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不利的影响: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故答案为: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临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点评】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 ,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段时间的储存, 会使复氧过程充分形成, 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 ;另一方面 ,库区水体抬高 ,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水利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造成的 。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淹没了成片的森林草地, 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通常可分为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
16.【答案】 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考点】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解析】【分析】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应从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环境高寒、生态环境脆弱方面经线分析,高寒的环境废弃物难以降解,在其他地方可以分解的废弃物,在这里却难以分解,废弃物增多在这里更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这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在这里破坏了生态之后,生态环境回复困难。
故答案为: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终年严寒,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点评】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17.【答案】 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
【考点】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解析】【分析】“装配式”建筑方式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在工厂内完成部件建造,一个是在再现场进行部件建造。在工厂内进行建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的控制噪声、扬尘等污染,同时降低能耗,实现降耗减排。
故答案为: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
【点评】背景材料中提到“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而在生活中大多数同学应见过传统建筑方式的现场,所以应对传统建筑方式的缺点有所了解,那“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就不难总结了。
18.【答案】 (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循环的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可从水生植物吸收水体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并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分析。
(2)本题考查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可从管护和收割方面分析: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故答案为:(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循环的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9.【答案】 积极影响:扩大湖区候鸟越冬湖区,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湖滩截留鱼类,使得候鸟较为容易获取食物。
消极影响:碟形湖干枯早于候鸟迁离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延长放水时间,捕捞大鱼留小鱼,以保障候鸟迁离前;有部分水域和鱼类供候鸟取食。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给予适当补偿。
【考点】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鄱阳湖区对候鸟越冬影响。鄱阳湖区属于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利方面可从:湖滩水浅,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湖滩截留鱼类,使得候鸟较为容易获取食物。不利方面:由于湖水放干鱼类捕尽之后,候鸟缺乏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建议方面:将碟形湖做大,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延长放水捕鱼时间,直至候鸟陆续迁离;遗留部分水域和鱼类供候鸟取食。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给予适当补偿。
故答案为:积极影响:扩大湖区候鸟越冬湖区,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湖滩截留鱼类,使得候鸟较为容易获取食物。
消极影响:碟形湖干枯早于候鸟迁离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延长放水时间,捕捞大鱼留小鱼,以保障候鸟迁离前;有部分水域和鱼类供候鸟取食。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给予适当补偿。
【点评】鄱阳湖区对候鸟越冬影响,主要从候鸟缺乏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分析,人类活动是最大影响,结合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
20.【答案】 有利条件:纬度高,气候严寒,有利于种子保存;山体深处风速较小,空气干燥,氧气含量小,氧化微弱;山体深处动物活动少;地处偏远,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隧道长,位置封闭,环境安全;远离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等灾害影响小。
风险:冰川、永久性积雪融化,样本库裸露;气温提高,降水量增加,风化、侵蚀等作用加强;温度上升,种子腐烂或萌发,无法长期保存;动物生存环境改变,此地受到动物威胁。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解题时要结合种质库所在的位置以及储存种子所需要的具体条件方面去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方面,在作答时要仅仅扣住对种质库所能造成环境风险方面去作答。
【点评】本题以世界种质库建设为载体,考查了种质库建设需要的条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种质库的影响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审读设问
①设问类型:条件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类
②设问主体: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③知识范围: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提取关键信息
①从图片中纬度数值得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人类活动干扰且位于板块内部,无地质灾害影响
②从材料中山体隧道得出风速小,空气干燥,氧含氧量低,氧化弱;隧道长且深,位置封闭,环境安全。
知识对接
①种子储存的方法:干燥、无风、呼吸作用弱、人类活动少、自然灾害少。
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抬升,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加剧,以及导致的一系列关联性的灾害。
21.【答案】 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解析】【分析】植物入侵是指某种植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在当地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繁殖,并取代原有植物,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其长势难以控制,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破坏食物涟,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点评】考查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该题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结合柽柳自身的特点说明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注意结合材料,侧重说对周围物种生存造成的影响。
22.【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解析】【分析】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保存水土等作用明显。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题我们主要就是抓住以上几点进行分析的。
【点评】考查不同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次生林和人工林与天然林比,森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草本植物少,覆盖率差。
23.【答案】 (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考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解析】【分析】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截留降水量大,涵养水源的能力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因而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天然的雨林湿度低。
【点评】考查不同森林环境效益的差异的成因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是区别天然原始林与人工林的环境效益的差异。天然原始林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人工林树种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原始森林,又称原生林,是指一个森林已经达到非常长久的年龄而没有遭到显著的干扰,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生态特征,并可能被归类为顶极群落。原生特性包括多样化的树有关的结构,提供多样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树结构的概念包括多层树冠和树冠间隙,很大变化的树的高度和直径,多样的树种和纲,和多种大小的木质残体。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环境保护(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环境保护(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3讲 环境保护(教师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2讲 旅游地理(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2讲 旅游地理(学生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