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八)(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D.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4.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4分)
5.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性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4分)
9.文本二提到的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毫、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
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
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
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珍,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
B.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C.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D.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平的大将张文表自恃自己昔日功高,不服幼主,趁机起兵叛变,北宋派慕容延创和李处耘加以平定。
B.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
C.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
D.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撒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
(2)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14.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初及第归酬孟元翊见赠
章孝标
六年衣破帝城尘,一日天池水脱鳞。
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
每登公宴思来日,渐听乡音认本身。
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点明了写诗缘由:孟元翊以诗相赠贺作者及第,作者就写了本诗作为回赠。
B.“衣破”是强调自己在京城准备考试的时间之久,突出了及第的不易。
C.“渐听乡音”是说作者及第之后回归家乡,随着距离缩短,听到了渐多的乡音。
D.尾联照应了题目,同时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暗示自己有着光明的前程。
16.前人评章孝标此诗“惭愧与傲气兼具,伤感共欢欣相存”,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曹植设宴豪饮的场面,含蓄表明了自己对于诗酒人生的态度。
(2)贾谊在《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的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_________。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令人沉醉。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目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种,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丰富、智慧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________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长久坚持才能________、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阐读带来的精种刷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废寝忘食 持之以恒 领略 登堂入室
B.废寝忘食 一如既往 领受 登堂入室
C.宵衣旰食 一如既往 领略 循序渐进
D.宵衣旰食 持之以恒 领受 循序渐进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B.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C.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D.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最终相处,并在这种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 ① 。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于政事。 ② ,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祭文。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字里行间,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铮铮铁骨。由此可见, ③ ,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点火升空,顺利完成了中国的太空首秀。2008年9月25日--28日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实现空间站建成的梦想。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入列,由前苏联的“瓦良格号”改造而来。2017年,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了“山东舰”。工程人员大幅优化了舰岛、机库、飞行甲板的设计和布局。2022年更加先进的“福建舰”下水。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新东方一度沉默,正当人们为它的走向担忧时,“东方甄选”直播横空出世。新东方转型销售三农产品,“双语带货”火遍全网。新东方股价接连上涨,新东方用了半年时间便涅槃重生。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不管是载人航天的发展,还是中国航母的进步;不管是国家层面的超越,还是民营经济的转型。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活跃着一个重要的因子:创新。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八)参考答案
1.C(A项由原文“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B项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D项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
2.B(B项结合“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可知选项“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表述过于绝对。)
3.D(结合“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A项和B项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C项《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城市。)
4.①提出问题:究竟归属文学学科还是城市学学科。
②分析问题:因受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文学学科。
③得出结论:分析因其视野的阔大以及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的联系,得出将其列入城市学的子题的结论。
5.①文学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②文学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
③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城市经验。
因此城市与文学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共生关系,而非割裂独立。
6.C(“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属于无中生有,错。文章重点写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并未对名马进行批判。)
7.A(“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只是景物描写,使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同理,文中只写到“简陋的鞍具”从马身上卸下来,这也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8.①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
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
③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
④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
9.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
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
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意思答对即可)
10.D(本句的意思是:杨师璠征讨张文表,军队渐渐战败,相持已经很久了,文表出战,杨师璠打败了他,于是夺取潭州,抓住了张文表。)
11.A(“官居六部之长”错)
12.B(“在禀明赵璲后”错,属于先斩后奏。)
13.(1)(可是)我们依仗的,北面有荆州,是和我们唇齿相依、关系密切的。如今高超束手投降,朗州势必不能保全。(所恃,依仗的;唇齿,关系密切;束手,捆住双手,意思是投降;句意1分)
(2)如今奸人已经消灭,这正是对你们有大造化的时机,为什么反而抵抗朝廷的军队,自取灭亡,严重干扰百姓?(殄,灭亡;距,抗拒;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这里指灭亡;句意1分)
14.①会兵襄阳,帮助(武平幼主)周保权平定张文表。②朝廷跟周保权借道,收复了荆南。③大军进兵周保权的朗州,占领岳州。(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任侍中的慕容延钊担任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担任都监,派出十一名使者带领安、复、郢、陈、澶、孟、宋、毫、颍、光等州军队会集襄阳,来讨伐张文表。杨师璠征讨张文表,军队渐渐战败。相持已经很久,文表出战,师璠打败他,于是夺取潭州,抓住了张文表。
当初,张文表听说朝廷军队来讨伐,暗中向赵璲投降。赵璲独自带着诏书晓谕张文表,得到张文表的归顺,很高兴,就派使者安慰他。师璠军队入城后,纵火抢掠,赵璲也相继到来。第二天,在延昭门宴享将吏。指挥使高超跟大家说:“看中使的意思,一定保全张文表。如果文表回到京城,(一定会)谋害朗州,我们没有能逃脱的!”于是在市口斩杀了张文表。等到宴会结束,赵璲召见张文表。高超曰:“张文表再次谋乱,已经斩杀了。”赵璲叹息良久。
杨师璠在三年十月出兵,四年正月,张文表就被擒拿,这其间一定有相持阶段,可是史记和杂记都没有记载。
二月癸巳日,朝廷军队趁着借道的机会,收复了荆南,更是派兵日夜行军奔赴朗州。周保权害怕了,召集观察判官李观象商量。李观象说:“凡是请求支援的,都是为了诛杀张文表。现在张文表已经被杀掉了,可是朝廷军队不回去,一定是要把湘湖之地都打下来。可是我们依仗的,北面有荆州,是和我们唇齿相依的。如今高超束手投降,朗州势必不能保全。不如戴好幅巾归顺朝廷,侥幸不失富贵。”周保权将要按他说的做,指挥使张从富等认为不可以,于是一起谋划据险坚守的计策。
慕容延钊派丁德裕先去安抚周保权。丁德裕至朗州,张从富等不让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撤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打,退军必须有朝廷旨意。幕容延钊禀告给皇上。皇上派使者告知周保权和将校说:“你们本来请求军队救援,所以才派大军前去,来拯救你们的灾难。如今奸人已经消灭,这正是对你们有大造化的时机,为什么反而抵抗朝廷的军队,自取灭亡,严重干扰百姓?”周保权被手下辖制,执迷不悟,于是大军进军讨伐。慕容延钊派遣战船都监武怀节等人分兵赶往岳州,在三江口大败贼军,获船七百多艘,斩首四千多级,于是攻占了岳州。
15.D(“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错。“花发杏桃春”是作者回归路上的景色,是实写,它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6.①作者较为惭愧,因为参考科举考试,在京城整整待了六年才考中;但他又很傲气,把自己喻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②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但他毕竟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
【解析】由“六年衣破帝城尘”可知,诗人因参加考试待在京城,以“衣破”“尘”来形容自己待在京城之久,多年才考中,作者难免感到惭愧;但“一日天池水脱鳞”,作者以“脱鳞”自喻,把自己比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由“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可知,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虽然考中的时间有点晚,但毕竟是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
17.(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18.A(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强调读书而非政务,故填“废寝忘食”。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此处强调长久地坚持而非与过去相比。故填“持之以恒”。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此处强调感受认识到文字之美,故填“领略”。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了高深的境界。循序渐进:(学习或工作)按照一定地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登堂入室”侧重于结果,“循序渐进”侧重于过程。)
19.C(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误用,导致主语残缺;二是搭配不当,“使精神日益提高”搭配不当。)
20.①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言简意赅;②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③书法之骨气
21.《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
22.①比喻,以“挂甲、排突、硬弩、铁柱”来比喻颜体字形坚韧厚重、方正端庄的特点,将抽象的颜真卿书法的风格具体化。
②拟人,“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赋予了颜真卿字体以人的神态,表现了颜真卿字体方正端庄、正气威严、字字凛然、稳健厚重而不可侵犯的特点。
23.略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四)(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四)(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十)(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十)(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