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单元3 盐 化学肥料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单元3 盐 化学肥料课时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3盐化学肥料同步练习仁爱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A.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复分解反应B.制取氯化钾: 复分解反应C.用胃舒乳[Mg(OH)2]治疗胃酸过多: 复分解反应D.溶洞的形成: 化合反应2.分类法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A.生石灰 B.高锰酸钾 C.干冰 D.烧碱3.下列物质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的是A.氢氧化钠 B.大理石 C.浓硫酸 D.浓盐酸4.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其原因是增大了蔗糖的溶解度B.夏天闷热时,鱼塘的鱼会接近水面游动,原因是温度高、压强小,氧气的溶解度大C.“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较大的硬度这一性质D.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也可以用碳酸钠溶液5.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A.氯化铵 B.硫酸钾 C.磷矿粉 D.硝酸钾6.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A.Ca3(PO4)2 B.KCl C.NH4NCO3 D.KNO3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食盐和稀醋酸酚酞试液B鉴别硬水和软水分别取等量,加肥皂水C检验某固体是否为铵态氮肥取样,加稀盐酸,闻气味D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A.A B.B C.C D.D8.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于一定量的水中,所以酒精也不能无限的溶于一定量的水中B.金刚石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都会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9.关于硝酸铵(NH4NO3)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铵属于复合肥料B.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5%C.硝酸铵可以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D.80Kg的硝酸铵与60Kg的尿素【CO(NH2)2)】含氮量相等10.Na2CO3俗称纯碱,侯德榜为纯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Na2CO3属于A.氧化物B.盐C.有机物D.混合物 二、判断题11.碳酸氢钠是酸不是盐。( )12.如果两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水,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13.盐一定呈中性。( )14.复分解反应有盐生成,所以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15.复合肥就是含有多种元素的肥料。( ) 三、填空题16.请用给定物质的序号填空:①氮气 ②一氧化碳 ③硫酸 ④大理石 ⑤金刚石(1)重要的建筑材料是__;(2)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3)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4)具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是__;(5)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的是__.17.小华的爷爷去年购买的化肥,由于外包装上的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只记得该化肥成分是KNO3、NH4HCO3和(NH4)2SO4中的一种。小华为帮助爷爷鉴别化肥,设计了如下方案:(1)取该化肥少量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到氨味,推断该化肥成分一定不是_________。(2)为进一步鉴别该化肥的成分,小华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化肥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再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该化肥成分是_________(填写物质名称) (3)小华为了确认化肥成分中的阴离子,设计了如下三种实验方案:①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盐酸。②先加入硫酸酸化,再加入氯化钡溶液。③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你认为上述三种方案合理的是____________,简述不合理方案的理由____________(任写一种)(4)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事项____________。(5)实验室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的(NH4)2SO4溶液,配制该溶液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和胶头滴管外,还需要____________(填写仪器名称)。18.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I、吕布兰法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 (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1)碳酸钠俗称_____。(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Ⅱ、索尔维法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原理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实验操作如下:①关闭K1,打开K2通入NH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K1通入CO2;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2停止通NH3,一段时间后,关闭K1停止通CO2;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加热时间/mint0t1t2t3t4t5剩余固体质量/g未记录15.313.711.910.6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5)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6)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_____(7)①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 NaHCO3固体的分解率 (已分解的 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②若加热前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8)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_____①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②“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③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19.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序号):①氯化钠 ②氧气 ③天然气 ④熟石灰(1)可用于制生理盐水的是 _____________ 。(2)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_____________ 。(3)可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 _____________ 。20.氰酸(HCN)是一种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的液体,有毒,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在水溶液中呈现强酸性,性质不稳定,水解时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1)氰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和______(填化学符号)。(2)氰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反应类型)。(3)氰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氰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21.实验小组测定某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实验并记录如图所示。(1)用36.5%浓盐酸(密度1.2g/mL)配制250g上述稀盐酸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2)C烧杯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其质量是______________。(3)原样品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氢氧化钠变质的百分率为_________。(4)向E烧杯内加入54.4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只列式,不计算)2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碱和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24所示实验(忽略空气中CO2对本实验的影响)。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内容。(1)步骤一:关闭K,向下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并轻轻振荡锥形瓶,使二氧化碳全部进入锥形瓶,并与m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转化为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轻轻振荡锥形瓶的目的是_____.步骤二:打开K,向上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乙中溶液进入甲。(2)上述实验过程中,甲中溶质总质量变化情况如图25所示,B点对应的溶质总质量为(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可以不化简)_____克。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C段溶质总质量下降的原因是___.(3)步骤一和步骤二结束后,将甲和乙中的物质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结合图25中C点的值确定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理由是____________.23.市面上销售的某款泡洗粉主要成分为天然棕榈油提取物、活性氧颗粒、食品级柠檬酸,为了提高去污效果产品还添加了一种含有钠元素的化合物。 查阅资料:柠檬酸为白色固体,具有酸的通性,加热至 175℃开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成分】(1)取适量泡洗粉于试管中,加入水,发现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火星 变得更加明亮但未复燃。由此可推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2)为了进一步探究是否产生了二氧化碳,某同学取适量洗泡粉加入锥形瓶内(如下左图),将注射器中水注入瓶中,用 CO2传感器测定瓶内 CO2含量,得到如下图数据。起始阶段,CO2含量并非为零,原因是 ___________。 【确定成分】: 为了确定样品中含有的是哪种碳酸盐,小明同学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比较探究。 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50℃开始分解,275℃完全分解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3)按如图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后,在试管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了使对比实验更具说服力,甲试管中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由此证明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更稳定。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 (4)小明想通过对样品进行加热的方法,来确定样品中含有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小芳认为不妥,理由是______,她认为要想用加热的方法必须对温度加以控制,你认为应该控制温度的范围是______。【测定成分含量】: (5)为测定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该兴趣组同学称取 20.0g 固体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除碳酸氢钠外,其余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将产生的 CO2气体干燥后全部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分析天平测得氢氧化钠溶液增重 0.88g,求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参考答案:1.D2.B3.D4.D5.C6.D7.B8.C9.D10.B11.×12.错误13.×14.错误15.×16. ④ ⑤ ① ② ③17. KNO3 硫酸铵 ③ 银离子也能与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无法证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或引入了硫酸根离子,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 使用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量筒18. 纯碱或苏打 Na2SO4+4CNa2S+4CO 加速碳酸钠的溶解 污染环境 NaHCO3+HCl=NaCl+H2O+CO2↑ 平衡气压; t2时 NaHCO3固体的分解率为50% 偏小 ①②③19.(1)①(2)③(3)② 20.(1)CN﹣(2)复分解反应(3)2NaCN+CO2+H2O=Na2CO3+2HCN 21. 量筒量取200mL蒸馏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500mL的大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41.7mL36.5%浓盐酸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 10.6g,8.0g 16.0% 500% 22. CO2+2NaOH=NaCO3+H2O 增大接触面使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 Na2CO3+Ba(OH)2=BaCO3↓+2NaOH 加入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每171份质量的氢氧化钡,生成197份质量的碳酸钡沉淀,溶质质量减少26份 NaOH和Ba(OH)2 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与A点相等,都为0.1m克,说明步骤一生成的碳酸钠和步骤二中进入的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将甲和乙混合后氢氧化钡有剩余,因此滤液中的溶质成分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23.(1)氧气## O2(2)空气中有二氧化碳(3) Na2CO3 小试管连接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柠檬酸加热到 175℃时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50℃-175℃(5)解:由题干信息知,氢氧化钠溶液增重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则样品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为:。答:样品中的碳酸氢钠质量分数为 8.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仁爱版单元3 盐 化学肥料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 下册单元3 盐 化学肥料课堂检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