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01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02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03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01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02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2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2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一、(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词的上片从“我欲”到“又恐”的转换中,表现了诗人①__________的心理;词的下片用“②_____________对月发问,转入抒情悟理。整首词想象丰富,意境阔大。
    9.“日月星辰”常常是古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本词中的“月”和“长河落日圆”中的“日”,或“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星”,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8. (1)示例:矛盾 (2)何事长向别时圆
    9.
    示例1:苏轼由对“月”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再回到对人间的留恋,对月怀人,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情怀;“长河落日圆”中的圆“日”西沉,写出了边塞壮阔雄浑之美,表达了诗人的豪迈豁达之情。
    示例2:苏轼借“月”怀人,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星”转“帆”舞,写出了虚幻的梦境,风浪颠簸,船摇帆舞,星河欲转,表达了诗人流徙奔波之苦。
    【解析】
    8.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我欲乘风归去”的意思是随风而去,直上云天,是诗人超脱现实的理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又担心天上的亭台楼阁,身居高处无比清寒孤独;这两者体现了诗人既想离去又有担心的矛盾心理。词的下片,“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唯一的问句,意思是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这是诗人在对着月亮发问,自然引出下文的抒情悟理。
    9.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的“月”体现了对天宫仙境的向往;“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对月的发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旷达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对天下离人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描写的是大漠之中,一轮红日缓缓下落,最终没入西山的壮阔雄浑之景,体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星河欲转千帆舞”是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诗句,意思是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该句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流徙奔波之苦。
    二、(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字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C.词的上下片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
    B.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激情,是积极向上的。“赢得生前身后名”虽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所以B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故选B。
    三、(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山雨欲来风满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尾联的“当年事”是指什么事?说说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周围的群山雨意渐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狂风呼啸。描绘了雨势迫在眉睫的萧条、紧张的画面。
    (2)指秦汉灭亡的往事。表达了作者感古伤今的悲凉之情/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楼头风狂,预示着山雨将至。根据诗句意思生动具体地描写出“浓云涌动、山雨将至”的画面即可。
    示例:蓦然间凉风突起,咸阳城东楼顿时笼罩在凄厉的狂风之中,一场大雨即将从远处的山间奔袭而来。这是对即将风云变幻、风雨交加的自然景物变化的紧张形势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暮途穷、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2)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其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咸阳旧城在长安西北,秦、汉两朝均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王朝都城长安。咸阳旧城与长安隔水相望,诗人登上咸阳城楼,写下了这首吊古伤怀之作。再结合“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句意“当年的事就不要问了,秦朝和汉朝早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可知,“当年事”指“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
    根据“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可知,这一联实写登楼时环境的变化,云起,日落,山雨,山风,又象征是在表露诗人对风雨飘摇的社会或政治局势;“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一联写昔日富丽堂皇的两朝故都,如今已杂草丛生,树叶飘零,成了鸟儿的栖息地,成了蝉儿繁衍生息、尽情鸣叫的乐园。面对这世事沧桑变换,朝代兴衰更替,诗人感古伤今,倍感伤怀;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加之尾联一个“流”字,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惜和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四、(广东省中山市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笔描写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深叹春光易逝。
    B.颔联写“春夕”,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
    C.颈联写遥想故园,揽镜自照白发满头。感叹岁月无情,表达作者要珍惜时光的感慨。
    D.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
    9.赏析“送尽东风过楚城”中“送”字的表达妙处。
    【答案】
    8. C
    9. 送,送别的意思。诗人把春光拟人化,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送”字表达诗人凄楚情怀,牵动思乡之情,笼罩全诗。
    【解析】
    8.C.颈联“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意思是:家乡的来信长年断绝,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战争年代书信的传递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颔联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春天万物焕发生机,诗人却白发满头,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愁;“感叹岁月无情,表达作者要珍惜时光的感慨”表述有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语句。
    “送尽东风过楚城”意思是: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送”有“送别”之意;“东风”是指“春风”,是美好的象征;“送尽东风”将“东风”拟人化,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诗人此时送别春色,暗含美好逐渐消逝之意;联系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往事如梦,离家万里,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厉地啼叫)”可知,此时诗人正漂泊在外,远离家乡;“送”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凄苦、孤单,牵动思乡之情,奠定感情基调。
    五、(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第三十七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下列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中“蜂峦如聚”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聚”表现出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曲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诗人并非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的悲惨境遇。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所以本项有误。
    故选D。
    六、(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夕次①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止宿、停留,此指泊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停泊靠岸,诗人独自客居孤驿,尽显孤寂。
    B.颔联承接首联,写泊岸停宿之后所见之景,烘托诗人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C.颈联描写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眼见人回家鸟回巢,诗人孤独的心得以安慰。
    D.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相思客愁之深。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的画面。
    【答案】
    (1)C
    (2)狂风骤起江上波涛汹涌,太阳沉落大地一派昏暗。山城暗淡人们都回家了,月照芦洲苍苍茫茫,悲鸣的飞雁也落下栖息。
    【解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的意思“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来描绘,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解答即可。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七、(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春蚕吐丝,蜡烛自煎,生命耗尽,但是爱心不变,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住在“琼楼玉宇”里的仙人们在天上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就好像在人间的人们一样。
    C.《无题》表达相思之苦;《水调歌头》在表达思念的同时,还表达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D.《水调歌头》中,以“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劝慰“悲欢离合”的人们,表现了作者旷达与乐观。
    【答案】B
    【解析】
    《无题》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译文:
    无题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此句实写苏轼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故选:B。
    八、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写溪云乍起,夕阳沉落,风雨将至,风声满楼,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
    B.“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达的是在历尽世事艰难后,满腹愁苦,无从诉说的复杂情绪。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写出了秋夜的美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D.秦观的《行香子》写绿树环绕,水满池塘,阳光明媚,春风浩荡,描绘出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四首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强烈表达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
    故选:C。
    九、(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②如练③,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④,谙尽⑤孤眠滋味。都来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有落花的台阶。②月华:月光。③练:白色的丝绸。④欹(qī):倾斜。⑤谙(ān)尽:尝尽。⑥都来:算来。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词中“霜满地”借边塞的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B.【乙】词中“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C.【乙】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愁情写得更加凄切。
    D.两首词的风格沉郁而豪迈,上片侧重写秋景,下片侧重抒情,抒发了词人的思亲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两首词的风格沉郁而豪迈,上片侧重写秋景,下片侧重抒情,抒发了词人的思亲思乡之情”表述错误。《渔家傲·秋思》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乙词《御街行·秋日怀旧》主要是表达怀念的朋友,旧友的情感,并没有“思亲思乡之情”。
    故选D。
    十、(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军城早秋①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②,朔云边月③满西山④。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秋天,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军七万多,收复失地,安定了蜀地。这首诗即作于同吐蕃交战之时。②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③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④西山:指今四川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渔家傲·秋思》是词人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B.《军城早秋》中,“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C.《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未勒”和《军城早秋》中的“更催”二字都暗示了抗敌的战事还没有展开。
    D.《渔家傲·秋思》意境悲凉、壮阔,语言质朴、凝练;《军城早秋》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C.《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未勒”和《军城早秋》中的“更催”二字都暗示了抗敌的战事已经展开,但仍未取得胜利,还要坚持抗战。此项“暗示了抗敌的战事还没有展开”说法有误;
    故选C。
    十一、(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
    [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①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③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③蒲耳:初生的菖蒲。
    8.下面对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围绕“水”字构思,思路清晰,结构严密,叙写了诗人在东溪的游玩过程,所描绘的景物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
    B.颔联和颈联均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画面感极强,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含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
    C.“发船迟”写出了诗人来到东溪的时间较晚,与“薄暮”一词相互照应。
    D.“短短”和“平平”两个叠词分别突出了蒲耳和沙石的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8. C
    9.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清新幽美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或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
    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意思是: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可知“发船迟”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溪边的美景不舍的离开,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的意思是: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的意思是: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这里写野鸭安眠、老树伸枝、蒲草生长等图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水乡春色图,而诗人正沉醉于其中,故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闲意”看似在写野鸭悠闲的睡去,实际上是指诗人心情闲适,怡然自得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十二、(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未来某一天你成功登上了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看到了诗人卢纶在诗中描写的场面,你会怎么形容?
    6.小华同学在做手抄报,他需要选取其它作品与上面这首词组成一个版块,你认为以下哪首最合适()
    A.《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B.《满江红》(秋瑾)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D.《行路难》(李白)
    【答案】
    5. 我看到了一个月黑风高的风雪之夜,将军冒着严寒率领轻骑兵追击逃敌的场面。
    6. A
    【解析】
    5.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
    诗文意思为: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将领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描绘示例:夜静悄悄的,乌云遮蔽了月亮,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突然雁群高飞,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6.本诗为卢纶所作的《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诗歌借助雪花不时就落满弓刀这一场景,表现环境艰苦,此时战士们将要出征追击单于,体现了战士们不畏艰苦,奋勇追敌的爱国精神;本诗为边塞诗;
    A.《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词人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描绘的是边塞之景,展现的是将士们爱国情怀,属于描写“边塞”的词;
    B.《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是一首咏怀的词;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此诗首联写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作者内心悲痛怅惘;颈联写: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作者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本诗为咏怀诗;
    D.《行路难》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文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以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本诗为咏怀诗;
    故选A。
    十三、(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①席上赋
    [宋]辛弃疾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②。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③。《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④。料想宝香黄阁⑤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选自《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注释]①史帅致道:史正志,字致道,驻守建康的军政长官。②玉阶山立:玉石砌的台阶像山一样挺立。③文章伯:文坛领袖。④日边消息:天子对史正志表示嘉许的信息。⑤宝香黄阁:宝香,皇帝的诏书上盖印玺的印泥,散发出香味。黄阁,丞相办公的地方。
    3.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人以庄子笔下的神奇鹏鸟来比拟史致道,字里行间尽显豪迈雄奇。
    B.词人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赋予史致道传奇色彩,“补”字暗示西北失守。
    C.词人通过“料想”一句,想象史致道入朝主政后,仍旧追忆建康往事。
    D.词人在下片以浓墨渲染宴席奢华,赞美钟山风光迷人,烘托友情深厚。
    4.结合加点词,分析史致道的形象特点。
    【答案】
    3. D
    4. 有守护地方安宁的强大自信,有应对战事潇洒从容的儒将风范,对收复中原持乐观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词的下阕,才始着墨于题中的宴席描写,但并不渲染其热闹与豪华,其用意在写史氏不仅有上文所写的“补天”才能,还是个文采风流的“文章伯”,是为了渲染史致道的才华横溢;
    故选D。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意思是:现在,暂且回到帅司去,在谈笑中,就可以防守长江的天险,守好建康的大门。结合诗句“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因为这里“大鹏”和“九重”“玉阶”之类都是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大鹏更是点明了被任命为行宫留守和江防前线的军事长官的史氏,在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大鹏的形象作比拟之后,词人再次运用女娲补天的神话,赋予史氏以补天之神的奇持形象。它实际上是希望抗战派得到重用,可以收复中原故土,“补”好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且归来”是对“又还向九重”、志在补天的鹏鸟的转写,但是在境界上,却由神话转入现实,写史氏充任江防前线的长官,使万里长江波澜不惊,江南形势得以安定。其中“谈笑”一词,极写史氏护江的举重若轻,暗示着其才能,比维护长江安宁所需要的更大。有守护地方安宁的强大自信,同时有应对战事潇洒从容的儒将风范,对收复中原持乐观态度。在这里的语气中还带着前文借用神话时的豪逸味道。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十四、(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唐】李白
    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选自《全唐诗》第173卷)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和首联可以得知诗人的从弟在宣州辅佐郡守。
    B.颔联中的“夸”和“邀”包含着兄弟俩昔日同游的回忆。
    C.颈联中的“五落”和“未还”说明诗人长年在外乡远游。
    D.尾联中的“相思”和“叹息”体现兄弟两人的深厚情谊。
    【答案】B
    【解析】
    诗中夸赞了李昭为政清廉,感激他邀请自己去敬亭山游玩,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ACD.正确。
    B 有误,颔联的意思是:从弟经常夸宣州的风光好,邀请诗人去敬亭山游玩、结合最后两联,可知诗人之前并没有和从弟一起去过。
    故选:B。
    译文:
    你任宣州长史,为官清闲。经常向我夸耀敬亭山的云月多么美丽,邀请我去游玩。已经看到洞庭湖好几次落叶,历经数个秋天,依然在三江游历。相思却不能相见,叹息我的容颜已经老去了。
    十五、(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①娟娟净,雨裛红蕖②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篠:同筱(xiǎo),细小的竹子。②裛(yì)迷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1)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歌第二联描绘成一幅画面。
    (2)本诗一二联重写景,三四联重叙事,从诗歌由景转事的用意上,简析“狂夫”形象。
    【答案】
    (1)示例:清风抚拭去翠竹的尘埃,显一片清丽翠意;雨滴仿佛对荷花说,我为你熏染出清香。
    (2)诗歌写风净翠竹、雨润红蕖的草堂美景勾勒出清丽的画面但话锋一转,故人断去联络,稚子饥饿凄凉,表明生活艰难不易。但作者仍然坚持疏狂,由景写事,反衬出一个旷达知足的形象。
    【解析】
    《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伤心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颈联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细雨滋润着荷花,微风吹来阵阵清香。
    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加狂放!
    十六、(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⑤,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释】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当时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胶河以西。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⑤归去——晋陶渊明弃官归隐,曾作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这里作者以此自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应”表明“孤云落照”是作者合理推想的西川景象。
    B.前四句侧重于描写景物,画面感极强;后四句侧重于抒发情怀,感情浓烈。写景与抒情密切关联,全诗章法井然。
    C.“好士今无六一贤”将自己与欧阳修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景情交融,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姑且让我们像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一样,饮酒作诗享受这隐逸时光。作者以陶渊明自况,既表达自己的思乡、归隐之情,又暗含了对当权者的不满情绪。
    【解析】
    《寄黎眉州》写于苏轼40岁左右知密州时,在密州所属的胶西县,写诗遥寄任眉州知州的黎鎿。诗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梦回萦绕的家乡山水如在眼前。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錞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和归隐之情。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也油然而生。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颈联的意思是现在研究经学的人都嘲笑你的春秋之学,再也没有像恩师六一居士那样赏识你的人了。该句意在讽刺当权者对黎錞和诗人自己的排挤打压,没有“自谦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结尾两句“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意思是“请你暂且等着我回归家乡田园,到时我们一起趁着美好时光饮酒赋诗。”出句“且待渊明赋归去”中“渊明赋归去”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陶渊明辞官之初,是作者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而此处苏轼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远离官场,渴望归隐诗句含蓄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意欲归隐的心态。“且待”接说让朋友等待自己归隐。等待自己干嘛呢,后﹣﹣句给出了答案“共将诗酒趁流年”。“共将诗酒趁流年”意思是时光在流逝,诗人很想和友人在一起饮酒作诗,共叙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站在高处远眺四川,你现在应该就在孤云伴着晚照的地方。春日的积雪铺满了瓦屋山,微雨过后,峨眉山更加青翠动人。现在研究经学的人都嘲笑你的春秋之学,再也没有像恩师六一居士那样赏识你的人了。姑且让我们像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一样,饮酒作诗享受这隐逸时光吧。


    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这首小令中,诗人借“物”来抒情。请在“马、鸟、柳花”三物中任选一种做具体分析。
    【答案】
    示例一:用“瘦”状马,用马“驮”诗,写出了诗人在落泊困顿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以“倦”绘鸟,愁由鸟“呼”,通过“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倦于漂泊,抒发了诗人乡思愁绪。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的赏析。
    这个小令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人文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
    示例1: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子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子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示例2: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子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远方浪子进而看到不远处的人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情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人,而已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二、(江苏省无锡市东林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诗歌鉴赏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 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此词约著于此间。②杜宇:即杜鹃。③故山:即故乡。
    6.“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几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依据词的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
    6. 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伤、寂寥的感情基调,也为后文表达词人的凄凉心境做了铺垫。
    7. 人在羁旅的思乡之情;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感;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萧条客居的寂寥之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几句意思是: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人静”“灯暗”写当时是夜晚时分,环境十分寂静;从“春晚”一词可知写的是暮春时节,从“连江风雨”可知当时的天气状况是风雨连天。描写了一幅暮春时节夜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凄厉悲凉的感情基调,也为后文写杜鹃这种“悲鸟”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作铺垫。
    7.本题考查理解词人的情感。作者先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悲凉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词人此处用无声来衬托啼杜鹃,主要是为了烘托出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凄凉的心境。“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中的“故山”即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飘然羁旅”说明诗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由此可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苦。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触发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思乡之苦更增加了一重羁愁。从诗歌的尾句“况半世、飘然羁旅”可以看出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可据此概括作答。
    三、(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诗歌鉴赏
    3.为了让扉页内容更丰富,同学们还从课外古诗中征集山水名句。小语认为下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值得推荐。请你结合全诗内容,任选一组,帮他撰写推荐理由。
    南溪  刘子翚
    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顾。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惟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入选诗句】A组: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B组: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我选______组,【推荐理由】______
    【答案】
    “悠悠”和“浩浩”,一个微而缓,一个急而大,写出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动态过程。诗人通过描绘这一变化表达对自然万物聚少成多,由弱变强等变化的思考,富有理趣。
    “旧溪声”与“万古”连用,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溪水不因时间变化而停止流淌的常态。表达诗人对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引人深思。
    【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示例一:“悠悠”和“浩浩”,“悠悠”是表现流速的不疾不徐,“浩浩”则是表现流势的无穷无已,运用叠词,富有韵律感;写出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动态过程。涓涓流淌的南溪之水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归宿,以悠悠之流,成浩浩之势,表达对自然万物聚少成多,由弱变强等变化的思考,富有理趣。
    示例二:“惟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意为只有那旧溪里的溪水的声响,千年万代始终在那里,没有流走。“旧溪声”与“万古”连用,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溪水不因时间变化而停止流淌的常态,表达诗人对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4.小语找到了文天祥的一首集句诗,让你猜猜诗中第二句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的哪一句。
    请你联系这首集句诗表达的情感,填写恰当的诗句。
    思故乡①
    文天祥
    天地西江远,《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
    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
    凉风起天末,《天末怀李白》
    万里故乡情。《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注】①《思故乡》是文天祥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的诗,这是第一百五十六首。此诗:诗人自己的感受,由自己身处穷北狱中生死未卜,而引发对故乡江西以及故国南宋的怀念。
    【答案】 无家问死生
    【解析】
    考查诗句赏析。根据诗歌题目“思故乡”和末句“万里故乡情”可知,文天祥这首诗表现的是思乡之情。从《月夜忆舍弟》找到思乡的诗句即可。《月夜忆舍弟》中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为: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上句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后一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故可填:无家问死生。
    5.小语也想以古人“集句诗”的形式来整合现代诗歌。现邀请你参加。
    【甲】信息  泰戈尔
    若隐若现的黎明还没能
    撕开那边的密雾
    没有一线光明历尽险阻
    照亮我们阴暗的牢笼
    但是,能自由展翅的鸟儿呵
    请不要守着我们相对啜泣
    你应该冲过险恶的愁云,高声叫出:
    我看见了太阳!
    1926年
    ——选自《泰戈尔诗选》

    【乙】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选白《艾青诗选》

    【丙】小楼  李白风
    山寺的长檐有好的馨声
    江南的小楼多是临水的
    水面的浮萍被晚风拂去
    蓝天从水底跃出
    小笛如一阵轻风
    家家临水的楼窗开了
    妻在点染着晚妆
    眉间尽是春色
    1936年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
    (1)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从【甲】【乙】【丙】三首诗歌中撷取诗句,组合成一首新的诗歌。
    要求:①撷取三至五句诗;②所撷取诗句至少出自以上两首诗歌;③标注诗句来源,如“出自甲诗”。
    先思考你想要
    表达的情感。

    我来到雪覆盖的岛屿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出自特朗斯特罗姆《自1979年3月》)
    【注】此处填诗句来源。
    (2) 小语发现,诗句被重新组合后,同一个意象传达的情感会产生变化。就其中一个意象,结合你的集句诗和原句所在的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
    (1) 示例: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艾青《树》 眉间尽是春色李白风《小楼》
    (2)示例:原诗借树表达虽被环境隔离,但内部团结,毫无畏惧的精神;在我的诗歌中,多了一句“眉间尽是春色”,除了团结和毫不畏惧外,多了对未来的希望这一层新的情感。
    【解析】
    (1)
    考查拟写诗歌。开放类试题,从题目中给出的三首诗中选择合适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言之成理即可。如:
    我来到雪覆盖的岛屿
    若隐若现的黎明
    还没能撕开那边的密雾(出自甲诗)
    水面的浮萍被晚风拂去
    蓝天从水底跃出
    小笛如一阵轻风
    家家临水的楼窗开了(出自乙诗)。
    (2)
    考查诗歌赏析。
    原诗借黎明的“若隐若现”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在我的诗歌中,多了“家家临水的楼窗开了”,除了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以外,多了家人对离乡远行之人的牵挂与盼归之情。
    四、(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联考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文阅读。
    行走在长沙这座千年古城,山、水、洲、城皆自有风流。风景如画百里卷,文墨盛衍未曾衰。下面是一组和长沙有关的诗文,请认真阅读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重登岳麓
    清•黄道让
    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①。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读书老友今何在,古木秋深爱晚亭。
    【注释】①忪惺,读音sōng xīng,意思是苏醒。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人即景抒情,全诗气势磅礴,前四句写景,景色清新;后四句抒情,情真意切。
    B.首联点明游览时正逢雨后初晴,万壑风起,气象万千,让登高远眺的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心生愉悦之情。
    C.颈联将诗人与青山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人的性情,人老而山不老,引人伤感。
    D.在尾联中,诗人怀念昔日老友,却在抒情时戛然而止,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思念之情意犹未尽。
    (2)相传当时云麓宫刚刚刻好一副门联,道长听诗人口念这首七律,听到“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一联,恍若梦醒,马上把刻好的门联铲去,恭请黄道让挥毫写上这一联。试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
    (1)C
    (2)颔联综合运用视听角度,描写了长沙山水云雾缭绕、波涛汹涌澎湃的壮阔风采。
    【解析】
    该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即景抒情,全诗气势磅礴,前四句写景,景色清新;后四句抒情,情真意切。首联点明游览时正逢雨后初晴,万壑风起,气象万千,让登高远眺的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心生愉悦之情。颔联综合视听角度,描写了长沙山水的壮阔风采。颈联将诗人与青山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体现人老而山不老,引人伤感。在尾联中,诗人怀念昔日老友,却在抒情时戛然而止,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思念之情意犹未尽。
    (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运用拟人手法”表述错误,“此山犹似旧时青”的意思是“这座山还像以前那样青葱”,没有使用拟人手法,只是将诗人的状态和青山相对比,人老而山不老,引人伤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意思是西南边衡山通贯云气,洞庭湖上日夜都有不息的水声。“西南云气开衡岳”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岳麓山的云雾景色。“日夜江声下洞庭”从听觉角度来描写洞庭湖水波涛汹涌澎湃。颔联综合视听角度,描写了长沙山水的壮阔风采。
    译文:
    从茫茫山谷中吹来新风雨也初晴,登到高处放眼一望最让人清醒。
    西南边衡山通贯云气,洞庭湖上日夜都有不息的水声。
    我的头发从这些年开始变白,这山却还像当年一样碧绿。
    和我一同诵书的老朋友现在在何处?依傍着古木时处深秋偏爱这晚亭。
    五、(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问题。
    游雁荡山次韵
    杨旦①
    鬼斧何年凿地灵,四围山色染衣青。
    乍登绝巘②心犹怯,刚脱尘踪眼倍醒。
    花卉一屏初灼灼,风尘双鬓未星星。
    兹游足慰平生愿,醉倚禅床月满庭。

    【注释】①杨旦:字晋叔,号偶庵,此诗写于被贬温州府时期。②绝巘(yăn):极高的山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鬼斧何年凿地灵”的意思是大自然什么时候用超人的力量开凿出灵秀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力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B.“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人与山色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C.“灼灼”,运用叠词,描写雁荡山的花卉盛开,突显了雁荡山绚烂明亮的美景。
    D.“双鬓未星星”写出了诗人的两鬓已是多如星星般的白霜,表现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哀。
    (2)游历雁荡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探究诗人情感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1)D
    (2)作者初见绝巘,心中有怯意;当自己抛开世俗觉得内心苏醒,雁荡山的美景让诗人忘却被贬谪的苦闷,觉得满足了平生所愿。
    【解析】
    杨旦,福建建安人,字晋叔,号偲庵。杨荣曾孙。弘治三年进士。历官太常卿,正德间忤刘瑾,谪知温州。有政绩。首联总写了雁荡山的整体风貌,颔联前句写出诗人初次登临雁荡山极高的山峰时,心生怯意;后句写内心苏醒;“花卉一屏初灼灼”,描写雁荡山的花卉盛开,绚烂明亮的美景;尾联“兹游足慰平生愿,醉倚禅床月满庭”是说这次游历雁荡山让诗人忘却被贬谪的苦闷,觉得满足了平生所愿。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风尘双鬓未星星”意为:虽然风尘沾染了双鬓,但却无一点苍白之色,并不是说诗人的两鬓已是多如星星般的白霜。这句诗表现了作者看到雁荡山美丽风景后的喜悦之情,自己虽然被贬,年犹未老,还可东山再起,再造功业的豪情。并不是“表现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哀”。
    故选:D。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的能力。颔联前句“乍登绝巘心犹怯”中的“心犹怯”写出诗人初次登临雁荡山极高的山峰时,心生怯意;后句“刚脱尘踪眼倍醒”,当自己抛开世俗觉得内心苏醒;“花卉一屏初灼灼”,描写雁荡山的花卉盛开,绚烂明亮的美景;尾联“兹游足慰平生愿,醉倚禅床月满庭”是说这次游历雁荡山让诗人忘却被贬谪的苦闷,觉得满足了平生所愿。
    译文:
    大自然什么时候用超人的力量开凿出灵秀山川,四周青山的绿色把诗人的衣服都染成了青色。初次登临雁荡山极高的山峰时,心生怯意,当自己抛开世俗觉得内心苏醒。
    初开的无数花朵就像屏风一样鲜艳明亮,我虽然微染霜尘,但未像星星一样多。这次游历雁荡山足以宽慰我平生的愿望,我微醉斜倚在禅床上,欣赏这满院的月光。
    六、(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诗歌鉴赏
    《水浒传》第30回写歌女中秋宴前唱“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传唱之盛。请结合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结合词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琼楼玉宇”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与这首词都写到了“月”。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7. 广寒宫饰以琉璃,缀满宝石,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然而这里一片清冷、寂静,只有桂花闲落,玉兔捣药,缺少人间烟火和温情。
    8. 答案示例: 李白笔下的月夜江景蕴藏着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苏轼望月怀人,借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
    7.本题考查意象画面的想象与文字运用。
    “琼楼玉宇”指的是传说中的广寒宫,即月宫,用美玉砌成的楼宇。要求结合词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琼楼玉宇”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根据词意,月宫是富丽堂皇的,但“高处不胜寒”,不如人间温暖闲适。描述时先写想象中的建筑物画面,再加上清冷的氛围描写即可。
    如:广寒宫用美玉砌成,点缀着宝石和琉璃,光芒四射,金碧辉煌,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宫内宫外一片寂静,它发出的凄冷光芒令人胆寒,似冰窟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哪里有人间茅屋草舍的温馨舒适啊!
    8.本题考查意象情感的分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把生活在蜀中的作者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蓬勃朝气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于前途的无限憧憬与喜悦之情。
    本词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亲人及人世的美好祝愿。
    七、(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②。
    尝读远公③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④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②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③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④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中的“晚泊”。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①开篇四句,作者借“都未逢”和“始见”,表达了未见名山的失望之情,也抒发了见到香炉峰的喜悦之情,表达自己对庐山的热切向往之情。②五、六句通过怀念高僧慧远的尘外幽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③结尾两句,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无限惋惜、惆怅之情,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意思是: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可见前两联主要写自己乘船时的所见;“前两联重在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句“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写诗人乘着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而且“名山都未逢”,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诗人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借彗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借弃绝尘俗的幽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体现出诗人的惆怅、怀念之情。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借已逝,钟声空闻,体现出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之情,也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八、(江苏省宿迁市沐阳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
    南乡子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①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②古丘:指坟墓。
    5.这首词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既交代行踪,又是作名排遣愁绪的办法。
    6.简要分析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案】
    5.绕水(或行游) 上楼
    6.这首词通过描写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四百年后变作荒凉的古墓,抒发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感慨;通过登楼回头所见长江奔流不息,感慨历史滚滚前行,从不停留,个人所为没有太大意义(或答:感慨无论自己遭遇如何,毕竟自己所做的就是江水一样永恒的存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5.考查词句赏析。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意为:沿着水边尽情地漫步游赏,登上层层城台又登上高高的城楼。下片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惆怅。作者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心情难平。王安石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然而由于守旧派的阻挠,他心愿未遂,又心有不甘。“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
    “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意思。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
    故“绕水(或行游)”和“上楼”既交代了作者行踪,先绕水行游,再上楼解愁,这两种行为又是作者排遣愁绪的办法。
    6.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自古帝王州” 第一句作者就把南京的城市地位强调出来,使人对其产生崇敬之感。“郁郁葱葱佳气浮”郁郁葱葱的南京,佳气上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欲抑先扬,作者在大夸南京之后,话锋一转,虽然南京为充满王气的国都,但那都是晋代的事情,现在已经过去四百年了,风流潇洒的晋人,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往事怎堪回首!这是对六朝古都金陵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怀古表达昔盛今衰的同时,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感慨。
    “绕水恣行游”作者苦闷无法排解,便独自在长江边绕着江水行游,排遣心中的愁绪,绕水游可以“恣行”,作者的惆怅、孤寂、怀念故乡之情无法排解,于是登高远望。“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往事如烟,悠悠逝去。作者站在高处,深情地眺望远方,目光久久停留在天际。栏杆外的长江水,滔滔滚滚,永恒地无尽东流。表达了作者自知去日无多,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九、(江苏省宿迁市沐阳县怀文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王处士①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②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③。离怀④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⑤己无家。
    【注】①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②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③各一涯:天各一方,意为相隔很远。④离怀:因离别而思念的情怀。⑤逐客:流落在外,无家可归之人。
    6.诗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九日”表明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__(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
    7.“江山阅鬓华”一句中“阅”字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8.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的诗风,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案】
    6.以诗文相赠答 重阳节
    7.“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8.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解析】
    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词句理解。
    根据注释可知,标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的王处士是作者的好友,“九日”指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标题大概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以诗相赠王处士,抒发感怀之情。所以“酬”的意思是“以诗文相赠答”。“九日”意思是“重阳节”。
    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江山阅鬓华”,华,同“花”;鬓华:鬓发花白。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因此,“阅”在本句中是“见证”的意思,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阅”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江山以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但仍然对恢复前朝痴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情感,和为了民族大义坚持与清朝抗争到底的决心。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特征。
    作答此题,先回忆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或者说沉郁悲怆、深沉凝重等。然后分析本诗这一方面的风格特征。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意思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表达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对各自天涯飘零的感叹;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意思是: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明朝灭亡,江山易主,诗人为抗清而流亡,肝胆照天地,江山可作证,诗人家国之情苍天可鉴。作此诗时,顾炎武国破家亡,于是将满腔块垒,诉诸“浊酒”“黄花”“鬓华”等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因此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深沉凝重的特征接近。
    十、(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诗歌鉴赏
    魏晋风骨
    赠从弟(其三)(汉)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成语典故:平视获罪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桢传》:“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
    3.借助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从弟怎样的期望?请找出相应意象,并作简要分析。
    4.联系成语典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知人论世。请结合诗文内容,推断诗人性格特点。
    【答案】
    3.示例一:凤凰,“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写出了凤凰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奋翅高飞的高远志向。刘桢借咏凤凰劝诫堂弟要有凌云壮志。
    示例二:黄雀,“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写出了凤凰的凌云壮志,羞与那些安于现状,只满足于苟且生活的黄雀为伍。刘桢借黄雀这一意象劝诫堂弟不要与庸俗之士为伍,要有高远的志向。
    4.刘桢因平视甄宓而获罪,从这个成语中读出了他卓尔不群、坚贞孤直、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这与《赠从弟》中“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等诗句所表现的刘桢不愿与庸俗之士为伍,心怀凌云壮志的品性相对应。
    【解析】
    3.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赏析。
    本诗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凤凰,二是黄雀。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写凤凰在南岳集结,在枯败的竹林徘徊不前,习性神奇,不满于现状,奋力振翅高飞,翱翔于高空,有绝世高远的志向。作者借咏“凤凰”以“赠从弟”,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以凤凰凌空“奋翅”的动态形象,表现它绝世超俗的高远之志,运笔劲健,富于阳刚之美。以凤凰为喻,鼓励从弟要有凌云壮志。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意思是: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呵!“羞”,这里指凤凰与黄雀合群而感到羞愧。这两句是借凤凰之口,对无知之辈的嘲问,以黄雀为喻,鼓励从弟要远离那些庸俗无聊的、蝇营狗苟的世俗之辈,要有勤苦之行,有凌云壮志。
    根据以上分析,选择其一,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作者形象的分析。
    “平视获罪”的典故,与刘桢有关。“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故事讲的是:魏国太子请众人来讲论文学,饮酒到酣畅之时,太子命夫人出来拜见众人。众人都跪伏于地,只有刘桢平视夫人。太祖听说之后,把刘桢逮捕起来治罪。由刘桢“平视获罪”这一典故可知,他性格孤傲,卓而不群,不受封建礼教的桎棝,不畏皇权的威严。这与本诗中“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所表达的心怀壮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志向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十一、(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文阅读
    听雪
    黄庚①
    扑簌敲窗纸,寒齐剡水滨。六花②初落夜,孤枕未眠人。
    耳静声逾细。心清趣自真。爱梅情更苦,恐压一枝春。
    【注】①黄庚:宋末元初的诗人,诗人一心想通过参加科举入任,但到了参加科举的年纪,元朝灭宋,并取消了科举制度。②六花:雪花的别称。
    6.诗歌无一“雪”字,却句句写雪,请分析诗歌的首联是如何描写雪花的。
    7.阅读诗歌,试分析“爱梅情更苦”中“苦”的内涵。
    【答案】
    6.首联借助听觉和触觉来描写雪花,通过风雨拍打窗户纸发出扑簌簌的声音写出雪之大,第二句寒气已然笼罩了剡水之滨,通过触觉从侧面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风雪,泛着刺骨的凉意。
    7.在这样的风雪夜,爱梅的人应该会很苦闷,就怕这落雪压坏了梅枝。表层是指担心雪压坏含苞待放的梅花。同时诗人也是在借景抒情,诗人自己也像被落雪压住的梅花。诗人一心读书,希望来日科举高中,实现人生精彩。但现在却取消了科举制度,作者借此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解析】
    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由“敲”和“寒”二字可知,这首诗开篇便描写雪景,但是却是从听觉和触觉出发,“扑簌敲窗纸”说的是风雨拍打窗户纸发出扑簌簌的声音,“寒齐剡水滨”说的是寒气已然笼罩了剡水之滨。此句不直接写雪,但是却依然让人感受到风雪扑面袭来,凉意刺入骨髓,属于侧面描写。
    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最后一句“爱梅情更苦,恐压一枝春”的意思是:在这样的风雪夜,爱梅的人应该会很苦闷,就怕这落雪压坏了梅枝。屋内是潦倒难眠的诗人,屋内是风雪中的一枝梅,与其说是爱梅,不如说是诗人与梅心心相惜,表达自己也像是被雪压住的梅花,才华得不到展露。看似是写雪,其实诗人也是在借景抒情,由注释“诗人一心想通过参加科举入任,但到了参加科举的年纪,元朝灭宋。并取消了科举制度。”可知,诗人感慨自己的命运多舛,怀才不遇,不正像是被落雪压住的梅花吗?倘若不是这样的心有不甘,又怎会有“孤枕未眠人”的表达。
    十二、(广东省广州市番禹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一幅城楼上更鼓声断绝了行人、哀鸣的孤雁从长空中划过的悲凉的边塞秋夜图。
    (2)寄往洛阳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抒发了诗人怀乡思亲、忧虑时局、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和诗歌的语言风格描绘。“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的景物是沉重单调,萧瑟凄凉的特点。例:边关的城楼上鼓声响起,路上的没有了行人。边关的天边一只孤雁飞过,发出凄凄的哀鸣。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寄往洛阳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这里通过叙述家信难通,暗示了战争带来的不太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国家和平安宁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三、(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字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C.词的上下片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
    B.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激情,是积极向上的。“赢得生前身后名”虽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所以B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故选B。
    十四、(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②。
    尝读远公③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④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②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③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④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中的“晚泊”。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①开篇四句,作者借“都未逢”和“始见”,表达了未见名山的失望之情,也抒发了见到香炉峰的喜悦之情,表达自己对庐山的热切向往之情。②五、六句通过怀念高僧慧远的尘外幽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③结尾两句,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无限惋惜、惆怅之情,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意思是: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可见前两联主要写自己乘船时的所见;“前两联重在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句“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写诗人乘着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而且“名山都未逢”,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诗人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借彗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借弃绝尘俗的幽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体现出诗人的惆怅、怀念之情。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借已逝,钟声空闻,体现出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之情,也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相关试卷

    专题17 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7 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7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7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5 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5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5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4说明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4说明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