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精选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运动描述运动速度测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精选题33道 试卷 1 次下载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精选题46道 试卷 1 次下载
-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精选题32道 试卷 5 次下载
- 超声波与次声波精选题44道 试卷 1 次下载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精选题24道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精选题24道,共19页。
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精选题24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3.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4.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5.如图为一款超声驱狗器,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噪声而躲开,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对超声驱狗器发出的声音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常温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发声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动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7.下面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的物体,能发出人耳容易听到的声音
B.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音调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振幅大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从声源处降低噪声
8.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蝴蝶从身边飞过,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听见从身边飞过的蚊子声。这是因为( )
A.蝴蝶发出的声音很小,蚊子发出的声音很大
B.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C.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D.蝴蝶飞行时不发出声波
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蜜蜂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1500次,我们不能听到蜜蜂的声音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D.汽车装上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次声波,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耳能够接收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B.适于人们学习工作的声音强度应该不超过70dB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次声波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超声波
1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话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可以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4.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慢,发出的声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C.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D.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15.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传播速度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B超”体检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D.智能声纹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解锁的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多选)17.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正确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不敢高声语”——说话声音响度大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8.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而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时间内共振动了600次,则它翅膀振动的频率是 Hz,我们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19.在春天的花丛中经常看见蝴蝶的身影。某种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0.蜜蜂载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5秒振动15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 ,人类 (填“能”或“不能”)听到这个声音。
21.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产生的,通过 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不在人耳可听声的范围内。
2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4秒内做了1200次振动,昆虫产生声音的频率是 Hz,人耳 (能/不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23.蜻蜓依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蜻蜓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24.一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它的翅膀30s内振动了20000次,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这种声音。
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精选题24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分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解答】解:A、一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B正确;
C、“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特性的辨别等,涉及到的知识点,属声学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2.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解答】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的听觉范围,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
3.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B、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超声驱狗器发出超声波,其频率高于20000Hz,狗能听到,而人听不到。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而不是发出声音的响度小,故B正确、A错误;
C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特点、人的听觉范围,属于基础题目。
4.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听不到的,根据蜜蜂和蝴蝶的振动频率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从而判断能否感知到。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蜜蜂振动频率是300~4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能感知到蜜蜂飞过;蝴蝶振动频率是5~6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感知不到蝴蝶飞过。
故选:B。
【点评】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不同的,而超声波与次声波则是依据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划定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很有限,很多动物在这方面都能超过我们。
5.如图为一款超声驱狗器,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噪声而躲开,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对超声驱狗器发出的声音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常温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发声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因此人类听不见。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
D、超声驱狗器发出的声音为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人类无法听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多个声学知识点,做题时需要对照相关物理知识点,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动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听不到的,根据蜜蜂和蝴蝶的振动频率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从而判断能否感知到。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蜜蜂振动频率是300~4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能感知到蜜蜂飞过;蝴蝶振动频率是5~6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感知不到蝴蝶飞过。
故选:B。
【点评】记住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7.下面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的物体,能发出人耳容易听到的声音
B.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音调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振幅大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从声源处降低噪声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10s内振动了36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据课本知识可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物体在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f==1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0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故B错误;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响度大,振幅大;故C正确;
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音色和音调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8.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不会听到声音。
【解答】解:人耳却听不到声音,有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或离发声体太远;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当在声源和人耳之间没有传播声音达的介质时,人不会听到声音;
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或低于20Hz时,此频率范围不在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不会听到声音;
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也不会听到声音;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知道人听到声音的条件,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9.蝴蝶从身边飞过,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听见从身边飞过的蚊子声。这是因为( )
A.蝴蝶发出的声音很小,蚊子发出的声音很大
B.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C.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D.蝴蝶飞行时不发出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看蝴蝶和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是不是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解答】解: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在350次/秒左右(或高于2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能听到蚊子飞行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的听觉范围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蜜蜂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1500次,我们不能听到蜜蜂的声音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D.汽车装上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
AB、人耳能听见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之间,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蜜蜂振动翅膀的频率f==500Hz,人耳能听到,故A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的振动除去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故C正确;
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接收处减弱三种,汽车装上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次声波,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分析】(1)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
(3)火山爆发、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但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A错误;
B、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故C正确;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人耳的听觉范围、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利用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耳能够接收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B.适于人们学习工作的声音强度应该不超过70dB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次声波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超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民,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声波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人耳是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的。
【解答】解:A、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故A错误;
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故B正确;
C、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同一温度的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错误;
D、超声波是大于20000Hz的声波,超出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耳听不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噪声强弱的等级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话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可以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分析】(1)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
(2)回声是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的,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如果小于0.1s,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分开。
(3)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故A错误;
B、在小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小于0.1s,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的区别,也就听不到回声,故B错误;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改变了振动的频率,即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14.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慢,发出的声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C.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D.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频率不在这个范围的声音,人们是听不见的。
【解答】解:蝴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听不到声音;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人能够听到。
故选:B。
【点评】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们都听不见。
15.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传播速度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B超”体检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D.智能声纹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解锁的
【分析】(1)声速与频率无关;
(2)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被人听到(超声、次声等);
(3)B超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4)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
【解答】解:A、声速与频率无关,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人不一定听见,故B错误;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获得一些人体内部的信息,故B超利用声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智能声纹锁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有关知识,属于基础题。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分析】(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真空不能传声,太空舱内有空气,空气可以传声。
【解答】解:A、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有: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物体振动,如果振动频率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或没有传声介质,或没有良好听力,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C错误;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有空气,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条件等,是比较简单的声学习题,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多选)17.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正确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不敢高声语”——说话声音响度大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
【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4)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解答】解:A、“声无小而不闻”,意思是说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若声音太小,或声音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或大于20000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故A错误;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越用力敲鼓,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不敢高声语”,说明说话声音响度大,故C正确;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及回声现象,是一道声学综合题,但都属于基础知识。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8.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而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时间内共振动了600次,则它翅膀振动的频率是 300 Hz,我们 能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分析】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2s内振动了600次,可以求出频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300Hz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00;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19.在春天的花丛中经常看见蝴蝶的身影。某种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频率是 6 Hz,人类 不能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是1s振动的次数。
【解答】解: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其振动频率是f==6Hz;
因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6 Hz不在人类听觉频率范围内。
故答案为:6;不能。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人能够区分声音频率范围进行解答。
20.蜜蜂载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5秒振动15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 300Hz ,人类 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这个声音。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5s内振动了15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蜜蜂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1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00Hz;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1.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振动 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频率 不在人耳可听声的范围内。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3)人能听到的声音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解:(1)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振动产生的;
(2)蚊子飞行的“嗡嗡”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3)蝴蝶发出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属基础题。
2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 m/s;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4秒内做了1200次振动,昆虫产生声音的频率是 300 Hz,人耳 能 (能/不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分析】(1)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2)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4s内振动了1200次,可以求出频率;
(3)人类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昆虫的翅膀4s内振动了12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340;300;能。
【点评】会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并且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和声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蜻蜓依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蜻蜓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12 Hz,人类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1min内振动了72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蜻蜓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为Hz=12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2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12;不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4.一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它的翅膀30s内振动了20000次,人 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这种声音。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30s内振动了200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30s内振动了200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667Hz;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667Hz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能听见这种声音。
故答案为: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0/14 16:39:15;用户:13784622801;邮箱:13784622801;学号:37960971
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精选题24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3.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4.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5.如图为一款超声驱狗器,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噪声而躲开,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对超声驱狗器发出的声音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常温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发声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动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7.下面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的物体,能发出人耳容易听到的声音
B.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音调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振幅大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从声源处降低噪声
8.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蝴蝶从身边飞过,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听见从身边飞过的蚊子声。这是因为( )
A.蝴蝶发出的声音很小,蚊子发出的声音很大
B.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C.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D.蝴蝶飞行时不发出声波
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蜜蜂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1500次,我们不能听到蜜蜂的声音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D.汽车装上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次声波,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耳能够接收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B.适于人们学习工作的声音强度应该不超过70dB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次声波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超声波
1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话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可以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4.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慢,发出的声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C.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D.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15.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传播速度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B超”体检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D.智能声纹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解锁的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多选)17.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正确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不敢高声语”——说话声音响度大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8.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而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时间内共振动了600次,则它翅膀振动的频率是 Hz,我们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19.在春天的花丛中经常看见蝴蝶的身影。某种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0.蜜蜂载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5秒振动15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 ,人类 (填“能”或“不能”)听到这个声音。
21.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产生的,通过 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不在人耳可听声的范围内。
2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4秒内做了1200次振动,昆虫产生声音的频率是 Hz,人耳 (能/不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23.蜻蜓依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蜻蜓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24.一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它的翅膀30s内振动了20000次,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这种声音。
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精选题24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分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解答】解:A、一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B正确;
C、“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特性的辨别等,涉及到的知识点,属声学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2.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解答】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的听觉范围,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
3.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B、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超声驱狗器发出超声波,其频率高于20000Hz,狗能听到,而人听不到。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而不是发出声音的响度小,故B正确、A错误;
C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特点、人的听觉范围,属于基础题目。
4.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听不到的,根据蜜蜂和蝴蝶的振动频率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从而判断能否感知到。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蜜蜂振动频率是300~4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能感知到蜜蜂飞过;蝴蝶振动频率是5~6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感知不到蝴蝶飞过。
故选:B。
【点评】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不同的,而超声波与次声波则是依据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划定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很有限,很多动物在这方面都能超过我们。
5.如图为一款超声驱狗器,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噪声而躲开,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对超声驱狗器发出的声音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常温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发声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因此人类听不见。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
D、超声驱狗器发出的声音为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人类无法听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多个声学知识点,做题时需要对照相关物理知识点,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动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身后飞过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听不到的,根据蜜蜂和蝴蝶的振动频率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从而判断能否感知到。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蜜蜂振动频率是300~4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能感知到蜜蜂飞过;蝴蝶振动频率是5~6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感知不到蝴蝶飞过。
故选:B。
【点评】记住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7.下面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的物体,能发出人耳容易听到的声音
B.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音调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振幅大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从声源处降低噪声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10s内振动了36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据课本知识可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物体在1分钟内振动了600次,f==1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0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故B错误;
C、同一个发声体发出90dB的声音比50dB的声音响度大,振幅大;故C正确;
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音色和音调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8.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不会听到声音。
【解答】解:人耳却听不到声音,有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或离发声体太远;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当在声源和人耳之间没有传播声音达的介质时,人不会听到声音;
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或低于20Hz时,此频率范围不在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不会听到声音;
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也不会听到声音;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知道人听到声音的条件,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9.蝴蝶从身边飞过,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听见从身边飞过的蚊子声。这是因为( )
A.蝴蝶发出的声音很小,蚊子发出的声音很大
B.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C.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D.蝴蝶飞行时不发出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看蝴蝶和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是不是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解答】解: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在350次/秒左右(或高于2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能听到蚊子飞行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的听觉范围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蜜蜂的翅膀在3s内振动了1500次,我们不能听到蜜蜂的声音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D.汽车装上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
AB、人耳能听见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之间,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蜜蜂振动翅膀的频率f==500Hz,人耳能听到,故A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的振动除去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故C正确;
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接收处减弱三种,汽车装上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次声波,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分析】(1)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
(3)火山爆发、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但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A错误;
B、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故C正确;
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人耳的听觉范围、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利用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耳能够接收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B.适于人们学习工作的声音强度应该不超过70dB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次声波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超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民,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声波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人耳是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的。
【解答】解:A、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故A错误;
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故B正确;
C、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同一温度的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错误;
D、超声波是大于20000Hz的声波,超出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耳听不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噪声强弱的等级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话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可以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分析】(1)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
(2)回声是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的,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如果小于0.1s,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分开。
(3)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故A错误;
B、在小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小于0.1s,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的区别,也就听不到回声,故B错误;
C、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改变了振动的频率,即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14.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慢,发出的声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C.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D.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频率不在这个范围的声音,人们是听不见的。
【解答】解:蝴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听不到声音;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人能够听到。
故选:B。
【点评】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们都听不见。
15.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传播速度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B超”体检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D.智能声纹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解锁的
【分析】(1)声速与频率无关;
(2)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被人听到(超声、次声等);
(3)B超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4)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
【解答】解:A、声速与频率无关,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人不一定听见,故B错误;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获得一些人体内部的信息,故B超利用声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智能声纹锁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有关知识,属于基础题。
二.多选题(共2小题)
(多选)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分析】(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真空不能传声,太空舱内有空气,空气可以传声。
【解答】解:A、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有: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物体振动,如果振动频率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或没有传声介质,或没有良好听力,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C错误;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有空气,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条件等,是比较简单的声学习题,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多选)17.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正确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不敢高声语”——说话声音响度大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
【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4)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解答】解:A、“声无小而不闻”,意思是说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若声音太小,或声音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或大于20000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故A错误;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越用力敲鼓,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不敢高声语”,说明说话声音响度大,故C正确;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及回声现象,是一道声学综合题,但都属于基础知识。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8.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而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时间内共振动了600次,则它翅膀振动的频率是 300 Hz,我们 能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分析】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2s内振动了600次,可以求出频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300Hz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00;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19.在春天的花丛中经常看见蝴蝶的身影。某种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频率是 6 Hz,人类 不能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是1s振动的次数。
【解答】解:蝴蝶的翅膀在4s内振动了24次,其振动频率是f==6Hz;
因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6 Hz不在人类听觉频率范围内。
故答案为:6;不能。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人能够区分声音频率范围进行解答。
20.蜜蜂载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5秒振动15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 300Hz ,人类 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这个声音。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5s内振动了15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蜜蜂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1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300Hz;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1.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振动 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 频率 不在人耳可听声的范围内。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3)人能听到的声音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解:(1)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振动产生的;
(2)蚊子飞行的“嗡嗡”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3)蝴蝶发出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属基础题。
2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 m/s;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4秒内做了1200次振动,昆虫产生声音的频率是 300 Hz,人耳 能 (能/不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分析】(1)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2)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4s内振动了1200次,可以求出频率;
(3)人类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昆虫的翅膀4s内振动了12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340;300;能。
【点评】会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并且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和声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蜻蜓依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蜻蜓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12 Hz,人类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1min内振动了72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1)蜻蜓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为Hz=12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2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12;不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24.一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它的翅膀30s内振动了20000次,人 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这种声音。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30s内振动了200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30s内振动了200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667Hz;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667Hz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能听见这种声音。
故答案为:能。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0/14 16:39:15;用户:13784622801;邮箱:13784622801;学号:3796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