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试卷 1 次下载
- 第07讲 议论文之议论文片段写作【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7讲 记叙文之结尾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6讲 议论文之综合题型及论据积累【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6讲 说明文之材料选择与材料回填【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试卷 0 次下载
第07讲 说明文之词句含义理解【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展开考点07 词句含义理解
【知识精讲】
说明文词语含义
(1)关键词的类型
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和其他特殊含义等,结合特定语境去分析临时意义或隐含意义。
指代性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指代的内容。
答题技法
分析词语所在语句、段落、篇章对词义的限制;
借助语感确定词义;
通过语境(上下文)理解词语;
说明文句子的含义
(1)关键句的类型
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首尾处的概括性强的中心句;
起总领、过渡、照应的结构句;
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句。
具有言外之意和多重含义的句子。
答题技法
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文中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对象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把握住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意;
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写作思路去分析。有些句子的内涵较为丰富,需要仔细体会,弄清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在联系,对理解文章帮助很大;
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思维导图】
【常考题型】
1.解释某词在文中的含义;
2.某词在文中指代内容;
3.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4.画线句的理解。
【例题讲解】
例1. 难度系数:★★
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
①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更加明显,饥饿与贫困的挑战异常严峻,人类该用什么来托起“生命的方舟”?联合国大会决定,把2008年定为“国际土豆年”,人们期待着,土豆在战胜饥饿和贫困斗争的前沿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②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它又是怎么走进联合国的视野呢?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人口膳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③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且适合人类的食物。新鲜土豆含有大约80%的水分和20%的干物质,在干物质中有60%—80%为淀粉,土豆的蛋白质含量与谷物大体相同,要比其余块根和块茎的蛋白质含量高许多,并且土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模式与人类的需求非常匹配。
④土豆的脂肪含量比较低,并富含多种微量营养物质,土豆是维生素B1、B3、B6、C
及铁、钾,磷和镁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而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比如,土豆维生素含量比苹果还高,它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要高一些。作为主食和蔬菜,土豆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世界土豆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20世纪比90年代初,大多数土豆产自欧洲、北美等地区。2005年,发展中国家土豆产量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产量。粮食专家们呼吁,要重新认识这个“被埋没的宝物”的价值,应对包括饥饿、贫困及环境威胁在内的全球性挑战。
⑥在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减少农业用水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淡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其中农业用水占到了70%以上。有资料显示,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土豆每单位用水量生产的粮食更多,使用同样数量的水所生产的膳食能量也更多。这说明种植土豆可以大幅度提高每单位用水量的粮食产量,从而保证在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减少对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
⑦土豆,正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朴实”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参考答案
(1)(2分)其貌不扬(或者“外表不引人注目”)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词语的含义。做此类题一定要根据语境去理解,首先应该在文中找到该词所在的段落,然后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根据该词所在的上下文去理解。
“朴实”一次出现在文中第②段的第一句话里,“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的块茎’著称”,其中“朴实”加了引号,说明在这里有特殊含义,结合前一句“其貌不扬的土豆”,可以看出“朴实”在这里就是其貌不扬的意思。
例2. 难度系数:★★★
情景记忆
①如果你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几天后再回想,当时的某些情景又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记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景记忆”。
②情景记忆有点类似录像。录像可以把事件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收藏保存后,人们以随时拿出来重放。情景记忆也是如此,大脑会把与一件事情相关的景象,包括和情景相关的动作、声音、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捆成一个包,存放在封闭的“记忆盒子”里。一个盒子存储一段记忆,多段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盒子里,它们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③通常情况下,这些记忆中的信息被埋藏在大脑深处,不会干扰人们当下的思维活;不过,当人们受到某些线索(如一首老歌、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的启发时,“记忆盒子”会被打开,就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④然而,情景记忆又不像录像那祥真实。记忆里的情节和图像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淡化,当人们再次回想时,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其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记忆研究之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说:“记忆确实是一种重组。”
⑤由此看来,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记忆是动态的,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化。当人们重拾往事时,模糊的部分要得到充实,失去的部分要重新修订,其结果常常是,人们按照当下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愿,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使得描述的情况和原来发生的场景大不一样。
⑥虽然如此,由于情景记忆能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情景记忆的内容常被画家们当作创作的素材。在照相机发明以前,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综合了亲历者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其鲜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让观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⑦当你驻足在《清明上河图》前,你必然会被恢弘的画面所感染,也必然会被画中丰富的市井生活和传神的人物表情所吸引,而这一切,不可能仅仅是作家现场的临草,更多的则需要作家融合情景记忆来完成。
⑧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他的很多作品就是根据他经历的生活情景进行创作的。其中有一幅画,画面中的核心人物是年幼的公主玛格丽特,周围是她的宫女、弄臣和小丑。画家精心设计,把场景选在阿尔卡萨王宫的画室里,让阳光从画的前上方射入,这样一来,画中的人物都沐浴在阳光下,包括站立在大画架前的画家本人。
⑨按理说,他站在那个位置上是没有办法作画的,因为从这个角度所见的人都是背光的。然而根据画家的记忆重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清晰可见,整个画面温馨感人,这幅画作得到了王室成员的一致称赞。
情景记忆的独特性,不仅在艺术领域里能给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的源泉,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拥有别样的生命印记。
(1)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当记忆被唤醒时,再次描述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情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若只写“情景记忆又不像录像那样真实。”给1分)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说明文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的原则是“句不离段”,所以首先得找到画线句所在的段落,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去理解,做题时可以参考答题技法: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写作思路去分析;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画线句所在段落是在第④段,而且是在最后一句,是记忆研究之父坎德尔所说的一句话,根据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句是这一段的总结句,所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结合前面所说的内容。第④段主要讲的是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淡化,“当人们再次回想时,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其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这样“记忆确实是一种重组”。
例3. 难度系数:★★★★
气候的威力
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还并不真正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对于正常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是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②经过大量研究后,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主要有三个关键性困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二是从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③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测结果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5度,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④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再加上南极高原的空气,稀薄而千燥,灰尘极少,所以被冰层反射回来的能量很难被空气所吸收。因而白白地反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南极冰盖覆盖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积,这茸生毡坐栏了大气沙变臼担哟垫交换,固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⑤更加重妻的是二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把上述的这种效应大大地放大了。我们知道,冰对来自于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16倍。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⑥还有,若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大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这个热动力机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两个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这就是大气对流和海水的环流。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分流向地球的两极,在那里释放出所携带的热量而变冷变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气的全球性对流。另一方面,太阳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热以后,从大洋表层流向两极,在那里冷却后,又从洋底流回赤道,组成了另外一种连续不断的热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环系统。
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这台热动力机动转的过程中,南北两极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这是因为,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不仅仅是南半球,而且也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这主要是由于南极高大的陆地冰盖造成的。而北极冰盖仅仅是一片平坦的海洋,所以其影响则要比南极小得多。例如,最新的观测结果证明:南极附近的深部海水往北一直穿过亦道,到达大西洋的北部,这对北半球的气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说说第①节中“谈虎色变”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谈虎色变”本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在本文中指人们并不了解南极,提起南极,就认为南极是极寒之地,心生畏惧。表现出了人们对南极认知很少,并不了解。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词语的含义。做题时注意关注语境,切勿不看语境直接写含义,这样很容易解释不到位。
首先要明白“谈虎色变”的本义,这有助于去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谈虎色变”是指一提到可怕的事就紧张起来,然后带到语境中去看,第①节中就提到人类“并不真正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对于正常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是令人谈虎色变”,所以“谈虎色变”在这里的意思是人们并不了解南极,认为这里的非常寒冷的地方,对之充满畏惧,从而也能体现出人们对南极知之甚少。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疫苗
①十八世纪末,免疫学之父、英国医学博士爱德华.琴纳证实,接种牛痘疫苗能够让人获得对天花 的永久免疫能力。这为免疫学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者毒素、酶、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接种用于预 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疫苗(vaccine)一词就来源于当时最大规模的用牛制备的疫苗——牛痘 苗(vaccine)。在拉丁文中 vacca 是指牛的意思,vaccine 成了人类为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的贡献而创立 的术语。
③疫苗的出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这也被认为是疫苗最早的起源。我国《左传》(公元前 556 年)就有“国人逐瘈狗”的记载,至秦汉时已知应用病犬的脑部敷于被 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此外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成功 fàn lì。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毒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 是改进了接种方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在此后 200 年 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 20 多种。
④疫苗是将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而成的用 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其工作原理是当动 物体接触到这种没有伤害力的病源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 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微生物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
⑤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疫苗接种相媲 美。疫苗成就了人类医学历史的传奇。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 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的病毒传播;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 与死亡也显著下降。
⑥1978 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 病的发展。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 1995 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甲肝等 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疫苗的研发也被大力推进。疫苗,毫无疑问将是未来人类抗击疾病的重要 武器,在未来人类健康事业中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有删改)
【注释】天花(small pox):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第③段画线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远怀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 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的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 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的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2、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2分)(2)柳树是消灾祈福的工具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为什么统计数据有时会“撒谎”
①收集统计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每一步都有出错的可能。即使所有的细节都万无一失,最终得到的数据里也会隐藏大量的陷阱。如果盲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有时会得出一些甚为荒谬的结论。
②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难道统计结果表明在铀矿工作对身体无害甚至有益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只有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作,才把他们的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伪独立性。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健康工人效应。
③有虚假的独立性数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初次听到这样的结论,想必大家的反应都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仔细想想你就明白了:正是因为火灾灾情越严重,损失会越大,所以才会有更多消防员去救火。这里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数据只能显示两个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你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
④事实上,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统计数据表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真实的情况是,这两个变量同时增加只不过是因为夏天到了。又如,统计数据显示,篮球队的获胜率,竟然与队员的球袜长度成正比。难道把队员的球袜都换长一些,就能增加球队实力吗?显然不是。数据背后真正的因果关系是,球队的获胜概率和队员的球袜长度同时受第三个因素——队员身高——的影响,这导致了获胜概率与球袜长度之间表现出虚假的相关性。
⑤可见,要想从统计数据中挖掘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从表面上观察数据,往往会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世上一共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
3.第②段加点词“大跌眼镜”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3.(因出意料而)大吃一惊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考试焦虑是怎么回事
①什么是考试焦虑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可能表现在生理层面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 )层面上,如不断地抓耳挠腮;还包括( )层面上的心慌意乱,难以平静。每个人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时,都或多或少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那么,_________?
②从社会层面来说,考生周围的人,比如父母、亲戚、朋友等,都可能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抱有期待。尤其是对于重大考试,这种期待就更为强烈。这种周围人的期待,有时会在无形之中给参加考试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期望程度越高,考生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越大。比如,有些学生并没有过分关注自己的考试,但他们感到父母对考试的成败非常在乎。如果失败了,就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焦虑也随之产生。
③从心理层面来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于个人来说,考试被看作一个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学生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能力得到肯定;反之,当考试失败时,可能会怀疑自身能力。当我们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④考试焦虑产生后,人们常常感到心情难以平静,身体坐立不安,大脑好像变得一片空白——记忆力显然受到了损害。那么,_________?对此,英国研究者艾森克等人提出了一个加工效率理论。
⑤这一理论认为,考试焦虑可能会影响我们对记忆的加工效率。人们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需要付出心理资源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如集中注意力、让自己努力思考等等。这种心理资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时,可用来完成任务的心理资源大大减少。简单来说,就是考试焦虑会让我们无暇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⑥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对考试焦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认识,那么考试焦虑真的只是考场上的绊脚石吗?
⑦我国心理学家陈顺森等人对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有趣的结果。过高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人们的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但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生的记忆力。
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呢?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解释。前文已经介绍了考试焦虑是如何给我们的记忆带来负面影响的。考试焦虑的学生们产生了与任务无关的担忧,分散了注意力,这正是过高的焦虑造成的影响。
⑨此外,研究者们发现,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使学生们产生了警觉,相比于没有什么焦虑的学生,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这就像龟兔赛跑,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较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而成为了赢家。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_______。
⑩因此,当我们在考试前被一股无形的焦虑所缠绕时,也许可以放下恐惧,尝试与焦虑和解。要知道,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心理资源,增强记忆力,帮助我们完成考试。让我们和焦虑握手,在考场上与之化敌为友,借助其一臂之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4.第⑥段加点词语“绊脚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考试发挥的障碍
(五)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密码正在被“杀死”
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一项重大的考验。这项考验无数次冲击了我们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这个考验就是——记住密码。为了安全,我们把密码设置得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实在是不好记!可即便如此,密码安全还是问题。通过穷举、盗取信用证书、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我们辛辛苦苦设置的密码。
②随着近年来重大数据泄露事故的频发,过去基于密码在线身份证验证的技术已经难以维持互联网经济的稳定发展,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③越来越多全新的验证方式陆续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
④此外,人脸识别(已成熟应用在门禁、软件等领域)、声纹识别(信息、金融领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新的验证机制带有极强的生物属性,难以复制、验证方便,而基于密码另一形态的数字证书也发展迅猛,在通讯、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
⑤通过指纹、虹膜等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再结合计算机、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判定,确实能够将人们从繁琐的密码迷宫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动“去密码化”的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FIDO联盟应用而生。FIDO的目标是创建一组新的协议,支持对Web应用持续的、安全的、无需密码的访问(即所谓的非密码强认证)。
⑥该联盟认为,指纹识别的功能不应该仅是设备解锁这么简单,它应该让服务、移动支付甚至企业管理变得更为高效。他们将其终极目标概括为4个字:“杀死”密码。
⑦FIDO将用户的密码凭证储存在某些设备中,用户的密码不会被发送出去,而是在设备内部通过软件来处理,企业如果要使用FIDO的认证方式,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验证软件,然后在客户和员工的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插件或应用程序即可。一旦验证通过,软件会将密钥①发送到登录服务器,此过程中系统不会保存任何登录信息。之后,登录服务器会发送密钥到用户设备上,表示验证已经通过。与目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模式相比,这种登录方式很难被黑客破解。
⑧FIDO标准支持任何一种认证方法,可选用的手段包括生物特征识别、USB验证令牌、NFC技术和一次性密码等。不论是用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用指纹、虹膜、声纹等这类生物辨识,依照FID0的标准,都能够当作身份识别认证使用。
⑨FIDO联盟的成员越来越多,包括谷歌、黑莓、微软、阿里巴巴等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他们遵循一个统一的技术和安全标准,随之带来的是双赢的结果,比如指纹识别从一项技术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中。
⑩设备厂商在加入FIDO联盟之后,可以在其设备中放置一颗安全芯片,保证用户的账户和信息安全。当然,用户也可以自行购买指纹识别器一类的设备。
⑪指纹识别技术还不完美,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谷歌正在开发一款USB钥匙扣,用他可以直接登录账户;微软虽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亦表示正在考虑寻求代替密码的另一种方式。
⑫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通过人体的面容、指纹、声纹等方式进行验证。我们可以预见,需要单纯密码的场合会越来越少,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保养好我们的嗓子、手指和脸才是王道。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晓野,有删改)
【注释】①密钥:不同于密码。通俗地说,密码是设置的,而密钥是一种参数,是通过一系列的运算规则得到的,远比密码复杂。
结合全文,“杀死”在文中的含义是: 。
【答案】
被替代
(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人为何需要运动锻炼
①人,生物学上称为“智人”,与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7%。既然基因相似,那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为何如此不同?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刊登的一篇文章,从进化角度阐述了我们的祖光进化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经常运动。
②可以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已经患上了“运动依赖症”。大约600万——7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就与黑猩猩、倭黑猩猩程走上了不同的路。原始人以捕猎、采集为生,但当时食物经常短缺,不想被饿死,就得长途bá shè。直立站姿和大跨步的步态能在消耗更少能量的情况下,覆盖更大的活动范围,这迫使原始人必须一直运动才能维持生存。随后出现的狩猎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原始人的活动水准,人类基国悄然继承了这些机制。
③当一个行为成为常态时,生理特征就会发生改变,原始人类适应甚至依赖于狩猎采集这些行为,所以新陈代谢也进化出了适应大量运动的机制。人类的最大持续功率输出值至少是黑猩猩的4倍,这个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原始人腿部肌肉的变化。原始人的腿部肌肉,不仅比猿类的多了50%,抗疲劳肌纤维的比例也更大。人类体内还有更多红细胞,可为工作中的肌肉源源不断补充氧气。人类演化出的高效新陈代谢系统也为身体不断增加的运动量提供足够能量。这是这种特性及其他更加耗能的特征,如更大的大脑,是原始人与其他猿类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④当下,缺乏运动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日均步行4961步,而原始人类每天平均步行1.2万-1.8万步。
⑤201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日常运动量的报告。所有成年人中,运动量不足的人的比例高达27.5%。相比2010年的调查,数据又升高了7.5%。高收入国家的问题尤其严重,运动不足的人的平均比例达到37%。
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运动不足是造成成年人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缺乏运动,会增加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
第②段中的画线部分的意思,与第③段中的词语“”意思相同。(3分)
【答案】
分道扬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出相近意思的词语,“分道扬镳”中的“分道”有不同道路的意思,与②段中画线词意思相近,故而得出答案。
(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人类身高为何不会永远上长
①我们以坚硬的岩石为例:一座花岗岩构成的山能够无限增高吗?计算表明,在地球上,山的临界高度是11千米,如果超过此极限就难以稳如泰山了。巨大的剪应力会突破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山体的沉陷和崩塌。事实上,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只有不到9000米高。
②____把跳蚤原模原样放大10倍,它们将无法跳上大树:燕子如罘增大10倍,将再不能翔舞自如,老鼠如果增大10倍,从高楼上跌下来便不会安然无恙。
③____假如真有童话中身高数丈、力大无穷的巨人,我们姑且算他们比普通人高大10倍吧,其体重将达到80吨,即正常人的1000倍,而骨骼的截面积却只能增加100倍。于是,这些可怜的巨人便会被自己休重压得举步维艰,甚至筋断骨折,哪里还谈得上去拔山举鼎、力扫千军呢?
④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巨人”步履蹒跚、行动迟缓的样子,便会明白高大的体态足以使人类的灵活机敏大打折扣。皮肤面积不能和体重按同样比例增长,自然带来了热量散发的困难,这便是躯体庞大者特别怕热的原因。
⑤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我们知道,长颈麂需要我们人类3倍的血压才能把血液送到头部,身材高大的人无疑也需要较高的血压和更坚韧的血管,才能避免脑供血不足。但是肢体
过长则会带来静脉回流不畅和末梢循环不良,更何况庞大的躯体要求更多的供血量,这样身材高大的人,就不得不以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为代价了。
⑥其实,同时增加负担的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統,泌尿系统和其他一切系统。以神经系统为例,恐龙以小小的脑袋管理几十吨重的身躯,使它成为生物史上典型的管理失败者(X处)我们的脑袋如果负担一个比例过大的身躯,无疑也会导致自身管理水平的全面下降身材高大引起的生理上的困难,还可以一直列举下。
⑦翔实的统计数字指出,人类寿命和身高有着确定的函数关系,而且寿星老人并不钟情于高个子,但是常常垂青于身村矮小的人。(Y处)湖北省调查报告把瘦小的体型列为长寿第一要素,这个结论和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
7.第⑦段加点词语“不谋而合”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调查报告把“瘦小的体型”列为长寿第一要素的结论,与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
(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微信红包为什么流行
①2018狗年春节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了惊人的460亿个,较去年增长了43.3%。发红包最密集的是除夕这一天,达到了142亿个。
②微信红包为什么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这么流行?
③可以借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交易成本”来解释。交易成本,简单地说,就是除了价格之外的一切成本,具体到微信红包,指除了微信红包里面的钱之外的一切成本。以前的红包只能面对面给,而现在,哪怕远隔重洋,只需轻轻点击,即可给亲朋好友发一个红包,减少了不必要的奔波,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④微信红包“润滑”了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人情传统形式。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夫妻之间园一点小事儿闹别担,事后丈夫想和解,妻子还在生气,不愿意搭理他。聪明的丈夫就连发20个10元的微信红包,且在红包留言中“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妻子在一笑之余,终于点击接受红包,两人关系和好如初。人们把这种办法调侃为:“和老婆讲道理的正确方式”。
⑤对于关系没那么亲密的人,如普通的朋友、同事之间,因一些小事情的帮忙,如果不酬谢,心理总是过意不去。以往人们常常会为送什么发愁,有时想用一些小礼物来回馈,又担心送不出手,怕人家当面拒绝了会很尴尬。现在有了微信红包,不管是18.88元还是88.88元,都是一份诚意的表示,所谓的“礼轻情意重”。
⑥微信红包的流行还在于它让人们在收、发红包的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乐趣。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收、发微信红包时会产生猜测和期待,并随之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在微信群里,发一个拼手气红包,往往平均下来,每个人抢到的红包可能才一元多钱,甚至几毛、几分,但大家依然劲头十足、乐此不疲。正如有人调侃,地上有一元硬币,很多人都不会弯下腰去捡起来,但在微信群里,为了几毛钱的红包却抢得大呼小叫,也司空见惯。想想如果没有微信红包,“一分钱”显然是给不出手的,而微信红包的出现,让本来无法出手的“一分钱”,也变为了“一分也是爱”,甚至还有了专用表情。其实重要的不是钱的多少,而在于乐趣。
⑦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调查,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新兴的微信用户就增加了1000万个。这些用户中,好友数量在200人以上的被访者比例近45%,其中好友数量达500人以上的用户占13.5%。这样庞大的人际社交网络为微信红包的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微信红包作为红包和人际社交网络两者的结合,产生于社交,服务于社交,它的发展、壮大就顺理成章了。
(文章有删改)
8.第④段“润滑”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进、改善、调和等【意思对即可】
第06讲 说明文之材料选择与材料回填【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这是一份第06讲 说明文之材料选择与材料回填【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06讲说明文之材料选择与材料回填知识梳理+对点训练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docx、第06讲说明文之材料选择与材料回填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5讲 说明文之段落顺序【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这是一份第05讲 说明文之段落顺序【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05讲说明文之段落顺序知识梳理+对点训练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docx、第05讲说明文之段落顺序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4讲 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这是一份第04讲 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04讲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解析版docx、第04讲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