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docx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第1页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第2页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第3页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第1页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第2页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展开

    这是一份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08讲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docx、第08讲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8讲 记叙文之人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描写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力。
    【互动探究 】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被尊重的快乐
    儿子这些天特别开心,他告诉我们,他有新朋友了。他的新朋友,是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
    儿子性格内向,很少和陌生人说话,他怎么会和小区的保安混熟的?
    儿子说,有一天,他一个人从外面回家,门口站岗的保安突然说了声:“你好”。儿子吓了一跳,回头看看,也没别人呀。原来保安是问候他。这让儿子非常意外,因为激动,儿子的小脸憋得通红,他也伧促地向他问候,“你也好!”保安笑了。
    儿子说,从来没有大人那么礼貌地问候过他。他很开心,也很害羞。他记住了那个保安的笑容,他脸晒得很黑,牙齿好白。
    此后,每次经过小区大门口时,儿子都会留意是不是那名保安值班,如果是他,,他一定会向儿子问好,而儿子也早就在心里准备好了问候,离大门远远的,儿子的脸上,就隐约露出期待的笑容。
    就这么简单,儿子和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成了朋友。而他们的友谊,仅仅是儿子从大门口进出时,两人互致的问候。
    只有他和我打招呼,我喜欢她。儿子骄傲的说。
    我摸摸儿子的头。
    其实,每次从小区大门口进出时,值班的保安都会向我致以职业性问候。我会礼节性地笑笑,或者点点头。但也有很多时候,心中正在想着事情,或者赶时间,就匆匆走过去了。这时,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从来没有留意过,这种职业性的问候。
    去饭店吃饭,迎宾小姐会列队欢迎,“先生,中午好!”“先生,晚上好!”声音甜润。进去的食客,一个个昂着头,腆着肚皮,目不斜视,对迎宾小姐的问候,也是充耳不闻,仿佛你推开门,门轴就会发出声音一样。迎宾小姐们似乎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即使你视而不见,她们的脸上还是会堆着职业化的笑容,嘴里发出职业化的问候。问候的和被问候的,都了无趣味。
    很多公共场合,你能听到这样职业化的标准问候,而被问候的人,常常无动于zhōng,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上,也红光满面。我想,我的儿子和他的保安朋友,都是因为受到尊重,而无比快乐吧。
    依稀觉得,小区门口的保安,好像现在也不问候了。当有人从大门口进出时,他们只是笔直地站立,目不斜视,冷若冰霜。这不能怪他们,谁能忍受自己的问候,像哈出的一口气一样,无声无息啊。
    有一次,和儿子一起经过小区门口,那名值班的保安问候儿子和我:“你们好!”儿子看看我,又看看他,自豪地问候他:“你好!”
    儿子一脸灿烂,我注意到那个保安的脸.
    文中第11段划线句对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 描写,作用是_______ _ _
    【答案】
    肖像(神态),揭示了食客们冷漠高傲,自以为是的神态心里。
    【多元解读】


    【知识精讲】
    一、人物描写
    【知识梳理】
    1.人物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服饰、容貌、神态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人的气质、精神、心理、感情的变化往往凝聚在脸部表情上,所以“画脸”、“点睛”是肖像描写的重点。
    肖像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动作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对人物的对话的描写。言为心声,对话往往表现出人物思想发展变化及个性,所以描写人物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想什么”。
    心理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例题讲解】
    例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 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1. “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描写,其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 “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这句话运用_______描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阅读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答案】
    1.环境描写,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以及当地的闭塞落后,暗示了支教条件的艰苦。
    2.神态描写,写出了李暖暖的细致和耐心,表现了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3.B
    例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偷父
    ①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 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都没有问题。但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qiào)开了,浴盆里还有明显的鞋印!这时又忽然听见卧室床下窸窸窣窣的声响,我赶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②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身上穿着黑色T恤,我用那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③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袋翻掏出来,又把双手摊开说:“啥也没拿!”他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令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他倒是有问必答:“我最瘦,在游乡的马戏班子里受过柔术训练,所以分工侦察。”
    ④“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我反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满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⑤我让他坐到椅子上继续交谈。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⑥我望着瘦骨嶙峋、满脸灰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摆正身子,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也不等他回答,就去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⑦我想了想,决心放他出去。我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但是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我大吃一惊:“为什么?”他说:“我爸在床底下呢……”
    ⑧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那少年却已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又从床底下爬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⑨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荷兰画圣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是他没自残耳朵前画的,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⑩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就总想偷走,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偏巧我回来了……
    ⑪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他告诉我说:“我没有妈,只记得我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我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我揉着眼睛出了屋……我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⑫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时觉得鼻子酸酸的,但当我明白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⑬我把画送给了他。送他出去后,我忽然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冲了出去,一溜烟跑下楼,四处张望,那少年竟已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想跟他说什么?”其实,我只是想追上去叮嘱他一句:“ ”。
    4.第③段画线句子“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袋翻掏出来,又把双手摊开”抓住了人物的 进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 形象。
    【答案】动作 “处事不惊”、久经偷盗风雨的惯偷(“惯偷”必须写)
    【巩固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15分)
    尘世小暖
    顾晓蕊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
    ③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著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
    ④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这对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已娶妻生子。这时,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⑤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面,等了半天终天等到你了。”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玉米面,烧稀饭可香了。”
    ⑥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⑦此后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新鲜的蔬菜或甜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闲聊中,她得知我爱好写作,话语里更多了几分敬重。
    ⑧一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她称呼我姑娘,留意到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
    ⑨那天下班路过车棚,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孙女,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相视一笑。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肖像 细致地写出老人工作时的辛劳。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淡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那时,在场的人全都湿着眼睛,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的,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⑩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⑪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第③段画直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联系该段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案】
    (1)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课堂小练】
    1.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
    笑的遗产
    韩少功
    (1)我女儿数她的亲人,总要数到游。游是曾经带养她的保姆。
    (2)她就在我们附近,两家相距五六十米,门前的树荫相接,蝉鸣相应。游其实还没到湖南人可称奶奶的年龄,50岁左右。据她说,儿子打临工挑土太辛苦,为了让他顶职进厂,她才设法在工厂提前退休的。她心直口快,心宽体胖,笑的时候,脸上隆起两个肉球,挤得眼睛也不见了。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资源,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为你的心境增添亮色。
    (3)孩子开始惧生,哭着不要她。孩子就平静了,喜欢她的笑声了,孩子试着用手去摸她的胖脸。她乐呵呵笑得嘴巴更为阔大。把脸避过去,又突然“呷”一声,换一种新的鬼脸,让孩子觉得刺激和有趣。她可以把这个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无数次与孩子笑成一团。
    (4)孩子从此多了一位奶奶。
    (5)当孩子可以咿呀学语的时候,孩子便不时结结巴巴报道她在游家的业绩。比方屁颠屁颠地跟着游奶奶去买菜,奶奶每次都给她买一个油饼,买鱼时给她买条小活鱼。
    (6)游奶奶常对孩子说:“你不姓韩,姓游。”
    (7)孩子说:“我姓韩,也姓游。”
    (8)游奶奶说:“你长大了赚了钱,给不给我用?”
    (9)我女儿韩寒说:“我给游奶奶买油饼。”
    (10)便喜得一把搂住她,老幼两张脸紧贴,紧得自己浑身一阵颤抖。“我的孙女,我的好孙女啊!”
    (11)游的丈夫也是个退休工人,擅长面食点心,常被这个那个饮食店请去帮忙,一去几个月不回家。两儿子在工厂,一个迷钓鱼,一个好小提琴,工资不高,又都在谈恋爱。缺钱花,便在家里混吃混喝不交钱。有时还要母亲给钱,要是抢白上了,还声粗脸黑的。游奶奶常常红着眼圈来说:“我那两个败家子还不如我韩寒,我哪有多少钱呢?还是我韩寒心痛奶奶,我一哭,她也哭,还给我抹眼泪,要我莫哭了,要我吃油饼。”说着又落下一串泪来
    (12)游奶奶的身体渐不如从前,医生说她心脏有毛病。孩子也该上幼儿园了。我们便把她送到外婆那个单位的幼儿园。那儿很远,孩子今个星期只能在周末回家。
    (13)孩子刚去的那几天,游奶奶一副失hún落pò的样子,常来我们家打听孩子离家后的情况。听说她开始有些不习惯,哭着闹着不愿去幼儿园,游便眼泪哗哗流。“造孽,造孽,这么小的人,怎么能离开家呢?我去,我要去把她抱回来。你们不要管我。以后就归我带着她。你们也不要给工钱。我们一家子还少了她的一口饭?”她蛮横不讲理地抹着眼泪鼻涕回去,请邻居帮她看住家,带上雨伞,摇摇摆摆地准备出门远征。
    (14)我们劝阻她,也不告诉她那个幼儿园的地址。她后来还是瞒着我们去了,先是找错了地方,周折了大半天,才找到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卫不认识她,不让她接孩子甚至不让她进大门,规矩得有点刻板。她在大门外朝内瞄了几眼,断断续续听见了我女儿熟悉的笑闹声,又哭湿了衣袖。她提去的苹果只得提回来。
    (15)1988年我家迁居海南岛。女儿吃到一种新奇的热带水果,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让她尝尝这个。游泳在一个好玩的海滩,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引她到这里来玩。我取回一叠彩色照片,她总是挑出她认为最好的几张,说要寄给游奶奶,寄给妹妹 —游奶奶近来得的一个孙女。
    (16)功课不太忙的时候,她还会滋滋有味地给游奶奶写信,也经常收到游奶奶的回信。 每次看信,她都捧着信纸一次次仰天大笑。令我有点吃椋的是,她笑的神情特别像游奶奶。她的脸上半截像我,下半截像她妈,但她的笑毫无疑问来自游家:笑得那样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尽情而忘形。
    (17)我记得经常在游周围的那群小孩,一个个都有这种笑,习性相染,笑遗传给他们,完全是相同的规格、相同的品种。
    (18)游奶奶不论罹患多少疾病,也不会离开人世的。这不在于她会留下存折上五位或六位的数字,会留下报纸上的官阶或学街,不,她的破旧家具和老式木烘笼也终会被后人们扔掉的。但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她的快乐,一朵朵四处开放。
    (19)秋雨连绵,又是秋雨连绵,我该给游奶奶写一封信了。而我家的空空信箱,永远等待着她的笑声。
    (选文有删改)
    (1)第(6)—(10)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案】
    (1)语言,写出游奶奶与女儿俏皮逗乐的场景,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感情。
    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体会爱心
    ①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②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③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_________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④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⑤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幺?”
    ⑥“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⑦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⑧“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⑨“不喝。”
    ⑩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⑪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__________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⑫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⑬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__________的泪。
    ⑭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
    ⑮ 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_______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属于_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写出了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语言; 神态;   天真、幼雅。
    【课后巩固 】
    人物描写的作用
    书桌
    ①十多年前寄居乡下的时候,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他。
    ②对于木材,我没有成见,式样也随便,我只要有一张可以靠着写写字的桌子罢了。他代我作主张,用梧桐,因为他那里有一段梧桐,已经藏了好几年,干了。他又代我规定桌子的式样。两旁边的抽屉要多少高,要不然装不下比较累赘的东西。右边只须做一只抽屉,抽屉下面该是一个柜子,安置些重要的东西,既见得稳当,取携又方便。左右两边里侧的板距离要宽些,要不然,两个膝盖时时触着两边的板,就感觉局促,不舒服。我样样依从了他,当时言明工料价六块钱。
    ③过了一个星期,过了半个月,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再不能等待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的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怪,二十多天功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④他看出我的疑怪,就用教师般的神情给我开导。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还未免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者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人家说起来,这是某某做的“生活”,这么脆弱不经用。他向来不做这种“生活”,也向来没有受过这种指摘。现在这些木板,要等它干透了,才好动手做书桌。
    ⑤他恐怕我不相信,又举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功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它出毛病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黄浊的眼睛放射出夸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的得意作品时候的模样。
    ⑥我知道催他快做是无效的,好在我并不着急,也就没说什么催促的话。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站在墙边了,近乎乳白色的板面显出几条年轮的痕迹。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沙皮”,在磨擦那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⑦我说再过一个星期,大概可以交货了吧。他望望屋外的天,又看看屋内高低不平的泥地,摇头说:“不行。这样干燥的天气,怎么能上漆呢?要待转了东南风,天气潮湿了,上漆才容易干,才可以透入木头的骨子里去,不会脱落。”
    ⑧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乡下的屋子,室内铺着方砖,每一块都渗出水来,像劳工背上淌着汗。无论什么东西,手触上去总觉得黏黏的。穿在身上的衣服也散发出霉蒸气。我想,我的新书桌该在上漆了吧。
    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同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栗壳色,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见得黯淡失色了。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地位,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因而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了,他才松爽地透透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鉴赏他的新作品。最后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了些时,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夸耀的光芒又从他那黄浊的眼睛放射出来了。
    (文/叶圣陶)
    1、第⑤段和第⑨段中加点的词语属于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肖像描写或神态描写(1分)“黄浊”与“夸耀”形成对比,写出老木匠一提到自己的作品就眼睛发亮(1分),表现出老木匠对自己制作的“家伙”的珍爱、欣赏和对自己这一手艺的自信。(2分)
    衡山路上的两个卖花少女
    ①我特别钟爱衡山路。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衡山路来漫步,抑或拍些照片装点我的摄影簿。衡山路是从“上海西南的一颗明珠”———徐家汇开始,到淮海中路结束的,所以说衡山路等于连接着上海两个最繁华又最高档的商业区。一些有钱又悠闲的上海女子,往往逛了徐家汇的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太平洋百货等著名商场后,就到衡山路漫步休息,最后再逛完淮海中路。大部分有文化层次的外地游客,则往往先到徐家汇看看徐光启的墓,因为上海人徐光启不仅是个科学家,还当过一代宰相,他的墓地就在徐家汇南边;再去游览一下徐家汇天主堂,因为它是上海保存至今最老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然后再到衡山路漫步。我呢,去过徐家汇天主堂,也看过徐光启的墓,但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却是衡山路。
    ②这天,我是到衡山路去拍夜景的。
    ③我正在领馆广场前物色着镜头,突然身后传来清脆甜蜜的叫卖声: “先生,买枝花吧?”我回头一看,是两位十五六岁的少女,正笑吟吟地看着我。她们一手抱着一捆玫瑰,一手将其中的一枝玫瑰递到我的面前。两位少女都长得很清秀,穿得也很清纯得体,头上却滑稽地戴着只有幼儿园小朋友才喜欢戴的鲜花头饰。她们起劲地向我推销着玫瑰:“你看,多新鲜的玫瑰,买一枝吧?” “不。”我笑笑,举了举手里的照相机,歉意地摇摇头说,“我是来拍照的。”
    ④她们也不勉强,笑了笑,又叫卖着转向了别处。她们一会儿在咖啡馆门口等候顾客,一会儿又穿梭在露天酒吧。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她们就像两簇游动的鲜花,把衡山路的夜色点缀得更加迷人。我突然有点后悔起来:为什么不拍拍她们呢?也许这是一张更有意思的照片呢!可这时,那两个卖花少女已经消失在夜幕里……
    ⑤于是我又开始拍我的夜景———
    ⑥我拍了挂满盆花的围墙,拍了路边的油画长廊,拍了浪漫雅致的露天酒吧,拍了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餐厅……
    ⑦正当我拍完豪华温馨的“星期五餐厅”的时候,突然发现坐在豪华餐厅里喝着饮料的两个少女竟是那么脸熟;再仔细一看,天哪,那两个悠悠喝着饮料的少女就是刚才向我推销玫瑰的卖花女,头上依然滑稽地戴着只有幼儿园小朋友才喜欢戴的鲜花头饰。
    ⑧这一发现,顿时就使我兴奋起来。我连忙走进去跟她们攀谈起来:“你们怎么像小孩似地戴着鲜花头饰?”“这样不是更加引人注目吗?” “你们的玫瑰花卖完了?”“卖完了”。“赚了多少钱?”“我赚了一百多。”“我赚了八十多”。 两个少女争先恐后地向我报告着卖花的成果,就像学生向他们的老师报告自己的优秀成绩。我朝她们各自的桌面看了看,她们各点了一杯咖啡、一份冰淇淋和一些吃食。算一算价钱,按照“星期五餐厅”的高档收费,我估计,她们今天的卖花所得,已经所剩无几。
    ⑨我疑惑了,我问:“从报上获悉,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有个女中学生,靠课余卖花支撑起了一个发生了不幸而生活艰难的家。你们到衡山路卖花,难道也是为了贴补家用?……”“才不是呢!”那两个少女没听我说完就“咯咯咯”笑起来。也许是怕我误解了她们的卖花动机,笑完,她们竟tāotāo不绝地叙述起来:“卖花的目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纯粹是为了赚钱,而我们不是。我们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我们觉得衡山路很有味道,喜欢到这里来看看。但光是看看似乎缺少点深度,能够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才有意思呢?所以我们选择了卖花。我们到文化广场鲜花市场低价批发了一些玫瑰,然后到衡山路来高价出售,觉得非常有劲。我们一边卖花一边游览衡山路,赚了钱还可以找个有情调的地方消费消费。你看,这不是一举几得吗?” 她们说完,一口喝完咖啡,买单;然后出门拦了一辆出租车,潇洒地扬手而去……
    ⑩衡山路的夜景朦朦胧胧,神秘而迷人。看着出租车威风地远去,我不禁思绪万千:现今的中学生真不简单,卖花还卖出了这么多名堂!但是不管怎么说,她们的出现,确实使神秘而迷人的衡山路变得愈加幽雅温馨,愈加美丽可人!
    2、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人物的__________描写方法,表达效果_____
    ____ _。(3分)
    肖像。体现卖花少女的年轻与活力,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前文形成呼应。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意味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时,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每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着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使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标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又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3、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肖像描写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精神矍铄(坚毅)的样子,也写出了售票员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之深
    我的父子关系
    ①每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和父亲一同从北平来台湾的几位学生,聚在我们家,席榻榻米而坐包饺子。
    ②父亲当时50出头,秃顶,滚桶式的肚子抢眼。数十年来一直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食物就是饺子。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他一定要亲自监厨。饺子非得猪肉白菜馅的,得他自己亲手用一条新毛巾包上剁碎了的白菜,一回一回地拧出菜汁。碎菜碎肉搅和在一个大锅里,酱油和其他调味品一丝一滴地往里倒。搅不上5分钟就得用筷子沾点馅儿尝尝,大声咂嘴,表示得意。他誓死反对在任何菜肴中放味精。20分钟之后,又听见他咂了一声:“这味道才算进去了。”......新剥的大蒜堆满了一海碗,一盘盘的热饺子,很快就被壮汉和半大小子迅速地消灭掉。
    ③从没有注意过,每年父亲吃饺子的量,似乎并不比任何人逊色,他的口头禅是:“每回吃饺子都吃个齐景(颈)公,呵呵呵。”每当说毕,他总要在自己的脖子上用手横着比划一下。那年月他的食量与音量都甚亮。
    ④每个年三十晚上都这么过的,吃完饺子就听父亲和他的学生们讲北平的故事和一些老笑话,挺热闹。
    ⑤上了初中之后,我渐渐地对自己的老爸有几分不大佩服。最怕的是同他出门去买东西,这一路的讨价还价委实没完没了。几块钱能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套交情、讲义气。有这么位相当小气的爸爸,我的确很难引以为荣。再年长了几岁,西化渐深,我对老爸的意见更多了。青少年时代的叛逆性,有时也不是礼教、权威甚至亲情可以压得住的。对着父亲当面抢白有之,对他嗤之以鼻也屡见不鲜。
    ⑥在父亲患病的那天晚上,一家人吃晚餐,一向食量甚好的父亲突然似有吃不下的样子,盛了碗汤,很大声地呷着,相当不雅。他端起汤碗,汤水顺着他的嘴流到桌上。我于是近乎粗暴地说:“喝汤怎么喝成这副样子?连最基本的餐饮礼貌也没有!”然后,我发现父亲在流泪,但我依旧暴躁地说:“哭什么嘛!这有什么好哭的?”父亲放下汤碗,用那条发灰的毛巾擦嘴擦桌子,一句话也没说,嘴向一边歪着,一拐一瘸地上床睡觉去了。
    ⑦当晚父亲被送入医院。经检查是严重的中风使他半身瘫痪,丧失了语言能力。他的病情略有好转时,我陪他在巷口散步,要他坚持运动,以保持正常行动。偶尔也陪他说说话,希望他能恢复一点语言的能力。但是通常讲几个单字之后,他就坐在藤椅上傻笑。
    ⑧父亲去世前后,我正忙着自己认为是“开万世太平”的伟大事业而未回去奔丧。事隔经年,一想起那天晚上我在餐桌上的暴言恶语,心中总是耿耿不能释然!或许父亲当时根本就没听见我说什么;或许中风之后他的记忆力早已丧失殆半,完全不记得这回事了。更或许他会心中呵呵一笑,说句什么:“这小子今天又撞上邪了!来跟我这儿犯混!”我总是这么希望,希望他是这么想,也希望他就这么忘了。然而,这是个永远得不到证实的希望。
    ⑨俱往矣!如今算一算我自己当父亲的年数竟也十分资深了。20几年前一举得男相当得意,但是好景不长,我的婚姻出了问题,协议离婚之后儿子归其母亲抚养。硬生生地父子分离,我几乎不能自持,而儿子那年才6岁。然而那时候我还年轻,意气风发,多少天下兴亡的大事业等着我去做!大丈夫岂能被妇孺之私所羁绊!十几年来,我就孜孜地忙着自己的大事业,每个月定期寄钱,差不多每周与儿子通一次电话,有时儿子来我这儿住一段时期。
    ⑩我的脾气多年来亦未能因汲取日月之精华而有所提升净化。第二个妻子是位急起来要一逞口舌之快的人物,于是战况屡屡就有几分壮烈。事情紧急我们会打电话向儿子求救,不怕丢人,反正是自己的儿子嘛!不过这种父子易位的情况也十足令人发噱!老两口争先向儿子告状,各诉衷情。这些日子似乎儿子与妻站在一条阵线上,常常听儿子对我的训词曰:“我看得出来,她是唯一对你好的女人!”“没事大家都少说一句。为了我少吵些可以吗?”“知足一点吧!你已经老啦!她不管你,将来你怎么办?还想找另一个?就凭你的破运气,算了吧!”所有的言语全都是倒戈的意味。
    ⑪而我和妻仍旧不时地要反唇相向。今天一大早又为了件鸡毛蒜皮的事儿,双方的吵声都到了震耳的程度,气氛恶劣。妻怒冲冲顶着大太阳出了门,何苦呢?
    ⑫邮箱里有儿子寄来的一张卡片,今天又是父亲节了。儿子寄来的卡片通常都挺幽默,开开老头的心,写上两句歪词。这次卡片上有一双戴眼镜的老狗,使我琢磨不透,翻过来却见到他挺工整地写了几行字:“父亲节快乐。请你们和睦相处吧!因为人活到最后,你所拥有的也只是那几个关心你的人。”
    ⑬一时竟百感交集,止不住老泪纵横起来。
    ⑭妻由外面回来,怒气消了大半,低头换鞋,额头沁出几颗汗珠。我说:“喂!我有没有同你讲过我爸爸过年包饺子的事?”
    4.第②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描写,作用是

    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做饺子认真仔细,动作熟练,要求高。表现父亲喜爱吃饺子。(或表现父亲追求精致有品位的生活。或表现父亲精力充沛。或表现父亲热爱生活、做事认真严谨等。)
    一碗面的时间
    ①李佳的初恋情人来她所在的城市出差,李佳请他吃饭,饭后初恋情人请她去酒店叙旧,她拒绝了。
    ②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花园小区时,李佳看到令她无法相信的一幕:老公程雷和一个年轻女子从车上下来,谈笑风生地进了小区大门。她马上拨打老公的手机,竟然关机!李佳的心顿时凉到彻骨。
    ③路过一家日本餐馆时,李佳走了进去。平时她很少来这种地方,总认为太贵,不实惠。
    ④她点了一碗面。这时,初恋情人发来一条短信:明天我就要走了,你要让我带着遗憾离开吗?
    ⑤李佳眼前浮现出老公跟那个女子走进小区的背影,想也没想就回了3个字:你等我!她决定吃完这碗面就去酒店赴约。
    ⑥这时,一对母女走了进来。李佳多看了两眼,竟是初中同学红梅!在这种地方看到她,李佳有点儿诧异,要知道,红梅的丈夫前不久生了重病,同学们刚给她捐了款。
    ⑦红梅似乎对这里很熟,只见她接过菜单,开始熟练地点菜:“这个味噌汤比较清淡,来一份。再来一份鳗鱼寿司卷。冰激凌嘛,这款味道最好。”
    ⑧李佳没有上前跟红梅打招呼,只是加快了吃面的速度。这时见面难免尴尬,她决定尽快离开。
    ⑨没想到,红梅却发现了李佳,她带着女儿过来热情地打招呼。李佳感觉有点儿别扭,敷衍了几句。这时,一位经理模样的人走了过来:“红梅,来啦。最近好吗?”看来,真是常客了,连经理都认识她。
    ⑩红梅面露微笑说:“还好,我现在在一家酒店做保洁,那儿离家近一些。”
    ⑪ “说实话,我们真舍不得你离开这儿。”经理感慨道。
    ⑫“是啊,我也喜欢在这儿工作,大家都那么照顾我。”
    ⑬“这张免费餐卡你现在才用呀!”
    ⑭ “今天是女儿生日,餐卡一直留到今天呢!”
    ⑮经理走后,红梅继续跟李佳聊:“我老公的病情现在已经稳定了。老同学,放心,我会挺过去的!”
    ⑯李佳鼻子一酸,现在她才明白,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如果刚才走了,会不会一直误解红梅呢?她突然又想到老公和那个女子,也许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她决定等老公回家后,把事情当面问清楚。
    ⑰想到这儿,她给初恋情人发了条短信:“刚才的短信发得不完整,后面还有几个字没发出去:明天去机场送你。”
    ⑱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老公的:“佳佳,我手机没电了,这是用别人手机打的。嘿嘿,我今天瞒着你跟中介小姐去看房了,那套房子真不错。你在哪儿?我接你去看一下,如果满意我们明天就付款买下来。”
    ⑲泪水瞬间涌上李佳的双眼,她稍稍平复一下心情,嘴角上扬,对老公说:“我在吃面,世上最好吃的面……”
    5.从人物描写角度简要分析第⑲段的作用。(5分)
                                           
                                      
    第⑲段生动地描写了李佳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她内心的愧疚、激动和喜悦。
    天下第一桩(有删改)
    凌鼎年
    ①在娄城收藏界,郑有樟是个怪人。他不藏字画不藏玉,不喜青铜不喜陶,只痴心于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硅化石。他家堂上的大桌面就是一截古柏的树干。此物聚天地精华,年轮重重叠叠,肌理清晰可辨,叩之金石有声,抚之清凉可感。除了收藏把玩,凡藏品, 他都要追根溯源地研究一番。
    ②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处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阮大头在娄城收藏界是另一个怪人,只要他看中的,砸锅卖铁他也会收下来。郑有樟对树桩没啥兴趣,也没往心上去。藏友见他如此,故意说道:“宝贝呐,少说也有六七千年历史了,已半成化石了。”这话像生了翅膀似的,一下飞进了郑有樟的耳朵。他一把攥住藏友的手说:“ ”
    ③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天下竟有如此好东西。但见那树桩高可半丈,宽可躺人。 多少年来山泉湍流冲刷,那粗枝老根已是千窍百孔,且石借水力,大孔小孔无一不光滑温润。更难得的是这树桩与其他硅化树料不同,进得院子便觉暗香盈盈,拂之不去。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也不离去。
    ④阮大头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笑眯眯地说:“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⑤郑有樟五行缺木,所以取名“有樟”,偏偏自己所藏的硅化石中有松,有柏,有楠, 有银杏,就是无樟。而今,这古桩化石出现在眼前,不是缘分又是什么?他诚恳相求:“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名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您老就当成全我,割爱吧。 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⑥阮大头一听,笑了笑:“想看,尽管看;转手,不好办。”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⑦郑有樟不甘心。他茶饭不思,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他打听到这阮大头搞收藏不在升值,只为喜好。他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个老艺人雕刻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 他八成会喜欢的。
    ⑧郑有樟第二天就开了小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果然不出所料,阮大头一眼相中,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⑨郑有樟坦言:“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您的树桩。”
    ⑩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怏怏而回。
    ⑪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着那天下第一桩,有人就给他出主意。曱说:“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⑫“缺德缺德,婚姻哪是儿戏!”郑有樟一脸不屑。
    ⑬乙说:“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⑭“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郑有樟面露不悦。
    ⑮丙说:“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⑯“你们怎么尽出馊主意!”郑有樟神色凝重。
    ⑰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才知道,他去了安徽调查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查阅了安徽史志,回来后闭门数日写下了《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他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博古斋藏品,后入画家闵双城书斋。元代为铁木儿秘藏。明代先后在安徽布政使及工部尚书等多人手里流传,清初在桐城方家露过面,此后去向不明,百年后才重新面世。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文人雅士吟咏此桩的诗文。他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好,恭恭敬敬送给阮大头斧正。
    ⑱阮大头看到文章后有些发愣。过了好一会儿,他拉过郑有樟说:“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⑲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啥话也别说了,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6.文章第⑪至⑯段描写了郑有樟和他人间的对话,请分析其作用。


    通过郑有樟对他人所出主意的三次否定,运用“不屑”“不悦”“凝重”的肖像描写/拿他人以不正当手段骗取树桩的建议与郑有樟花费心力作调查最终得到第一桩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他的正直坦荡/光明磊落/君子形象
    十一岁的硬汉
    葛闪
    ①我们培训的地方,位于大鸭山的腹地里。山左面,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叫白马小学。山右面,是风景最为纯粹的藏民部落,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牙湾。
    ②初遇巴瓦,是在夕日西坠的暮色里。彼时,他背着书包正从半山腰往山顶攀爬。见了我们的装束不是本地人,他亦饶有兴趣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巴瓦的见识颇多,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他都如数家珍。巧的是,巴瓦家正在月牙湾。
    ③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我们便将随身带的零食给了他一点。巴瓦也不拒绝,接了只是拿在手里不拆开,说得带回家给他的母亲吃。巴瓦说,他的父亲采药坠落而死,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什么重活,都是靠编织篓筐出售来养活这个家。他小,不能为家里分担什么,能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母亲一定会很高兴。
    ④我们为巴瓦的懂事而感叹,又往他手里塞了点东西。当得知巴瓦就在白马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突然很奇怪:白马小学和月牙湾都位于山脚,两地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早就铺设了水泥路。可巴瓦,怎么翻山而回?面对疑问,巴瓦告诉我们,其实他从上个月开始,每天放学都是翻山回家。
    ⑤看着逶迤崎岖的山路,高高的山峰,我们心想走到月牙湾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而如果走山下的水泥路,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功夫。我们笑巴瓦玩心重,这山上一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譬如可爱的小动物,奇异的花草……巴瓦面色一正,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说他只是想锻炼锻炼身体和腿上的力度,为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
    ⑥我们一愣,两年后上初中和现在的翻越山路锻炼腿劲有关系吗?我们并不信巴瓦的话,觉得他还是搪塞我们。我们笑笑,也不便去拆穿他的谎言。他看出我们的心思,一下急了,两腮的高原红更加通透,忙着解释,说山里的孩子绝对不撒谎。巴瓦说,两年后他就要去仁巴县城的初中学校读书,学校距离这里足足二十公里远,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因为路途遥远,巴瓦想现在就锻炼,到放假时,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再从仁巴翻山而回到月牙湾了,走起来也就不会太累。
    ⑦我们问他这么做的缘故——因为仁巴县城往月牙湾,也是坦途,且通车。巴瓦腼腆一笑,不停地搓着双手,过了一会才说:“从仁巴到家里,坐车来回要九块钱的车费呢。一年下来,算算得近两百元呢。”
    ⑧我们的心蓦地一软,在为他感到心酸的同时,突然心里也有个疑问:为了节省车费,与其翻越山岭步行而回,那不如直接从仁巴到月牙湾的公路上步行而回了。同样是步行,公路最起码比山路要好走得多了吧,而且安全得多。
    ⑨巴瓦连连摇头说:“那不行。要是从公路上走,肯定很多同学都会看见。那样,就瞒不住母亲啦。母亲要是知道我每次都是步行回来,她会心疼的啦……”巴瓦看我们静默不语,便又补充说道,“再说了,我现在锻炼好了,将来走山路也就脚下有劲,回家也可以快一点,就能帮母亲多做点家务啦。要是走水泥路,永远也锻炼不出脚上的功夫。”巴瓦嘟哝了最后一句,我们的心里却哗哗啦啦下起了小雨。
    ⑩他要是不言不语,任我们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也想不到一个十一岁的男孩舍弃坦途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背后,居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动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单纯而又美丽的童话,每一个都因了沉沉的爱,而美好得让人心疼。
    巴瓦向我们一一鞠躬,再度对我们表示感谢,然后才转身离开。他一边走,一边向我们挥手。我们看到,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在暮色四合的山野中,宛如世间最铿锵伟岸的硬汉,每落一脚,每踩一步都落地有声! ( 选自《中国教师报》)
    7.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答案】画线句运用了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巴瓦不好意思、尴尬、局促的心理,表明了他选择走山路的真正原因,突出了巴瓦的懂事。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1)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2)听上去平淡无奇—一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3)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
    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
    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4)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署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5)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6)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7)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8)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9)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常、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10)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11)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12)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8.第(9)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表现了对父亲理解诗歌权威性的尊重,也表现了优秀古典诗歌在她心目中崇高地位,还表现了她对读诗这件事认真庄重的态度(写出其中两点即可)(表达的情感态度1分,与之相对应的内容1分)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淡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那时,在场的人全都湿着眼睛,作为女儿的我,在那一刻,更是泪湿满襟。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的,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⑩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⑪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9、第(3)段画直线句运用了 描写,联系该段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3分)


    【答案】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平静淡然、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任意两点即可)

    相关试卷

    第10讲 记叙文之修辞手法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这是一份第10讲 记叙文之修辞手法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10讲记叙文之修辞手法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docx、第10讲记叙文之修辞手法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7讲 记叙文之结尾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这是一份第07讲 记叙文之结尾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07讲记叙文之结尾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docx、第07讲记叙文之结尾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4讲 记叙文之段落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

    这是一份第04讲 记叙文之段落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原卷+解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文件包含第04讲记叙文之段落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解析版docx、第04讲记叙文之段落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黄金考点20讲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