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重要题型及解题技巧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重要题型及解题技巧,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修辞手法赏析句子,从人物描写赏析句子,人物形象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首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区分“比喻”和“拟人”
比喻是将A(本体)比作B(喻体)(AB的特点有相似性)
分为明喻(有比喻词:如,像等)暗喻(无明显比喻词,比如,成了,是等)借喻(直接出现喻体)
拟人(拟人是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特性
【注意】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例句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答题步骤:
①判断修辞: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解释描写对象:将红色的花比作火,粉色花比作霞,白色花比作
雪,排比递进有气势,
③修辞作用及事物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各种花颜色鲜艳,争相
开放的特点,
④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卷子上答案呈现为: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红色的花比作火,粉色花比作霞,白色花比作雪,排比递进有气势,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各种花颜色鲜艳,争相开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例句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答题步骤:
①判断修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解释描写对象:赋予鸟人的特性/将鸟儿拟人化,
③修辞作用及事物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鸟儿在欢快鸣叫的场景,
④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卷子答案呈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人的特性/将鸟儿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鸟儿在欢快鸣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内练习: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并赋予小山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温柔、体贴、慈祥,表现了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尖儿上顶看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矮松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山景的喜爱之情。
技巧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
2.解释描写对象(比喻、拟人)
3.分析修辞手法作用
4.分析事物特征
5.分析作者情感(结合文章中心分析)
答题规范: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等)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场景,表达了……思想感情。
重要修辞的答题规范: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好像、仿佛)
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二、从人物描写赏析句子
知识点概述:
人物描写:(口诀:外语动心神)
外貌描写:对人物外貌、穿着、佩戴等的描写。
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对话或自言自语。
动作描写:人物四肢、躯干、头部等外在活动。
心理描写:主要指心里所想、所感,有明显的“想”关键词。
神态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面部器官活动。
答题思路:
1.判断手法。(运用一种或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2.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者词语来分析,概括与被描写人相关内容。)
3.体现人物的特点(心理或情感或性格或精神品质),表达作者情感。
答题规范:
运用了XX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特点(包括心理/情感/性格/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句: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判断人物描写: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2.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担心我看到落叶触景生情,想让我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3.人物特点、情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和用心良苦,表达了母亲博大而深沉的爱。
答案呈现:
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担心我看到落叶触景生情,想让我拾起对生活的信心,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和用心良苦,表达了母亲博大而深沉的爱。
课内练习: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答案: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时时关注、呵护儿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担忧,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无私而深沉的爱。
课下练习: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剥豆》)
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写了儿子失败后所说的话和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失败后豁达、大度的特点。
三、人物形象分析
何为人物形象?
人物通过外貌、言谈、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展示的有关这个人物性格、品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心中的具体反映。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外在挖掘内在
文中某某是个怎样的人?
人物分析步骤:
第一步,把文章再读一遍——圈形象词。
原文如果出现了人物的品质或情感,画一个圈上。比如,他是一个冷静的人,他是个懂得分享的人,请问哪些词可以圈?
(冷静、懂得分享)
第二步,人物描写的步骤。
搜索全文的外、语、动、心、神,找出来之后,划横线。就像上节课我们举过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他高兴、生气,你找出的这些情感、品质都标在旁边。
第三,我们通过圈形象词找出两个品质;
通过划描写,标形象又找出两个品质,我们找出四个。
这四个假设是A、B、C、D,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找找,用一个事件带走一两个品质。
总结答案。(公式在下面题型总结)
举例:一九九七年九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
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人参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她却始终倾尽所有,无私奉献,这让她又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曾动情的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问题:你认为文中的特蕾莎修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分析步骤:
第一步,圈形象词
第二自然段说”她始终倾尽所有,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一个形象词,事件是创办修道会帮助穷人。
第二步,划描写,标形象
第三段特蕾莎微笑着说:”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观的人。
总结答案:通过特蕾莎创办修道会帮助穷人,面对困难保持微笑,体现出她是一个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小技巧
1品析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常见手法——“外语动心神”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注意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思考:《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的塑造?
典题回顾 方法探究
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①那个时候,母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方法总结: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题思路:
Xx是一个……(形象词语)的……(人或具体形象,如农民,医生,老师)
① 品质特点1(1分)+具体依据1(1分)
② 品质特点2(1分)+具体依据2(1分)
(按点答题,4分一般两点,如果不确定可以多写一点)
注意小细节:标清序号 多侧面 梳理情节
增加条理 忌笼统 简明概括
记叙文常见人物形象:
1、父亲、母亲的形象
关爱子女、疼爱孩子、教子有方、热爱土地、勤劳俭朴、坚守故乡、坚守土地、坚守传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执著坚毅、顽固倔强、忍辱负重、善良淳朴、细致体贴
2、农民工的形象
真诚善良、乐于助人、勤劳朴实、无私奉献 低调深沉、关爱他人、憨厚老实、尽职尽责传统守旧、思想保守
3、医生的形象
医术高超、医术低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 医德高尚、医德低劣、认真负责、救死扶伤、恪守原则、不守原则、爱岗敬业、妙手回
4、儿女的形象
善良孝顺、孝敬长辈、关爱父母、知恩图报 体贴细心、懂得感恩、自私自利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把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中考中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2.本文主要写了……,为什么还写……?(或:文章为什么要写到……?)
技法点拔: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路如下: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在某一方面形成巨大反差的人或事物,即对比的双方。然后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
2.联系具体的语境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
答题规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与XX进行对比,突出了某物(或某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1: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求恩和不少人、有些人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以及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强调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例子2: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一)考题类型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个标题好不好?
4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二)标题的含义:
1、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2.如何把握深层含义的?
1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
2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还……
③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
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有极强的讽刺性。
3、答题思路:
根据字面意义分析表层含义;有极强的讽刺性。
3、答题思路:
1根据字面意义分析表层含义;
②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分析深层含义;
3整合文字,分条表述。
温馨提示:答题时应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答出深层含义。
记叙文标题“作用”答题模式
【方法总结】
标题的作用,一般有四个侧重点:
(1)重内容:1表明写作对象;2概括主要内容、情节。
(2)重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3)重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
(4)重写法:一般运用修辞手法。
中考记叙文标题常用的有:1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一语双关。作用:寓意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托物言志、象征。作用: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答题模式:
①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
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标题往往是物且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
如《背影》,“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③)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中往往会出现表示情感或作用的词语(要把中心简要答出来) .如《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④表明写作对象。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谁,就很清楚文章的主人公。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本文通过写七件具体的小事,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通过这个标题,我们知道作者的写作对象是他的小学老师。
如《藤野先生》。
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标题比较夸张、吊人胃口,吸引读者。
例如《寓言四则》中的一篇《狮子与蚊子》。这则寓言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刚看到这个标题就引人遐想,狮子和蚊子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关联呢?所以,这个标题就很好的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时间的脚印》。
(①③⑤作用必答,②④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本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分析:①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②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例题:请分析《对一只蝴蝶的关怀》这个题目的作用
答:作用是①概括全文主要内容。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初步揭示文章中心:赞美了两个同学善良的心灵,呼吁人们心存大爱。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阅读《腕上茉莉》,回答1~5题。(10分)
★1.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2分)
点明行文线索;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两点2分,答出-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本文以茉莉花贯穿全文,它是行文线索。“腕上茉莉”设置悬念,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茉莉花的香气又象征老太太美好的品质。
六、首段的作用
文章首段的作用
内容上:1.开篇点题,点明主旨;2.交代写作对象、内容;3.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结构上: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如果让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可把这个点归到内容)
如:莫怀戚《散步》的第一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内容上:
开篇交代了“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内容。1.有交代写作对象、内容的作用。2.首段点到标题“散步”,故有开篇点题的作用。3.营造温馨、和睦的气氛,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结构上:
首段引起下文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具体描写,所以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表达效果上:
如此温馨的一家人,读者有一睹为快的欲望,所以又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景物描写式开头
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是小土屋,小土屋的麦草屋顶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了绿荫和鸟鸣,屋东边儿是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
内容上:1.文章开篇就展现了父亲田园的美好景色。2.渲染了田园的幽静和美丽。3.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结构上:为下文父亲在田园中的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做了铺垫。
表达效果上: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练习:
1.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答案:1. 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结构上:总领全文;并引出下文:莎莉文老师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内容上:同时暗含主旨:表达“我”对莎莉文老师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2. 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结构上:总领全文;并引出下文对济南冬天“温情”特点的描绘;
内容上:同时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个宝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3.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园中各种景致和趣事的描绘;
内容上: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之一,百草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眷念之情。白求恩
不少人和有些人
对工作
极端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以俄日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学案——记叙文阅读题型四(含答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阅读指导,典型题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学案——记叙文阅读题型六(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学案——记叙文阅读题型五(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