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散文犹如一条润泽生命、洗涤心灵的河流。散文中缤纷绚丽的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沉的哲理令我们回味悠长,___(真挚、真实)的感情让我们潸然泪下。在喧嚣的闹市中,在繁忙的生活里,请你放慢脚步,抛开 suǒ( )屑,静心品读散文吧。
【乙】我是一条溪流,我来自雪域高原,我来自茂密丛林。穿过了崇山峻岭,越过了深洞幽hè( )、克服了千难万险,我勇往直前,因为大海是我生命的终极目标。我欣赏过苍松翠柏的遒劲,我___(领会、领略)过高峰奇石的峭拔,但我不曾停留,因为是大海给了我生命。
(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suǔ屑
②幽 hè
(2)给上面两段文字中加点字注音。
①洗涤
②遒劲
(3)从上面两段文字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两段文字的空缺处。
【甲】
【乙】
2.(6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做》)
(4)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将士誓死报国之情的句子: , 。
3.(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保定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消费新模式。
B.远处可见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而这之上,是无垠的碧空,蔚蓝如洗。
C.电影《长津湖》展示了长津湖战役的全貌,气势恢宏的场面、抑扬顿挫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D.郦道元长途跋涉、游历祖国大江南北,写下了文笔隽永的《水经注》。
4.(2分)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文件精神,69中学全体教师严控作业总量、增强教学质量。将“增强”改为“提高”。
B.69中全体师生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拜谒先贤,弘扬尊师重教之风,继承先师之志。将“弘扬尊师重教之风”和“继承先师之志”互换位置。
C.为防止未成年人不沉迷网游,国家规定:所有网游仅可在规定时间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将“提供”改为“开放”。
D.通过全体奥运健儿的拼搏努力,使中国在第3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斩获38枚金牌。去掉“通过”或者“使”。
5.(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B.“晴川历历汉阻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南面,因为古人称山北水南为“阳”。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饮酒(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6.(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保定日报讯12月16日,依托清河道署古建筑群建设而成的保定水利博物馆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保定水利博物馆是我省第一座以水利为主题的专业性市级博物馆,也是省内唯一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据悉,保定水利博物馆布展面积1500平方米,有古代水利、近现代水利、现代水利、青少年节水教育等七个展区,收集整理了上万件水利实物、史料和大量水利工程照片,是一座集展示、科研、收藏、教育、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利博物馆。它的建成开放是保定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九河流觞(甲)___赋予了保定独特的自然魅力,(乙)___积淀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定将充分发挥一馆一基地作用,讲好水利故事、传承水利文化,引导民众节约水资源,利用水资源。
(1)给上面这则新闻加上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请在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让语句更连贯。
(3)如图是博物馆陈列的“国家节水标志”,请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该标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50个字。
二、阅读理解
7.(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根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接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
(2)后三联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句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B.颔联中“感时”一句承上,“恨别”一句启下,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尾联中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终日不能破一硅。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颜之倒之平?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子颠之倒之,予亦以子例之颠之。晋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盟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芃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尤:责怪。⑥淖(nào):烂泥。⑦服田:驾牲口耕田。⑧牧:统治、管理。⑨激:激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犊以耕
②蹄之坚能陷津也
③商於子怒而弗应
④虽不得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
②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3)宁毋先生认为商於子“颠之倒之”,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选文加线的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9.(1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紫禁城也有“警报神器”
①我们去故宫参观时,少不了看到许多监控探头,当然,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那么,紫禁城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
②作为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紫禁城,安全保障是极其重要的。紫禁城有颜牌与合符,上面刻有介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的身份位息。些禁减四个方门的守护人员会及时检查出入紫禁城人员身上携带的上述身份信息,不符合者一律缉拿处理。当有外敌入侵时,更需要有措施能及时发出战斗警报。白塔信炮就是一种有效的警报措施。信炮修建在紫禁城西北侧的白塔山上,与紫禁城近在咫尺,只要接到紫禁城内出现危险的放炮令牌,炮手便会立即冲着天空开炮。驻扎在京城的卫士们听到炮响声后,就会迅速集合,及时抵御入侵的敌人。此外,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
③除了常规的“安保手段”,其实,紫禁城内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石别拉又名石海哨,是利用故宫常见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的。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原本望柱头只是一块瓷实的石头,石别拉就要给望柱头打孔,把里面给挖空,就如同一个空心葫芦。
④据史料记载,顺治帝就命侍卫府在外朝、内廷安了不少“石别拉”,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时,守兵便用大约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别拉上的小孔,使劲吹响。铜角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石别拉放大,发出“呜、呜”的警报声,浑厚嘹亮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紫禁城。
⑤于是,这样一些并不起眼的、跟故宫室外的普通陈设很接近的石头,就构成了故宫紫禁城的警报网络。
⑥清嘉庆时期,发生天理教入侵紫禁城事件时,石别拉就派上过用场。嘉庆十八年(1813 年) 九月十五日,正当嘉压多尚在热河秋弥之际.天理教安排两路教徒分别从在华门、西华门攻打紫禁城。光时,守卫在协和门区孩的士兵立即吹响石别拉.装禁城立刻启动警报。此。后,宫里的火器营兵近千人赶来,与教徒们展开了激战,并成功把天理教人马剩灭。
⑦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从建筑学角度希,紫禁城里的石别拉也有一定的特色。它巧妙地利用了紫禁城各个庭院内的栏板印柱头作为警报装置,兼有欣赏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这些望柱头又业列实用性功能。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装结合的一个典范。遗憾的是,尽管现在人们能够通过文献的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1)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构成?
(2)分析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大约”一词不能制除,为什么?
(4)为什么第⑦段中说“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一个典范”?
10.(1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风筝(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小时候,姐姐上小学了,她最惧怕的是图画课。有一次,老师要求回家画一个苹果。她好为难,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妈妈画得很仔细、很认真,运用了多种颜色。记得那是一个色彩极其复杂的苹果,一半红,一半绿,然后,红和绿渐渐接近、相交、汇合、融入。姐姐则躺在床上哭:“老师要一只红的。”
④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⑤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⑥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⑦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①,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⑧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捉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⑨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一贯的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倒也简练得可以。
⑩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奉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注释:①插队: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干部下到农村生产队劳动和生活。
(1)文章以《风筝》为题,“风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结合本文,概括作者成为作家的缘由。
(3)文中“我”两次跳脚,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乙: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我选择 处,表达效果:
(4)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11.(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回答问题。
甲: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乙: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1)甲段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
(2)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三、作文
12.(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
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散文犹如一条润泽生命、洗涤心灵的河流。散文中缤纷绚丽的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沉的哲理令我们回味悠长,___(真挚、真实)的感情让我们潸然泪下。在喧嚣的闹市中,在繁忙的生活里,请你放慢脚步,抛开 suǒ( )屑,静心品读散文吧。
【乙】我是一条溪流,我来自雪域高原,我来自茂密丛林。穿过了崇山峻岭,越过了深洞幽hè( )、克服了千难万险,我勇往直前,因为大海是我生命的终极目标。我欣赏过苍松翠柏的遒劲,我___(领会、领略)过高峰奇石的峭拔,但我不曾停留,因为是大海给了我生命。
(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suǔ屑 琐
②幽 hè 壑
(2)给上面两段文字中加点字注音。
①洗涤 dí
②遒劲 jìng
(3)从上面两段文字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两段文字的空缺处。
【甲】 真挚
【乙】 领略
【解答】答案:
(1)①琐 ②壑
(2)①dí ②jìng
(3)①真挚 领略
2.(6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3)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做》)
(4)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将士誓死报国之情的句子: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解答】答案:
(1)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燕”的书写)
(2)云生结海楼(注意“生”的书写)
(3)我报路长嗟日暮(注意“嗟”的书写)
(4)富贵不能淫(注意“淫”的书写)
(5)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注意“携”的书写)
3.(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保定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消费新模式。
B.远处可见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而这之上,是无垠的碧空,蔚蓝如洗。
C.电影《长津湖》展示了长津湖战役的全貌,气势恢宏的场面、抑扬顿挫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D.郦道元长途跋涉、游历祖国大江南北,写下了文笔隽永的《水经注》。
【解答】ABD.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C。
4.(2分)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文件精神,69中学全体教师严控作业总量、增强教学质量。将“增强”改为“提高”。
B.69中全体师生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拜谒先贤,弘扬尊师重教之风,继承先师之志。将“弘扬尊师重教之风”和“继承先师之志”互换位置。
C.为防止未成年人不沉迷网游,国家规定:所有网游仅可在规定时间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将“提供”改为“开放”。
D.通过全体奥运健儿的拼搏努力,使中国在第3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斩获38枚金牌。去掉“通过”或者“使”。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否定不当,删去“不”。
故选:C。
5.(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B.“晴川历历汉阻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南面,因为古人称山北水南为“阳”。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饮酒(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晴川历历汉阻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
故选:B。
6.(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保定日报讯12月16日,依托清河道署古建筑群建设而成的保定水利博物馆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保定水利博物馆是我省第一座以水利为主题的专业性市级博物馆,也是省内唯一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据悉,保定水利博物馆布展面积1500平方米,有古代水利、近现代水利、现代水利、青少年节水教育等七个展区,收集整理了上万件水利实物、史料和大量水利工程照片,是一座集展示、科研、收藏、教育、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利博物馆。它的建成开放是保定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九河流觞(甲)___赋予了保定独特的自然魅力,(乙)___积淀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定将充分发挥一馆一基地作用,讲好水利故事、传承水利文化,引导民众节约水资源,利用水资源。
(1)给上面这则新闻加上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请在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让语句更连贯。
(3)如图是博物馆陈列的“国家节水标志”,请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该标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50个字。
【解答】答案:
(1)保定水利博物馆今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
(2)既(不但)……也(而且) (填写符合语境的递近关系的关联词即可)
(3)“国家节水标志”是一个圆形的图案,标志中有两处留白,一处像一个水滴,另一处像一只手,手托起了滴水。
二、阅读理解
7.(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根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接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
(2)后三联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句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B.颔联中“感时”一句承上,“恨别”一句启下,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尾联中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需要结合句意加以理解。望的内容是“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为草、木、花、鸟。此时国家破碎,长安城中一片荒凉破败之景。
(2)后三联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既思念自己的家人,又担忧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期盼能与家人早日团聚。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诗中的“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指战争;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2)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3)A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8.(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终日不能破一硅。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颜之倒之平?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子颠之倒之,予亦以子例之颠之。晋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盟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芃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尤:责怪。⑥淖(nào):烂泥。⑦服田:驾牲口耕田。⑧牧:统治、管理。⑨激:激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犊以耕 牛
②蹄之坚能陷津也 坚硬
③商於子怒而弗应 回答,应答
④虽不得田 虽然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
②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3)宁毋先生认为商於子“颠之倒之”,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选文加线的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没有牛耕田。犊,牛。
②句意为: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坚,坚硬。
③句意为: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应,回答,应答。
④句意为:虽然侍弄不好田地。虽,虽然。
(2)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
①重点词:悯,同情;子,你;弗,不。句意为: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不回答我。
②重点词:顾,回头看;谓……曰,对……说;是,这个人;激,激愤。句意为: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大概是(对现实)有激愤的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抓住“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安能耕耶”这句话进行回答。宁毋先生认为商於子“颠之倒之”,是因为它认为耕地用牛,猪再大也不能替代牛。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由“不以牛,虽无犊以耕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便可看出作者讽喻的是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说明了治国的方法是:任用贤良。
答案:
(1)①牛;②坚硬;③回答,应答;④虽然。
(2)①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不回答我。
②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大概是(对现实)有激愤的人。
(3)耕地应当用牛,牛适合耕种,商於子却拿猪来代牛耕地,所以宁毋先生说他颠之倒之。
(4)统治国家的人一定要任用贤臣,如唐太宗任用魏征,但是不任用贤臣国家都会遭受祸患,危害太大了,所以治国离不开贤臣。(强调任用贤臣对治国的重要性即可。)
9.(1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紫禁城也有“警报神器”
①我们去故宫参观时,少不了看到许多监控探头,当然,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那么,紫禁城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
②作为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紫禁城,安全保障是极其重要的。紫禁城有颜牌与合符,上面刻有介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的身份位息。些禁减四个方门的守护人员会及时检查出入紫禁城人员身上携带的上述身份信息,不符合者一律缉拿处理。当有外敌入侵时,更需要有措施能及时发出战斗警报。白塔信炮就是一种有效的警报措施。信炮修建在紫禁城西北侧的白塔山上,与紫禁城近在咫尺,只要接到紫禁城内出现危险的放炮令牌,炮手便会立即冲着天空开炮。驻扎在京城的卫士们听到炮响声后,就会迅速集合,及时抵御入侵的敌人。此外,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
③除了常规的“安保手段”,其实,紫禁城内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石别拉又名石海哨,是利用故宫常见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的。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原本望柱头只是一块瓷实的石头,石别拉就要给望柱头打孔,把里面给挖空,就如同一个空心葫芦。
④据史料记载,顺治帝就命侍卫府在外朝、内廷安了不少“石别拉”,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时,守兵便用大约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别拉上的小孔,使劲吹响。铜角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石别拉放大,发出“呜、呜”的警报声,浑厚嘹亮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紫禁城。
⑤于是,这样一些并不起眼的、跟故宫室外的普通陈设很接近的石头,就构成了故宫紫禁城的警报网络。
⑥清嘉庆时期,发生天理教入侵紫禁城事件时,石别拉就派上过用场。嘉庆十八年(1813 年) 九月十五日,正当嘉压多尚在热河秋弥之际.天理教安排两路教徒分别从在华门、西华门攻打紫禁城。光时,守卫在协和门区孩的士兵立即吹响石别拉.装禁城立刻启动警报。此。后,宫里的火器营兵近千人赶来,与教徒们展开了激战,并成功把天理教人马剩灭。
⑦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从建筑学角度希,紫禁城里的石别拉也有一定的特色。它巧妙地利用了紫禁城各个庭院内的栏板印柱头作为警报装置,兼有欣赏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这些望柱头又业列实用性功能。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装结合的一个典范。遗憾的是,尽管现在人们能够通过文献的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1)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构成?
(2)分析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大约”一词不能制除,为什么?
(4)为什么第⑦段中说“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一个典范”?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紫禁城有颜牌与合符,上面刻有介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的身份位息”“白塔信炮就是一种有效的警报措施”“其实,紫禁城内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铜角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石别拉放大,发出‘呜、呜’的警报声,浑厚嘹亮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紫禁城”,概括为:颜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清嘉庆时期,发生天理教入侵紫禁城事件时,石别拉就派上过用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嘉靖年间启用石别拉剿灭天理教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石别拉的警报网络功能强大。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大约”表示估计、猜测,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小铜角大概有三寸长,并不确定。“大约”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说明了石别拉体现了紫禁城建筑艺术性。“通过对部分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这些望柱头又起到实用性功能”,说明了石别拉体现了紫禁城的建筑智慧。
答案:
(1)颜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2)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石别拉的警报网络功能强大。
(3)“大约”表示估计,指的是小铜角大概有三寸长。“大约”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石别拉起到报警功能的同时,还能保留建筑的望柱头形状和纹饰,具有艺术性。所以说石别拉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一个典范。
10.(1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风筝(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小时候,姐姐上小学了,她最惧怕的是图画课。有一次,老师要求回家画一个苹果。她好为难,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妈妈画得很仔细、很认真,运用了多种颜色。记得那是一个色彩极其复杂的苹果,一半红,一半绿,然后,红和绿渐渐接近、相交、汇合、融入。姐姐则躺在床上哭:“老师要一只红的。”
④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⑤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⑥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⑦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①,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⑧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捉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⑨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一贯的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倒也简练得可以。
⑩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奉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注释:①插队: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干部下到农村生产队劳动和生活。
(1)文章以《风筝》为题,“风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结合本文,概括作者成为作家的缘由。
(3)文中“我”两次跳脚,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乙: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我选择 乙 处,表达效果: “跳脚”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不愿意接受妈妈的观点,又找不到理由驳倒妈妈的话时的样子,表现了“我”的无奈与焦急。
(4)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从表面作用上看,“风筝”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从深层看,抓住“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从“母爱”角度进行分析,“风筝”是母爱的象征,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突出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作者成为作家源于母亲的正确引导:“我”在生活中看到一座大理山,山上有许多大理石,母亲就引导“我”思考写一篇散文,逐渐引起“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母亲对“我”作品的严格要求与悉心纠正:当“我”从事创作后,母亲总是先翻看“我”的每一篇东西,然后提出修正意见,而那些意见都提得极其具体、细微,这对“我”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潜在的影响。
(3)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从“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可以概括出:和母亲想法不同时;但反驳不了她的逻辑时。示例:“跳脚”的意思是指脚用力踏地,这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不愿意接受妈妈的观点,又找不到理由驳倒妈妈的话时的样子,表现了“我”只能接受妈妈管束的无奈与焦急的心情。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本文记叙了母亲硬要教老师不要求的题;将《红楼梦》中不适合“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表现了母亲爱操心、爱管孩子。作者成为作家源于母亲的正确引导;当作者从事创作后,母亲总是先翻看“我”的每一篇东西,然后提出修正意见,而那些意见都提得极其具体、细微,表现了母亲爱操心、爱管孩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很有个性、很有主见、对孩子要求严格、非常关心孩子、很有才华、懂得教育。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结尾说“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照应前文的“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是挣不断风筝线的,本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儿女”比作“风筝”,把“父母的管教”比喻成“风筝线”,生动形象地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关爱,或许会永远伴随着儿女,体现了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答案:
(1)“风筝”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风筝是母爱的象征,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突出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母亲引导“我”根据生活经历写作,逐渐引起“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母亲对“我”作品的严格要求与悉心纠正,这对“我”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潜在的影响。
(3)示例:乙:“跳脚”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不愿意接受妈妈的观点,又找不到理由驳倒妈妈的话时的样子,表现了“我”的无奈与焦急。
(4)爱操心、爱管孩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很有个性、很有主见、对孩子要求严格、非常关心孩子、很有才华、懂得教育。
(5)风筝是挣不断风筝线的,本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关爱或许会永远伴随着儿女,体现了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11.(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回答问题。
甲: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乙: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1)甲段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红小鬼 ”。
(2)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在苏区访问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少先队员,也就是所谓的“红小鬼”。他们给斯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本题考查人物分析。认为红军是人、疯子、神,都可以,只要结合名著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红军是人,由书中的“有的士兵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士兵喜欢马,有的喜欢唱歌”,可以看出他们有普通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可以看出来他们普通人这一个特点;如:我认为红军战士是疯子,由书中提到的“飞夺泸定桥”的情节,一个红军战士掉下桥去,另一个接着冲上去,这个能够体现出来的是红军战士异于常人的勇敢;由红军战士在泸定桥上只有铁索的情况下,度过桥梁,可以体现出他们异于常人的毅力;所以让人觉得是疯子,不是普通人;再如:我认为红军战士是神,有书中提到的长征来说,红军战士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同时抵挡住了敌人的追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保留了自己的再生力量,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里体现出来的是神的力量和毅力。
答案:
(1)红小鬼
(2)示例1: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示例2: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示例3: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三、作文
12.(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
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解答】【示例】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花朵以芬芳熏香了空气,但它的最终任务,是把自己献给你。
——题记
有那样一种味道,油腻腻的,还伴有淡淡的油烟味,但其中的温馨也是无法忽视的,这就是妈妈的味道,一种别样的芬芳。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缠着妈妈,把头埋进她的臂弯,晃来晃去,爱极了那股芬芳。
可随着岁月逝去,我已渐渐长大,似乎再也无法理解那股芬芳,不过就是油烟味嘛。我是这样想,也就这样开始隔绝了它。
上初中以来,三点一线,没有时间再去念顾什么芬芳了。
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清闲的周末,老师难得一见的减轻了作业,我倒也乐在其中。晚饭后,我耳朵里塞满了Bigbang那富有节奏性的音乐,妈妈则在一旁收拾着衣服。
“那个……女儿,要不要出去散散步?”妈妈停下手中的动作,突然提议道。
我抬头,看了眼窗外,天空灰蒙蒙的,就好像不喜白云一样,乌云占据了天空,赫然一副要下雨的样子,嘴里便含糊地拒绝:“外面马上要下雨了。”
妈妈一听,我有搭话,以为有希望,便兴冲冲地说:“带把雨伞就行了,以前你不是很喜欢在雨中散步吗?”
我有些烦躁,一口回绝了她:“那都是小时候了,我现在不喜欢那股味道了,而且最近要期末考试,我要复习。”
这下妈妈终于没了声,我顿了一下,有些于心不忍,抬头看了眼她。妈妈蹲在那儿,手中是我最喜欢的那件针织衫,她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就像小时候安慰痛哭的我一样。
鼻尖是那股芬芳,心里酸涩涩的,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这样对待妈妈了,我……真的排斥那股芬芳吗?
一阵窸窸窣窣,妈妈把衣服放进衣柜,转过身去,又像想到了什么,停了下来,“不要……复习太晚了。”
就算是恶语相对,妈妈也不会放弃我的。我终于醒悟过来,那股芬芳原来一直都是我心底里不愿接受的最爱,“妈妈……等下,拿上雨伞,我们走吧。”
妈妈显然有些惊喜:“呃,你……不是还要复习吗?”
我笑了笑,挽住妈妈的手说:“复习以后也可以的,但今天的散步,以后都不会有了。”
冷风中,雨依旧下着,只是乌云好像消散大半了,有的是留在记忆里的芬芳,油腻腻的,还很温馨呢。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