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劳动是文学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人的日常劳动生活及其经验本身有其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并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因此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文学叙事的视野。
②古代的劳动与其说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当时的劳动指的是身体劳动,其过程是身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换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的遭遇都源于自然,艺术层面的表达即人对自然的模仿。古代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有明显的界限,农民没有时间观只有时令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规律。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诗经·芣莒》中的“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撷之”,描写出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对古代劳动经验的文学表达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冲动,因而文学更多的依靠抒情主体的情感情绪变动来提升整体的意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社会发展使古代的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经验、劳动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还可以掌握理性从而抵达真理,实现对人精神内部的改造。劳动的目的也变为为了消灭利制、消除阶级性,因此文学叙事和想象就围绕革命展开。现代文学《三里湾》、当代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是为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反抗资产阶级劳动异化的方式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文学叙事试图把劳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积极斗争中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问题。
④劳动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重新建构劳动价值感。新的劳动经验的诞生为文学叙事的想象提供新的情感体验,为美学范式提供可能性,人们赋予劳动以意义是为了在劳动中寻找人的终极价值。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言,它可以表达个人尊严和价值;是因为对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及其整个时代而言,劳动够把“鬼”变成“人”。
⑤新时代的劳动,也同样重要,它为叙事注入了鲜活的经验,是当下人们为实现幸福与安逸日常生活的总体理想。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体力劳动形式依然存在,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形式变异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脑力劳动成为城市劳动群体的主流形式,它尤其盛行于当下城市的青年群体之中。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困境之一。劳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学的变化,也或隐或显地透露了时代的精神特征。
(摘选自林芳毅《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普通人的日常生产劳动,可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
B. 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其实是人们模仿自然的活动,那时候,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遭遇都源于自然。
C. 在现当代文学的劳动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理念只是改造人们思想,突显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问题,使思想性得以提高。
D. 随着互联网发展,脑力劳动时间模糊、劳动空间单一、劳动经验陌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劳动叙事文学表达的困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开宗明义,将劳动这一文学常见母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论述,认识深刻。
B. 文章从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目的等几方面,阐释了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
C. 文章多处采用举例论证,例举《芣莒》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
D. 文章第④段先写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再述新的劳动经验的价值,最后以具体的事实予以佐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劳动看似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实际上应是自然分工的结果,用自己的体力换取需要的生活物资。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人陶渊明躬耕垄亩,他的文学表达融入了自然,带有浓郁抒情性。
C. 文学来源于生活,透露出时代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劳动叙写都以现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D. 文章赞赏古代劳动和休闲有明显界限,联系现实,批评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错误,劳动“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是因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
C.“只是”错,原文的表述是“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
D“劳动空间单一”错,应是劳动空间多样。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C.“例举《芣莒》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错误,《苯莒》举例说明“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D.“批评了”错误,文章只是说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的特点和影响,“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并没有“批评”的意思。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气象资料显示,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当天最高气温的前后两小时左右。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容易蔓延成灾。气温变化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等。统计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最小;-10—0℃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较大;0—10℃时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最大;而11—15℃时相对而言火灾减少;15℃以上时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最小。降水量大小也是决定森林火灾是否蔓延的重要因素。降水量直接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干燥程度。干旱季,植被含水量显著下降,相对湿度较低,容易导致大火发生,也会造成森林火险期延长,森林火情更严重。另外,风力风速是诱导森林火灾发生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火灾蔓延、火灾发展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大风不仅能加速地表水分蒸发,促使植被干燥,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供给充足,导致火速加快,蔓延加剧。平均风速愈大,大气乱流就越强,正在燃烧的枯枝落叶被卷起,成为新火源,造成飞火。此外,空气强烈上升,还可把火焰带到高处,形成树冠火,带给消防人员较大安全隐患。
(摘自魏书精《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森林火灾等起因复杂,应对手段也应多元。森林灭火消防车与空中扑救力量、地面扑救力量联合作战的一体化灭火技术是森林火灾扑救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消防车普遍以小吨位水罐消防车为主,原因是小型化消防车车身较小,机动性强,可适应复杂地形。北方地区,也部分配备有大型履带式消防车。总体而言,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还较单一,只有部分消防车具备泡沫灭火功能。
森林灭火剂一般分为长效灭火剂、水添加剂和A类泡沫灭火剂。长效灭火剂通常施加至未燃烧可燃物表面,间接阻止火势蔓延,即使水完全蒸发后,灭火剂也可通过抑制火焰燃烧改变燃烧过程来发挥作用,亦被称为长效阻燃剂,其效果通常可维持数月,在国内森林火灾扑救中应用较多。水添加剂主要指水凝胶灭火剂,其灭火效能取决于附于燃料表面的厚度,通常水凝胶层越厚,其抗烧性能和阻火能越优异,在国内森林消防救援队伍中配备较广泛。部分救援队伍还配备进口水凝胶灭火剂。这类灭火剂能吸收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各种性能更为优越。A类泡沫灭火剂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固体火灾扑救,作为森林灭火剂只是其众多用用途之一。其特点是通过改变水的物理形态,形成灭火泡沫,提高水的黏附力,达到冷却降温灭火的目的。国内森林消防救援,这类灭火剂配备不多,应用效果也有待明确。
(摘编自李岩泉等《森林化学天火机理与灭火药剂种类》等资料,有删改)
材料三:
森林灭火消防车方面,美国研制的“奥什科什·不死鸟”重达20t,几乎可以在任何路面行驶;法国研发的最大爬坡60°的高机动多功能森林泡沫消防车,可在1.2m深水中行驶;乌克兰研制出一种坦克底盘多管灭火车,其可装载液态、胶状、黏稠、糊状、粉状或颗粒状等不同形态的灭火剂。森林灭火剂方面,20世纪60年代,陶氏化学就生产了一种新聚合物,该粉末能吸收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从而形成凝胶,广泛应用于美国森林火灾扑救;时至今日,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合格产品清单中,已有8种长效阻燃剂产品、15种泡沫产品和13种水凝胶类灭火剂产品,技术非常成熟,应用极为广泛。
(摘自余威等《我国森林灭火技术装备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温高、降水少、风力大极易引起森林火险,针对起因复杂的森林火情,我们的应对手段也应该注重多元。
B. 森林灭火消防车的设计与制造,需要综合考虑适用地形、灭火设施装备的安装、适用地气候特征等诸多因素。
C. 我国部分森林救援队还配备了陶氏化学灭火凝胶,这种灭火剂吸水量大,可以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
D. 长效阻燃剂产品被列入美国官方公布的产品清单,可以间接阻止森林火势的蔓延,应对飞火、树冠火等火险。
6. 在森林消防装备方面,我国还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6. ①加快研制多种类、多功能的森林灭火消防车,改变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单一、功能有限的现状。②深入研究森林化学天火机理,加快研究速度,丰富灭火剂的种类,加强灭火剂的针对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B.“空气相对湿度引发森林火情”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降水量大小也是决定森林火灾是否蔓延的重要因素。降水量直接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干燥程度。干旱季,植被含水量显著下降,相对湿度较低,容易导致大火发生”,可见“相对湿度较低”不等于“相对湿度”。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我国部分森林救援队还配备了陶氏化学灭火凝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部分救援队伍还配备进口水凝胶灭火剂”,尽管有“这类灭火剂能吸收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陶氏化学就生产了一种新聚合物,该粉末能吸收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从而形成凝胶”等信息,但不能确定我国部分森林救援队配备的进口水凝胶灭火剂就是陶氏化学灭火凝胶。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中“森林消防装备”主要涉及消防车和“灭火剂”。
依据“总体而言,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还较单一,只有部分消防车具备泡沫灭火功能”可概括为:加快研制多种类、多功能的森林灭火消防车,改变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单一、功能有限的现状。
依据“森林灭火剂一般分为长效灭火剂、水添加剂和A类泡沫灭火剂。长效灭火剂通常施加至……水添加剂主要……A类泡沫灭火剂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固体火灾扑救……”、“国内森林消防救援,这类灭火剂配备不多,应用效果也有待明确”、材料二的出处《森林化学天火机理与灭火药剂种类》以及“时至今日,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合格产品清单中,已有8种长效阻燃剂产品、15种泡沫产品和13种水凝胶类灭火剂产品,技术非常成熟,应用极为广泛”可概括为:深入研究森林化学天火机理,加快研究速度,丰富灭火剂的种类,加强灭火剂的针对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雨地里穿行
刘庆邦
①那是什么?又白又亮,像落着满地的蝴蝶一样。不是蝴蝶吧?蝴蝶会飞呀。那些趴在浅浅草地上的东西怎么一动都不动呢!我走进草地。俯身细看,哦。真的不是蝴蝶,原来是一朵朵白色的花。那是一种奇特的花。
②我们去的地方是肯尼亚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是四百平方公里。在保护区的边缘地带,我注意到了那种大面积的野花。阳光普照的时候,那种野花的亮丽自不待言。让人称奇和难以忘怀的是,在天低云暗、雨水淅沥时,花朵表面仿佛生有一层荧光。我禁不住赞叹:哎呀,真美!
③北京已进入初冬,树上的叶子几乎落光了。地处热带的肯尼亚却刚刚迎来初夏的雨季。我们出行时。都遵嘱在旅行箱里带了雨伞。热带草原的雨水是够多的。
④透过车窗望过去。我发现当地的黑人都不打雨伞。烟雨朦胧之中,一个身着红袍子的人从远处走过来了,乍看像一株移动的海棠花树。待“花树”离得稍近些。我才看清了,那是一位双腿细长的赤脚男人。他没打雨伞,也没穿雨衣,就那么光着乌木雕塑一样的头颅,自由自在地在雨地里穿行,任天赐的雨水洒满他的全身。草地里有一个牧羊人,手里只拿着一根赶羊的棍子,也没带任何遮雨的东西。羊群往前走走,他也往前跟跟。羊群停下来吃草,他便在雨中静静站立着。当然,那些羊也没有打伞。那个牧羊人穿的也是红袍子。
⑤我说他们穿的是袍子,其实并没有袍袖,也没有袍带,只不过是一块长方形的单子。他们把单子往身上一披,两角往脖子里一系,下面往腰间一裹,就算穿了衣服,简易得很。他们选择的单子,多是以红色基调为主,再配以金黄或宝蓝色的方格,都是鲜艳明亮的色彩。临行前,有人告诫我们,不要穿红色的衣服,以免引起野生动物的不安,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我们穿的都是暗淡的衣服。
⑥我们乘坐的装有铁栅栏的观光车在某个站点停下。马上会有一些人跑过来,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木雕工艺品。那些人有男有女,有年轻人,也有上岁数的老人。他们都在车窗外的雨地里站着,连一个打伞的都没有。洁净的雨滴从高空洒下来,淋湿了他们绒绒的头发,淋湿了他们黑缎子一样的皮肤,也淋湿了他们的衣服,他们从从容容,似乎一点儿都不介意。我想,他们大概还保留着先民的习惯,作为自然的子民,仍和雨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不愿与雨水隔离。
⑦成群的羚羊、大象、野牛、狮子、斑马、角马、长颈鹿、还有秃鹫、珍珠鸡、黄冠鹤等。雨水使它们如获甘霖,如饮琼浆。无不如痴如醉,思绪绵长。你看那成百上千只美丽的黑斑瞪羚站在一起,黄白相间的尾巴摇得像花儿一样,谁说它们不是在对雨水举行感恩的仪式呢!有雨水,才会有湿地,有青草,有泉水。雨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生物生生不息的保障啊!
⑧我们是打伞的。我们把精致的折叠雨伞从地球的中部带到了地球的南端。从车里一走出来,我们就把伞打开了,雨点儿很难落到我们身上。有一天,我们住进马赛马拉原始森林内的一座座尖顶的房子里。雨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彩虹出来了,雨还在下着。我们去餐厅用早餐时,石板铺成的小径虽然离餐厅不远,但我们人人手里都举着一把伞。餐厅周围活动着不少猴子,它们在树上轻捷地攀援,尾随着我们。我们在地上走,它们等于在树上走。据说猴子的大脑与人类最为接近,但不打伞的猴子对我们的打伞行为似有些不解,它们仿佛在问:你们拿的是什么玩意儿?你们把脸遮起来干什么?
⑨小时候,老家农村,我也从来不打伞。那时伞是奢侈品。夏天午后,我们在水塘里扑腾。天忽然下起了大雨,像瓢泼一样,塘面上激起根根水柱。光着肚子的我们一点儿都不惊慌,该潜水,还潜水;该打水仗,还继续打水仗,似乎比不下雨时玩得还快乐。在大雨如注的日子,我和小伙伴们偶尔也会采一支大片桐叶或莲叶顶在头上。那不是为了避雨,是觉得好玩,是一种雨中的游戏。
⑩进入都市后,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打起了雨伞。一下雨。我便用伞顶的一块塑料布或尼龙布把自己和雨隔开。我们家多种花色的伞有好多把。然而,下雨的日子似乎越来越少了,雨伞好长时间都派不上用场。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作者连用两个设问句,问答之间不仅使语言富有灵动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在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花如蝴蝶,人如树木,通过作者见闻,我们可感受到别样的异域风情。
C. 文中反复出现的“雨伞”,不仅指遮风挡雨的器物,更象征着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隔阂。
D. 异域观光,作者以行踪为序,串联起自己生活经历与生命感悟,时空转化自然灵活,语言通俗质朴。
8. 标题“在雨地里穿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刘庆邦的作品善于“在多维对立表达中彰显生态情怀”。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标题是行文的线索,让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密。②点明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利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暗示文章的主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雨中穿行”的深层意蕴。
9. ①本文充满着多维对立。既有拘谨的我们与自由的异城人们之间的对立,也有作者都市生活与童年乡村生活的对立,还有颇受约束的人与亲近自然的动物的生活状态对立。②多维对立中蕴含着作者的生态情怀。无论是我们与异域人的对立,还是自我现在与过去的对立,抑或人与动物的对立,都彰显作者天人合一、物我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与情怀诉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更象征着破坏人与人……亲密关系的隔阂”错误,文中“雨伞”象征着“破坏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隔阂”,而非破坏人与人亲密关系的隔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全文看,“在天低云暗、雨水淅沥时……”“热带草原的雨水是够多的”“他没打雨伞,也没穿雨衣”“他们都在车窗外的雨地里站着,连一个打伞的都没有”“你们拿的是什么玩意儿?你们把脸遮起来干什么?”“小时候,老家农村,我也从来不打伞”“我便用伞顶的一块塑料布或尼龙布把自己和雨隔开”,标题是行文的线索,让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密。
结合全文看,“热带草原的雨水是够多的”“我发现当地的黑人都不打雨伞”“有雨水,才会有湿地,有青草,有泉水。雨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生物生生不息的保障啊”“我们是打伞的”“小时候,老家农村,我也从来不打伞”“进入都市后,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打起了雨伞”等内容点明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标题利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想,他们大概还保留着先民的习惯,作为自然的子民,仍和雨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不愿与雨水隔离”,标题“在雨地里穿行”,暗示文章的主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雨中穿行”的深层意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文充满着多维对立。“我们出行时。都遵嘱在旅行箱里带了雨伞”和“他没打雨伞,也没穿雨衣……自由自在地在雨地里穿行,任天赐的雨水洒满他的全身”,拘谨的我们与自由的异城人们之间的对立;“一下雨。我便用伞顶的一块塑料布或尼龙布把自己和雨隔开”和“小时候,老家农村,我也从来不打伞”,有作者都市生活与童年乡村生活的对立;“……,但我们人人手里都举着一把伞”和“……谁说它们不是在对雨水举行感恩的仪式呢”,还有颇受约束的人与亲近自然的动物的生活状态对立。
多维对立中蕴含着作者的生态情怀。无论是我们与异域人的对立(一个下雨打伞,一个在雨中无拘无束),还是自我现在与过去的对立(现在在城市里下雨打伞和小时候在水塘里雨中嬉戏),抑或人与动物的对立(现代人谨遵嘱咐带伞和动物在雨中的感恩仪式),都彰显作者天人合一、物我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与情怀诉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然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楚)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又曰:“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B.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C.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D.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趋而进曰”与“他日趋庭”(《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B. “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 “旦暮进食”与“秦军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旦暮”词含义不同。
D. “数倍之地易薛”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靖郭君本想坚持在封邑薛地大兴土木,但听闻齐国门客劝谏后,深感自责,最终放弃了筑城于薛地之念。
B. 靖郭君善于识人,他不顾门人意见,始终礼待齐貌辨,给予了他上等居所,还派长子照顾他的出行饮食。
C. 齐貌辨不顾自身安意,巧借两事,既有效释解了宣王心中疑问,又向宣王委婉表明了靖郭君的忠君立场。
D. 齐貌辨领受宣王之命,成功将靖郭君请回朝廷,缓和了靖郭君与宣王的关系,后来靖郭君担任齐国国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啊。
(2)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靖郭君的异母兄宣王即位。靖郭君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来住,和齐貌辩一同留在薛城。
“大”修饰“不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之”宾语为“薛”,句意完整;“与齐貌辨”做“俱留”的状语,应断在后句,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趋”,快步走;句意: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B.“善”,交好;句意:靖郭君和齐貌辨交好/平素和留侯张良交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旦暮”,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早晚,极言时间短暂。句意:在早上在晚上侍候不懈/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两句中的“旦暮”词含义不同。
D.“易”,交换;句意:用几倍的土地交换薛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深感自责”错误。由原文“君曰:‘善。’乃辍城薛”可知,靖郭君听闻齐国门客劝谏后称赞他说的好,并放弃了筑城于薛地之念,并没有深感自责。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隆”,使……隆起;“益”,好处。
(2)“大息”,叹息;“颜色”,脸色;“至”,到。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靖郭君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请求拜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那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那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没有(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的那回事),再说下去。”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啊。”靖郭君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然而靖郭君却给齐貌辩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靖郭君的异母兄宣王即位。靖郭君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来住,和齐貌辩一同留在薛城。没多久,齐貌辩决定辞别靖郭君回齐国去晋见宣王。靖郭君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辩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靖郭君也无法阻止,于是齐貌辩就去见宣王。齐貌辩到了齐国首都临淄,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辩。齐貌辩拜见宣王后,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辩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又说:“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①
陈与义②
草草随时事③,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祓除不祥。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③时事:时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
B. “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
C. 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
D. 尾联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感情。
15. 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两首诗都借景抒情,使诗人悲伤之情更为浓烈。②陈诗以绿树艳丽、柳影围村、家家寒食等欢乐场景,流露出诗人被贬落寞不欢。③杜诗感于时局,移情于物,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每点相近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错误。“草草”是草率,不细致,马虎,简陋从事的意思。“草草随时事”是写作者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表达的是诗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中,颔联“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作者描写了映照原野的浓浓的绿阴,鲜艳美丽的花、围绕村落的翩跹柳影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寒食节的美丽图景。但作者的情绪却是落寞不欢的。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借景抒情。
《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里却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抒情方式上看也属于借景抒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阿房宫宫楼群连、延绵不断、高大雄伟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之苦、体衰之悲,流露出不服命运抗争之意。
(3)《出师表》中,诸葛亮秉承先帝遗命,积极作为,深入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其已经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
【答案】 ①. 覆压三百余里 ②. 隔离天日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 故五月渡泸 ⑥. 深入不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覆”“隔”“作客”“泸”等。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在白河镇看种莲人工作了一天。种莲人陪着我走在莲田边,在向我倾述莲藕的种植过程时,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采挖田里的莲藕了。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__________,有时候腿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美食也是__________的。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似__________的少女;莲蓬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蓬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四句中的引号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
B.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C. 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D. 解放前,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答案】17. 种莲人陪着我走在莲田边,向我倾述莲藕的种植过程,我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
18. ①千疮百孔 ②来之不易 ③洁净无瑕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滥用介词,淹没句子主语,去掉“在……时”;
二是暗换主语,“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的主语是“我”,前面句子的主语是“种莲人”,不能承接前面句子的主语,在“总是”前加上“我”。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到处都是洞,所以应该用成语“千疮百孔”。意思是:到处都是洞和疮口。比喻破坏得非常严重。也形容人的弱点、毛病很多。
第二空,结合上句“有时候腿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可知,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美食的取得不容易,所以应该用成语“来之不易” 。意思是:取得事业成功或获取财物不容易。
第三空,结合上句“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可知,荷花是天真纯情,那么就好似没有瑕疵的少女,所以应该用成语“洁净无瑕”。意思是:没有瑕疵,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__________,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__________。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________。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一竿竹就是一个人,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请从修辞角度简述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他一定会以孤竹(竹子)自况
②最终绝望而自沉汩罗
③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21. ①句子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②表现了竹的淡雅、潇洒、不可侵犯的特点。
③歌颂了性情雅致、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品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要不……”,和后文“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推断屈原要是以竹子自喻会更切合自己的风格,故可填写“他一定会以孤竹(竹子)自况”;
第二空:依据后文“不至于”,推断屈原绝望而后投汨罗江消亡的命运,故可填写“最终绝望而自沉汩罗”;
第三空:依据前文“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和“我则以为”推断我以为和王维行为的反面是作者提倡的,即“竹子”“静听”“合适”,故可填写“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竹子比拟为人,有人的情感“素淡”“性喜萧散”等性格特征。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具体到本句,让竹子具有了淡雅、潇洒、不可侵犯的特点,歌颂了具有竹子精神的人性情雅致、神圣不可侵犯的品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的时候,有人问农夫:“你种玉米了吗?”农夫回道:“没,我担心天不下雨。”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又回道:“没,我担心虫子吃。”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一个人做事总爱瞻前顾后,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就会一事无成。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记叙了农夫种地的故事,材料中的农夫因为各种担心,想要确保安全,所以一年到头什么也没有种,自然他也就什么收获都没有。材料对此评论到:如果总爱瞻前顾后,想太多,做太少,就会一事无成。材料呈现的就是“做”与“想”的辩证关系,爱思考是一个优点,但是想的太多会让人丧失行动的能力,就像这位农夫,整天杞人忧天,在行动之前就已经被自己的过多的想法吓退,最终一事无成。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是现代人的通病。顾虑太多,思虑太多,就会发现处处是矛盾,让人思绪混乱,更理不清事情的脉络,甚至陷入紧张焦虑。进而导致做事情就会束手束脚,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反被其乱。古人云:“筑室道谋,三年不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人生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反观那些走到最后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具备了超群的执行力。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瞻前顾后上,习惯在行动过程中去修正,从不为自己找借口拖延。写作时应当紧扣“想”与“做”的辩证关系展开,侧重强调“做”的重要意义。
行为构思上,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空想无益,实干成才。接下来用正反对比论证展开作文。先从反面批判空想的危害性,如果遇事总是想得太多,犹豫不决,不肯实干,只能蹉跎年华,一事无成。再从正面论述,强调实干的重要意义,唯有行动,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时代青年应当但问耕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唯此才能收获自己的灿烂人生。最后,再次回扣主题强调时代青年应当既在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立意:
1.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3.空谈误己,实干兴国。
2023太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太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解析,共8页。
2023咸阳高三一模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咸阳高三一模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白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白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白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吉林省白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