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45分,以下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对得3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分)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正常骑行的自行车速度大小约为5m/s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距离约为5m
C.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D.人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dm
2.(3分)“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速度
3.(3分)以下诗句描写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3分)下列现象中,与月食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手影 B.平面镜中的像
C.钢笔错位 D.汽车后视镜中的像
5.(3分)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
A.不变,2m B.不变,1m C.变小,1m D.变小,2m
6.(3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 )
A.频率不变,音调变高 B.频率变高,音调变低
C.频率变低,音调变高 D.频率变低,音调变低
7.(3分)2022年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开始时,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唱出的国歌声是由嘴唇的振动产生的
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
D.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8.(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9.(3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常利用喇叭宣传防疫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喇叭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B.喇叭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调节喇叭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D.增大喇叭音量会使所发出声音的速度变大
10.(3分)下列正确表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的光路是( )
A. B.
C. D.
11.(3分)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②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时会发出次声波
④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④ D.只有①③④
12.(3分)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是( )
①手影游戏
②海市蜃楼
③小孔成像
④筷子变“折”
⑤潭影映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④⑤
13.(3分)如图所示,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天舟三号”相对于“天舟四号”是运动的
②“天舟三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③“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是静止的
④“天舟四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④
14.(3分)无风的天气,小虹和同学一起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他们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对于实验有关的操作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实验很简单,不必注意操作的安全
②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路程
③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
④所测速度不能表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④
15.(3分)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初始时A车向右,B车向左,相向而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0~t1内,A车的速度大于B车
②30s~40s内,A车的速度大于B车
③t2~t3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右运动
④0~70s内,A、B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A.只有①④ B.只有①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④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6.(4分)如图1,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2,秒表的读数为 。
17.(2分)古代人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日晷,利用沙子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制成沙漏,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测量 的工具。(选填“长度”或“时间”)
18.(2分)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体温检测已成常态,在人员密集的医院、车站、机场等地方都安装有“门式人体测温仪”,如图所示,人通过门时就可检测出人的体温状况,这是利用 来工作的,它属于一种 (选填“可见光”、“不可见光”)。
19.(2分)某校同学去东平湖进行研学旅行,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东平湖游客中心至少还需 min。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20.(3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1.(3分)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不能贸然下水游泳。如图所示,A为水底的物体,A′是岸边的人看到的物体A的像。请你在图中作出过O点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第22题7分,第23题6分,第24题8分,共21分)
22.(7分)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da=dc=dd<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3)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是否可行?答: ;原因是: 。
(4)如图2甲、乙、丙、丁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 ,响度相同的图是 。
23.(6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需要添加的测量器材是 。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表明像与物 。这里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撤去蜡烛B,放一光屏到B撤走时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4)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特点时,应多次改变 ,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24.(8分)小明同学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会发生怎样变化,如图所示,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单选)。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3)实验中全程s1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三者间的大小关系是 。
(4)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均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第25题7分,第26题11分,共18分)
25.(7分)潜艇静止在马里亚那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的海面,向海沟发出超声波,16.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若潜艇在海面上发出超声波脉冲的同时,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15.9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
(1)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
(2)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6.(11分)国庆节期间,小明从南宁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400m。途中当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70s。
(1)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3)该火车途中通过另一座长为0.85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5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45分,以下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对得3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解答】解:A、正常骑行的自行车速度大小约为5m/s,故A正确;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距离约为2m,故B错误;
C、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3s,故C错误;
D、人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cm,故D错误。
故选:A。
2.【解答】解: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因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此可知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解答】解:A、江水东流时,江水相对于地面,位置在发生变化,江水东流属于机械运动,所以A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作者乘坐的船,两岸的青山是、孤帆都是在逐渐靠近的,即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所以B不符合题意;
C、一行白鹭向上飞行的过程中,相对于大地,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所以C不符合题意;
D、草原上的草的枯荣,属于生物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4.【解答】解: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转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遮挡了太阳光射向月球的光线,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时,太阳光被地球遮挡,看到月食,所以月食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
A.手影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
B.平面镜中的像,属于光的反射,故B错误;
C.钢笔错位,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
D.汽车后视镜中的像,属于凸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他后退0.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小兰站在平面镜前0.5m处,当他向后退0.5m时,此时他与镜面的距离为0.5m+0.5m=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
故选:A。
6.【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伸出桌面的钢尺长度增加,其伸出部分质量增大、体积增大,钢尺的振动会变慢,振动频率会逐渐变小,音调逐渐变低,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解答】解:A、唱出的国歌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故C正确;
D、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8.【解答】解:
A、沿ON向后转动板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B、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符合题意。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反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解答】解:A.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所以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喇叭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
D.增大喇叭音量会使所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传播得更远,但速度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0.【解答】解:A、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A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故A错误;
B、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而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故B错误;
C、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
D、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C。
11.【解答】解:①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主要是音色不同,所以分清是哪些乐器在演奏是依据音色不同,故①正确;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声,故②错误;
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时会先发出次声波,故③正确;
④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④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①手影游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②海市蜃楼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③小孔成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④筷子变“折”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⑤潭影映人属于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解答】解:①③由题意知,“天舟三号”与“天舟四号”正在靠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对运动的,故①正确,③错误;
②核心舱与天舟三号是一个组合体,它们之间没有位置的改变,因此,“天舟三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故②正确;
④由题意知,“天舟四号”与“天和核心舱”正在靠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对运动的,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
故选:A。
14.【解答】解:①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位置比较高,要注意操作安全,故①错误;
②三楼的高度约为10米,若选择量程为1米的刻度尺来测量,需要在竖直方向上测量多次,操作十分不方便,实际无法完成,故②错误;
③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故③正确;
④所测速度表示乒乓球的平均速度,故④正确。
故选:C。
15.【解答】解:①0~t1时间内,A车和B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vA===20m/s;vB===12m/s,所以vA>vB,故①正确;
②30s﹣40s内,A车静止,速度为0,B车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2m/s,B车速度大,故②错误;
③在t2~t3时间内,A车向左运动,速度大小与A车在0~t1时间内相同,均为20m/s,B车也是向左运动,速度大小为12m/s,所以A>vB。所以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右运动,故③正确。
④0~70s内,A车通过的路程为600m+600m=1200m、B车通过的路程为840m,由v=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不同,故④错误;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6.【解答】解:由图1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1.90cm;
由图2可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8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38s。
故答案为:1.90;3min38s。
17.【解答】解:日晷是利用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沙漏是根据一定量的沙子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所用的时间来计时;故:它们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测量时间的工具。
故答案是:时间。
18.【解答】解:因为人体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所以这种“门式人体测温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故答案为:红外线;不可见光。
19.【解答】解:由图可知,标志牌处距东平湖游客中心的路程s=45km,此路段汽车最快的速度是60km/h,
车辆到东平湖游客中心的最短时间t===0.75h=45min。
故答案为:45。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20.【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1.【解答】解:水底的物体A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A′点,连接眼睛与O点即为折射光线,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第22题7分,第23题6分,第24题8分,共21分)
22.【解答】解:(1)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由图和题意可知,应选择琴弦a和d;
(2)选择琴弦a和b,材料和长度均相同,而粗细不同,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
(3)选择琴弦b和c,长度相同,但材料和粗细均不同,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同,故不能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4)对比甲、乙可知,波峰和波谷的个数都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甲乙声音的音调相同。对比乙、丁可知,波的幅度大小相同,故乙丁声音的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1)a、d;(2)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关系;(3)不可行;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同;(4)甲、乙;乙、丁。
23.【解答】解:(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所以需要刻度尺可以测量距离;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移走蜡烛B并在该位置放一个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应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刻度尺;(2)为点燃;相等;等效替代法;(3)虚像;(4)蜡烛A的位置。
24.【解答】解:(1)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本实验的原理是v=;
(2)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3结果不准确,故A错误;
B、可以在B点开始计时,但在运动中开始计时,计时误差比较大,计算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结果比较准确,故C正确;
故选:C。
(3)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4)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会导致所以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v=可知,所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v=;(2)C;(3)v3>v1>v2;(4)偏大。
五、计算题(第25题7分,第26题11分,共18分)
25.【解答】解:(1)当潜艇静止在马里亚那海沟的海面上时,由v=可知,超声波16.0s传播的路程:s=vt=1500m/s×16s=24000m,
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h===12000m;
(2)若潜艇在海面上发出超声波脉冲的同时,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v=可知,超声波15.9s传播的路程:s′=vt′=1500m/s×15.9s=23850m,
潜艇向下运动的路程:s潜艇=2h﹣s′=2×12000m﹣23850m=150m,
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潜艇==≈9.4m/s。
答:(1)马里亚那海沟距海平面的深度为12000m;
(2)潜艇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9.4m/s。
26.【解答】解:(1)小明通过隧道的速度等于火车的速度v=20m/s,
由v=可知,小明通过隧道火车所行驶的路程:s=vt=20m/s×70s=1400m,
所以该隧道的长度为1400m;
(2)火车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s′=s+L车=1400m+400m=1800m,
由v=可知,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t′===90s;
(3)火车完全在桥上通过的路程:s″=L桥﹣车=0.85×1000m﹣400m=450m,
由v=可知,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v′===30m/s。
答:(1)该隧道的长度为14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s;
(3)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30m/s。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2/6 10:36:00;用户:hsm;邮箱:19919918114;学号:391985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