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金庸《倚天屠龙记》第六回第七回:冰山又向北飘浮了七八日。……说也奇怪,越往北行,白天越长,到后来每天几乎有十多个时辰是白昼……终于到了火山脚下,但见那火柱周围一片青绿,竟是一个极大的岛屿。岛屿西部都是尖石嶙峋的山峰,奇形怪样,莫可名状。张翠山和殷素素走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过火山。……岛东却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平野,乃火山灰逐年倾入海中堆起。……高山峭峰玄冰白雪,平原旷野却极目青绿,苍松翠柏,高大异常,更有诸般奇花异树,皆为中土所无。据考,文学作品选段中的“岛屿”是以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中的卡纳加岛为创作原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山向北漂浮”期间,我国最可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
A.放鞭炮,守岁迎春 B.吃月饼,共庆团圆
C.赛龙舟,粽叶飘香 D.佩茱萸,重阳登高
2.该岛位于( )
A.极地东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东北信风带
3.导致岛上山峰“尖石嶙峋”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1.C 2.B 3.D
【解析】1.由题中“越往北行,白天越长”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放鞭炮,守岁迎春在农历除夕到正月初一,一般在公历2月初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A错误。吃月饼,共庆团圆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般在公历9月末,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接近等长,B错误。赛龙舟,粽叶飘香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般在公历6月初前后,C正确。佩茱萸,重阳登高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在公历10月末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D错误。故选C。
2.因选段中的“岛屿”是以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中的卡纳加岛为创作原型,阿留申群岛在北纬40°到60°之间的太平洋北部,地处西风带,B正确。故选B。
3.由题中“高山峭峰玄冰白雪”可知,山地有冰川覆盖,受冰川影响,山峰多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即导致岛上山峰“尖石嶙峋”的外力作用是冰川作用,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甲地相比,乙地( )
A.风力较大,风向为东北风 B.风力较小,风向为西北风
C.风力较大,风向为西南风 D.风力较小,风向为东南风
5.以下各槽(脊)附近,可能出现冷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日,当地气象部门可能发布气温升高、阴雨天气预报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4.A 5.D 6.C
【解析】4.由材料可知,乙地相较与甲地,等压线更为密集,因此,乙地风力较大,BD错误;根据图示,乙处气压为1015hPa,结合图示数据可以判断,乙地西北方向为高压,乙地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其风向为东北风。A正确,C错误,故选A。
5.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锋面多形成于气旋的低压槽部分,①②属于反气旋高压脊处,不易出现冷锋,AB错误;根据北半球锋面气旋可知,③位于北半球气旋东侧,其锋面为暖锋,C错误;④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西侧,可能出现冷锋,D正确,故选D。
6.由图可知,甲地位于高压脊线附近,气温低,天气晴朗,A错误;乙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B错误;丙地位于锋面气旋东侧,且在暖锋锋前,多降水,受暖锋影响,气温升高,C正确;丁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D错误。故选C。
【点睛】锋面气旋的判断:①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高压和高压脊附近一般为晴天,无锋面出现。 ②判断锋面性质:以锋面为界线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纬度高的为冷气团),再根据气旋的旋转来判别冷暖锋面,“东冷西暖”,南北半球一样。 ③判断雨区位置: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7.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8.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答案】7.B 8.C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时差计算等,题目运算、推理量较大,相对较难。根据天塔与影子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此时太阳位置,进行推断;结合影子与塔高的关系估算出此时大致的太阳高度,确定时间。
7.结合天塔位置示意图中天塔周围连接天塔道路的形状,再观察天塔景观照片中天塔周围连接天塔道路的情况,可判断此时影子朝向西北,故太阳应位于东南,为上午,排除CD;关于A项,如果是5:00—7:00,夏季日出东北,日影为西南,冬季5:00多天津还未日出,故排除A,选B。
8.结合塔影比塔身短,且塔影约250米,设此时太阳高度为α,则tanα=415÷250≈1.66,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肯定大于或等于60°,结合天津市的纬度(接近40°N)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据此选C。也可以结合图示信息,此时影长较短,水面无冰,结合天空云量较多等做初步判断。
【点睛】该题的推理性较强,需要考生仔细观察图示所给信息进行推理。除了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还要学会通过非正午太阳高度来推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贫困县局部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和乙村的高速公路,最为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0.之所以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为
A.减缓道路坡度 B.提升行车速度
C.联系更多村落 D.开发煤矿资源
【答案】9.C 10.B
【分析】该题考查交通线路选线原则,方案选择的主要原因。
9.高速公路以直达交通为主,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到乙村的高速公路,应以直达为主,尽量少穿越等高线,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③,C对。其它方案都绕远,A、B、D错。
10.高速公路的车速快,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是提升行车速度,B对。减缓道路坡度、联系更多村落、开发煤矿资源不是主要目的,A、C、D错。
【点睛】了解山区修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高速公路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少走弯路。根据图示等高线特点,判断合适的选线方案。
钱塘江位于长江干流以南,含沙量小,仅为长江的35%。近5000年来,钱塘江河口(如图)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钱塘江河口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
A.钱塘江流域 B.曹娥江流域
C.长江口海域 D.河岸与河床
12.下列月份中,钱塘江河口径流与潮流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的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答案】11.C 12.B
【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钱塘江含沙量小,曹娥江支流较小,泥沙来源也较小,A、B错误。而5000年来,钱塘江河口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结合图示,长江口海域的泥沙在洋流的作用下,自北向南将泥沙带到钱塘江口堆积,C正确。河岸与河床的泥沙不会在河口处向海延伸,D错误。故选C。
12.本题考查河流作用与海流作用的相关关系,当河流作用大于海流作用时,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且河流作用越强,偏移方向越明显。根据中国雨带移动的规律,6月左右位于长江流域,此时降水量最多,河流的径流量最大,河流的作用最强,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的方向越明显,B正确。故选B。
【点睛】海岸线是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冲淤平衡点位置的变动则与海岸带的位置变动原理相似,与海陆相互作用有关,若海洋作用大于径流,则向陆地方向移动,若径流作用大于海洋,则向海洋移动。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C 14.B
【解析】13.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且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冲积扇集中连片分布,C项符合。坡度和缓、岩石裸露和降水集中都是形成洪积扇的原因和条件,但是不是洪积扇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14.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流相对其它洪积扇地区较长,流水搬运作用的程度不一样,③符合;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②符合。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和当地的降水(距离近,降水差距不大),还有风化物颗粒大小无关(材料中并没有表述当地风化作用情况,主要是流水作用),排除①④。故本题选择B。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释外力作用与地貌如何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者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曾致力于开拓通过北冰洋的欧亚东北航道,1594年起曾数次从荷兰到巴伦支海海域如图进行远征航行,往返需3个多月,但每次均无法通过喀拉海。下图为该海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威廉·巴伦支每次从荷兰出发去北冰洋选择的时间是
A.5-6月 B.3-4月
C.7-8月 D.9-10月
16.与喀拉海相比,巴伦支海利于航行的原因主要是
A.航行距离较短 B.大型海洋动物少
C.海上风暴较少 D.海面封冻期较短
【答案】15.A 16.D
【解析】15.根据材料,往返需要三个多月,北冰洋纬度高,封冻期长,7-8月气温较高,海冰融化较多,易于在北冰洋海域航行,因此从荷兰出发应在一个半月以前,如此到达北冰洋海域时间正好在7-8月,故选择在5-6月从荷兰出发更好,A正确;3-4月出发时间太早,9-10月出发时间太晚,BD错误;若选择在7-8月出发,到达北冰洋海域时间约为9-10月,海面开始结冰,气温较低,不利于返航,C错。故选A。
16.相对而言,巴伦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面封冻期较短,利于航行,D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研学小组野外考察时,徒手绘制了一幅当地的地质剖面图(下图),记录所见到的岩层与褶皱构造,以及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
在图中用虚线绘制该地发生褶皱后未遭受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判断甲处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图略。
背斜谷。理由∶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
【解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
【详解】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如背斜、向斜、断层等;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或受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由图可知,甲处岩层新老关系表现为中间老、两翼新,判断其为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产生裂隙,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因此判断甲处为背斜谷。
【点睛】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欧洲西北部在地质历史时期曾被冰川覆盖,现如今演变为海岸线曲折漫长、破碎的景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大多数北欧国家都制定了能源转型计划,其中挪威增加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下图示意北欧及其周边区域部分地理事物分布。
(1)从可再生能源数量的角度分别说明挪威发展风能、潮汐能的优势条件。
(2)分别比较甲地和乙地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差异,结合地形、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其原因。
(3)挪威海岸线曲折破碎、多峡湾,说明峡湾的形成过程。
【答案】(1)风能条件:挪威位于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常年受强劲盛行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风能资源丰富
潮汐能条件:西部海岸线曲折漫长,可用于潮汐发电的区域较多,潮汐能丰富。
(2)年降水量:甲地大于乙地;年平均气温:甲地大于乙地;
原因:甲地西侧无高大地形,易受盛行西风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且气流因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3)峡湾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被冰川覆盖,在冰川运动过程沿海陆地受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退;U形谷因海水入侵被淹没,形成峡湾。
【分析】本题以挪威为背景,涉及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工业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冰川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详解】(1)由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挪威位于中高纬度的大陆西岸,该地盛行西风,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可大力发展风能;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部海岸线曲折漫长,可用于潮汐发电的区域较广,潮汐能丰富。
(2)由图示可知,甲地位于山脉西侧,处于迎风坡位置,无高大地形或山脉的阻挡,容易受到盛行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暖湿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乙地位于山脉东侧,处于背风坡位置,高大的山脉阻挡了盛行西风携带的暖湿气流,使得乙地气温相对甲地而言较低,降水较少。
(3)挪威被称为“峡湾国家”,峡湾是挪威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挪威的峡湾的形成要追溯到冰川时期,在冰川运动过程中,沿海陆地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在陡峭的山谷和崖壁之间形成了很多“U”和“V”字形的山谷,后来气候逐渐变暖,冰川消退,海水流入这些海湾之后使其被淹没,就形成了人们所见的绝地美景。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描述了一种出现在南美洲南部草原上特别干燥的风,称为奔北落。下图示意甲地某次奔北落发生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此次奔北落连刮3天,造成多天的降水天气。研究表明,奔北落的形成与南太平洋反气旋和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
(1)指出甲地此次奔北落的风向,并说明奔北落来自南太平洋却性质干燥的原因。
(2)用-----画出图中低压槽的位置,并说明此时乙地风的性质有何特点。
(3)解释此次奔北落给甲地带来降水天气的现象。
(4)说明7月奔北落对甲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西南风。原因: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奔北落在山脉西侧失去大部分水分,到达东侧时水汽稀少。
(2)
此时乙地的风温暖湿润。
(3)暖湿的偏东气流与较冷的奔北落相遇,形成锋面;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控制甲地时间较长。
(4)7月高、低纬之间温差大,来自较高纬度的奔北落造成甲地迅速降温,易给越冬作物造成冻害,并影响牛羊等牲畜越冬。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南部的奔北落”为载体,涉及气旋、反气旋、锋面与天气等知识内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甲所在为低压中心外围,气压接近1010hPa,该地为南半球,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因此,甲地风向为西南风;从图示中可以得出,安第斯山脉横亘在南太平高压东侧,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部分风越过安第斯山脉,形成较为明显的焚风效应,因此较为干燥。
(2)低压槽指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如图所示:
气流性质的判断一般要根据气流的发源地进行判断。判断风向分三步:一、根据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判断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三、判断偏转幅度,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暖气团一侧,位于大洋,性质温暖湿润。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南侧,东侧有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西侧有来自南太平洋但经过安第斯山脉阻挡后形成的干燥气流,两支气流相遇时,形成较为明显的锋面,易产生降水。且两支气流势力相当,对甲地影响时间较长,因此产生了连续性的降水。
(4)结合材料可知,7月为南半球的冬季,在高低纬度之间,气温差异较大,而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奔北落性质较为寒冷,容易产生低温冻害;且与较为暖湿的气流相遇时,容易产生降水,会加剧冻害的影响,影响牲畜、作物越冬。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图中, 符合该地河床一般发展过程的是, 若该河段整体较平直,则, 此时的季节是, 分析图中盛行风的形成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