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圆满着陆火星,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篇章。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火星不属于(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
A.降落在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是天体 B.与火星相邻的行星是金星和地球
C.火星属于地内行星 D.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属于卫星
【答案】1.D 2.D
【解析】1.火星是太阳系中环绕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之一,属于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银河系位于可观测宇宙,因此火星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排除ABC;火星与卫星构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并列为行星系统,因此火星不属于地月系,D符合题意。故选D。
2.降落在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属于火星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A错误;与火星轨道相邻的行星应地球和木星,金星轨道与火星轨道不相邻,B错误;太阳系中,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之外,因此火星属于地外行星,C错误;火星为行星,因此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属于卫星,D正确。故选D。
【点睛】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均是天体,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在宇宙空间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各种人造物体属于人造天体。
左图为日全食,右图是发生较大规模太阳耀斑的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主要是太阳( )
A.大气的光球 B.大气的色球 C.大气的日冕 D.大气的全部
4.本次耀斑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有( )
A.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B.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异常
C.全球各地出现地震灾害 D.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答案】3.A 4.D
【解析】3.日全食是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主要是肉眼可见的太阳大气光球层,而色球层、日冕层肉眼不可见,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耀斑是太阳大气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出现短时间突然增亮的现象,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影响短波通信,D正确;太阳风达到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即极光现象,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B错误;地震灾害是地球内能的释放,C错误。故选D。
【点睛】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
下图表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对图中所示圈层的主要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A.a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厚度不均 B.b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
C.c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d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6.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5.B 6.B
【分析】从图中位置判断,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
5.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是整个上地幔,A错误;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B正确;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D错;故选B。
6.水圈中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征,知识性试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8.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
B.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答案】7.D 8.A
【解析】7.由图可知,新生代大部分时期较现代湿润,A错误;第四纪大部分时期气温较现代冷,属于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B错误;古生代到新生代,大部分时期气温较现代暖,温暖期偏长,寒冷期偏短,C错误;古生代大部分时期气温较现代暖,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D正确。故选D。
8.古生代后期形成联合古陆,A错误,符合题意;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都是重要的成煤期,B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盛的时代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C不符合题意;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质历史上有三大成煤期。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按照原定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将与距地球表面大约40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也会进入核心舱进行一系列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飞船升空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B.递增→递减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依次穿越了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飞船穿越的大气层密度持续升高,气压持续降低
C.飞船穿越的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活动
D.飞船执行任务期间,始终运行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中
【答案】9.A 10.D
【分析】9.材料信息表明,飞船从地面发射升空到400千米处,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的中间层和热层,对流层气温向上递减,平流层气温向上递增,中间层气温向上递减,热层气温向上递增,因此飞船升空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大致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飞船发射后,向上依次穿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错误;受重力作用,大气主要向地面集中,离地面越远,大气密度越小,因此于飞船向上穿越的大气层密度持续降低,气压持续降低,B错误;飞船穿越的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C错误;飞船执行任务期间,环绕地球运行,始终运行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中,D正确。故选D。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特点:气温有降有升,气体稀薄,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1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11.C 12.D
【解析】11.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有水汽和固体杂质,C正确;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A错误;氩和氖是稀有气体,不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物质,B错误;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D错误。故选C。
12.由于人类排放大量的制冷剂,释放的氟氯烃将使大气的臭氧减少,A错误。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将消耗更多氧气;破坏植被,森林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地球的氧气减少,B错误。水汽对大气无污染,C错误。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科,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破坏植被,森林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因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杂质)。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的21%,剩下的1%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二氧化碳、臭氧等。
游客的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的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 )
A.有电离层方便通讯 B.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
C.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好 D.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
14.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答案】13.C 14.A
【解析】13.根据材料信息“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可知,飞机在云层的上方,云层主要分布在对流层,飞机飞行应该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没有对流运动,飞机飞行不颠簸,很平稳,适合飞行,C正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部分,A错误。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B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升高,气温上热下冷,D错误。所以选C。
14.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水平运动显著的是平流层,无云层,B错误。空气对流运动包括垂直上升与下沉运动,不是单独的上升运动显著或下沉运动显著,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球的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由于受到地面森林、湖泊、草原、海滩、山岭等不同地形的影响,受日光照射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因而造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风,即空气发生大量的对流现象,故称为对流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曲线表示的是( )
A.臭氧层的高度 B.对流层的高度
C.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变化规律
16.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
A.乙处的气温远高于甲处 B.甲处热量主要来自短波辐射
C.甲、乙两处同为上升气流 D.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
【答案】15.B 16.D
【分析】15.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海拔高度接近50km,A错误。从图中看出,0°—30°之间高度,即低纬度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7—18km;30°—60°即中纬度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0—12km;30°—60°即高纬度对流层的厚度约为8—9km,符合对流层大气高度纬度变化的特点,故为对流层的高度,B正确。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为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C错误。平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为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D错误。故选B。
16.从图中可知,甲乙位于同一纬度的高空,乙处位于平流层下部,离直接热源较远,所以乙处气温低于甲处,A错误。甲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B错误。甲处在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乙在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C错误。地面是对流层水汽的来源,海拔越低水汽越充足,因此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D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其厚度与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对流运动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在高度约380千米的轨道运行,并与在轨道运行的“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上图中正确表示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天舟一号”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从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19.不同大气层演绎着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 )
A.晴天为主,适合高空飞行、I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III层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III层 D.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III层
【答案】17.B 18.C 19.D
【解析】17.大气由近地面到高空的垂直分层为对流层、平流层、 高层大气。由于对流层的温度来源于地面,所以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升高。据图观察,可判断出正确表示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②,故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天舟一号升空过程中在对流层中,气温越来越低,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进人高层大层后,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到80 km以上的高空后,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故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据图观察,I为对流层,III为高层大气。I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适合高空飞行,A错误。III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减小后增加,B错误。II平流层有臭氧,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作地球生命的保护伞,III层为高层大气,C错误。III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1.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在15 ~ 35千米处形成臭氧层,吸收大量紫外线;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在60 ~ 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欧洲的芬兰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其靠近北极圈的罗瓦涅米是欣赏北极光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前来观赏。下图为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略图。完成小题。
20.产生极光的带电粒子流来源于( )
A.光球层 B.太阳风 C.色球层 D.日冕层
21.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幽深曲折的峡湾和芬兰南部湖泊群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答案】20.D 21.C
【分析】20.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的太阳黑子,色球层的耀斑,日冕层的太阳风。太阳风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带电粒子流.,这些带电粒子流穿越大气层时,在高纬度地区可见极光,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被海水涌入形成。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幽深曲折的峡湾和芬兰南部湖泊群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C正确;流水侵蚀主要位于河流上游,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海浪侵蚀不会形成峡湾,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
22.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土桥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海蚀桥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喀斯特溶蚀桥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风蚀桥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详解】A. 黄土桥为流水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黄土广布的地区,故A错误。
B. 海蚀桥主要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故B错误。
C. 喀斯特溶蚀桥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且降水较多的地区,如我国云贵一带,故C错误。
D. 风蚀桥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区,故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下图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四种地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地貌与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
A.甲——流水堆积 B.乙——风力搬运
C.丙——海水堆积 D.丁——风力侵蚀
24.若乙图表示流动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
A.A坡为背风坡 B.A坡风力大于B坡
C.B坡为迎风坡 D.B坡比 A坡坡度小
【答案】23.D 24.B
【解析】23.甲图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A错误。乙图是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B错误。丙图是在海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海蚀柱,C错误。丁图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风蚀蘑菇,D正确。故选D。
24.由图可知,A坡比B坡缓,A为迎风坡,B为背风坡,A坡风力大于B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坡度小于背风坡坡度。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③ D.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编精校卷】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