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图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c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 )A.2月16日前后 B.5月8日前后 C.8月20日前后 D.11月10日前后 【答案】1.B 2.C 【分析】1.该广场位于110°E,当北京时间12点10时,当地地方时为11点30分,太阳位于南偏东,影子朝北偏西方向,指向标为图中的②,B正确,A、C、D错。故选B。2.该地位于40°N,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根据图中石柱高度和影长可算出此时太阳高度略大于60°,大于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50°,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2月16日和11月1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D可排除;影长变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5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B错;8月2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正午影子变长,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最长 ,夏至日最短。丹霞地貌发育于近水平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岩层沿垂直断裂发生风化、侵蚀等多种地质作用,形成赤壁陡崖、山峰、峡谷、洞穴等地貌。位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南缘山地中的额日布盖峡谷(下图),属于发育在干旱内陆高原区的典型沟谷式丹霞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额日布盖峡谷中赤壁陡崖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风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力侵蚀4.与我国东南地区大部分丹霞地貌相比,额日布盖峡谷丹霞地貌的独特之处是( )A.水平层理更加显著 B.岩性脆弱更易崩塌 C.崖体高大,坡度大 D.崖壁多凹槽、孔洞 【答案】3.C 4.D 【解析】3.砂岩、砾岩是沉积岩,是由砂石、砾石等经过流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由此可知先经历流水堆积,再固结成岩,AB排除;紫红色砂岩、砾岩在地壳抬升的抬升过程中,遭受流水下切侵蚀塑造形成沟谷式丹霞地貌,C正确,D错。故选C。4.与东南地区相比,该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因此地表会形成明显的风力作用痕迹,如凹槽、孔洞等,D正确;水平层理、岩性、及崖体坡度等都与沉积过程时长、沉积物岩性特征、侵蚀程度等有关,不是由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区差异引起,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在于不要把沉积岩及地貌的形成与该地地理环境直接联系,因为沉积岩及地貌与形成时的气候及地理环境有关,现在的环境与之并非一致;其次现在的地理环境对地貌肯定会起作用,由此会形成新的塑造,如凹槽、孔洞等。图示意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图中箭头表示乙地风向及受力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表示地转偏向力的箭头是( )A.a B.b C.c D.d6.受甲天气系统控制,济宁( )A.春季易出现扬尘 B.夏季易出现雷电 C.秋季易出现连绵阴雨 D.冬季易出现辐射雾 【答案】5.D 6.D 【解析】5.在等压线分布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故b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B错误;c箭头与b箭头呈斜交关系,即c箭头表示风向,C错误;a箭头与风向方向相反,表示摩擦力,A错误;d箭头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D正确。故选D。6.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垂直,指向低压一侧,据此可知,甲天气系统是高压中心。受其影响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济宁位于山东省,属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的扬尘一般是受冷锋的影响,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不利于扬尘形成,A错误;夏季出现的雷电一般由对流运动或冷锋引起,B错误;连绵阴雨一般是暖锋或准静止锋引起的,C错误;冬季受高压影响,天气晴朗,夜晚降温剧烈,近地面降温速度快,水汽凝结,易产生辐射雾,D正确。故选D。【点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梯度力:它是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高空的风:只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锋前增温是指冷空气来临之前,气温反常变暖的现象,有时让人产生季节转换的错觉。下表是某城市某年春节期间天气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农历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二年初三天气多云早晚有轻雾阴天有分散小雨阴天有小到中雨多云风向偏南风偏东风偏北风偏北风风速2到3级2到3级2到3级阵风4级2到3级阵风4级最高气温28℃23℃18℃16℃ 7.该城市“年三十”出现28℃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①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②锋面到来前,暖气团受挤压而聚集③吹偏南风,带来暖空气④锋面到来前,冷气团受挤压而后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年三十”到“年初三”,该城市( )A.能见度逐渐降低 B.气压逐渐降低C.空气湿度持续降低 D.日均温持续降低 【答案】7.C 8.D 【分析】7.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会使夜间的最低温度升高,而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白天的最高气温会降低,①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分析,可知该锋面为冷锋,锋面到来前该地被暖气团控制,锋面到来会使暖气团受挤压而聚集,空气升温,②符合题意;冷空气到来之前,一般吹偏南风,带来暖空气,空气升温,③符合题意;该锋面为冷锋,锋面到来前,冷气团会长驱直入向前进,压缩暖气团,④不符合题意。依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由表中资料可知,年三十”到“年初三”,天气由多云早晚有轻雾变成阴天有小雨中雨再转为多云,所以能见度逐渐降低后再升高,A错误;空气湿度先升高再降低,C错误;受冷锋的影响,天气一直是阴雨,风向由偏南风转偏东风再转偏北风,说明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影响加强,最高气温28℃-23℃-18℃-16℃是不断降低的,日均温也会持续降低,D正确;气压先降后升,B错误。故选D。【点睛】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冷锋过后会:气温下降(由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土壤含水量受区域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毛乌素沙地中南部的沙柳生长期为5月-11月,下图示意该区域沙柳地土壤剖面的浅层(0-150cm)、中层(150-250cm)与深层(250-350cm)含水率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①②③分别代表土层是( )A.浅层、中层、深层 B.深层、中层、浅层C.浅层、深层、中层 D.深层、浅层、中层10.若毛乌素沙地大量种植沙柳,可能会导致( )A.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地盐碱化加重 C.区域降水量增加 D.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9.B 10.D 【解析】9.据图,根据所学知识,毛乌素沙地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沙质土壤,下渗严重,因此表层由于蒸发剧烈含水量较低,中层含水量较多,深层含水量最多,故③为浅层,②中层,①为深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毛乌素沙地大量种植沙柳,由于沙柳生长需要水分,故需要吸取大量水资源,使得土壤含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D正确;土地盐碱化主要与不合理灌溉以及地下水位上升有关,B错误;种植沙柳对区域降水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1、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开采利用,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干旱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等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自然因素:地震造成地势的抬高、地下河道的下沉等;河流的改道;气候的变化等,例如长期的气候干旱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图尔卡纳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火山口湖 B.盐度南高北低 C.深度北深南浅 D.盐度逐年降低12.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①狭管效应显著②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③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④湖陆风显著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1.B 12.C 【解析】11.由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属于断陷构造湖,A错误;湖泊北部由唯一的长年支流奥莫河注入湖泊,淡水注入,湖无出口,因此,盐度南高北低 ,B正确;北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深度北浅南深,C错误;属于内陆湖,盐分不断累积,盐度逐年增大,D错误。故选B。12.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②错误;湖泊位于东非高原,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东北信风影响不到,③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④正确。故选C。【点睛】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14.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15.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答案】13.D 14.B 15.D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13.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14.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15.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点睛】 二、综合题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克赛钦湖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一个封闭型高原湖泊。该湖对气候环境变化较敏感,拥有完整的湖泊沉积波动序列。科研人员在阿克赛钦湖采集连续沉积岩芯,利用沉积物粒度、总氮(TN)等环境指标重建阿克赛钦湖地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沉积物粒度与水位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与水位负相关;水生植物生长状况与水位负相关;总氮含量是反映湖泊水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湖泊沉积物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左图示意阿克赛钦湖地理位置,右图示意阿克赛钦湖沉积物粒度、总氮(TN)等的波动变化。(1)分析阿克赛钦湖沉积物的来源。(2)分析采样点位置选择在湖泊西部的原因。(3)与Ⅰ阶段相比,说明Ⅱ阶段阿克赛钦湖的水位特点及判断依据。【答案】(1)夏季冰川融水形成河流;河流侵蚀、搬运沿岸陆源碎屑物,逐渐在湖底沉积。(2)西部水深较大,沉积物较厚;与东部浅水区相比,西部受水位变化波动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连续沉积。(3)水位较低。该阶段沉积物中总氮含量较高,水生生物生长旺盛,湖泊水位较低;湖泊沉积物颗粒较大,是受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较强的影响,说明采样点位置与河流入湖口距离较近(缩短),湖泊水位较低。 【分析】本题以阿克赛钦湖及其周边为区域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和湖泊水文特征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详解】(1)根据材料,据图可知,阿克赛钦湖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湖泊周边有高大山脉分布,注入阿克赛钦的河流主要靠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在注入湖泊的过程中,侵蚀并搬运大量泥沙石块等碎屑物质,在湖底沉积。(2)根据图中湖泊水深图例可以看出,阿克赛钦湖西部深度较大,可推测其湖底沉积物较厚;由于湖泊西部水深较大,湖泊水位变化相对较小,湖泊表面水体对湖底沉积物影响较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连续沉积,且能使湖底沉积物保存完好,更利于科学研究。(3)据图可以看出,与Ⅰ阶段相比,Ⅱ阶段阿克赛钦湖总氮含量较高,黏土比重偏低,粉砂和砂颗粒比重偏高。根据材料“水生植物生长状况与水位负相关”和“湖泊沉积物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可以推断,Ⅱ阶段阿克赛钦湖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可得出Ⅱ阶段湖泊水位较低的结论;再根据材料“沉积物粒度与水位密切相关,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与水位负相关”可以推断,因为Ⅱ阶段阿克赛钦湖沉积物颗粒较大,说明采样点位置与河流入湖口较近,可进一步得出Ⅱ阶段湖泊水位较低的结论。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我国广东省的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左图),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下右图为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分布频次。研究表明,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1)描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的分布频率特征。(2)简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的形成过程。(3)调查发展,保护区内“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推测其自然成因。【答案】(1)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频次先升高后降低;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200米处。(2)伐术、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原有森林遭到破坏;被破坏处因山顶效应森林难以恢复,亚热带地区的山顶(山脊)处水热,土壤等条件仍能满足草类大量生长,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3)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南坡好,森林恢复速度快于南坡。【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以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注意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通过材料信息明确“假林线”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详解】(1)根据右图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的频次先升高后降低。其次,要注意主要分布的海拔范围,读图可知,在海拔700-1200m范围内,“假林线”出现频次较高。(2)注意材料信息: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由此可知“假林线”附近现今的植被主要为草地;其次,注意材料信息: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由此可推知,由于伐术、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得部分山顶或山脊处的原有森林植被被破坏,破坏处的山脊或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气温较低、土壤贫瘠等原因,使得森林植被难以再次发育,而该保护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其整体的水热条件较好,虽然森林植被难以再次恢复,但水热以及土壤等条件仍然适合草类的生长,最终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3)注意分析自然原因。“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表明北坡原来“假林线”的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北坡“假林线”分布海拔上升。同时,“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表明北坡相同海拔的土壤水分条件更好,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该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注意北回归线经过广州市),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相比而言,北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蒸发较少,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南坡更好,使得北坡森林植被恢复速度较南坡更快。【点睛】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处在鸣沙山(第四纪以来气候逐渐变干,由风沙作用堆积而成)北麓,党河和西水沟两个洪积扇的交界处,以“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奇观闻名中外。研究表明,月牙泉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周边较低的地形条件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月牙泉水位不断降低,面临消失的危险。下图示意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分布(图中右下角为月牙泉景观)。(1)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月牙泉较周边地区地势低的原因。(2)说出月牙泉的补给类型,并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其补给过程。(3)简述近年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答案】(1)月牙泉位于古党河河道,受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势较低;月牙泉位于两个洪积扇之间,受流水堆积作用,洪积扇地势不断增高,月牙泉地势相对较低;第四纪,该区域气候逐渐变干,风力侵蚀使月牙泉所在洼地不断变低。(2)地下水补给。山地冰川、积雪融水等汇入党河、西水沟,形成地表径流,两河在流经洪积扇时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在地势较低的洼地溢出,补给月牙泉。(3)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水增加,过量开采地下水;上游水利工程建设,补给水源减少;全球变暖,蒸发量加大。【分析】本题考查了水体补给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详解】(1)由材料可知,鸣沙山为“第四纪以来气候逐渐变干,由风沙作用堆积而成”,可推知月牙泉处受到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形成洼地,而南部鸣沙山随着风力的不断堆积,地势变高;月牙泉位于“党河和西水沟两个洪积扇的交界处”,随流水不断堆积,两个冲积扇地势逐渐变高,月牙泉地势相对变低;由图可知,月牙泉位于古河道,受流水侵蚀,因此地势较低。(2)月牙泉地处沙漠地区,降水少,无河流水注入,周围无高大山脉提供高山冰雪融水,因此其主要补给类型应为地下水。党河和西水沟的水在流经冲积扇时,下渗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在月牙泉处出露,补给泉水。(3)近年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蒸发加强;人为原因包括人类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河流的上中游地区过量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小;上中游地区水利工程的修建拦截径流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答案】(1)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气候干旱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域面积减少;地表裸露面积扩大,沙源丰富。(2)丙地。受低压槽控制,位于冷锋锋后;风速大,挟沙能力强。(3)偏北风转为偏西风;丙地气温有所降低。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因此丙地位于冷锋锋后;风速大,挟沙能力强。(3)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