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皆由人事的道理。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5.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6.下列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 B.忧劳可以兴国C.乱者四应 D.负而前驱7.下列句子中的“所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而告以成功C.此三者,吾遗恨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褒奖的称号。B.少牢,是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D.《书》,是《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3.在文言文学习中,要丰富语言积累。某同学阅读学习,做了如下文言知识卡片。请阅读上述文章,补充该同学梳理的文言词语使用现象,丰富你的学习积累。①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北边”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夜,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夜里”③ ④ 1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15.用原文内容填空。两篇史论文章,分别探讨了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过秦论》指斥秦的过失,揭示出秦速亡的原因是“①________”。《五代史伶官传序》推究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根由,证明“②_______”的观点,在论证中引古语而进一步明确“③________”的道理,并总“④_______”的教训。16.《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铺张扬厉,气势充沛;《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叙议结合,笔带感慨。请从两文中各找一例,具体分析两文的论述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D.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褒奖的称号。B.少牢,是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D.《书》,是《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二、情景默写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22.五代史伶官传序(1)《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23.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勖(xù) 仇雠:仇人 忽微:微小的事B.沮(jù) 逸豫:安乐 仓皇:匆忙的样子C.襟(jīnɡ) 凯旋:胜利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D.伶(línɡ) 遗恨:留下的仇恨 自然:大自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家_______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_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________的宣告。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播者 鼓吹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B.缔造者 激励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C.缔造者 鼓吹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D.传播者 激励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四、语言表达27.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五、小阅读28.下列四个选项中,关于《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氓》《蜀道难》文化常识和课文解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少牢”:古代用牛、羊、猪各一头祭祀时叫“太牢”,去掉猪,只用牛、羊各一头时叫“少牢”。B.《五代史伶官传序》用赋体写史论,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过秦论》用散体写史论,简洁生动,感慨遥深。C.《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中,参、井是地名,两地邻近,分别是蜀地和秦地的分野。D.《氓》以女子口吻讲述,展现了她的心路历程,将叙事和抒情巧妙结合起来,体现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参考答案 1.B 2.D 3.C 4.(1)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2)用绳索捆绑着燕国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 5.①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②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 能。③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6.B 7.D 8.C 9.D 10.A 11.A 12.(1)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13.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名词作状语,意为“向南”④仓皇东出 东,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东” 14.(1)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6.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铺陈和夸张的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铺陈;“天下”“字内”“四海”和“八荒”,也是不断铺排。“铺张扬厉”,是指这类句子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有说服力。《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比如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叙中见议,叙议结合,再一次回应“人事”。文章第一段以“鸣呼!”起笔,以“……哉!”结束,笔带感慨。17.D 18.A 19.A 20.(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2)天下已经平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2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2.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23.A 24.C 25.D 26.A27.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28.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类,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秀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