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三)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三),文件包含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三·解析版docx、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三)·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保护乡村遗产,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使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60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然进步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和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它不只注重发展经济,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案】1.C 2.C 3.A
4. ①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②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价值的转化。
5. ①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
③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错,结合材料一原文“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可知,选项去掉了“不断适应”,导致说法片面。
B.“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语义重点应在后半部分“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D.“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错,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错,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歪曲了文意。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错。材料三的观点是乡村遗产保护要走“内源型”发展道路,即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而选项认为原有的乡村习俗需要完全破除,则是完全否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因此选项说法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不能支撑材料三的观点。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总述,提出观点“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由此可概括出“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后文则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二段,“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营建过程为例,从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的角度展开论述;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概括出“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
第三、四段,以“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为例,论述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由此可概括出“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
第五、六段,以“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为例,论述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由此可概括出“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价值的转化”。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古城”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读三则材料后,发现材料围绕“乡村遗产”“历史文化资源”展开,古城也有与之相似的属性。
材料一第二段中说“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得出建造的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材料二第一段中说“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由此可得出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
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还总结了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的发展经验:旅游、文物保护、社区发展相融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得出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去看看那湾长江
汤世杰
①清明回老家,去父母青草荫荫的老坟前敬杯水酒,点把香烛,插几串清明吊。站在半山放眼一望,春日阳光下,那湾波光粼粼的江水,如一枚亮亮的眸子,骤然就叫我有些动情。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来,怎能不专程去看看那湾长江呢?
②我说的故乡长江,是刚出了三峡,那湾变得有些悠缓的江流。紧邻的上游,乃东晋袁山松《宜都记》里描述过的“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的长江,也是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描摹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三峡。一俟出了西陵峡口,过了南津关,便自改了性情——大自然极性情也极懂韵律节奏,一泻千里后便稍稍松了一口气,只是款款而行了。
③先人当初选择这里住下来,显见是因长江在此留下了那片江湾。但后来又发现,江流到了这里并没真改了脾气,水灾是常有的。于是追究到“风水”,以为那座立于右岸金字塔形的磨基山,终究还是有些突兀了。而江流左岸作为主山的东山则低矮许多,便在江边建了座“天然塔”,以为那样的高度,庶几可抵消一些“客山”的挤压。另说,磨基山又名孤山,建塔以对,可略慰其孤寂。管不管用我说不好,但古人的思索倒满满都是诗意:无论“主”“客”之谓,还是为山寻侣,对人与山川的那种安顿,现代人都未必能想得出来。
④如今,站在幼时春游仿佛要走很远才能到的宝塔河,感受到的正是视觉上的平衡:没了天然塔,或许天便倾了地便偏了,有了,江水便再不乱闯,径直往下游行去。于是小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众,南来北往的舟船,有了人生公开或隐秘的悲欢离合,进而作为一个进出巴蜀的军家必争之地,也就有了史称为夷陵之战的那场大战,有了抗战时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⑤生活自然并非总那样撼人心魄。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样,抚慰过无数人细微却深切的生命之痛。即便一度官场得意、却因追随范仲淹革新失败而被贬为夷陵县令的欧阳修,也曾受益。
⑥景祐三年,未满三十岁的欧阳修初到夷陵,想必也见过我正面对的江天,领略过那番情致。其时的永叔先生尚未自称“醉翁”,初到夷陵也曾郁郁寡欢。其《望州坡》诗曾云:“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足见当时心情。当黑夜过去,一篇《至喜亭记》,正是他献给世人的欢喜。如今,横跨长江的至喜大桥,恰是据此命名的。几年后他早已离开夷陵,所作《和对雪忆梅花》却有句云:“昔官西陵江峡间,野花红紫多斓斑。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野芳斑斓,寒梅旧识,皆是与一方山水暗通款曲的知性知心,诗人始终铭记着的,正是那湾江流与小城给予他的深情抚慰。
⑦诗中的“野花斓斑”一语,常让我想起他那首《戏答元珍》中的“野芳”:“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初到峡州,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久闻欧阳修诗名,有诗相赠,欧阳修乃作诗以答。一首看似俗常的应酬诗,透露的却是决不气馁的追求与志向,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虽叫他心潮难平,甚或有些许迷惘,但“野芳虽晚不须嗟”,来日仍可期待。
⑧一晃,千百年如江水流去,上自屈子、昭君,下至唐宋之际白居易与元稹及其弟白行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前后“三游”,以及李白、杜甫等一应诗人大家,无论行经一瞥,轻舟已还,还是午夜借宿,驻留为官,皆已从那个小城悄然走过,历史的纷繁足音,悄然回荡于一线峡江的江天之间。城虽已非当年之城,倒是诗在、情在。
⑨临江而行,从穿过三峡大坝变得清澄的江水里,我竟看见了自己。江边,有人正以一根钓竿“甩钓”着一条大江。小小人影与一条大江相比,何足论也?而那副情景,正可吟宋人诗句:“多少侯门天样阔,算来何似钓船宽。”长江自不会拒绝一叶蚱蜢小舟一张轻盈白帆,就连江边的土岸,也有情有意。从生长于斯到十八九岁离家求学,与那湾江流亲近毕竟短暂,当记忆的山林白云拂动时,生命已然迟暮。而此时,心中就像那天早晨我吃过的一个家乡糯米油饼一样,还是儿时味道,轻尝一口,整个生命,刹那间就芬芳四溢了。
⑩欧阳修早已走远。心里有一条大江的人,或跟大江一样,年年岁岁都是浩浩荡荡的吧。
6.分析第②段引用的作用。
7.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8.有人认为第⑦段的内容太突兀,显得多余,说说你的看法。
9.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6.结构上点明题目,照应上文“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来,怎能不专程去看看那湾长江呢?”并引出下文对与长江相关的先人、建筑、诗文、故事等内容,明确长江所在,以及与“我”的关系,并通过引用介绍这段长江的水文特点,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大量诗句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还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可读性,为抒发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做铺垫。
7.使用了夸张修辞和比拟手法。小小“钓竿”‘甩钓’着一条“大江”,体现出夸张修辞,不合实际但合乎情感感受,突出了人和江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其说人在“钓”江,毋宁说大江吸引了人。
把大江比拟人鱼类,生动形象亲切可感,突出了大江对人类的魅惑力,不仅从物质上喂养着人类,更从精神上俘获了人心,表现了长江的浩瀚无私、默默奉献、只知给予不求回报大爱精神。
句式富有变化,长短结合,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一”的间隔反复,具有小和大、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比映照效果,表意鲜明突出。
8.我认为第⑦段的内容既不突兀,也不显得多余。
结构上看首先照应了上文“野花斓斑”的内容,也引出下文“一晃,千百年如江水流去,上自……悄然回荡于一线峡江的江天之间……倒是诗在、情在”,这一内容恰好表现了“但‘野芳虽晚不须嗟’,来日仍可期待”,可见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看,引出有关的诗句和两位诗人,除了表现友情深厚,更突出了欧阳修的决不气馁的追求与志向,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难免,乐观豁达面对,不失希望和信念。
表达效果上看,引用大量诗句,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文学底蕴深厚,增强哲理启迪性,文采斐然,诗意盎然,吸引读者
9.本文意蕴深沉含蓄,表达的情感丰富多元,有对长江以及与长江有关的人文的热爱之情,亦有对故乡的殷殷厚意,通过对古代建筑讲求诗意的赞扬、对保持生态平衡的肯定,委婉传递出对现代人破坏生态不懂得尊重爱护大自然的批评和不满,借助对欧阳修等文学大家诗文的推崇、精神节操人格等的颂扬,也间接传达出自己对融于大自然的恬淡、安宁、静谧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更希望每一个人都葆有一颗热爱自然、激情永在、豁达宽广、乐观昂扬、活力四射的心。
【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这里的修辞是引用。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三个层面作答。
结构上点明题目“走,去看看那湾长江”,照应上文“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来,怎能不专程去看看那湾长江呢?”并引出下文与长江相关的人(东晋袁山松、郦道元)、诗文(《宜都记》里描述过的“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水经注·三峡》中描摹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奔御风,不以疾也”)等内容;
内容上看,明确长江所在(“是刚出了三峡,那湾变得有些悠缓的江流”“一俟出了西陵峡口,过了南津关”),以及与“我”的关系(“我说的故乡长江”),并通过引用介绍长江的水文特点(“林木高茂”、幽静深远、流速悠缓,紧邻的上游流速迅猛、一泻千里),具有承接上开启下文内容的过渡衔接作用。
表达效果看,大量诗句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还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可读性,为抒发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做铺垫,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使用了夸张、比拟手法。
夸大小小“钓竿”的作用,说它‘甩钓’着一条“大江”,用不符事实的内容突出主观情感:人类和长江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关系亲密不可分割,表面上说人在“钓”江,深层表现大江对人类的作用。把长江当作鱼类来写,亲切可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江是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既给予生命不可或缺的水源和鱼虾之类的鲜美食物,又在精神上让人类对其依依不舍,赞扬了浩渺无边流淌不息的长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和大爱精神。
“江边““有人正以一根钓竿‘生动形象’着一条大江”,句式灵活多变,长短结合,抑扬顿挫,“一根”“一条”数量词对应,间隔反复间突出了大、小之间的依存关系,与上下文紧密相和,“小小人影与一条大江相比,何足论也?而那副情景,正可吟宋人诗句:“多少侯门天样阔,算来何似钓船宽”“长江自不会拒绝一叶蚱蜢小舟一张轻盈白帆,就连江边的土岸,也有情有意”“从生长于斯到十八九岁离家求学,与那湾江流亲近毕竟短暂,当记忆的山林白云拂动时,生命已然迟暮”“而此时,心中就像那天早晨我吃过的一个家乡糯米油饼一样,还是儿时味道,轻尝一口,整个生命,刹那间就芬芳四溢了”,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对家乡的怀念。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内容并分析作用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立场:我认为第⑦段的内容既不突兀,也不显得多余。
然后从结构思路、内容主旨、语言修辞等多方面论证该段的作用,突出不可或缺性。
结构上看首先照应了上文“几年后他早已离开夷陵,所作《和对雪忆梅花》却有句云:‘昔官西陵江峡间,野花红紫多斓斑。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野芳斑斓,寒梅旧识,皆是与一方山水暗通款曲的知性知心,诗人始终铭记着的,正是那湾江流与小城给予他的深情抚慰”,引出有关“野花斓斑”的内容,和下文表现了表现了“但‘野芳虽晚不须嗟’,来日仍可期待”的“一晃,千百年如江水流去,上自……悄然回荡于一线峡江的江天之间……倒是诗在、情在”内容,可见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作用。
内容主旨上看,引出有关的诗句,“常让我想起他那首《戏答元珍》中的‘野芳’:‘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和两位诗人(欧阳修和丁宝臣),除了表现二人关系亲近友情深厚,更突出了欧阳修的乐观心态和高尚品质,困难坎坷面前决不气馁,永远保持追求,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给予读者以深远的启示:挫折难免,乐观豁达面对,不失希望和信念。
表达效果上看,引用大量诗句,使得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多彩,文学底蕴深厚,颇具哲理启迪意味,耐人寻味,吸引读者。与第⑧段”上自屈子、昭君,下至唐宋之际白居易与元稹及其弟白行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前后‘三游’,以及李白、杜甫等一应诗人大家,无论行经一瞥,轻舟已还,还是午夜借宿,驻留为官,皆已从那个小城悄然走过,历史的纷繁足音,悄然回荡于一线峡江的江天之间。城虽已非当年之城,倒是诗在、情在”相应和,突出了长江的人文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结尾段“欧阳修早已走远。心里有一条大江的人,或跟大江一样,年年岁岁都是浩浩荡荡的吧”可见本文意蕴深沉含蓄,表达的情感丰富多元。
由“长江自不会拒绝一叶蚱蜢小舟一张轻盈白帆,就连江边的土岸,也有情有意。从生长于斯到十八九岁离家求学,与那湾江流亲近毕竟短暂,当记忆的山林白云拂动时,生命已然迟暮。而此时,心中就像那天早晨我吃过的一个家乡糯米油饼一样,还是儿时味道,轻尝一口,整个生命,刹那间就芬芳四溢了”,可见对故乡的殷殷厚意。
由“站在半山放眼一望,春日阳光下,那湾波光粼粼的江水,如一枚亮亮的眸子,骤然就叫我有些动情。心里便起一念:既已回来,怎能不专程去看看那湾长江呢?”可见有对长江以及与长江有关的人文的热爱之情:我说的故乡长江,是刚出了三峡,那湾变得有些悠缓的江流。紧邻的上游,乃东晋袁山松《宜都记》里描述过的“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的长江,也是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描摹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三峡。
由“先人当初选择这里住下来,显见是因长江在此留下了那片江湾。但后来又发现,江流到了这里并没真改了脾气,水灾是常有的。于是追究到“‘风水’,以为那座立于右岸金字塔形的磨基山,终究还是有些突兀了。而江流左岸作为主山的东山则低矮许多,便在江边建了座‘天然塔’……管不管用我说不好,但古人的思索倒满满都是诗意:无论……还是为山寻侣,对人与山川的那种安顿,现代人都未必能想得出来”可见对古代建筑讲求诗意的赞扬、对保持生态平衡的肯定,委婉传递出对现代人破坏生态不懂得尊重爱护大自然的批评和不满。
由“生活自然并非总那样撼人心魄。缓缓而行的江流,也曾像母亲那样,抚慰过无数人细微却深切的生命之痛。即便一度官场得意、却因追随范仲淹革新失败而被贬为夷陵县令的欧阳修,也曾受益”“而那副情景,正可吟宋人诗句:‘多少侯门天样阔,算来何似钓船宽’,长江自不会拒绝一叶蚱蜢小舟一张轻盈白帆,就连江边的土岸,也有情有意”“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初到峡州,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久闻欧阳修诗名,有诗相赠,欧阳修乃作诗以答。一首看似俗常的应酬诗,透露的却是决不气馁的追求与志向,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挫折虽叫他心潮难平,甚或有些许迷惘,但‘野芳虽晚不须嗟’,来日仍可期待’”等可见,借助对欧阳修等文学大家诗文的推崇、精神节操人格等的颂扬,也间接传达出自己对融于大自然的恬淡、安宁、静谧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更希望每一个人都葆有一颗热爱自然、激情永在、豁达宽广、乐观昂扬、活力四射的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即吴王位,以李善长为中书右相国,徐达为中书左相国。太祖退朝,语善长等曰:“建国之初,先正纲纪。元氏主荒臣专,今宜鉴之。”谕中书省臣,许山林士伍上书效用。民间俊秀,年二十五以上有学识者,辟赴中书。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谓侍臣曰:“三王、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汉武帝购求遗书,《六经》始出。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阐明圣贤之学,尤有功于后世。”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上欲官外戚,后曰:“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家,多骄淫不守法度,每致覆败。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非妾所愿也。”上遂止。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侧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白《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B.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C.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侧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D.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府,禁中保藏图书秘记的地方,汉以后也可用于指称掌图书之事的秘书省。
B.建元,指皇帝即位后建立新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陛辞,“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辞”指朝官要离开朝廷,上殿来辞别皇帝。
D.次第,文中的意思为依次,和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中的“次第”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即吴王位后,认为建国之初要先确定法度;他还允许隐士和士卒上书为国家效劳,从民间征召有学识的人。
B.朱元璋赞汉武帝出资搜求前人遗留书籍的行为,认为他既有雄才大略,还阐明圣贤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C.皇后劝朱元璋不要任用亲族,她认为皇上和自己家族中不一定有可用的人才,皇上应该根据才干来任用官员。
D.朱元璋告诉地方官员应让百姓休养生息;在和刘基讨论宽仁之政的时候,他认为应让百姓增加财富,减少劳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王、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
(2)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胺人而厚己。
14.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他登级后,提出了哪些“养民”的政见?请根据文章概述。
【答案】10.D 11.B 12.C
13.(1)(关于)三王、五帝的书没有完全在世上流传,因此后代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所行之事。
(2)只有廉洁的人能约束自己而有利于他人,贪婪的人一定会剥削他人而使自己富足。
14.将宽厚的仁政落到实处①一定要节省开支,使百姓富足(阜);
②要减少徭役,使民力得到休息;
③申明政教风化,让百姓懂得礼仪;
④禁止贪婪暴虐,让百姓有谋生之道。
【详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祖退朝后,不慌不忙地对章溢说:我从淮右起兵,作战的时候,突然被兵器击中的人很多,(我) 常常内心悲痛。处于灾难战祸之中的百姓盼社会安定,如同饥渴的人盼饮食。“从容”意为“不慌不忙,悠闲舒缓”,作“谓”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横罹锋镝者”意为“突然被兵器击中的人”,作“多”的主语,共同构成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皇帝即位后建立新年号”说法错误,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才称“建元”。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后劝朱元璋不要任用亲族,她认为皇上和自己家庭中不一定有可用的人才”说法错误,皇后劝谏的内容针对的是“外戚”,并没有提到皇上的亲族。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尽”,完全;“鲜”,少;“行事”,所行之事,所做的事情。(2)“利”,有利于;“睃”,剥削;“厚”,使……富足。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明太祖的“养民”政策,主要体现在文中以下几点:“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也就是政府一定要节省开支,使百姓富足;同时政府要减少徭役,使民力得到休息;再加强教育,申明政教风化,让百姓懂得礼仪;在管理官吏方面,要禁止贪婪暴虐,让百姓有谋生之道。
参考译文:
朱元璋登上吴王位,任命李善长为中书右相国,徐达为中书左相国。太祖退朝后,对李善长等人说:“在建国之初,要先确定法度。元代皇帝逸乐过度,臣子擅权,现在应以之为鉴。”下诏令给中书省的大臣,准许隐士和士卒上书(为国家效劳)。民间的优秀人才,年龄超过二十五岁有学识的人,可以被征召到中书省。(太祖)命令官吏搜寻古今书籍,把它们收藏在秘府,来供阅览。(太祖)对侍臣说:(关于)三王、五帝的书没有完全在世上流传,因此后代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所行之事。汉武帝出资搜求前人遗留的书籍,(六经)才出现。汉武帝有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后代人很少能赶得上,(他)阐明圣贤的学说,对后代特别有功劳。”太祖登上皇帝位,确定天下的国号为大明,建立年号为洪武。太祖想要给皇后的亲属封官,皇后说:“我的亲属中, 不一定有可用的人才。况且(我)听说前代皇后的亲属,大多生活放纵奢侈,不遵守法律,常常导致国家倾覆败亡。如果不是人才就让他做官,(他)依仗宠幸导致国家败亡,(这)不是我期望的。”太祖就停止了。太祖退朝后,不慌不忙地对章溢说:“我从淮右起兵,作战的时候,突然被兵器击中的人很多,(我)常常内心悲痛。处于灾难战祸之中的百姓盼社会安定,如同饥渴的人盼饮食。如果再用法令驱使(他们),如同用药来治疗疾病,又加上鸩毒,百姓能依赖什么!”章溢叩头说:“陛下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全国的府、州、县(各级地方)长官来朝见(太祖),离开时拜别太祖,太祖告诉他们说:“天下刚刚安定,百姓的财力和人力都很困乏,就像刚刚会飞的小鸟,不能拔掉它的羽毛,(又像)刚种下的小树,不能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恢复生产、安定生活罢了。只有廉洁的人能约束自己而有利于他人,贪婪的人一定会剥削他人而使自己富足。才思敏捷的人或许会因为偏私而阻遏了自己(的才能),阿谀逢迎的人或许会因为贪欲而变得昏聩,这都是不廉洁招致的。你们应该深深地以之为鉴戒!”太祖对刘基说:“从前群雄争夺天下,百姓处于困苦的境地。如今天下依次平定,该考虑用来休养生息的方法,怎么样?”刘基回答说:“养民的方法,在于(施行)宽厚的仁政。”太祖说:“不施行实际的恩惠,而笼统地讲宽厚的仁政,也没有好处。依我看,待民宽厚必定使百姓富足,使民力得到休息。不节省开支那么民财就会用尽,不减少徭役那么民力就会枯竭,不阐明政教风化那么百姓就不懂得礼仪,不禁止贪婪暴虐那么(百姓)就无法找到谋生的方法。”刘基叩头说“这就是所说的用仁慈之心(来)施行仁政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一寸金①
柳永
井络②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③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④,桥名万里⑤,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⑥风化。台鼎⑦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注释】
①本词约写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为柳永登进士第之前游历成都时所作,此时柳永已四十多岁。
②井络:井为星宿名,井络指井宿的区域,既专指岷山,又泛指蜀地。
③摸石:成都风俗活动。《月令广义》:“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求子,得石者生男,得瓦者则生女。”④梦应三刀:《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薄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成都)乎?’……果迁竣为益州刺史。”后常用指官吏升调。
⑤桥名万里:万里桥在成都市南锦江上。三国时蜀费祎出使吴,诸葛亮于此饯行,祎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而得名。
⑥文翁:为汉景帝时蜀地郡守,于成都市中办起官学,招属县弟子入学。
⑦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此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头,以“控西夏”三字托一组四字对句“井络天开,剑岭云横”,突出了两蜀地势的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B.“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几句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那些衣饰华美的俊男靓女,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C.“梦应三刀,桥名万里”用王浚迁为益州刺史和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的典故,暗指某官员升调为成都地方长官。
D.“空遗爱”三句,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但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16.结合词作内容,从整体上比较本词与柳永的另一首写钱塘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相同点,从题材、表现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15.D
16.①题材上,都是都市风情词。《望海潮》和《一寸金》一个描写东南的杭州城,一个描写西南的成都城,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
②表现手法上,都用了铺叙点染等手法。《望海潮》是先点后染。先点出杭州城自古繁华,然后层层铺陈渲染,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把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集中描写了出来。《一寸金》先染后点,从地理位置写起,然后依次铺陈渲染了成都城的锦里、蚕市的商业繁荣,歌舞兴盛、游人如织的文化繁荣,浣花溪畔的优美风景,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这样层层铺叙,点染结合的手法是柳永“慢词”的鲜明特点。
③主旨上,都隐含着投献干谒的目的。两首词都是通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
【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错误,“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是说,蜀地的长官终会高迁离开蜀地,而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主旨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材方面:
《望海潮》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一寸金》写成都地势优越独特,锦官城内风光景物奇异美妙。两首词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均属于都市风情词。
表现手法上:
《望海潮》先点后染,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铺陈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一寸金》以“地胜异”领起下文,总括成都的优越独特、锦官城的美妙。“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几句描写成都市井的繁华:正值城内蚕市昌盛之时,到处都有歌台舞榭,歌曲声与喧嚣声不绝于耳。通过铺排叙述,写出蚕市的喧闹、舞榭歌台的喧嚣。“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三句由物到人,描写城内游览的观光客众多,文人雅士市井小民均在其间,轻裘肥马的英俊少年,打扮入时,娇艳美丽的女子,在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流连。通过英俊少年、娇艳美女写其繁华。“浣花溪畔景如画”以景作结,写其风景如画。先总领,再分写,由物及人,由人及景,以点带面,以景作结。下片则指出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
可见两首词均采用了铺叙,点染结合的手法。
主旨上:
《望海潮》写“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实际是对地方长官的夸奖和早日升迁的祝愿。
《一寸金》写“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是说蜀地的长官终会高迁离开蜀地,而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同样是对地方长官早日升迁的祝愿。
所以两首词都属于干谒词,都是通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感叹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无处寻觅,非但人无觅处,连孙权当年的“___________”,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杳无踪迹了。
【答案】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舞榭歌台
【详解】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化地标或______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______,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_______,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同时,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________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因此,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发轫 融为一体 叠加 联系
B.根植 浑然天成 叠加 连通
C.发轫 浑然天成 堆砌 联系
D.根植 融为一体 堆砌 连通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打造人文景观时也会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B.反之,打造人文景观而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C.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然而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D.反之,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会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B.新文化地标通过提高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才能实现。
C.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
D.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
【答案】18.D 19.B 20.C
【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语境中指根源在于历史文化,应该用“根植”。
“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等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等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中强调自然景观和环境配合衔接自然严密,如同一个整体,无斧凿的痕迹,用“融为一体”,或者“浑然天成”均可。
“堆砌”指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比喻写文章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以扩大或加长篇幅,也可以泛指其它;“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具体可感。语境中指“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随意使用,炫目而无用,应该用“堆砌”。
“联系”简单的含义是联络、接洽,复杂的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连通”接连而又相通。语境中指文化设施与地方文化和生活连接而相通,应该用“连通”。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衔接补写的能力。
前语境为“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正确的做法,其后形成鲜明对照从反面假设对比,应该用B项“反之,打造人文景观而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A.语序颠倒缺乏逻辑性;
C.分句间为并列关系,并非转折;
D.不合逻辑,应该先说“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然后才有“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
“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其一为缺少主语,“通过”和“使”删掉一个;
其二“丰富……服务功能”不搭配,改为“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或“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服务功能”;
其三成分残缺,“实现……”缺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目标”。
B.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改为“新文化地标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服务功能,才能在与公众的连接中实现赢得市场的目标”或“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在与公众的连接中实现赢得市场的目标”。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政府要趁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通过全民反思、广泛宣传、结构与体系,建立起针对不同人群的规范行为、提升素养的机制。②这些人群中,提高对青少年儿童的卫生健康素质教育尤为重要。③特别是要强调从娃娃抓起,④因为儿童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⑤儿童时代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关于环境和动物的态度、与人相处的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⑥我们要让儿童学会关注生命、树立健全人格。⑦让青少年儿童明白健康教育涉及到自我管理教育。
【答案】①“结构与体系”改为“结构与体系的完善”。②“提高”改为“加强”。④“儿童”改为“儿童时代”。⑤“关于”改为“对于”。⑦“到”删去。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成分残缺,“全民反思、广泛宣传、结构与体系”中并列成分词性不同不能形成并列关系,前两个为动词性质,“结构与体系”也应该呈现动词性,缺少动词或者中心词,可以改为“完善(健全)结构与体系”或者在“体系”后添加“地健全(完善)”。
②搭配不当,“提高对青少年儿童的卫生健康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中“提高……教育”不搭配,把“提高”改为“加强”或者在“教育”后加“的水平”。
④搭配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因为儿童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儿童……是……时期”主宾不搭配,“儿童”改为“儿童时代(期)”或者把“时期”放到“儿童”后面。
⑤搭配不当,“关于”是表示引进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是表示指出对象,此处“环境和动物”是明确的对象,应用“对于”,介词运用不当,“关于”改为“对于”。
⑦成分赘余,“让青少年儿童明白健康教育涉及到自我管理教育”中“涉及”的“及”就是“到”,删除“到”。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新研究表明,___________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研究人员根据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对受试者的饮食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最常吃植物性食品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6%。虽然个别食品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___________,人们还是应该多吃蔬菜、坚果、全麦、水果、豆类和更少的动物性食品。先前的研究结论是植物性饮食对心脏健康有益,但___________,研究对象只限于素食主义者,而不考虑其他的饮食模式者。
【答案】①多吃植物性食品少吃动物性食品(或:提高植物性食物在饮食中的比例;合理安排饮食模式) ②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③研究对象过于狭窄(或:受试者的范围过窄)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此段文字论述的是饮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根据第一处横线处的下文内容“常吃植物性食品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6%”的推断,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在进行比较,植物性食物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所以横线处应填正确的饮食结构,就是“多吃植物性食品少吃动物性食品”;第二处横线,上文说“虽然个别食品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下文说“人们还是应该多吃蔬菜、坚果、全麦、水果、豆类和更少的动物性食品”,上下文形成转折,所以横线处填素食的目的是“但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第三处横线,根据下文看,“研究对象只限于素食主义者”,将其概括为“特定人群”,这个范围是比较狭窄的,所以填“研究对象过于狭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谷爱凌在微博上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出身底层的刘姥姥劝诫女婿要认清自己的境况和身份地位。这里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指的是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如果达不到他人的水平,也不好高骛远,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盲目伪装、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材料一揭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即人生目标和自身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材料二是2022年冬奥会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发在微博上的话,关键词是“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指的是要打破自我的局限性以让自己获得完善、提升。材料二侧重于不断进取,突破自我的人生态度。两则材料貌似对立却有机统一。综合材料,可以明确“守与破”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具体分为人应该在“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之下去“突破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前提上突破自我,在知限的范围内不断突破自我;或者辩证的看待与“认清自己”“突破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是“突破个人界限”的前提基础;敢于突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
材料提示语 “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更适合写记叙文、小小说,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更适合写议论文。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当代青年既要自知,准确定位人生;又要脚踏实地,不断突破自我。接下来论述人生要认清自我,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做好该做的事,唯有如此,才能为突破打牢基础。然后在论述人生在夯实基础之上,还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永无止境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敢于突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需要认清自我,又需要突破自我。
参考立意:
1.以脚踏实地为基,寻突破自我之路。
2.怀实干之心,秉突破精神。
3.踏实肯干,勇攀高峰。
4.量力而行牢基础,尽力而为显风采。
5.以本分奠定辉煌,用突破超越理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前模拟语文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一),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语文卷(四),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