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组,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同学甲认为爱吃肉类食物的人易形成“酸性体质”,因为肉类食物被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同学乙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给出以下理由,其中分析合理的是( )
A.多余的H+可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
B.血浆pH升高时,细胞内的H+进入内环境来调节pH
C.血浆pH降低时,H+进入细胞与其中的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与H+结合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答案】D
【分析】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由于人体血浆中有HCO3-/H2CO3、HPO42- /H2PO4-等缓冲对,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 45之间。
【详解】A、H+被吸收后进入内环境,可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H+不会通过皮肤直接排出体外,A错误;
B、血浆pH升高时,细胞内的H+不会进入内环境,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以维持血浆中pH的相对稳定,B错误;
C、血浆pH降低时,H+不会进入细胞与其中的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酸性物质会与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钠盐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随呼吸排出,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都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
B.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C.B细胞、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这也是我们虽然时刻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并不会经常感到不适的原因。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有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详解】A、由分析可知,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吞噬细胞可参与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病原体,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B正确;
C、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其中外分泌腺细胞也能分泌溶菌酶,D错误。
故选B。
3.“应急和应激”是机体受到伤害刺激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起重要调节作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糖皮质激素的化学本质是酪氨酸衍生物
B.两种激素都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
C.糖皮质激素释放水平升高,能使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增加
D.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机体应激反应
【答案】A
【分析】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别是由肾上腺髓质和皮质分泌的,前者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升血糖,后者功能是升高血糖、抗病毒、抗过敏等。
【详解】A、肾上腺素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糖皮质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A错误;
B、两种激素都可以升血糖,B正确;
C、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C正确;
D、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其分泌受到交感神经刺激,D正确。
故选A。
4.植物体能对多种环境信号的变化作出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低温刺激的部位一般在茎尖
B.影响短日照植物开花的是短时间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期,而不是短时间的光照打断暗期
C.叶片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感受光周期的重要物质
D.春化作用可帮助一些植物度过寒冷的冬季而使物种得以延续
【答案】B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植物体感受低温刺激的部位最可能是茎尖,A正确;
B、决定短日照植物开花的是连续的黑夜时间,因此影响短日照植物开花的是短时间的光照打断暗期,B错误;
C、叶片细胞中的光敏色素能接受光照,是感受光周期的重要物质,C正确;
D、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这种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效应叫做春化作用,春化作用可帮助一些植物度过寒冷的冬季而使物种得以延续,D正确。
故选B。
5.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下列有关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中合成
B.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
C.醛固酮合成后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细胞
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液的成分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1、与人体盐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是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2、钠盐的排出特点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盐的排出特点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详解】A、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中合成,A错误;
B、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动态平衡,B错误;
C、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C错误;
D、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其发挥作用后会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
6.据报道,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哀牢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失联,经过多日搜救已全部找到,遗憾的是均无生命体征。向他们致以沉痛的哀悼!下列对野外工作人员人体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心率加快
B.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产热量增加
C.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血浆渗透压降低
D.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会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促进代谢,使心率加快,A正确;
B、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
C、因长时间不吃饭,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因不喝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C错误;
D、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弥散进入组织液,随血液流到全身,进而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7.课本上的文字、图形在视网膜成像,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当眼前有物体突然出现时,会引起人不自觉地眨眼——眨眼反射;经过训练战士们可以做到长时间不眨眼。下列有关上述生理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眨眼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也能完成
B.战士们可以长时间不眨眼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C.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D.视觉的产生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①脑:大脑、脑干、小脑;②脊髓。(2)关系: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详解】A、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中的中枢参与也能完成,A正确;
BC、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参与,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B、C正确;
D、视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D。
8.据某学术期刊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无须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B.实验鼠B不患病主要是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结果
C.图示实验可以证明进行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答案】C
【分析】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排除自身记忆细胞的影响,A正确;
B、注射抗原会引起实验鼠发生特异性免疫,故实验鼠B不患病主要是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需另设一组单独加记忆T细胞对照试验来确定,C错误;
D、根据细胞免疫过程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9.人类共有5类免疫球蛋白,分别为IgG、IgM、IgA、IgD和IgE。其中IgG是血清中的主要抗体,也有少量存在于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IgM在机体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能够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进入血液;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功能尚且不是很清楚;IgE介导过敏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清检查时,若IgG增高,则机体一定被感染过;若IgM增高,则机体一定处于感染期
B.IgA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来实现的
C.IgD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可直接参与细胞免疫的信息交流
D.过敏原侵入机体后可能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但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C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街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由题干信息得"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说明l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lgM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A正确;
B、由于”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因此其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的,B正确;
C、“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因此可间接参与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C错误;
D、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侵入机体后可能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但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0.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其中光、温度和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被激活后其结构会发生改变
B.光敏色素不仅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还能感受蓝光的刺激
C.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D.树木上年轮的形成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答案】B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A正确;
B、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植物感受蓝光是由于植物含有感受蓝光的受体,B错误;
C、植物根部存在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当重力方向改变,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信号改变,从而造成重力对植物的影响,C正确;
D、年轮的形成是由于在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形成较浅的颜色带,而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小,形成了较深的颜色带,由于夏季温度高,所以树木上年轮的形成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11.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
B.低血糖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
C.治疗酸中毒时,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浆pH
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
【答案】A
【分析】1、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和0.9%NaCl溶液的渗透压都与血浆渗透压相同,被称为等渗溶液。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
3、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
【详解】A、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故静脉注射一定量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但如果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则渗透压会降低,A错误;
B、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较多,而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质,故低血糖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B正确;
C、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为pH缓冲液,可以调节血浆pH,在治疗酸中毒时,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浆pH,C正确;
D、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可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故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确。
故选A。
12.人类基因D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基因型为DD或Dd的被称为Rh阳性(Rh+),基因型为dd被称为Rh阴性(Rh-),下表为母亲和胎儿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表。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D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该抗体。RhD抗体可以透过胎盘。当Rh-的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如果此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当母亲和胎儿的RhD不相容时,一般情况下,第一胎生产不会发生临床的症状。但当母亲第二次生育时,就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母亲
胎儿
结果
基因型
Rh表型
基因型
Rh表型
Dd
Rh+
Dd
Rh+
相容
dd
Rh-
Dd
Rh+
不相容
A.第一胎生产不会发生临床症状是因为母体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过程
B.RhD蛋白在特异性免疫免疫中相当于免疫活性物质中的细胞因子
C.第二胎发生新生儿溶血的原因是相应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
D.第一胎后短时间接受RhD蛋白的抗体注射可预防第二胎新生儿溶血
【答案】D
【分析】据题意可知: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详解】A、据题意可知,第一胎生产不会发生临床症状是因为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母体内会发生特异性免疫过程,A错误;
B、当Rh-的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因此RhD蛋白在特异性免疫免疫中相当于抗原,B错误;
C、第二胎发生新生儿溶血的原因是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产生少量记忆细胞,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导致新生儿溶血,C错误;
D、该母亲在分娩第一胎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如72h之内)接受RhD蛋白的抗体注射,以消耗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她体内的RhD蛋白,这样使母体内不发生针对RhD蛋白的初次免疫,可以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D正确。
故选D。
13.科研人员将拟南芥幼苗分别置于含一定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和二者的混合培养液中培养,发现几组实验都能够抑制根的生长。为了进一步探究ACC如何抑制根的生长,科研人员又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培养液中培养,测得IAA的浓度随着AC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上述实验中,IAA的有无及IAA的浓度均为自变量
B.ACC和IAA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的探究实验,需设置4个组
C.综合分析,乙烯有可能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来抑制根的生长
D.该实验还能说明植物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1、在ACC和IAA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的探究实验中,IAA的有无是自变量,抑制根的生长效果是因变量。
2、在进一步探究ACC如何抑制根的生长实验中,科研人员又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培养液中培养,测得IAA的浓度随着的增加而增加;ACC浓度是自变量,IAA的浓度是因变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在初步实验中IAA的有无是自变量,在进一步的探究实验中ACC的浓度为自变量,A错误;
B.若进行ACC和IAA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的探究实验,需设置4个组,即空白对照组、ACC实验组、IAA实验组和ACC与IAA混合实验组,B正确;
C.据题干信息,“测得IAA的浓度随着AC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乙烯有可能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来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
D、该实验探究了ACC和IAA抑制根的生长效果,还能说明植物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睛】
14.下图是关于胚芽鞘向光性及其相关的实验示意图,M、N是琼脂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下生长素只进行横向运输
B.乙图M、N处理的一端可以是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
C.分析可知,生长素含量M<N与单侧光照作用于尖端有关
D.M侧生长较慢,N侧生长较快,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C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且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
【详解】A、甲图生长素不仅进行横向运输也进行极性运输,A错误;
B、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乙图M、N处理的一端是形态学上端,B错误;
C、生长素在光照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故N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侧,C正确;
D、M、N侧都表现为促进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15.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所起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雄性器官的发育,需要睾丸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发育出雌性器官
B.雌性器官的发育,需要卵巢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发育出雄性器官
C.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后,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可能发育成雄性
D.外生殖器的表现与性染色体的组成有关,也与激素水平有关
【答案】B
【分析】卵巢或睾丸可以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
【详解】A、根据表格信息,通过手术摘除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胚胎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幼兔生下来之后,外生殖器表现为雌性,说明雄性器官的发育,需要睾丸提供激素信号,缺失此信号,发育出雌性器官,A正确;
B、通过手术摘除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胚胎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幼兔生下来之后,外生殖器表现仍为雌性,B错误;
C、根据A项分析,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后,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可能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导致发育成雄性,C正确;
D、综上所述,外生殖器的表现与性染色体的组成有关,也与激素水平有关,D正确。
故选B。
16.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代表结构,甲、乙表示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碰到尖锐物体感到疼痛属于非条件反射
B.图中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
C.刺激①处,微型电流计可以看到两次指针偏转
D.由缩手后才产生痛觉可以判断,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A、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碰到尖锐物体感到疼痛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B所在神经有神经节,故与之相连的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B错误;
C、刺激①处,兴奋能在D所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但不能传到B处的神经元,因此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
D、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即脊髓,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即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17.动作电位及其形成过程的两种类型如图所示,甲类型根据膜电位的变化实现开启和关闭,乙类型需与某种物质(如①)结合后实现开启。a、b表示膜两侧,已知α—银环蛇毒素能与突触处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但不能引起电位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侧表示膜外侧,b侧表示膜内侧
B.若提高b侧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增大
C.①表示兴奋性递质,乙类型普遍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D.α—银环蛇毒素与①竞争受体而使兴奋不能继续传递
【答案】B
【分析】静息电位的形成是少量钾离子外流的结果,据图可知,a代表神经纤维膜外侧,b代表膜内侧。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侧表示膜外侧,b侧表示膜内侧,A正确;
B、提高b侧Na+浓度,钠离子内流减少,则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减小,B错误;
C、①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表示兴奋性递质,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乙类型普遍存在于突触后膜上,C正确;
D、α—银环蛇毒素与①竞争受体,但不能发挥递质的作用,使兴奋不能继续传递,D正确。
故选B。
18.某研究小组在小鼠尾根部及足垫皮下注射豚草花粉粗浸液,第7天采用腹腔注射加强致敏,建立花粉过敏反应模型,然后将模型小鼠分为4组,再用花粉进行刺激,诱发其发生过敏反应,分别采用0、200mg/kg、400mg/kg、600mg/kg的剂量进行青蒿素灌胃;另设1组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只用花粉进行刺激。1h后取5组血清进行豚草花粉特异性IgE(免疫球蛋白E)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IgE在血清中的含量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
B.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只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C.B组血清IgE含量高于A组,与过敏反应模型构建有关
D.青蒿素对小鼠花粉过敏反应存在免疫抑制作用
【答案】B
【分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遇到过敏原时发生,具有二次免疫更快、更强的特点,原因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该实验中花粉作为抗原,豚草花粉特异性IgE在血清中的含量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A正确;
B、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肥大细胞上,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B错误;
C、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只用花粉进行刺激,发生初次免疫反应,B组再用花粉进行刺激,发生过敏反应,所以血清IgE含量高于A组,C正确;
D、CDE组进行青蒿素灌胃,血清IgE含量高于B组,说明青蒿素对小鼠花粉过敏反应存在免疫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19.研究人员为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4-D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该实验没有对照组,且不同浓度的2.4-D促进生根的效果可能相同
C.该实验结果反映了低浓度2,4-D促进生根,高浓度2,4-D抑制生根
D.可在10-9-10-7mol/L之间设计实验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答案】B
【分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原料为色氨酸。
2、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两重性)
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类似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
【详解】A、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如α-萘乙酸、2, 4-D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
B、据图可知,该实验不同浓度2,4-D之间相互对照,因此该实验存在对照,不同浓度的2.4-D促进生根的效果可能相同,如最适2,4-D浓度两侧,存在两种不同浓度的2,4-D,但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
C、从表格中看出,当2,4-D浓度超过10-6mol/L时,生根数量低于清水对照组,说明抑制了生根;2,4-D浓度低于10-6mol/L时,生根数量高于清水对照组,说明促进了生根,因此该实验结果反映了低浓度2,4-D促进生根,高浓度2,4-D抑制生根,C正确;
D、据图可知,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8mol/L左右,因此可在10-9-10-7mol/L之间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正确。
故选B。
20.下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B.据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只来源于C
C.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D.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是图中的A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其中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甲表示抗原,乙表示淋巴因子,丙表示抗体,丁表示细胞沉淀或集团被消化成的小分子物质。
【详解】A、图中②代表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A正确;
B、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C(B细胞)和E(记忆B细胞),B错误;
C、过敏反应中,物质甲为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表面,并且在第二次过敏原刺激时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即过程⑧⑩,C正确;
D、A表示吞噬细胞,是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D正确。
故选B。
21.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血糖急剧升高时,短时间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迅速增高后又快速下降。研究发现,胰岛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支配,还与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有关,当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时,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B细胞能快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液
B.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升高
C.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进而开放,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D.电位变化导致Ca2+内流,促使囊泡的形成及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当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B细胞能快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液,进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
B、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ATP合成增加,进而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升高,从而促进了胰岛素的释放,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进而使钾离子内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促进钙离子内流,C错误;
D、图中显示,钾离子外流受阻,引发电位变化导致Ca2+内流,促使囊泡的形成,进而促进胰岛素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D正确。
故选C。
22.下表为某患者的一张血液化验单,表中仅显示了部分项目,未显示出的项目指标均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提示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钠
Na
141.0
mmol/L
136.0~146.0
氯
Cl
108.0
mmol/L
96~108.0
钙
Ca
↓
2.04
mmol/L
2.10~2.60
总蛋白
TP
↓
53.0
g/L
60~78
白蛋白
ALB
↓
23.5
g/L
34~48
球蛋白
GLB
29.5
g/L
15.0~30.0
A.血浆中钙含量偏低,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肌无力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尿量明显增多
D.血浆中球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免疫力降低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该患者血浆中钙含量偏低,表现为肌肉抽搐,A错误;
B、该患者血浆中蛋白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由Na+和Cl-决定,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但Na+和Cl-含量正常,不能得出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的结论,C错误;
D、球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体内抗体量正常,无法得出患者免疫力降低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2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情绪应激能影响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建立了空瓶刺激诱发情绪应激的动物模型,实验如下:
空瓶刺激前处理
定时用瓶喂水训练
第18天免疫处理
分组处理
选60只生理状态相同的正常成年大鼠均分为3组饲养一周(适应期)
10天
给每只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卵清蛋白的缓冲液
情绪应激组(ES)
从免疫当天开始的第3、5、8天只给空瓶刺激,不喂水诱发其情绪应激30分钟
生理应激组(PS)
?
对照组(C)
一直定时喂水
这样连续处理两周后对所有动物进行相应处理,测定相关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缓冲液中的卵清蛋白和磷酸均能引起免疫应答
B.PS组的处理为:不给空瓶刺激、定时喂水
C.ES组大鼠体内的肾上腺素含量高于C组
D.PS组大鼠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低于C组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知情绪应激能影响免疫功能,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进行情绪应激,因变量是体液免疫中抗体含量的变化。该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情绪应激组(ES)、生理应激组(PS)和对照组(C)。实验过程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A、缓冲液中的卵清蛋白作为抗原,能引起免疫应答,A错误;
B、ES组处理为:只给空瓶刺激,但不喂水,故依据实验目的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PS组的处理为:不给空瓶刺激、不喂水,B错误;
C、情绪应激使肾上腺素含量增加,故ES组大鼠体内的肾上腺素含量高于C组,C正确;
D、PS组不喂水,故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则PS组大鼠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高于C组,D错误。
故选C。
2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下图是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同时表示糖尿病病因的两种形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由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图中两条虚线表示下丘脑通过作用于垂体合成并释放的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C.图中经过下丘脑—垂体—腺体产生的激素可以促进机体氧化分解有机物,其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
D.由抗体1和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均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进而使血糖浓度上高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A、由图可知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由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图中两条虚线表示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
C、图中经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腺体产生的激素可以促进机体氧化分解有机物,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类衍生物,C正确;
D、抗体1造成的糖尿病会使胰岛B细胞获得的调节信息减弱,胰岛素含量降低;抗体2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所以抗体2不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量,抗体2造成的糖尿病会使葡萄糖转化分解减弱,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25.下列有关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既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又能促进细胞的分裂
B.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但分子结构完全不同
C.春化作用促进植物开花,这种现象与光照有关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与基因、激素和环境有关
【答案】AD
【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各种植物激素在不同发育时期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赤霉素既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又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A正确;
B、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但分子结构可能相似或完全不同,B错误;
C、春化作用促进植物开花,这种现象与温度有关,C错误;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组
26.请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Ⅰ.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依次置于25 °C、0 °C、25 °C环境中,在每一种环境中均生活15,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共测了9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次数
1(25°C)
2(25°C)
3(25°C)
4(0°C)
5(0°C)
6(0°C)
7(25°C)
8(25°C)
9(25°C)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1)小鼠由25 °C环境进入0 °C环境时,小鼠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应对寒冷环境。据表分析,指标______________(填“A”“B”或“C”)代表皮肤血流量。
(2)据实验中第3次~第5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__________(填“A”“B”或“C”)是TSH,原因是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小鼠出现寒战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__________(填“前部”或“后部”)。
Ⅱ.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请回答有关问题:
(4)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加快,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6)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与抗体②引起的糖尿病相比,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的症状较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 B 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TSH的含量变化受TRH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先上升,TSH后上升
(3)后部
(4)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5) 葡萄糖转运蛋白 蛋白质、糖原、脂肪
(6) 轻 机体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分析】1、在动物由25℃环境进入0℃环境时,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增多→产热量增多,同时由于神经调节,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在动物由0℃环境进入25℃环境时,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产生热量减少,同时由于神经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2、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详解】(1)小鼠由25℃环境到0℃环境时,皮肤毛细血管血流了会减少以减少散热,故据表分析,C表示皮肤血流量。
(2)实验中第3~5次的测量结果表明,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TSH的含量变化受TRH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先上升,TSH后上升,故对照表中测量结果数据分析B是TSH。
(3)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且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说明机体产热增加,故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后部。
(4)由题图可知,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均能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5)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葡萄糖合成转化为糖原、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6)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①、抗体②),这些抗体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它们能与某些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导致血糖调节异常。抗体①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这一途径的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但机体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而抗体②可以与胰岛素争夺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正常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这种糖尿病的病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可能正常,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因此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的症状较抗体②引起的糖尿病轻。
四、实验题
27.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是水平放置后,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_____。
(2)图1中,与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依次为_____。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请结合图2,用数学不等式表示x的范围:_____。
(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图实验结果。
图中“?”的处理方式是_____,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_____倍。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原因是_____。
【答案】(1) 调节 吲哚乙酸
(2) C、B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牵涉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市第一中学学高一上学期生物测试,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