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纤维蛋白原、麦芽糖和尿素均可在组织细胞处发现
B.若②为葡萄糖,经吸收、运输至组织细胞中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
C.图中组织细胞线粒体处的CO2浓度最高
D.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不会引起组织间隙液的变化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小肠是消化道,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甲表示营养物质进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②→③表示营养物质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
【详解】A、人体细胞不能吸收麦芽糖,所以麦芽糖不会在组织细胞处发现,A错误;
B、葡萄糖经过吸收、运输,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CO2通过自由扩散的形式运输,所以图中组织细胞线粒体处的CO2浓度最高,C正确;
D、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会引起组织间隙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指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所有细胞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机体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人体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体液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人体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皮肤细胞、肺泡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等可以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同时机体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
D、人体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没有各类细胞,缺少此机制,D正确。
故选D。
3.有些考生遇到大考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等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与副交感神经支配抑制胃肠的蠕动有关
B.副交感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且能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
C.考试期间遇到难题而引起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D.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维持适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成绩
【答案】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A错误;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正确;
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维持适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成绩,D正确。
故选A。
4.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仅用食物而引起狗分泌唾液,此过中程的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
B.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狗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C.食物和铃声一起引起狗分泌唾液,此时的铃声属于无关刺激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C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喂食引起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B正确;
C、食物和铃声一起引起狗分泌唾液,此时的铃声属于条件刺激,C错误;
D、条件反射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5.下图表示神经细胞膜上Na+、K+的两种运输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方式1中Na+离子通道的开放密切相关
B.方式2对维持神经细胞内高K+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C.因方式1中K+外流和Na+内流,都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属于自由扩散
D.方式2中K+和Na+都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并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的协助,故为主动运输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受刺激后,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兴奋的产生与方式1中Na+离子通道的开放密切相关,A正确;
B、方式2消耗能量,吸钾排钠,维持静息电位,对维持神经细胞内高K+浓度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因方式1中K+外流和Na+内流,都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所以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
D、方式2中K+和Na+都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6.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刺手指皮肤和针刺肌肉均可以引起图中电流计发生偏转
B.排尿反射与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都在脊髓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大脑皮层有关而与脊髓中枢无关
【答案】B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 、肌肉及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肌肉和神经接触的部位相当于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针刺肌肉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图中电流计所在的传出神经,电流计不发生偏转,A错误;
B、排尿反射与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都在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C、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其原因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脊髓中枢内相应的突触受到抑制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7.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能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增进神经元间的联系
D.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与运动无关
【答案】D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正确;
B、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
C、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正确;
D、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
故选D。
8.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④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①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与④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B
【分析】分析实验:1、①与③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③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④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受神经的调节,B错误;
C、①与④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是否去除神经,采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
D、①与④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
故选B。
9.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所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Ⅰ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Ⅱ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Ⅲ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A
【分析】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
【详解】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并使软骨生长作用的生长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肾上腺素或甲状腺激素的作用,A符合题意。
故选A。
10.下图所示概念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模型中②为促性腺激素,切除B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性激素分泌减少
B.若模型中字母代表内分泌腺,当血液中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可抑制过程①②
C.若模型为反射弧,则至少有两个神经元,且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若模型中B代表神经中枢,切断①处后,刺激②处,C会出现反应,这不属于反射活动
【答案】C
【分析】题图模型中A、B、C依次存在相应作用,可以看成是三个“工作系统”,相互联系。
【详解】A、若②为促性腺激素,则B为垂体,A为下丘脑,切除B后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性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
B、模型中字母代表内分泌腺,则三者之间存在分级调节,C分泌的激素含量较高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过程①②,B正确;
C、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两个神经元,例如膝跳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错误;
D、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切断①处后,刺激②处,C会出现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C。
11.生物体内细胞间可通过下图所示中的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式①中的化学物质不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B.神经元之间通过方式①进行信息传递
C.垂体通过方式②将信息传递给甲状腺
D.血糖调节存在①②两种信息传递方式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②未经体液运输,可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所以图①中化学物质能代表甲状腺激素,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发挥作用,故神经元之间通过方式②进行信息传递,B错误;
C、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将信息传递给甲状腺,即方式①, C错误;
D、血糖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完成,故存在①②两种信息传递方式,D正确。
故选D。
12.研究发现,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个结构(图中甲、乙),a-d表示物质。已知激素的作用具有逐级放大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液中 a、b、c 为微量、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
C.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
D.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能定向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垂体的甲产生的物质b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产生的物质c作用于垂体甲和下丘脑,甲属于腺垂体,产生的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d物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d是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相应的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结构甲为腺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血液中的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激素是微量、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d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随体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起作用,但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故选D。
1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部分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B.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C.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
D.免疫系统的结构基础包括免疫器官(如脾、扁桃体)、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
B、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免疫器官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B正确;
C、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结构基础包括: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D正确。
故选A。
14.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
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C.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①抗原,②抗体,③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④是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⑥浆细胞,⑦记忆细胞,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③为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抗原,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④为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
C、⑧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分泌②抗体,D错误。
故选D。
15.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鲍森•詹森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分布不均造成的
B.达尔文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且传递到尖端下部
C.拜尔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D.温特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D
【分析】1、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2、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中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详解】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A错误;
B、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是因为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了某种“影响”,并没有说明传递的是“生长素”,B错误;
C、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
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确定其化学本质,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16.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血浆 pH变化不大的原因有( )
A.HCO3-、H2CO3等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C.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与维持血浆 pH的相对稳定无关
D.血浆 pH 值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血浆中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来实现
【答案】AB
【分析】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H2CO3/NaHCO3、NaH2PO4/Na2H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A正确;
B、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B正确;
C、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浆 pH 值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血浆中缓冲对物质进行调节的,缓冲对物质通常是弱酸性和强碱弱酸盐类物质,D错误。
故选AB。
17.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膜内Na+的浓度高于膜外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使离子通道关闭,则不能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BC
【分析】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K+离子外流,细胞膜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当动作电位产生时,Na+离子内流,细胞膜形成内正外负的状态,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与相邻部位发生电荷移动,将会形成局部电流使神经冲动发生传导。
【详解】A、无论是静息还是兴奋,钾离子都是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钠离子都是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浓度,A错误;
B、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间电位均为0,B正确;
C、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当兴奋传递至左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内正外负,此时指针向一侧偏转,当兴奋传递至右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内正外负,此时指针向另一侧偏转,所以一共会有两次偏转,C正确;
D、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当兴奋传递至右电极时,右电极处电位为负值,由于②处电流被阻断,所以左电极处电位仍为正值,因此可以看到指针偏转,仍能测到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BC。
18.将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a、b、c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天后,对a、b、c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实验结果描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生理盐水组会出现c示曲线
B.前两天血液中碘的放射量急剧下降,与碘被甲状腺细胞吸收密切相关
C.b曲线表明注射物质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用甲状腺激素处理组不会出现a曲线
【答案】ABC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A、注射生理盐水,对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应该会出现c曲线,A正确;
B、前两天因碘被吸收利用,血液中碘的放射量下降,B正确;
C、b曲线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增高,说明注射了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物质,C正确;
D、若向狗体内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曲线下降,会出现a曲线,D错误。
故选ABC。
19.如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病原体浓度变化曲线,其中曲线3表示正常人,曲线1和2分别表示第二道防线缺失或第三道防线缺失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道防线缺失病人,其第三道防线不受影响
B.给曲线2的病人注射疫苗,不会诱发特异性免疫
C.在a点时,正常人体内含有针对该病原体的记忆细胞
D.曲线3的病原体浓度变化过程中,仅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
【答案】BC
【分析】据曲线图可知,正常人感染病原体后,机体可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原体,而第二道防线缺陷或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其中第二道防线缺失会导致机体内病原体清除能力下降明显,体内病原体数量急剧增加。
【详解】A、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组成,吞噬细胞等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故第二道防线缺失的病人,其第三道防线也会受影响,A错误;
B、曲线2表示第三道防线缺失患者,故给曲线2的病人注射疫苗,不能诱发特异性免疫,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可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正常人可通过免疫调节清除体内病原体,故在a点时,正常人体内含有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C正确;
D、曲线3的病原体浓度变化过程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发挥了作用,D错误。
故选BC。
20.如图为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
B.小麦籽粒成熟后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合成量都较少
C.小麦籽粒质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生长素的含量
D.小麦籽粒形成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无关
【答案】CD
【分析】题干中提出,图为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因此分析曲线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赤霉素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生长素在7月13号呈逐渐增加,在7月27号时又逐渐降低;小麦籽粒的质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详解】A、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量急剧上升,说明此阶段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A正确;
B、小麦籽粒的质量达到最高时即表示小麦籽粒成熟,对应的时间为8月10号左右,而此时赤霉素合成量很少,B正确;
C、小麦子粒质量的增加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取决于生长素的含量,C错误;
D、从图示小麦子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可以看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多种激素的综合调节,同时还受光照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D错误。
故选CD。
三、综合题
2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填字母),其中的字母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的成分与C相近,但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物质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
【答案】(1) A、B、C A
(2)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 无机盐、蛋白质 HCO3-、H2CO3
(4)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分析】据图示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淋巴液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①为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②为从外界获得的氧气等营养物质。
【详解】(1)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据图示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的成分是A、B、C;绝大多数细胞周围的液体是A组织液,故A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血浆和淋巴液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pH的调节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故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3-、H2CO3、HPO42-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2.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数字代表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排尿反射活动受神经系统中_____中枢的控制,在排尿反射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是指_____。
(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_____→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用箭头和图中数字来表示)。
(3)若图中刺激表示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则下丘脑中的_____会受到刺激,该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也促使_____分泌抗利尿激素,最终使尿量_____(填“变大”或“变小”)。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分析婴儿经常尿床的原因_____。
【答案】(1) 大脑皮层和脊髓 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⑦→②→③→④
(3) 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 变小
(4)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故婴儿经常尿床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明确两个反射弧即脊髓控制的排尿反射弧和大脑控制的对脊髓排尿反射弧中各结构。
【详解】(1)据图可知,大脑皮层和脊髓都能控制排尿反射活动,所以大脑皮层和脊髓都是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叫兴奋。
(2)意识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大脑皮层排尿中枢→传出神经→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出神经→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即图中的⑦→②→③→④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3)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最终使尿量变小,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以增加饮水,维持水平衡。
(4)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它受大脑控制。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故婴儿经常尿床。
23.关于植物向光性的发生机制,有人提出了“生长素不对称分布假说”,即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某科研小组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 A、B、C、D 四种方案,分别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然后再测定其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胚芽鞘尖端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
(2)四种收集生长素的方案中_____方案是正确的,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如果假说成立,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如果把B、D两组实验中的云母片换成琼脂片,则两组实验结果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
【答案】(1)胚芽鞘尖端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
(2) B 尖端没有隔开,可以使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琼脂块分开,可以使生长素收集后不相互扩散
(3) B中左侧琼脂块生长素含量低于右侧 光使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4) 相同 琼脂片不能隔断生长素的运输和扩散(生长素能通过琼脂片进行运输和扩散)
【分析】植物的向光性分析:
①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单侧光。
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④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
⑤作用原理: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详解】(1)以胚芽鞘尖端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
(2)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单侧光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所以实验设计中不能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即云母片不能阻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运输通路,同时要把琼脂块从蹭隔开,避免生长素在琼脂块中扩散,所以符合要求的设计为B,判断依据是尖端没有隔开,可以使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琼脂块分开,可以使生长素收集后不相互扩散
(3)如果假说成立,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B中左侧琼脂块生长素含量低于右侧。判断的依据是光使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4)如果把B、D两组实验中的云母片换成琼脂片,则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原因是琼脂片不能隔断生长素的运输和扩散。
24.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新冠疫苗的种类有灭活疫苗、mRNA疫苗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控制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中,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T细胞在人体内发育成熟的场所是_____,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在_____和_____共同作用下分裂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2)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该疫苗在人体内作为_____,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_____细胞来分泌抗体。
(3)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介导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据此,某科研团队研制出mRNA疫苗。该mRNA _____(填“是”或“不是”)新冠病毒的完整核酸。接种mRNA疫苗后,该疫苗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基本过程是_____。
(4)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含有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的免疫作用是_____。
【答案】(1) 胸腺 靶细胞 细胞因子
(2) 抗原 浆
(3) 不是 mRNA在宿主细胞核糖体帮助下翻译产生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刺激B细胞,引发体液免疫应答,使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4)与抗原特异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抑制新冠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在靶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分裂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与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2)新冠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其中由B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3)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介导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据此,某科研团队研制出mRNA疫苗。所以该mRNA不是新冠病毒的完整核酸,只包括关键蛋白的mRNA即可。编码S蛋白的mRNA进入人体后,mRNA在宿主细胞核糖体帮助下翻译产生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刺激B细胞,引发体液免疫应答,使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4)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以阻止新冠病毒对人体细胞的粘附和进一步增殖,并可能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25.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现有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 TRH 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 30min 和注射后30min的TSH浓度来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测定结果如下表。
组别
TSH浓度( Mu/ 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9
30
甲
2
29
乙
1
2
(1)据上述结果可以推测甲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据上述结果可以推测乙发生病变的部位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给小白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
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1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观点2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请补充下面的实验,来探究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①选取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它们的_____。
②甲组小鼠摘除垂体,适量注射_____,测定TRH分泌量。
乙组小鼠摘除甲状腺,适量注射_____,测定分TRH泌量。
③结果分析
如果_____,表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如果_____,则表明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
如果_____,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1) 下丘脑 TRH是下丘脑分泌的,当注射适量的TRH后,垂体分泌的TSH水平恢复至接近正常,表明垂体是正常的。
(2) 垂体 因为适量注射TRH后,垂体分泌的TSH水平并未明显恢复。
(3) 基础(初始)TRH分泌量 适量甲状腺素 等量(适量)TSH 仅是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 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 甲乙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
【分析】由表格结果可以推测,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基本不变,说明乙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分析第二部分:将健康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量两组TRH浓度的初始值。实验组切除甲状腺后注射TSH,测量TRH浓度;对照组不切除甲状腺,注射TSH,测量TRH浓度。若观点1成立,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实验组切除甲状腺对负反馈调节无影响。则TRH浓度显著小于其初始值;若观点2成立, 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实验组切除甲状腺后没有负反馈调节,TRH浓度与初始值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存在负反馈调节,TRH浓度显著小于其初始值。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因为当注射适量的TRH后,垂体分泌的TSH水平恢复至接近正常,表明垂体是正常的。
(2)乙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因为注射适量的TRH后,垂体分泌的TSH水平并未明显恢复。
(3)为了验证假说,设计实验如下:
观点1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观点2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可以通过切除甲状腺和垂体的方法来判断是否还存在负反馈调节。
①实验设计如下:将健康小白鼠分为两组(甲组)和(乙组),测量两组TRH 浓度的初始值。
②甲组小鼠摘除垂体,适量注射适量甲状腺素,测定TRH分泌量。乙组小鼠摘除甲状腺,适量注射等量(适量)TSH,测定分TRH泌量。
③结果分析如果仅是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表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如果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则表明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如果甲乙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B)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B)word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