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拉马克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先驱。下列表述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器官的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C.生物的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
D.生物因用进废退获得的新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答案】C
【分析】1、拉马克进化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但由于物种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的寿命却很短促,人们才难以认识到物种的变化过程。(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如果将生物按照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自然顺序排列起来,就能得到一个从最低等到最高等的连续系列。他还提出了动物起源表(系统树)。(3)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物种的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动物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的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愈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指由环境或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拉马克认为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A正确;
B、根据用进废退的理论,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于不用,B正确。
C、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C错误;
D、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C。
2.趋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同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趋同进化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如海豚和鱼类、蝙蝠和鸟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趋同进化是在相同自然环境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B.趋同进化是以物种为基本单位进行生物进化的
C.海豚和鱼类、蝙蝠和鸟类形态相似,亲缘关系很近
D.长期趋同进化的两个物种可突破生殖隔离。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A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趋异进化是指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说明在他们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且存在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差距增大,最终可能形成新的物种。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
【详解】A、趋同进化是不同物种在相同自然环境下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产生的表现型相似现象,A正确;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B错误;
C、海豚与蝙蝠是哺乳动物,海豚和鱼类、蝙蝠和鸟类形态相似,但亲缘关系较远,C错误;
D、长期趋同进化的两个物种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A。
3.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对抗常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使用抗生素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
C.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使用该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长期的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使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差异越来越大,当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新物种,不是只要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不含染色体,抗生素对细菌突变后产生的新性状进行选择,并不影响突变,B错误;
C、抗生素的使用使抗生素成为细菌生存的环境,会对细菌种群进行选择,造成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D使用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具有耐抗生素的菌体被选择出来,不会使其灭绝,D错误。
故选C。
4.猎豹与斑马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发展出各自的特点:猎豹奔跑速度快但耐力不佳,斑马虽然奔跑速度不及猎豹,但动作敏捷且耐力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猎豹的存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 B.猎豹与斑马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保持不变
C.猎豹与斑马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 D.猎豹等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B
【分析】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猎豹的存在对斑马起到了选择作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A正确;
B、在进化过程中,猎豹与斑马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变化,B错误;
C、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最终发展出各自的特点,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故选B。
5.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
B.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
C.细胞直接与血浆、组织液、淋巴进行物质交换
D.人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
【答案】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错误;
B、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Na+和Cl-, B错误;
C、人体内的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C正确;
D、蛋白质分布在细胞质中,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C。
6.在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分别装有自来水和缓冲液的2支试管均是作为对照
B.各组所加的酸或碱溶液的量要不等,是为了控制好无关变量
C.加入0.1mol/L的盐酸后,肝匀浆中的pH变化可能大于磷酸缓冲液
D.黄瓜匀浆和自来水中加入0.1mol/L的NaOH后,自来水中pH明显升高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自来水和缓冲液试管都是对照作用,肝匀浆组是实验组,A正确;
B、各组所加的酸或者碱溶液的量要相等,才是为了控制好无关变量,B错误;
C、磷酸缓冲液中含有缓冲对,能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肝匀浆中的pH变化是有可能大于磷酸缓冲液的,C正确;
D、 自来水中加入NaOH后,pH会上升,D正确。
故选B。
7.关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细胞的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C.动物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细胞的生命活动既改变着内环境稳态,也维持着内环境稳态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B、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维持正常的条件之一,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但只有内环境稳态是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的,A正确,B错误;
C、内环境稳态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D、细胞的生命活动既改变着内环境稳态(如代谢废物排到内环境中),也维持着内环境稳态(如产生的HCO3-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D正确。
故选B。
8.下图所示为人体内部某组织处的结构,箭头A、B表示液体流动的方向。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的关系可表示为:
B.⑤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③和④
C.若此为饥饿时的肝脏,则A处的葡萄糖少于B处
D.若此为运动时骨骼肌,则A处O2浓度低于B处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细胞内液,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血浆,⑤表示血细胞(红细胞),血流方向是从A传到B。
【详解】A、据图可知,①表示淋巴液,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血浆,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过多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形成血浆,因此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A错误;
B、⑤是血细胞(红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④血浆,B错误;
C、如果器官为肝脏,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提供机体所需葡萄糖补充能量,肝糖原转换成血糖,进入血浆,因此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C正确;
D、如果器官为骨骼肌,肌肉细胞呼吸要消耗O2,因此O2浓度A处高于B处,D错误。
故选C。
9.科学家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并在接下来的150分钟内每隔30分钟检查该动物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结果如下表。对表中内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食用糖后的时间/min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mg•mL-1
0
0.75
30
1.25
60
1.10
90
0.90
120
0.75
150
0.75
A.该动物食用糖液后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说明其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B.该动物食用糖液后血糖浓度下降是因为通过尿液排出了大量的糖分
C.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动物的血糖浓度正常值约为1mg·ml-1左右
D.该动物的胰岛素分泌量在30-60min内比120-150min内更多
【答案】D
【分析】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详解】A、该动物食用糖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明显升高,其后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A错误;
B、该动物食用糖液后血糖浓度下降是因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B错误;
C、未食用糖时血糖为0.75mg·ml-1,食用糖2.5小时后血糖为0.75mg·ml-1,所以该动物的血糖浓度正常值约为0.75mg·ml-1左右,C错误;
D、在30-60min内血糖逐渐降低,在120-150min内血糖浓度基本不变,而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所以该动物的胰岛素分泌量在30-60min内比120-150min内更多,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反射及其结构基础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必须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B.反射都是在后天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3个神经元参与组成
D.反射过程中必然伴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
【答案】D
【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它必须保持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A、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在大脑皮层下参与,A错误;
B、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在后天生命活动中形成的,B错误;
C、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如膝跳反射,C错误;
D、反射过程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反射过程中,突触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D正确。
故选D。
11.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给予A处一较强刺激时,该处细胞内的K+大量外流
B.刺激A处引起电表B的指针偏转时,细胞有能量消耗
C.④中的物质都要经③合成、②加工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D.④中的物质与⑤结合不一定会引起⑤所在的膜电位逆转
【答案】D
【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Na+内流,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K+外流,均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突触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刺激后该处应为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
B、刺激A引起B指针偏转是形成了动作电位,不消耗能量,B错误;
C、④是突触小泡,里面是神经递质,③是内质网,氨基酸类的神经递质不需②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
D、如果④里面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不会引起⑤所在膜电位的逆转,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人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颅腔中的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
B.控制人体活动的神经中枢要么在脑中,要么在脊髓中
C.控制人体呼吸的呼吸中枢位于下丘脑
D.人在醉酒后走路摇摇晃晃,是因为小脑的功能受到抑制
【答案】C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A正确;
B、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其中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因此控制人体活动的神经中枢要么在脑中,要么在脊髓中,B正确;
C、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控制人体呼吸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
D、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在醉酒后走路摇摇晃晃,是因为小脑的功能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C。
13.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机体反射活动的控制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是在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某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却无法辨认文字,可能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
D.与人类所有的记忆活动有关的功能区都分布在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中
【答案】B
【分析】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几乎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功能,A错误;
B、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是在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B正确;
C、某一病人,可以讲话、书写、可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S区、W区、H区正常,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即出现失读症说明V区受损,C错误;
D、与人类所有记忆活动有关功能区不是都分布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14.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流动情况,①②表示物质,并且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表示胰液
B.若该器官为垂体,①可能是性激素,②可表示促性腺激素
C.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能是胰岛素,②可表示释放的葡萄糖
D.若该器官为肾脏,①可表示重吸收的水,②可表示抗利尿激素
【答案】B
【分析】1、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器官,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性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合成分泌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但②不可能是胰液,胰液是通过导管释放到十二指肠,不到血液中,A错误;
B、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器官,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①可能是性激素,②可表示促性腺激素,B正确;
C、若为肝脏,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释放到血液中,补充血糖,C错误;
D、若该器官为肾脏,②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因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15.瘦素、脂联素都是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中瘦素可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减少肝脏等器官中葡萄糖的输出,脂联素通过降低相关酶的活性来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脂联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和胰岛素起协同作用
B.脂联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若人体发生瘦素分泌障碍,则血糖含量会升高
D.瘦素和脂联素分泌后只运输到特定的器官或细胞
【答案】D
【分析】激素调节指的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类,而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脂联素通过降低相关酶的活性来减少肝糖原的分解,说明能够降低血糖,则脂联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和胰岛素起协同作用,A正确;
B、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所以脂联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正确;
C、瘦素可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减少肝脏等器官中葡萄糖的输出,说明瘦素可降低血糖,若人体发生瘦素分泌障碍,则血糖含量会升高,C正确;
D、瘦素和脂联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特定的器官或细胞,D错误。
故选D。
16.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内分泌腺,数字表示具体过程,判断正确的是( )
A.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甲状腺激素升高,此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B.丙的TSH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C.若饮食中长期缺碘,则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D.甲状腺激素与TRH在调节TSH分泌时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D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2、从图可知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是促甲状腺激素,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
【详解】A、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甲状腺激素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
B、丙的 TSH 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但是丙甲状腺细胞不能接受TSH的信号,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B错误;
C、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导致③④抑制作用降低,结果①②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抑制TSH的分泌,TRH促进TSH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激素与TRH在调节TSH分泌时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
故选D。
17.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信息分子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中都起作用
B.生物体内所有的信息分子都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C.神经递质只能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
D.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信息分子
【答案】A
【分析】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信息分子,信息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CO2等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类也可以是非蛋白质类;可以是大分子也可以是小分子,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起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或者被移走。
【详解】A、某些信息分子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都起作用,比如激素,A正确;
B、信息分子可以是蛋白质类也可以是非蛋白质类,非蛋白质类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神经递质不只能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它还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之外,C错误;
D、溶菌酶不属于信息分子,D错误。
故选A。
18.山地越野过程中出现极端恶劣环境时容易导致“失温症”,失温时人体核心区(大脑、心肺等)温度明显降低,引发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失温症是因为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所致
B.机体轻度失温时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C.失温症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D.机体轻度失温时肌肉产热增加只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答案】D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的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详解】A、人体体温恒定的机制是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如果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会导致人体核心区温度明显降低,A正确;
B、人体在轻度失温情况下,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C、失温症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机体轻度失温时,肌肉产热增加还有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发挥作用,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9.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膀胱充盈时,脊髓排尿中枢会产生尿意
B.寒冷刺激使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
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D.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产生尿意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不是脊髓,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
C、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
D、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没有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C。
2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脾、皮肤都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B.胸腺既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也是主要的内分泌腺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等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
【分析】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皮肤不是人体的免疫器官,A错误;
B、胸腺可产生胸腺激素,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发育,胸腺是免疫细胞成熟的场所,B正确;
C、红细胞不是免疫细胞,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21.有关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衰老细胞和病原体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过弱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
C.艾滋病人死于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导致的
D.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依赖特异性免疫来实现的
【答案】C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清除功能。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A、体内衰老细胞和病原体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A错误;
B、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B错误;
C、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导致艾滋病人免疫功能缺陷,使得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死于恶性肿瘤,C正确;
D、人体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人体免疫系统参与的免疫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依赖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来实现的,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都来自体外
B.能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也是一种抗原
C.抗体可以进入宿主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D.利用人工标记的某种抗体可以发现体内组织中的各种抗原
【答案】B
【分析】1、有关抗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产生部位:浆细胞;产生场所:核糖体;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
2、广义上的抗原是指“非己”成分,不仅指来自外界的病原体,还包括体内产生的衰老、死亡的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异体组织、器官等。
【详解】A、机体自身的癌细胞、衰老损伤的细胞也会成为抗原,A错误;
B、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所以过敏原也是一种抗原,B正确;
C、抗体只能消灭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抗原,不能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C错误;
D、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人工标记的某种抗体可以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某一种抗原,D错误。
故选B。
23.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B.给破伤风杆菌感染者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部来自B细胞
D.痉挛毒素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B
【分析】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体液免疫会产生专门针对这一抗原的物质——抗体。
【详解】A、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都属于抗原,A错误;
B、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B正确;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部分由记忆细胞增殖产生,部分由B细胞产生,C错误;
D、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系统分不清自己和非己,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因此痉挛毒素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疾病不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B。
24.下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甲证明了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
B.若将实验乙改在黑暗中进行,得到的实验结论与图示实验乙不同
C.实验丙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有关
D.实验丁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一种能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答案】C
【分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详解】A、实验甲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接受单侧光照射,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射的弯向光源生长,尖端没有接受单侧光照射直立生长,该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A错误;
B、实验乙的变量是遮挡物的区别,实验证明明胶片可以将“某种影响”向下传递,而云母片不能,若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结论不变,B错误;
C、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然后再放回原切面的一侧,在没有单侧光影响时,胚芽鞘向未放尖端的一侧弯曲生长,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C正确;
D、实验丁缺少空白对照,应设置一组不放置琼脂块的幼苗作为对照,因此不能得出该结论,D错误。
故选C。
25.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大量生长素
B.生长素只分布在胚芽鞘、芽、分生组织等植物生长旺盛的部分
C.呼吸抑制剂可以抑制生长素在植物体幼嫩部位的运输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是因为受重力影响
【答案】C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生长素,但生长素的含量很少,不会大量合成,A错误;
B、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的主要场所是植物体的未成熟组织,B错误;
C、生长素在植物体幼嫩部位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所以呼吸抑制剂可以抑制生长素在植物体幼嫩部位的运输,C正确;
D、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重力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D错误。
故选C。
26.下列关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顶端优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幼嫩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老细胞对生长素较迟钝
C.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内分泌腺合成并通过体液运送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D.适宜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会抑制茎的生长
【答案】B
【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3、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详解】A、茎的背地性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衰老细胞,B正确;
C、动物和人才有内分泌腺,植物没有,C错误;
D、由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因此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27.如图所示,a、b、c表示对胚芽鞘所做的不同处理,d为一侧开孔的不透光纸盒内放置一胚芽鞘,另一侧用单侧光照射。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单侧光的照射下,b、c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均发生了横向运输
B.直立生长是因为玻璃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
D.若将中纸盒和胚芽鞘一起置于一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则胚芽鞘向小孔弯曲生长
【答案】D
【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往背光侧,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余向光侧,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长得快,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A、在单侧光的照射下,b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均发生了横向运输,而c胚芽鞘的尖端被切除,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不会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
B、a 胚芽鞘尖端中央放置了玻璃片,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是因为玻璃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错误;
C、b 弯曲生长是因为其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c胚芽鞘的尖端被切除,左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使得c胚芽鞘尖端下部向光侧(左侧)生长素含量多余背光侧(右侧),c背光弯曲生长,C错误;
D、若将 d 中纸盒和胚芽鞘一起置于一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则胚芽鞘向小孔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D。
28.农业生产中常运用一些生物学原理,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的无子果实,这种性状可以遗传
B.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C.在番茄开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NAA可防止落花落果
D.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生长
【答案】A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A、用生长素处理得到无子果实,这是利用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不能遗传,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B正确;
C、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开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NAA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
D、由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麦田中双子叶杂草的生长,D正确。
故选A。
29.研究小组为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先完成了一项预实验,将龙牙楤插条浸入蒸馏水中浸泡小时后,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不能体现2,4-D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B.对照组生根数较少是因为该组浸泡液中2,4-D溶液低
C.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应将插条的形态学上端没入2,4-D溶液中
D.正式实验时不需要用蒸馏水处理的插条来作为空白对照组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4-D具有与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详解】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12、15ppm的2,4-D对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20ppm的2,4-D对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故说明2,4-D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
B、对照组没有用2,4-D溶液浸泡,生根数较少可能是因为能源生长素较低,B错误;
C、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应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没入2,4-D溶液中才能生根,C错误;
D、该实验的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插条作为对照组,正式实验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正确。
故选D。
30.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下图为有关的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m~g之间,侧芽的浓度一定小于m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插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C.生长素浓度为c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D.若胚芽鞘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背光侧浓度大于2m
【答案】C
【分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出现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单侧光照射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出现向光弯曲生长,均起到促进作用。
【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所以侧芽的浓度大于c,A错误;
B、根据图示,当生长素浓度为m 或2m时,促进效果相同,B错误;
C、根据图示,生长素浓度为c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C正确;
D、若胚芽鞘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向光侧浓度需要小于m,背光侧浓度小于2m,D错误。
故选C。
31.某海岛上蜥蜴的脚趾有联趾(趾间有蹼,由W基因控制)和分趾(由w基因控制)两种类型。研究人员于2016年初统计发现,蜥蜴种群中WW个体占10%,Ww占20%,ww占70%。因海岛上食物逐渐短缺,使联趾蜥蜴个体每年增加10%,分趾蜥蜴每年减少10%,则2017年初W基因频率为( )
A.17.2% B.11.5% C.22.9% D.20%
【答案】C
【分析】由题意知,2016年时,海岛上蜥蜴种群中WW个体占10%,Ww占20%,ww占70%。由于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基因型为WW、Ww的个体数每年增加10%,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每年减少10%,因此分趾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逐渐被淘汰,分趾基因频率逐渐降低,连趾基因频率逐渐升高。
【详解】假设第一年蜥蜴数量为100只,则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1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70只,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基因型为WW、Ww的个体数每年增加10%,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减少10%,即第二年时,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10+10×10%=11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0+20×10%=22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量为70-70×10%=63只,所以W= (11×2+22)/2(11+22+63)=22.9%,C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是根据食物缺乏环境下,各类基因型个体的数量变化,计算出各基因在第二年所占比例。
32.下图为与缩手反射有关的神经结构组成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图中各神经元之间传递
B.细胞C的轴突末梢与细胞M的胞体或树突膜相接触
C.图示所有细胞受相应刺激时均可以释放神经递质
D.图示所有细胞在受到相应刺激时均可以产生兴奋
【答案】D
【分析】据图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甲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乙是低级神经中枢脊髓),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M表示上行神经纤维束,N表示下行神经纤维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A错误;
B、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据图可知,细胞M的轴突末梢与细胞C的树突膜相接触,形成突触,B错误;
C、据图可知,甲表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乙表示低级中枢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因此当N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时,C神经元不能释放神经递质,C错误;
D、图示所有细胞都是神经细胞,在受到相应刺激时均可以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D。
33.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该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免疫缺陷病,细胞甲为浆细胞
B.抗体和激素丙能发挥相同的生理功能
C.细胞甲分泌的抗体越多,激素乙的分泌量就越多
D.食物中长期缺碘引起的症状和该病不完全相同
【答案】A
【分析】分析图示:细胞甲能分泌抗体,则细胞甲是浆细胞;激素乙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的,则激素乙是甲状腺激素;激素丙是由垂体分泌的,且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则激素丙是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题图显示抗体对自身的组织或细胞进行攻击,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分泌了抗体,因此细胞甲为浆细胞,A错误;
B、抗体和激素丙具有相同的受体,都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能发挥相同的生理功能 ,B正确;
C、患者体内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与甲状腺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激素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更多,而且甲状腺激素不会对细胞甲反馈抑制作用,C正确;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重要的元素,食物中长期缺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但不会引起功能亢进,因此该病与长期缺碘引起的症状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A。
34.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VII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 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图中Ⅰ、Ⅱ、Ⅲ、Ⅳ、Ⅴ、Ⅵ 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细胞Ⅵ能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侵入人体细胞内的病毒只需通过Ⅲ的作用就能将其彻底消灭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Ⅰ为抗原呈递细胞、Ⅱ为辅助性T细胞、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V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Ⅷ为浆细胞。d、e为细胞因子和g为抗体。
【详解】A、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为细胞因子和抗体,分别是辅助性T细胞和浆细胞分泌的,A正确;
B、Ⅱ为辅助性T细胞、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V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图中Ⅱ、Ⅲ、Ⅳ、Ⅴ、Ⅵ 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Ⅰ为抗原呈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
C、Ⅵ为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细胞Ⅵ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错误;
D、侵入人体细胞内的病毒需通过抗原呈递细胞、Ⅲ细胞毒性T细胞和g抗体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将其彻底消灭,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35.某同学将豌豆幼苗横放数小时后,将一段弯曲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大小如图,并检测到Ⅰ侧生长素的浓度低于Ⅱ侧(图中•表示生长素分子)。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果说明生长素能在该处发生横向运输
B.图示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图示Ⅰ、Ⅱ侧生长素的分布差异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D.图中Ⅰ侧为背地侧,Ⅱ侧为近地侧
【答案】AD
【分析】图中Ⅱ侧细胞较长,Ⅰ侧细胞较短,Ⅰ侧生长素少,细胞生长慢,Ⅱ侧生长素多,细胞生长快,说明Ⅱ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强于Ⅰ侧,为茎近地侧。
【详解】A、图示结果能说明生长素能在该处发生了在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A正确;
B、、Ⅰ侧和Ⅱ侧生长素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B错误;
C、由题干信息“某同学将豌豆幼苗横放数小时后,将一段弯曲部位制成临时装片”,说明Ⅰ、Ⅱ侧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是由重力造成的,C错误;
D、由于重力作用,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近地侧低,生长更慢,因此茎背地生长,故Ⅰ侧为背地侧,Ⅱ侧为近地侧,D正确。
故选AD。
三、综合题
36.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共同进化指的是_____。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
(3)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4)该地区生活着捕食鸣禽的猛禽,作为捕食者,猛禽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_____”。
【答案】(1)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遗传(基因)
(2)②、③
(3) 生殖隔离 A、E
(4)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被称为共同进化;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的原因是个体间基因不同,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2)由演化图示分析可知,四个物种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种形成不同物种的时间最晚,其亲缘关系最近。
(3)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七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变异就没有进化,X能形成⑥⑦两个物种,因此一定发生了可遗传变异,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B错误;
C、⑥⑦生存依赖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基因库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物种,C错误;
D、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不是基因,D错误;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是自然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E正确。
故选AE。
(4)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37.炎症因子是指当人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细胞产生的、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其种类较多。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使痛觉的产生,其作用机理如下图一所示的突触小体内的变化;图二表示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的机理,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痛觉的产生部位是_____。由图一可知,炎症因子ILS能促使痛觉产生,是因为炎症因子ILS能_____,从而促进了Ca2+的大量内流。Ca2+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的变化是_____。
(2)图二中神经元C能释放内啡肽,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内啡肽抑制疼痛的的机理是:_____。
(3)吸食吗啡后可使人痛感减少而产生愉悦感,久之而依赖成瘾。由图二可推知,吸食吗啡将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自身分泌内啡肽,从而逐渐形成在吗啡和内啡肽共同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将_____(填“不变”“增多”或“减少”)。
【答案】(1) 大脑皮层 促进Ca2+通道蛋白的合成并向细胞膜上转移 由负变正
(2)内啡肽与神经元A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抑制神经元A释放P物质
(3) 抑制 增多
【分析】分析图示作用机制流程图可知,炎症因子ILs通过两个途径是促进通道蛋白合成(翻译);促进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详解】(1)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由题图分析可知,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并向细胞膜上转移。静息状态是外正内负,Ca2+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
(2)图二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阻止痛觉产生。
(3)由于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故长期使用吗啡会抑制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一旦停止使用吗啡则物质P的释放量会增多,出现更强烈的痛觉。
38.下图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和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正常机体中对胰岛素分泌起调节作用的物质有_____(填物质名称),物质D通过_____,从而调节血糖浓度。
(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如果下丘脑中调节血糖的区域受损,机体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全部丧失的原因是_____。
(3)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请从自身免疫病的角度解释抗体导致患糖尿病的机理可能是:_____。
(4)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注射胰岛素后至少需要10min起效,说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较,具有_____的特点。
【答案】(1) 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 感受器甲→4→下丘脑→5→丙 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调节
(3)抗体2攻击了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组织细胞无法接受胰岛素信号,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储存、利用受阻,导致血糖过高
(4)反应速度较缓慢
【分析】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丁)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2、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正常机体中,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等物质对胰岛素分泌都具有调节作用。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丁)分泌D(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甲→传入神经4→下丘脑→传出神经5→胰岛B细胞丙。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AB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
(3)抗体2攻击了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组织细胞无法接受胰岛素信号,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储存、利用受阻,导致血糖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4)注射胰岛素后至少需要10min起效,说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较,具有反应速度较缓慢的特点。
3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下图为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化合物,④⑤⑥⑦⑧⑨代表某种细胞,其中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
(2)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该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器官)。
(3)VZV初次入侵机体时,细胞⑤的增殖分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_____和_____,形成的浆细胞分泌的②与抗原结合形成_____,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4)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是机体免疫系统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5)研究发现接种水痘疫苗后,如再次接触到(VZV),症状普遍比未接种疫苗的患者轻,请从免疫调节的角度阐述原因:_____。
【答案】(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或黏膜受损会导致病毒直接突破第一道防线)
(2) T淋巴细胞 胸腺
(3) 淋巴因子 抗原 沉淀
(4)防卫
(5)再次接触VZV,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能在短时间使大多数病毒被灭活,所以症状较轻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2、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卫、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功能。
【详解】(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或黏膜受损会导致病毒直接突破第一道防线),所以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
(2)细胞④的名称是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3)⑤B细胞的激活需要淋巴因子和T淋巴细胞为其提呈传递病毒抗原。浆细胞无识别抗原功能,产生的②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4)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的功能表现为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
(5)由于二次免疫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所以再次接触VZV,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能在短时间使大多数病毒被灭活,所以症状较轻。
四、实验题
40.某兴趣小组探究2,4-D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2,4-D溶液浓度(mg/L)
0
a
b
c
d
e
根的平均长度(cm)
3.5
3.9
4.7
4.5
3.9
3.2
(1)生长素类似物有多种,除2,4-D外,还有_____。(填两种)
(2)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月季插条时可采用浸泡法,该方法要求在遮阴和_____的地方进行处理,目的是_____。
(3)根据表中所示的结果,a、c、e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
(4)若该预实验中各组2,4-D溶液浓度关系为ac、但a和c之间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据表,根的平均长度最大的是b浓度,溶液浓度关系为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