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念奴娇·过洞庭教学ppt课件
展开高一必修下—统编版—语文—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张孝祥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3.鉴赏词章,理解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难点】
鉴赏词章,理解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在孟浩然的眼里,洞庭湖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刘 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范 仲淹的眼里,洞庭湖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 步前进到了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张孝祥 (1132 年-1170 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是南宋著名 的爱国诗人。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与张元干一起号
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
2.了解背景
张孝祥是主战派,主张收复中原,反对议和。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 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诽谤而被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抒怀,写下这首词。
三、读词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四、品词章,鉴赏上阙 1.上阙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词来概括。
悠然
2.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三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
“更无一点风色”点明风平浪静的环境氛围。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 什么作用?
作者把湖水比喻成玉镜和玉田,写出了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 的湖面,小小的一叶扁舟,作者通过夸张和对比,写出了湖面的广阔 无垠。一大一小的对比,既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诗 人的豪迈气概。
4.鉴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白色。皎白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 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 了天空澄澈的特征。
“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承接上句,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
另一层也是承接上句,写三万顷湖面扁舟上的作者,有如秋月秋水一 般内心澄澈,没有一丝污浊。 5.作者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难与君说”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景色美,体验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 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所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受政 敌诽谤而被罢官,内心深处孤独,无处诉说,无人可说。
五、品词章,鉴赏下阙
1.鉴赏“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孤独的月光正是作者的一种自喻。作者在岭外任上一年的政治生 涯中,他自信光明磊落,如月光自照,却仍受到了他人诬陷,内心孤 独。“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诗人胸 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2.鉴赏“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萧骚”这里指头发稀疏。“襟袖”这里指衣服单薄。
短发萧骚襟袖冷,承接上句,作者遭到诬陷,感受官场人情冷暖,不 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稳泛沧浪空阔,作者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
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 3.鉴赏“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挹,舀也,《景德传灯录》中有“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的句子, 此处用典,表明作者的心胸开阔。
细斟北斗,出自《诗经 ·小雅 ·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 这本是指我有北斗,不能装酒。这首词则反其意而用之。诗人化身为 万物之主,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 陪我纵情豪饮,这体现出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4.鉴赏“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啸”也可作“笑”。作者沉醉于洞庭风光,所以,这里有寄情 湖光的微笑;作者与洞庭一样“表里俱澄澈”,所以,这里有“肝肺 皆冰雪”的傲笑;作者“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所以,这里有对谗 言之徒的嘲笑。P“扣舷”与“独啸”,一个动作和一个声音配合,把 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传神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豪迈的形象。第二 句用典。苏轼在《念奴娇 · 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 不知何夕!”诗人借用此语典,呼应前面的“近中秋”,表示对中秋之 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六、析词章,鉴赏手法
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发现了什么?
景物特点是静,作者品性是平静;景物特点是广阔,作者品性是 心胸宽阔;景物特点是澄澈,作者品性是肝肺冰雪。如果说,景物特 点是外在的,那么作者品性就是内在的,这就是词中提到的“表里俱
澄澈”。如果说景物特点是自然的境界,我们用天来表述,那么作者 品性就是人心的境界,我们用人来表述,不难看出,这就是天人合一 的体现。这也是本首词作中最突出的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七、析词章,总结全词
1.本词上阙着重写景,突出写洞庭湖的澄澈。 下阙着重抒情,重点 写作者内心的澄澈。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塑造 了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诗人形象。这也正是 作者追求的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八、析词章,比较阅读
《念奴娇•过洞庭》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洞庭湖的山水 美景,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分析。
不一样。《登岳阳楼》作者由“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景, 联想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之悲,进而抒发了“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之忧,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
《念奴娇•过洞庭》作者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再通过“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句彰显了磊落的襟怀,以及 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九、听诵读,感悟境界
最后,让我们跟随朗诵视频,再次感受这一首物我相融,天人合 一的宋词吧。
【答疑解惑】
1.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 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解释】
比喻 夸张
上片“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中,把湖水比作“玉鉴琼田”,运 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湖水的平静、澄澈。“三万顷”,运用夸张的手法, 形容湖面广阔。因此,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营造了月下洞庭湖 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解释】
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 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 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诗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②“肝肺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 洁品质的坚守。
③“短发萧骚襟袖冷”,抒发了诗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 寞、苍凉。
④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作者与自然融 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
3.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几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 简要赏析。
【解释】
①注意炼字,“尽”“万”这些副词的使用,要吸尽江水,要让万 物作陪,产生了一种以我为主的豪迈之情。
②意象宏大,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凸显豪放之气。
③想象奇特,使诗歌气魄宏大。诗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
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 然境界。
④采用夸张手法,写出自己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以北斗大勺作酒
器,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情。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请结合《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 何不同?
【解释】
《岳阳楼记》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 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 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念奴娇•过洞庭》描写月下洞庭湖的静态之景。“素月分辉,明河 共影”写出了洞庭湖的风平浪静,“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 的坦荡景象。 5.《念奴娇•过洞庭》和《赤壁赋》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 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相同点: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
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美景有“凌 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之后,但《念奴娇•过洞庭》用“表里俱澄 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 对小人的不屑;而《赤壁赋》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 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念奴娇·过洞庭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念奴娇·过洞庭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活动过程,作者概况,创作背景,诵读诗歌疏通诗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念奴娇·过洞庭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念奴娇·过洞庭评课ppt课件,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一 认识多媒介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一 认识多媒介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课时74_第四单元_认识多媒介二-课件pptx、课时73_第四单元_认识多媒介1-课件pptx、课时74_第四单元_认识多媒介二-教案docx、课时73_第四单元_认识多媒介1-教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