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8194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8194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8194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4.1《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中对比、衬托、排比、博喻、调动读者感官等修辞方法。
2、能力目标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2)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
体会散文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中对比、衬托、排比、博喻、调动读者感官等修辞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行为 | 教学内容 | 教学说明 |
一、引入、作家作品 (10分钟) | 我们在总结《荷塘月色》这一课的时候,引用了一位作家的话“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请问,这位作家是谁?(郁达夫) 1、作家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郁达夫日本留学归来,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大多带有感伤色彩。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
二、生词 (15分钟) | 选词填空 驯鸽、混混沌沌、潭柘寺、颓废、落寞、秋士、廿、椽、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1、茫茫的东海和迷蒙的夜空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混混沌沌。(模糊隐约的样子) 2、东宇西房数十椽。(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 3、旧户闲花草, 驯鸽傍檐隙。 4、骨肉团聚,不至落寞。(冷落、寂寞) 5、 “仍然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形容人幼稚糊涂) 6、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7、古老的城墙早已颓废剥落。(坍塌荒废) 8、与“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以小明大) 9、失去了理想,他从此便一天天颓废下去。(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10、古人有春女秋士的说法,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女孩子往往会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秋天的时候,男孩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11、廿的意思是二十;卅的意思是三十。 | 发学案,分组讨论 |
三、整体感知 (15分钟) | 1、文章结构 ①(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②(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③(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2、解题:“故都”指哪儿?(北平) 结合诗句“落日故人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体会标题的含义。这个标题表明文章中所描写的秋色是故都北京特有的景色。“故都”一词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北京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3、 故都的秋色,在作者眼中有什么样的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4、文中哪些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爱?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5、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主要集中在3到11自然段 第3段主要写了小院,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概括出来就是五幅画面: (3)秋晨院景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8)秋雨话凉 (9)秋果胜景 |
在黑板上记下学生的答案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教学行为 | 教学说明 |
第3段 秋晨院景 (10分钟) | 1、作者在这一段写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1)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秋草(黄色) (2)冷色 2、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 什么样的感受?这些冷色反映了故都的秋哪方面的特点? (1)冷清。 (2)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3、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静、悲凉”的特点? 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悲凉:破屋、破壁、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落的 秋草 4、“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什么写作手法?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这就是以动衬静。 5、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几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作者当时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
|
第4段 秋槐落蕊 (5分钟) | 1、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清:气味也没有、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2、作者是如何调动起读者的感官来体味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的? 视觉: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听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揣摩作者心境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
|
第5段 秋蝉残声 (5分钟) | 1、作者如何通过秋蝉写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静:秋蝉衰弱的残声,以动写静 悲凉: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品味秋蝉的象征意义: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
|
第6至8段 秋雨话凉 (8分钟) | 1、这一段的描写对象是谁?(秋雨、都市闲人) 2、作者如何通过对秋雨和都市闲人的描写写出故都的秋“清、静、 悲凉”的特点? (1)秋雨 清: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了西去 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以动衬静) 悲凉:灰沉沉的天空 (2)都市闲人 清: 静:缓慢悠闲的声调(给人幽静的感觉) 悲凉:微叹、一层秋雨一层凉 3、作者是如何调动起读者的感官来体味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的? 视觉:灰沉沉、天又晴了 触觉:忽而来一阵凉风 听觉:“天可真凉了” 4、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
|
第9段 秋果胜景 (2分钟) | 1、 作者如何通过对秋果的描写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 点? 悲凉:淡绿微黄的颜色、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
|
第10段 (10分钟) | 1、阅读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 给学生时间读这一段 |
第三课时
教学行为 | 教学内容 | 教学说明 | ||||||||||||||||||||
第11、12段 (5分钟) | 1、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3、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2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2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首尾呼应。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
| ||||||||||||||||||||
总结 (10分钟) | 1、作者在文章结尾以及开头都提到了南国之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分别是什么样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对比 (2)南国之秋:“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3)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
“清、静、悲凉”是“神”还是结合点? | ||||||||||||||||||||
写作手法 (5分钟) | 1、对比 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南国的秋。 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而且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
| ||||||||||||||||||||
(5分钟) | 2、衬托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 ||||||||||||||||||||
(5分钟) | 3、调动感官(3、4段) 视觉: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听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 ||||||||||||||||||||
(5分钟) | 4、排比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排比的作用: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浓,朗读起来有音韵之美。 |
| ||||||||||||||||||||
(5分钟) | 5、博喻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修辞:对比、排比、博喻
总结: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两组意象其比较点最终落在了作者在文句中就清楚交待了的一小句上,这就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指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反义理解,浓而有味) 小组活动:一人一句 仿照“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少年比起老者”开头,写一个结构相同的句子。 |
|
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探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用具,课前准备,明确目标,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