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综合训练题
展开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指周天子的辖区。天下分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广州。
B.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敬称谓,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庶人,指平民百姓。古代表示平民的称呼有百姓、民、匹夫、布衣、黎民、氓隶、白丁、黔首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师说》以贻之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5、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7、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
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
8、下列选项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
C.欲治其国者 其孰能讥之乎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②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
⑤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⑦焉能攻之 攻:进攻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美好的 ②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①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阻止
C.①静而后能安 安:平安 ②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①物格而后知至 知:知道 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1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⑧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B.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④/⑦/⑧D.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13、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大学之道(名词,宗旨,原则)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谈论)
④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德,道义)
B.①知止而后有定(名词,目标)
②天下已定(动词,安定)
③定乎内外之分(动词,认清)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形容词,固定)
C.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②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动词,写)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
④又重之以修能(形容词,美好的)
D.①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高明)
③火尚足以明也(动词,照明)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
14、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17、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
C.人而不仁,如礼何 登高而招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足以事父母
18、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A.游于赤壁之下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甚矣,汝之不惠
二、默写题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5)《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对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4)《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句子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荀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面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面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餍:满足
B.省刑罚,薄税敛 省:减少,精简
C.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
D.贼仁者谓之贼 贼:盗取
2).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来犯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齐宜王问孟子有没有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事,孟子回答的本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礼乐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以儒家“十三经”为主体的文献典籍,尤其是其中的“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还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加之古书残缺,古制茫昧,古文简奥,异说纷纭,更增添了解读之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_______,儒学花果飘零,“_______”。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礼教,(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孔孟之道”,或在肯定儒家“仁”学现代意义的同时,提出必须借助对“仁”的重新取向,分离传统的“礼”。可见,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土崩瓦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倡办
B.土崩瓦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言
C.分崩离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倡言
D.分崩离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办
2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B.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C.以致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D.况且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28.文中画框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天下分九州……广州”错,应该将“广州”改为“雍州”。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均为介词,在。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3、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4、答案:B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5、答案:D
解析:虑:思虑精详。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C项,二者均为侍奉。D项,勤勉/聪慧。故选C。
7、答案:B
解析:“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引申为弘扬;第二个“明”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德”在这里是品德,故排除C项。“在亲民”中的“亲”通“新”,是使动用法,“使民新”引申为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据此可知B正确。故选:B。
8、答案:B
解析:A.之:助词,的/代词,它。B连词,表承接关系。C.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
9、答案:B
解析:②⑦。
10、答案:A
解析:B.②止:达到。C.①安:性情安和。D.①知:对外物之理的认识。
11、答案:B
解析:B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12、答案:C
解析:①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②形容词用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⑦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13、答案:B
解析:①句中的“定”应为形容词,“坚定不移”的意思。
14、答案:A
解析:B.②止:达到。C.②安:性情安和。D.②知:认识。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致知在格物
(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4)致,格,物;(6)齐;(7)庶,壹。
20、答案:(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3)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解析:
21、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
22、答案:(1)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2)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
(3)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知:知道,懂得。近:接近。(2)格:推究。至:充分。(3)身修:修养德行,身体力行。家齐:一家和睦,井然有序。
23、答案:(1)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2)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要想使自己的心意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
解析:
24、答案:1).D;2).D;3).C;
4).①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②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带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
5).孟子的本意是:纣王是伤害仁爱正义、暴虑无道的人,杀他是为民除害,不算弑君。
答案:26.B;27.C;
3.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解析:26.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这里说的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应用“土崩瓦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根据语境,礼乐文化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之间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应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言:公开地提出来。倡办:带头开办,创办。“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是学术理念,应用“倡言”。
27.分析括号所在句可知,此处应该填写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结果,“况且”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和原文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分析A、B、C三项可知,C项以“以致”开头,更能突出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这一结果,故选C项。
28.画框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曾因”应改为“因曾”;二是结构混乱,可在“思维屏障”前加“的”。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89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2* 大学之道练习</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巩固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综合运用,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