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强基联盟12月统测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以下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生命边界是细胞膜
    B. 细胞核的数量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均有关联
    C. 细胞中囊泡运输会沿着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结构进行
    D. 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是因为内膜面积比外膜面积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也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的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线粒体内膜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附着了大量酶。
    【详解】A、植物细胞最外面具有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但因为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膜才是植物细胞的生命边界,A正确;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数量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均有关联,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中囊泡、细胞器的运动都是沿着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纤维进行的,C正确;
    D、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是因为有呼吸酶等蛋白质的附着,而非内膜面积大导致,D错误。
    故选D。
    2. 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内部的个体数量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最大数量可以超过K值
    B. 大多数种群数量表现为周期性波动
    C. 可以借助不同的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D. 气候、食物,疾病等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详解】A、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的实际最大数量可超过K值,A正确;
    B、大多数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B错误;
    C、种群过度增长,常利用种群的捕食和竞争关系进行生物防治,C正确;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B.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同时也具有水平结构
    C. 现存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两个种群的生态位会完全重叠
    D. 根据群落内部物种的体型大小就可以判断是否为优势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2)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任何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的现象。
    【详解】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A正确;
    B、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是是否明显而已,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同时也具有水平结构,B正确;
    C、现存的群落一般为稳定的顶极群落,都是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没有两个种群的生态位会完全重叠,C正确;
    D、判断优势种的依据主要根据其种群数量、适应环境能力和生存能力等综合考量,而不是仅依靠体型大小做出判断,D错误。
    故选D。
    4. 马多次接种破伤风杆菌后,其血清内产生大量的抗破伤风抗体﹐可以用来医治破伤风杆菌感染者,部分感染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速等强烈反应,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上述病症最可能属于哪一种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疾病( )
    A. 过敏反应 B.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C. 自身免疫病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过敏反应是针对非致病性抗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非致病性抗原包括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等,血清相当于是一种药物,故题干中的症状最可能是过敏反应。
    故选A。
    5.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作为脂质分子会与靶细胞内部的受体结合
    B. 甲状腺激素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处进行调节
    C. 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低可作为检测个体代谢强度的指标之一
    D. 当机体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范围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SH,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到一定程度,可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TRH和TSH的作用,该过程包括分级调节机制和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氨基酸类衍生物,A错误;
    B、激素产生后弥散到体液中,随体液运输到全身,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故可以作为检测代谢强度的指标,C正确;
    D、当机体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范围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此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减弱,但不是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6.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B.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诱导靶细胞凋亡
    C. 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可以将抗原降解成氨基酸并呈递在质膜表面
    D. 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受到多种信号刺激后会增殖和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浆细胞可分泌特异性的抗体,但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吞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处理成肽并呈递在质膜表面。
    【详解】A、浆细胞上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所以该细胞无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中,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诱导靶细胞凋亡,使抗原从靶细胞释放,B正确;
    C、小分子的氨基酸没有“抗原”属性,无法调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一般情况下,吞噬细胞将抗原处理成“肽”,而非氨基酸,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会受到多种信号的刺激增殖分化,产生细胞因子的同时能产生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D正确。
    故选C。
    7. 植物接受环境刺激后,在体内主要通过激素来传递信号﹐各种植物激素共同参与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部分激素在帮助植物度过逆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B. 植物激素在很低浓度下即可对生命活动起到显著调节作用
    C. 天然植物激素的调节效果一般优于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D.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节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部分激素,如脱落酸能促进植物休眠,因而在干旱环境中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脱落酸有抗逆激素之称,A正确;
    B、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特点,因而在很低浓度下即可对生命活动起到显著调节作用,B正确;
    C、植物体内一般没有分解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故相同浓度的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一般好于天然植物激素的效果,C错误;
    D、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可见二者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8. 依据模式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含有18个 DNA分子
    B. 该细胞中不存同源染色体
    C. 由该细胞发育而成的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D. 染色体1、4、7含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详解】A、该细胞中的DNA经过了复制过程,其中含有的核DNA有18个,且细胞质中也含有DNA,所以这个细胞的DNA理论上超过18个,A错误;
    B、该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图中的1、2、3或者4、5、6或者7、8、9各三条也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时,在不确定该细胞是体细胞或者配子细胞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其发育成的个体时三倍体还是单倍体,C错误;
    D、染色体1、4、7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其中含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D。
    9. PM2.5很容易沉浸在肺部,通过肺泡壁细胞进入内环境,使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被过度的活性氧自由基攻击,从而导致DNA损伤,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影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PM2.5从肺泡通过内环境进入a细胞至少穿过6层生物膜
    B. 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的PM2.5可能引发内环境稳态失调
    C. PM2.5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后有可能引发癌变
    D. 肺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大部分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癌变的原因是外因引起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详解】A、PM2.5穿过肺泡细胞(1层细胞2层膜)进入血浆(进入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再出血浆进入组织液(出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 进入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至少穿过7层生物膜,A错误;
    B、PM2.5可以进入内环境进而影响内环境稳态,严重情况可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PM2.5可以使细胞内的DNA损伤,有可能引发癌变,C正确;
    D、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细胞的内环境,肺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1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S蛋白是SARS-CoV-2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重要结构,控制S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改变病毒传染性,致病性及抗体应答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ARS-CoV-2具有细胞膜
    B. SARS-CoV-2的RNA含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
    C. 病毒核酸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表达的过程遵循中心法则
    D. 改变S蛋白的空间结构或者抑制S蛋白基因的表达有望控制病毒传播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正常生存,根据病毒含有的核酸种类的不同,把病毒分为DNA病毒核RNA病毒。
    【详解】A、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A错误;
    B、SARS-CoV-2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时RNA,为链状结构,因此其RNA分子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
    C、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进行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依然符合中心法则,C正确;
    D、题中显示,S蛋白是SARS-CoV-2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重要结构,控制S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改变病毒传染性,致病性及抗体应答等,因而有望控制病毒传播,D正确。
    故选A。
    11.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下是实验中的部分实验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皿中S型菌菌落的数量远多于R型菌菌落的数量
    B.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锥形瓶中出现了表面光滑的S型菌
    C. 该实验证明一种细菌的DNA掺入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遗传变化
    D. S型菌的DNA中含有荚膜产生的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使R型菌突变为S型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S型肺炎链球菌表面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技术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型菌不会使人或小鼠患病,无致病性。当存在S型的完整DNA和活的R型菌时,可发生基因重组,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而具有致病性。
    【详解】A、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概率不高,在体外离体培养时S型细菌菌落的数量远少于R型细菌菌落的数量,A错误;
    B、锥形瓶中进行的是液体悬浮培养,会出现S型细菌,但是细菌菌体并不是光滑的,S型菌落才是光滑菌落,B错误;
    C、一种细菌的DNA掺入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遗传变化,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R型菌转化成S细菌的变异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12. 我国自1953年7月1日以来已经进行了7次人口普查,人口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人口普查我们都会对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等数据进行统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统计人口数量一般不用标志重捕法
    B. 我国开放三胎政策后,人口数量不一定会增加
    C. 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部分原因
    D. 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详解】A、国家进行人口普查时用直接计数法,标志重捕法一般用在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数量统计上,A正确;
    B、国家虽然开放了三胎,出生率是否一定会上升是未知的,因人的主观意愿会影响生育决定,此外,未知未来人口的死亡率,故开放三胎后,人口数量不一定增加,B正确;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C正确;
    D、根据表中数据,自然增长率数据虽然变小,但是依然是正数,可以推测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D错误。
    故选D。
    13. 阿尔兹海默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1984年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及Aβ致病过程首次证实细胞外淀粉样斑块的核心成分为β淀粉样蛋白(Aβ),根据Aβ产生量不同,形成的聚合体也不同,聚合体沉积后会导致阿尔兹海默症产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2两处水解过程将切断2个氢键
    B. 提高图中两种水解酶的活性有望缓解或治愈阿尔兹海默症
    C. Aβ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用于翻译Aβ前体蛋白的核酸由4种核糖核苷酸构成
    D. 控制Aβ的基因越多,形成的Aβ聚合体就越大,越容易引发阿尔兹海默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根据酶解结果得到两种产物可推测,水解酶水解使得Aβ前体蛋白中的肽键断裂,A错误;
    B、提高两种水解酶活性后,产物Aβ蛋白量更多,聚合体较大会导致阿尔兹海默症(AD)产生,B错误;
    C、Aβ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用于翻译的m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
    D、不是基因多才导致Aβ聚合体大,最可能是相关基因反复表达后,前体蛋白被水解的产物Aβ蛋白量多,聚合后导致阿尔兹海默症产生,D错误。
    故选C。
    14. 如图是科研人员通过改变某植物培养过程中的氮含量(N)及水式分胁迫(W)程度﹐得到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实验结果图。在时植物细胞内叶绿体会将淀粉进行降解以帮助植物度过干旱环境,其中为中度水分胁迫,为轻度水分胁迫,为水分充足。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测定植物呼吸速率时﹐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 氮含量可以通过影响ATP,NADH等物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呼吸
    C. 叶绿体中淀粉降解可以提高细胞内部的渗透压,减少水分流失
    D. 将培养条件控制在、时有机物消耗最少,最有利于该植物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测定植物细胞呼吸需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在黑暗调节下进行;在光照下可测净光合速率,加上呼吸速率就是总光合速率;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是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条件。
    【详解】A、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会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为避免光合作用对数据获得的干扰,测定植物呼吸速率时,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A正确;
    B、ATP、NADH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N含量可以通过影响这些物质的合成来影响细胞呼吸作用,B正确,
    C、淀粉降解后,单位体积中物质的量更大,细胞渗透压变大,吸水能力变强,可以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目的,C正确;
    D、在N5、W50时有机物消耗最少,但是未知光合作用的情况,无法获知植物在该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情况,D错误。
    故选D。
    15. 神经元兴奋形成的过程涉及相关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增强细胞外的涌入,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加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影响下一级细胞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主动转运可促进下一级细胞的兴奋
    B.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刺激强度,无法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C. 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与、的主动转运有关
    D. 高烧会导致运输异常,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兴奋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Ca2+的运输是通过离子通道实现的,通道蛋白只参与协助扩散,并不承担主动转运,A错误;
    B、在单个神经元上达到适宜强度刺激后,通过增加刺激强度不能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B正确;
    C、通过题图可以推测出膜两侧离子浓度差与钠钾泵有关系,与钠钾离子的主动转运有关,C正确;
    D、温度偏离正常体温,会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影响Ca2+ 运输,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兴奋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16. ABO血型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血型系统,鉴定ABO血型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于输血、亲子鉴定,器官移植等。ABO血型与基因型和抗原的关系如表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BO血型与基因型、抗原、血清中抗体的关系
    血型
    基因型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血清中的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抗A、抗B

    A. 取O型血个体的血清与待测血液样品混合,若出现凝集现象,则待检者为AB血型
    B. A型血杂合子与B型血杂合子可产生四种表型的后代,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相关血型基因会在成熟红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并在膜上形成相应抗原
    D. 四类血型是由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同一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详解】A、O型血个体血清中有凝集A、B抗原的抗体,当待测血液样品混合,如果出现凝集反应,血型可能是A型、B型、AB型,A错误;
    B、A型血杂合子(IAi)与B型血杂合子(IBi)可产生四种表型的后代,ABO血型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而不是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等结构,没有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
    D、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一种性状,血型这一性状中有4种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17. 自然界中存在某种嵌合体,形成机理如图所示:雄配子复制产生两个相同的配子P,其中一个配子P与卵细胞M受精形成MP,另一个配子P继续复制变成二倍体细胞PP,两类细胞发育形成同一个体。当二倍体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时,细胞无法正常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上形成的嵌合体可能为雄性
    B. PP细胞的产生可能与纺锤体的形成异常有关
    C. 最初的雄配子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两个相同的雄配子
    D. 以上嵌合体体内出现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细胞一定是分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详解】A、题中显示,当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时,细胞无法正常存活,现在PP二倍体正常存活,所以该嵌合体形成时精子中应该含有的是X性染色体,而非Y染色体,故该嵌合体是雌性个体,A错误;
    B、PP细胞的产生是异常有丝分裂形成的,可能与纺锤体功能异常有关,B正确;
    C、最初的雄配子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两个相同的雄配子,而不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C错误;
    D、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可能是因为分别由MP细胞和PP细胞发育而来,即因为基因型不同导致的,不一定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8. 结合下图思考关于植物向性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浓度、作用部位、单侧光等因素有关
    B. 当生长素浓度超过E点,植物生长将受到抑制,不再继续生长
    C. 若曲线代表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当向光侧浓度为1时﹐背光侧浓度在1到3.8之间
    D. 若曲线代表水平放置的根的生长情况﹐当背地侧浓度为1时,则近地侧浓度大于3.8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植物的向性运动是指受到单一方向刺激后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的产生,与生长素浓度、作用部位、单侧光等因素均有关,A正确;
    B、图中显示,当浓度超过E点后生长将受到抑制,但是抑制并不代表植物不生长,只是比正常对照组长得慢而已,B错误;
    C、若曲线代表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当出现向光性生长时,表现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且促进生长快,据此可知,向光侧浓度为1时﹐背光侧浓度在1到3.8之间,这样才能实现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且促进效果高于向光侧,C正确;
    D、若曲线代表水平放置的根的生长情况,当根向地生长时,表现为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表现为生长慢,背地侧浓度低,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当背地侧浓度为1时,则近地侧浓度大于3.8,表现为生长慢于背地侧,D正确。
    故选B。
    19. 某种浮游动物会取食水域中甲、乙两种藻类,但取食喜好不同。为研究该浮游动物的取食喜好,进行以下实验:取A、B两个玻璃缸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藻类,A缸不放该浮游动物,B缸放入适量的浮游动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玻璃缸中藻类数量,结果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藻类在A玻璃缸中呈现“S”形增长
    B. 浮游动物取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
    C.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 B玻璃缸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无法构成一个群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值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详解】A、“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甲乙曲线不属于“S”形增长,A错误;
    BC、由A曲线可知,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从B曲线可以推测,浮游动物两种藻类均取食,但是更喜欢甲藻,BC正确;
    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B玻璃缸中除了藻类和浮游动物还包含其他生物,如微生物,故B玻璃缸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无法构成一个群落,D正确。
    故选A。
    20. 在离体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某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右图无法判断电信号传导方向
    B. 微电流计的电极一极放置在膜内,另一极放置在膜外
    C. 神经细胞处于反极化状态时,可能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
    D. 根据微电流计两极之间的距离及图中a到f所需的时间,可计算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的;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指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电流计指针应一极放置在膜内,另一极放置在膜外。
    【详解】A、题图中的X轴表示时间,整个曲线代表神经纤维上某一个点从静息状态到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无论从左往右传还是从右往左传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坐标曲线,故无法判断传播方向,A正确;
    B、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都是指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电流计指针应一极放置在膜内,另一极放置在膜外,B正确;
    C、虚线以上的细胞状态为反极化,反极化的de段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易化扩散外流,钠离子通道关闭,C正确;
    D、题图曲线是一个点位上膜电位变化图,无法计算传播速度,D错误。
    故选D。
    21. 下图是以枪乌贼的神经纤维为材料进行的相关实验,图中PM与PN距离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通过受体进入后膜后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B. 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胶质细胞的数量
    C. 神经递质在电信号产生时合成并存放于突触小泡中等待释放
    D. 同时给予P、Q两点相同强度刺激时﹐为确保指针不偏转,QN的距离应大于PN的距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
    【详解】A、神经递质并不进入后膜,A错误;
    B、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等数量远多于神经元,B错误;
    C、神经递质一般在电信号传到前就已经合成并储存在突触小泡中了,C错误;
    D、为确保指针不偏转,则QN的距离应该大于PN的距离,这样P点产生的往两边传导的电信号同时让M、N点兴奋,此时指针不偏转,当刺激P点产生的向右传播的信号与刺激Q点产生的向左传播的信号在NQ段某点相遇时,因为同一个细胞上动作电位相同,理论上刚好抵消,这样就可以确保同时刺激P、Q两点,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D。
    22. 胰岛素抵抗是指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这是引发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如图表示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降血糖过程会使质膜面积增大
    B. 给Ⅱ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缓解高血糖症状
    C. 正常个体内的胰岛素可通过受体进入靶细胞进行高效调节
    D.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可能均偏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Ⅰ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病人血糖偏高;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正常,胰岛素的受体不足或不敏感,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血糖高,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正常或高于正常水平。
    【详解】A、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导致包裹着葡萄糖转运体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质膜面积增大,A正确;
    B、II型糖尿病的病因是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的受体,而不是机体缺乏胰岛素,所以给II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缓解高血糖症状,B正确;
    C、胰岛素作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进行体液调节,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但是该信号分子并不进入靶细胞内部,C错误;
    D、II型糖尿病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无法有效降血糖,有高血糖症状,血糖浓度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且激素没有及时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能被灭活,故胰岛素浓度可能高于正常水平,D正确。
    故选C。
    23. 某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花瓣形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取粉色单瓣花植株作为亲本进行自交,表型及比例为粉色单瓣∶粉色重瓣∶白色单瓣∶白色重瓣=3∶1∶3∶1,实验中发现染色体部分缺失后会导致含该染色体的某性别配子致死(相关A、a、B,b基因不缺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失片段在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B. 将亲本植株连续自交多代,可获得纯合的粉色重瓣植株
    C. 亲本植株与中的白色重瓣进行正反交实验,子代表型相同
    D. 取的粉色单瓣植株随机交配,中白色重瓣的植株占1/18
    【答案】D
    【解析】
    【分析】粉色单瓣花自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说明该粉色单瓣花的基因型为AaBb,且粉色、单瓣为显性;F1 表型及比例为粉色单瓣∶粉色重瓣∶白色单瓣∶白色重瓣=3∶1∶3∶1,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正常情况下AaBb自交后代应为9∶3∶3∶1,即(3∶1)(3∶1),而3∶1∶3∶1=(3∶1)(1∶1)分析可知粉色:白色=1∶1,说明染色体部分缺失后导致控制粉色的基因A的某性别配子致死。
    【详解】A、粉色单瓣花自交,F1 表型及比例为粉色单瓣∶粉色重瓣∶白色单瓣∶白色重瓣=3∶1∶3∶1,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该粉色单瓣花的基因型为AaBb、粉色单瓣为显性性状,而3∶1∶3∶1=(3∶1)(1∶1),分析可知粉色:白色=1:1,说明染色体部分缺失后导致控制粉色的基因A的某性别配子致死,A错误;
    B、因为含有A基因所在的片段缺失的染色体的某性别配子不育,将亲本植株多代自交,无法获得AA基因型纯合的后代,即无法得到纯合粉色花植株,B错误;
    C、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若与aabb个体杂交正反交结果不同,因为含有A基因所在的片段缺失的染色体的某性别配子不育,AaBb作母本时或AaBb作父本时,可产生2种或4种表现型,C错误;
    D、 F1 的粉色单瓣花基因型为2/3AaBb和1/3AaBB,植株随机交配,因为含有A基因所在的片段缺失的染色体的某性别配子不育,Aa随机交配后代Aa∶aa=1 ∶1,2/3Bb和1/3BB随机交配后代bb占1/9,故F2 中白色重瓣的植株占1/18,D正确。
    故选D。
    24. 下图是人体完成缩手反射时涉及的反射弧﹐人体在完成缩手活动时需要肱二头肌收缩并配以肱三头肌舒张,才可以顺利将手臂向内侧弯曲,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b中有8处突触
    B. 图b中两条反射弧均完成了反射活动
    C.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D. 上图连接肱二头肌的反射弧中2号细胞一定不能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详解】A、突触是两个神经元时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图b中有7个突触,A错误;
    B、图b中以肱二头肌作为效应器的反射弧完成了反射活动,以肱三头肌作为效应器的反射弧结构完整,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射活动,B错误;
    C、体内的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C正确;
    D、2号细胞是抑制性神经元,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可产生抑制性递质作用于它的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是否兴奋是由它的上一级细胞调节,D错误。
    故选C。
    25.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验机体是否感染 HIV的一种简易方法,大致流程:将专一性抗体固定在微量滴定板的小孔里,洗涤一次;加待测样本,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待测抗原,则发生结合;再加入与待测抗原呈特异反应的酶联抗体,使一单位抗原同时结合两单位的抗体形成“夹心”;最后加入该酶的底物,根据酶解产生的有色物质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待测抗原的含量。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抗体夹心法中两种抗体的作用不相同
    B. 显色反应的强度与样品中HIV含量呈正相关
    C. 被HIV感染的细胞膜表面会带有被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的信号
    D. 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当实施剖腹产,对其婴儿采用母乳喂养
    【答案】D
    【解析】
    【分析】专一性抗体特异性的与HIV结合,HIV可与酶连抗体中的抗体结合,酶连抗体中的酶可分解底物产生有色物质,故HIV的数量多与酶连抗体与颜色深度呈正相关。
    【详解】A、从图中推测,两种抗体的作用不同,一种用于固定抗原,另一种为酶联抗体,尾端含有酶,用于识别已经被固定住的抗原后,用尾端的酶分解底物,故两种抗体的作用不相同,A正确;
    B、样品中HIV含量越高酶连抗体就越多,酶分解的有色物质就越多,显色反应强度越大,故显色反应的强度与样品中HIV含量呈正相关,B正确;
    C、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靶细胞,膜表面会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被相应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处理,C正确;
    D、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当实施剖腹产,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喂养,即奶粉喂养等方式,而非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病毒,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26. 下图是光合作用中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部分反应模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用___________提取色素后﹐可以根据光合色素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率,做出___________曲线。寒冷条件下光合速率低于正常温度下的光合速率,根据图1、图2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通过___________处理来缓解这种物质的变化。
    (2)从图3可知Ⅲ号膜蛋白具有___________和运输的功能,水在类囊体囊腔内分解,导致囊腔内部pH下降,以___________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并在___________(填具体的场所)经酶催化后与及Ⅱ号蛋白在光刺激下放出的结合形成NADPH。
    (3)从图3可知RuBP羧化酶可以催化RuBP(五碳糖)对a物质的固定,三碳酸还原成b的过程需要的能源物质是___________,增加a的量,短时间内这些能源物质的含量及合成速率的变化分别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无水乙醇(或者95%乙醇) ②. 吸收光谱 ③. 低温导致叶绿素合成量下降或者分解量上升 ④. 遮光
    (2) ①. 催化 ②. 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③. 类囊体膜上
    (3) ①. NADPH、ATP ②. 下降、增加
    【解析】
    【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根据光合色素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率,可以绘制出吸收光谱曲线。由图1、图2可知,在寒冷环境下吸光率降低,在光照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降低,寒冷条件下光合速率低于正常温度下的光合速率,可能原因是低温导致叶绿素合成量下降或者分解量上升,为了改变低温影响,可遮光处理来缓解这种物质的变化。
    【小问2详解】
    Ⅲ号膜蛋白能催化ATP的合成,也能运输H+,由此可见,Ⅲ号膜蛋白具有催化和运输的功能。水在类囊体囊腔内分解,产生H+,导致囊腔内部pH下降, H+ 以协助扩散(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并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经酶催化后与 NADP+ 及Ⅱ号蛋白在光刺激下放出的 e− 结合形成NADPH。
    【小问3详解】
    暗反应中,三碳酸还原的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提供能量,同时NADPH还充当还原剂。a为CO2,短时间内提高CO2的含量,C3的合成速率加快,则C3的含量增加,C3还原消耗的ATP和[H]增加,导致短时间内这些能源物质的含量降低。提高CO2的含量,增加了光合速率,则短时间内这些能源物质的合成速率增加。
    27. 某昆虫()为XY型性别决定类型,眼色由X染色体上的A,a基因控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翅形由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缺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现用红眼缺刻翅雌性个体与白眼正常翅雄性个体杂交,结果如下表,
    P

    红眼缺刻翅♀×白眼正常翅♂
    ♀:红眼缺刻翅150只红眼正常翅152只♂:只有红眼正常翅149只

    (1)研究该种昆虫的染色体形态,最多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种形态。
    (2)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研究发现,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_________(选填“是”或者“不是”)由雄配子死亡引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随机交配产生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杂交实验中亲本到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
    【答案】(1)12 (2) ①. BbXAXA与bbXaY ②. BXA:bXA:BXa:bXa=1:3:1:3 ③. 不是 ④. 若bY基因型雄配子死亡,则F1中将没有雄性个体;若bXa基因型雄配子死亡,则F1中将没有雌性个体,故F1不存在缺刻翅个体不是相关雄配子致死引起的)
    (3)缺刻翅红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白眼♂=2:6:3:3
    (4)
    【解析】
    【分析】分析F1数量,雄性中存在一半个体致死;两对性状分别分析,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后代全是红眼,又眼色由X染色体上的A,a基因控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说明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已知缺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缺刻翅和正常翅杂交,后代出现了正常翅,说明亲本的基因型是Bb和bb,即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BbXAXA,雄果蝇基因型为bbXaY。
    【小问1详解】
    该种昆虫22条常染色体有11种形态,X和Y染色体形态不同,故最多可观察到13种形态。
    【小问2详解】
    已知眼色由X染色体上的A,a基因控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后代只有红眼,说明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已知缺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缺刻翅和正常翅杂交,后代出现了正常翅,说明亲本的基因型是Bb和bb,即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BbXAXA,雄果蝇基因型为bbXaY;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BbXAXa或1/2bbXAXa,可两对基因分别求,1/2Bb和1/2bb产生的配子比为B:b=1:3,XAXa产生的配子为XA:Xa=1:1,故F1产生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BXA:bXA:BXa:bXa=1:3:1:3。若bY基因型雄配子死亡,则F1中将没有雄性个体;若bXa基因型雄配子死亡,则F1中将没有雌性个体,故F1不存在缺刻翅个体不是相关雄配子致死引起的,是Bb的雄性个体致死所引起。
    【小问3详解】
    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BbXAXa或1/2bbXAXa,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两对基因分别考虑,眼色的基因F2的表现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2:1:1,翅形的基因F2中bb占3/4,F2雌果蝇表现型比例为缺刻翅:正常翅=1:3,又雄性中缺刻翅致死,雄果蝇表现型全为正常翅,则F2中缺刻翅红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白眼♂=2:6:3:3。
    【小问4详解】
    亲本到 F1 的遗传图解为:
    28. 人体通过调控产热和散热的相对量来实现对体温的调节,图1曲线直观展示了寒冷条件下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变化;图2曲线则展示了人体发热情况下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中A阶段可知,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机体刚刚进入寒冷环境时,B阶段散热量明显上升,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温平衡被打破。随着B阶段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体表温度___________,引发皮肤中的___________兴奋,机体将通过一系列的调节发挥作用,其中___________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产热量上升,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___________调节。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如图1中的D阶段。
    (2)请你在下图中画出正常机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散热量曲线_____________。

    (3)从图2可知,发热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体温上升期如图2中B阶段和高温持续期如图2中C阶段。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位于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调定点从37℃调到更高的温度如39℃,由于发热初期实际体温低于39℃,人体会感觉到全身发冷,此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效应器(至少答出两点)﹐直至机体达到新的调定点“冷”的信号消失,暂时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体温持续维持在39℃,此时产热量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答案】(1) ①. 体表与外界温差变大,机体向环境进行辐射的热量上升,引起散热量上升 ②. 下降 ③. 冷觉感受器 ④. 甲状腺激素 ⑤. 神经
    (2) (3) ①. 下丘脑 ②. 骨骼肌、立毛肌、血管、汗腺、肾上腺皮质 ③. 等于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中,机体与外界温差增大,导致散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平衡,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最终达到新的产热和散热平衡。
    【小问1详解】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散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由图1中A阶段可知,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机体刚刚进入寒冷环境时,B阶段散热量明显上升,可能原因是体表与外界温差变大,机体向环境进行辐射的热量上升,引起散热量上升;体温平衡被打破。随着B阶段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体表温度下降,引发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机体将通过一系列的调节发挥作用,其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产热量上升,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一段时间后,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如图1中的D阶段。
    【小问2详解】
    从25℃环境进入10℃环境,相当于进入寒冷环境,由于内外温差大,导致散热增多,为了维持体温的平衡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达到新的平衡,再次进入25℃环境相当于进入炎热环境,机体内外温差减小,散热减少,经过调节达到新的平衡;故正常机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散热量曲线为:              
    小问3详解】
    在致热源作用下,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调定点从37℃调到更高的温度如39℃,由于发热初期实际体温低于39℃,此时类似于处于寒冷环境,人体会感觉到全身发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行为主要是增加产热,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骨骼肌、立毛肌、血管、汗腺、肾上腺皮质等效应器﹐直至机体达到新的调定点“冷”的信号消失,暂时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体温持续维持在39℃,当体温稳定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9. 近年来,浙江省践行“两山”理念,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省在一些地区实施的“退耕还草还林”工程促进了区域退化地恢复和环境重建。下表是科研人员为检测某区域进行“退耕还草还林”行动的成果,以保留的农田耕地为对照组﹐以人为干预形成的白桦林及竹林两地为“还林组”,以自然恢复的草地为“还草组”,统计了4个群落样地中节肢动物的情况。
    样地
    节肢动物中的优势种
    节肢动物物种总数
    农田
    6种
    16种
    白桦林
    2种
    10种
    竹林
    2种
    9种
    自然恢复的草地
    4种
    19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所示,4个样地中___________的节肢动物中物种丰富度最高,可能是该样地同比其他样地植被种类丰富,为节肢动物提供了优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相对于“还草”,“还林”措施对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恢复效应___________(选填“好”或者“差”)。
    (2)一般采用___________(工具)来分离土壤小动物,从而获得某些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该数据可以作为判断有益或有害生物___________的指标。调查发现,节肢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种群内的___________多样性增加。
    (3)如图为某缓慢爬行节肢动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以推测,当种群数量在曲线___________之间时,下一年数量增加。如果该种群数量处于O~A段时﹐该区域中的这种节肢动物最终会___________,该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摄影爱好者连续拍摄了自然恢复草地15年间各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发现近两年的春季景象极其相似,表明该群落可能通过___________接受或者达到顶极状态。但是前三年该草地中杂草种类发生显著变化,群落演替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发生,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自然恢复的草地 ②. 食物、栖息地 ③. 差
    (2) ①. 干漏斗分离装置 ②. 保护或防治(或者写,评价保护和防治效果) ③. 遗传(基因)
    (3) ①. ABC段(A~C段) ②. 消失或者灭亡 ③. 对于种群数量较小的物种需要人为干预增加出生率或者迁入率来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
    (4) ①. 次生演替 ②. 无 ③. 群落类型没有改变(优势种没有改变)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小问1详解】
    据表所示,4个样地中自然恢复的草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可能是该样地比其他样地植被种类丰富,为节肢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地,因为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和栖息地,且需要植物提供;而通过数据可知,相对于“还草”“还林”措施对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恢复效应“差”。
    【小问2详解】
    一般采用干漏斗分离装置来分离土壤小动物,从而获得某些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该数据可以作为判断是否需要对有益或有害动物进行保护或防治的指标。调查发现,节肢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说明该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增加。
    【小问3详解】
    由图可以推测,当种群数量在曲线A~C段之间时,Nt+1 /Nt >1,显然 该阶段种群数量在增加。如果该种群数量处于O~A段时﹐Nt+1 /Nt ﹤1,说明该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即种群数量处于该区域中的节肢动物最终会消失或者灭亡,该现象说明,对于种群数量较小的物种需要人为干预增加出生率或者迁入率才能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
    【小问4详解】
    摄影爱好者连续拍摄了自然恢复草地15年间各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发现近两年的春季景象极其相似,表明该群落可能通过次生演替达到顶极状态。但是前三年该草地中杂草种类发生显著变化,但该现象的发生不叫群落演替,因为并没有发生优势种的改变,即依然是草原群落。
    30. 探索新冠疫苗的接种对正常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可以为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某科研团队通过多组实验,得出了疫苗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接种方案。请你完善探究实验。
    实验材料:同种健康小鼠若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一)探究疫苗最佳接种剂量的实验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天数
    组别
    血清抗体相对含量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第28天
    A
    2.50
    2.00
    2.30
    2.10
    1.80
    B
    5.00
    6.00
    6.50
    6.60
    5.90
    C
    7.25
    11.00
    11.70
    11.90
    10.50
    D
    10 .00
    15.00
    15.90
    16.10
    15.60
    E
    12.25
    12.00
    12.40
    12.90
    11.00
    F
    15.00
    11.00
    11.30
    14.00
    10.90
    (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为探究最佳的疫苗接种方案,科学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相应问题:
    组别
    Al
    A2
    B1
    B2
    C1
    C2
    D1
    D2
    接种剂量
    疫苗
    m
    /
    5
    /
    5
    /
    5
    /
    X溶液
    /
    m
    /
    5
    /
    5
    /
    5
    第一针接种时间
    第0天
    第二针接种时间
    第N天
    第14天
    第21天
    第28天
    特异性抗体相对值
    14.7
    0
    170.0
    0
    283.0
    0
    210.0
    0
    (2)已知A组的第N天的处理方式为不再注射疫苗,A组注射m的剂量为___________,X溶液是___________。
    (3)由两批次实验可知,疫苗最佳接种方案为______________(从注射剂量、注射次数﹐注射间隔时间进行描述)。
    (4)接种疫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第二次接种时体内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由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
    【答案】(1) ①.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均分为6组,编号A、B、C、D、E、F ②. A组注射2.50μg疫苗,B组注射5.00μg疫苗,以此类推,F组注射15.00μg疫苗 ③. 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每隔7天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并记录
    (2) ①. 10.00μg ②. 生理盐水
    (3)接种剂量为10.00μg,(接种次数为2次)两次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
    (4) ①. 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②. B细胞、记忆B细胞
    【解析】
    【分析】根据题目和表格分析,某科研团队通过多组实验,得出了疫苗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接种方案,说明实验目的是研究疫苗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接种方案,实验自变量是接种剂量和方案的不同,因变量是抗体的相对含量,实验需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小问1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和实验结果表格分析:实验自变量是接种剂量,因变量是抗体的相对含量,实验共分成了A~F6组,故实验步骤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均分为6组,编号A、B、C、D、E、F;A组注射2.50μg疫苗,B组注射5.00μg疫苗,以此类推,F组注射15.00μg疫苗,6组都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每隔7天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并记录;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可知D组接种10 .00 μg产生的抗体最多为最佳剂量。
    【小问2详解】
    根据(一)已经证明10 .00 μg疫苗是最佳接种剂量,该实验是探究最佳的疫苗接种方案,已知A组的第N天的处理方式为不再注射疫苗,A组注射m的剂量为10.00μg,X溶液的作用是对照,故是蒸馏水。
    【小问3详解】
    由实验(二)的表格分析可知,两次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特异性抗体相对值最多,由两批次实验可知,疫苗最佳接种方案为接种剂量为10.00μg,两次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              
    【小问4详解】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故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能力;第二次接种时体内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由B细胞、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统测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 生物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 生物 PDF版,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统测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统测试题 生物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统测试题 生物 PDF版,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