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化学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A1-27 C1-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盛装NaOH固体的试剂瓶上,所贴的危险化学药品标志是
A. B.
C. D.
2. 下列物质用途不正确的是
A. NaHCO3—制玻璃
B. Cl2—制消毒液
C. Fe2O3—制红色颜料
D. Al2O3—耐高温材料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的导电能力一定比醋酸溶液强
B. 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C. BaSO4、AgCl均不溶于水,所以BaSO4、AgCI不是电解质
D.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4. 下列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是
A. Fe(OH)3胶体
B. AgNO3溶液
C.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D. 油水混合物
5.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错误的是
A. 钾是第四周期第IA族元素
B. HCl形成过程:
C. N2的电子式为
D. CO2的结构式:O=C=O
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18g18O含有中子数为8NA
B. 2.24LCH4含原子数为0.5NA
C. 18gH2O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NA
D. 0.2moIL-1Na2CO3溶液中含Na+的数目为0.4NA
7. 部分卤族元素的某种性质A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A可能表示
A. 原子半径 B. 氢化物的稳定性
C. 原子的电子层数 D. 单质的密度
8. 溶液中只存在四种离子,各离子个数比为Cl-::Fe3+:M=2:2:3:3,(不考虑水的电离),则M为
A. OH- B. Mg2+ C. Na+ D.
9. 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FeFeCl2Fe(OH)2
B. FeH2HCl
C. NaNa2O2Na2CO3
D. FeFe3O4O2
10.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操作1”中烧杯洗涤液也要转移到容量瓶中
B. “操作2”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 所配制的Na2CO3溶液中c(Na+ )为1 mol·L-1
D. “操作4”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11. 向Fe2O3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稀H2SO4,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溶液中不含Fe3+,且生成的Fe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那么该反应中Fe2O3、Fe、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1
B. 1:2:3
C. 1:2:4
D. 2:3:5
1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 向稀硫酸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Ba2++=BaSO4↓
B. 铜片插入AgNO3溶液中:Cu+Ag+=Ag+Cu2+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Fe2++2OH-=Fe(OH)2↓
D. 向NaOH溶液中通人少量CO2:2OH-+CO2=+H2O
13. KIO3常用作食盐中的补碘剂,可用"氯酸钾氧化法"制备,该方法的第一步反应为6I2+11KClO3 +3H2O6KH(IO3)2+5KCl+3Cl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22.4L(标准状况)Cl2时,反应中转移10mole-
B. 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6
C. 第二步用KH(IO3)2和KOH反应生成KIO3和H2O的反应无电子转移
D. 该反应中KCl和Cl2都是还原产物
14.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Y不同周期,Y、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
C. Y的单质的氧化性比Z的强
D. X、Y、Z三种元素可以组成酸、碱和盐
15. 下列实验中,利用图中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预期现象
放置Na2CO3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放置NaHCO3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脱脂棉剧烈燃烧
肥皂液有肥皂泡冒出,点燃有爆鸣声
用手捂住试管,烧杯中冒气泡
目的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验证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检查装置气密性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根据你对物质的分类以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按要求填空:
(1)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3PO4、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Ba(OH)2
三种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FeCl3溶液能与Cu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其制作原理可用2FeCl3+Cu=CuCl2+2x表示。
①上式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若有32g铜被氧化,则参与反应的FeCl3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已知反应方程式:KClO3+6HCl(浓)=KCl+3Cl2↑+3H2O。
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17.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A
ⅡA
ⅢA
ⅣA
VA
VIA
VIIA
0
1
①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1)写出表中部分元素的元素符号:②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
(2)⑧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
(3)①~⑧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
(4)②、③、⑦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②、③、④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_。
(5)将④、⑤、⑥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6)⑥的最高价氧化物与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18 组装下列装置可用于制备Cl2并验证其性质(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I、Cl2的制备
(1)装置A制备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Ⅱ、Cl2的性质
(2)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具有___________(填性质)。
(3)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打开K2,关闭K1,向C中缓缓通人少量氯气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当装置C中溶液刚变为黄色时,先关闭分液漏斗旋塞,再___________(写出开关操作)。用玻璃棒蘸取少量C中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说明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
19. 硫酸铁铵[化学式可表示为NH4Fe(SO4)2]可用作分析试剂等。某兴趣小组利用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O、Fe2O3)制硫酸铁铵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所含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___。
(2)写出FeO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加入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A1-27 C1-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盛装NaOH固体的试剂瓶上,所贴的危险化学药品标志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NaOH是腐蚀品,不是剧毒品,A不符合题意;
B.NaOH是腐蚀品,不是爆炸品,B不符合题意;
C.NaOH是腐蚀品,C符合题意;
D.NaOH是腐蚀品,不是氧化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物质用途不正确的是
A. NaHCO3—制玻璃
B. Cl2—制消毒液
C. Fe2O3—制红色颜料
D. Al2O3—耐高温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没有碳酸氢钠,故A错误;
B.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氯化钠和水,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因此能用来制消毒液,故B正确;
C.Fe2O3为红色固体常用来做红色油漆或涂料,故C正确;
D.Al2O3熔点比较高,加热很难融化,可以用作耐火材料,故D正确;
故选A。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的导电能力一定比醋酸溶液强
B. 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C. BaSO4、AgCl均不溶于水,所以BaSO4、AgCI不是电解质
D.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无关,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稀盐酸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浓醋酸溶液,导电性弱于醋酸溶液,故A错误;
B.氨气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故B错误;
C.溶于水的硫酸钡和氯化银在溶液中都能完全电离,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碳酸氢钠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故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是
A. Fe(OH)3胶体
B. AgNO3溶液
C.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D. 油水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A正确;
B.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B错误;
C.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C错误;
D.油水混合物为浊液,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D错误;
答案选A。
5.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错误的是
A. 钾是第四周期第IA族元素
B. HCl的形成过程:
C. N2的电子式为
D. CO2的结构式:O=C=O
【答案】C
【解析】
【详解】A.钾为19号元素,是第四周期第IA族元素,故A正确;
B.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为: ,故B正确;
C.氮气中含有1个氮氮三键,每个氮原子都达到了8电子结构,氮气去的电子式为 ,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中氧原子和碳原子共用2对电子对,结构式为O=C=O,故D正确;
故选C。
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18g18O含有的中子数为8NA
B. 2.24LCH4含原子数为0.5NA
C. 18gH2O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NA
D. 0.2moIL-1Na2CO3溶液中含Na+的数目为0.4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18O含有的中子数为10,则18g18O含有的中子数为×10×NAmol—1=10NA,故A错误;
B.缺标准状况,无法计算2.24L甲烷的物质的量和所含原子数目,故B错误;
C.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氧共价键,则18g水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NAmol—1=2NA,故C正确;
D.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0.2moIL-1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和所含钠离子的数目,故D错误;
故选C。
7. 部分卤族元素的某种性质A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A可能表示
A. 原子半径 B. 氢化物的稳定性
C. 原子的电子层数 D. 单质的密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卤素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A错误;
B项、卤素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故B正确;
C项、卤素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故C错误;
D项、卤素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单质分子的密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卤素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单质的颜色加深、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
8. 溶液中只存在四种离子,各离子个数比为Cl-::Fe3+:M=2:2:3:3,(不考虑水的电离),则M为
A OH- B. Mg2+ C. Na+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各离子个数比为Cl-::Fe3+:M=2:2:3:3,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量大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量,依据电荷守恒可知,M为阴离子,设M的电荷为x,则有:,解得x=1,又因氢氧根离子会与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因此答案选D。
9. 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FeFeCl2Fe(OH)2
B. FeH2HCl
C. NaNa2O2Na2CO3
D. FeFe3O4O2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与氯气反应生成,不能直接反应生成,故A错误;
B.故上述流程可实现,,故B正确;
C.金属钠与氧气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不能生成Na2O2,故C错误;
D.四氧化三铁高温锻烧条件下会分解,加热条件下不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操作1”中烧杯洗涤液也要转移到容量瓶中
B. “操作2”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 所配制的Na2CO3溶液中c(Na+ )为1 mol·L-1
D. “操作4”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溶解过程中烧杯洗涤液也要转移到容量瓶中,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A正确;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移液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B正确;
C.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钠离子的浓度为,C错误;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造成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D正确;
答案选C。
11. 向Fe2O3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稀H2SO4,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溶液中不含Fe3+,且生成的Fe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那么该反应中Fe2O3、Fe、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1
B. 1:2:3
C. 1:2:4
D. 2:3:5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设原混合物中含有xmol铁,ymol氧化铁,则有:①x+2y=4;由铁原子守恒可知,ymol氧化铁转化为2ymol铁离子,由Fe+H2SO4=FeSO4+H2↑可知生成1mol氢气消耗1mol铁,则有(x-1)mol铁与2ymol铁离子恰好反应,依据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可知2y:(x-1)=2:1,即②x-y=1,联立①②可得:x=2、y=1,所以y:x=1:2,而1mol氧化铁消耗3mol硫酸,1mol铁消耗1mol硫酸,则该反应中Fe2O3、Fe、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答案选C。
1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 向稀硫酸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Ba2++=BaSO4↓
B. 铜片插入AgNO3溶液中:Cu+Ag+=Ag+Cu2+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Fe2++2OH-=Fe(OH)2↓
D 向NaOH溶液中通人少量CO2:2OH-+CO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稀硫酸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BaSO4↓+2H2O,A错误;
B.铜片插入AgNO3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Cu+2Ag+=2Ag+Cu2+,B错误;
C.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C错误;
D.离子方程式正确,D正确;
答案选D。
13. KIO3常用作食盐中的补碘剂,可用"氯酸钾氧化法"制备,该方法的第一步反应为6I2+11KClO3 +3H2O6KH(IO3)2+5KCl+3Cl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22.4L(标准状况)Cl2时,反应中转移10mole-
B. 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6
C. 第二步用KH(IO3)2和KOH反应生成KIO3和H2O的反应无电子转移
D. 该反应中KCl和Cl2都还原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I2的化合价升高,KClO3中部分Cl的化合价降低为-1价,部分降低为0价,因此有6I2~3Cl2~60e-,因此产生22.4L(标况)Cl2时,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0mol,故A说法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I2为还原剂,KClO3为氧化剂,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6,故B说法正确;
C.KH(IO3)2和KOH反应生成KIO3和H2O,不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即无电子转移,故C说法正确;
D.根据A选项分析,KCl和Cl2都是还原产物,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A。
14.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Y不同周期,Y、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
C. Y的单质的氧化性比Z的强
D. X、Y、Z三种元素可以组成酸、碱和盐
【答案】D
【解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Z为氧元素,Y、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Y为氮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则W为钠元素;X与Y不同周期,则X为氢元素。
【详解】A.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H)<r(O)<r(N)<r(Na),A项错误;
B. N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为强碱,B项错误;
C. N2性质稳定,O2的氧化性强,C项错误;
D. H、N、O可以组成化合物HNO3、NH3·H2O、NH4NO3,分属酸、碱、盐,D项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实验中,利用图中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预期现象
放置Na2CO3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放置NaHCO3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脱脂棉剧烈燃烧
肥皂液有肥皂泡冒出,点燃有爆鸣声
用手捂住试管,烧杯中冒气泡
目的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验证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检查装置气密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CO3稳定,受热不分解,因此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Na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CO2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使用该装置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不同的固体物质,A正确;
B.向包有足量Na2O2的脱脂棉中滴加2滴水,看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这是由于Na2O2与水反应产生O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的热量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从而使棉花着火燃烧起来,故可以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B正确;
C.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H2,H2与装置中的空气混合通过导气管通入肥皂液中,当点燃时二者迅速混合,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因此听到有尖锐的爆鸣声,C正确;
D.长颈漏斗下端未没入水面以下,没有形成密闭系统,用手捂住试管,气体会通过长颈漏斗逸出,故烧杯中不会出现冒气泡的现象,故不能使用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根据你对物质的分类以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按要求填空:
(1)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3PO4、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Ba(OH)2
三种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FeCl3溶液能与Cu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其制作原理可用2FeCl3+Cu=CuCl2+2x表示。
①上式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若有32g铜被氧化,则参与反应的FeCl3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已知反应方程式:KClO3+6HCl(浓)=KCl+3Cl2↑+3H2O。
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O2 ②. H2O ③. Na2CO3
(2) ①. FeCl2 ②. 162.5 ③. 2Fe3++Cu=2Fe2++Cu2+
(3)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中除二氧化碳为非金属氧化物外,其他三种都是金属氧化物;②中除水为氧化物外,其他三种都是含氧酸;③中除碳酸钠是盐外,其他三种都是碱,故答案为:CO2;H2O;Na2CO3;
【小问2详解】
①由原子个数守恒可知,x为氯化亚铁,故答案为:FeCl2;
②由方程式可知,32g铜被氧化时,参与反应的氯化铁的质量为×2×162.5mol/L=162.5g,故答案为:162.5;
③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反应为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故答案为:2Fe3++Cu=2Fe2++Cu2+;
【小问3详解】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反应的氧化剂,盐酸中氯元素化合价部分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氯气即是反应的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生成3mol氯气,反应转移5mol电子,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双线桥为,故答案为:。
17.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A
ⅡA
ⅢA
ⅣA
VA
VIA
VIIA
0
1
①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1)写出表中部分元素的元素符号:②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
(2)⑧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
(3)①~⑧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
(4)②、③、⑦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②、③、④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_。
(5)将④、⑤、⑥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6)⑥的最高价氧化物与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 ②. P
(2) (3) ①. F2 ②. Na
(4) ① HNO3 ②. HF
(5)F->Na+>Al3+
(6)Al2O3+2OH-==2+H2O
【解析】
【分析】由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P,⑧为Cl。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②为C,⑦为P。
【小问2详解】
⑧为Cl,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小问3详解】
同一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非金属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从上向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①~⑧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F2,还原性最强的是Na。
【小问4详解】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C、N、P中N的非金属性最强,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NO3的酸性最强;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C、N、F中F的非金属性最强,因此其氢化物HF最稳定。
【小问5详解】
④、⑤、⑥分别为F、Na、Al,其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F-:,Na+;,Al3+:,三者电子层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因此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Na+>Al3+。
【小问6详解】
Al的最高价氧化物为Al2O3,N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两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H2O。
18. 组装下列装置可用于制备Cl2并验证其性质(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I、Cl2的制备
(1)装置A制备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Ⅱ、Cl2的性质
(2)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具有___________(填性质)。
(3)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打开K2,关闭K1,向C中缓缓通人少量氯气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当装置C中溶液刚变为黄色时,先关闭分液漏斗旋塞,再___________(写出开关操作)。用玻璃棒蘸取少量C中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说明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MnO2+4H++2Cl-Mn2++Cl2↑+2H2O ②. 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2)酸性和漂白性 (3) ①. Cl2+2Br—=Br2+2 Cl- ②. 打开K1,关闭K2 ③. 试纸变蓝色 ④. Cl2>Br2>I2
【解析】
【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制备氯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氨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装置B中盛有的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装置C中盛有的溴化钾溶液与氯气发生置换反应,验证氯气和溴的氧化性强弱,装置D中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有毒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气球用于实验时吸收储存氯气,防止生成的氯气导致容器中气压增大而发生意外事故。
【小问1详解】
装置A制备氯气的反应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由分析可知,装置B中盛有的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MnO2+4H++2Cl—Mn2++Cl2↑+2H2O;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小问2详解】
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溶液呈酸性,后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具有强氧化性次氯酸,能使有机色质漂白褪色而表现漂白性,故答案为:酸性和漂白性;
【小问3详解】
向C中缓缓通人少量氯气时发生的反应为氯气与溴化钾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和氯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该反应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当装置C中溶液刚变为黄色时,为防止过量的氯气溶于水干扰溴和碘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先关闭分液漏斗旋塞停止制备氯气,再打开K1,关闭K2,用气球吸收储存氯气防止生成的氯气导致容器中气压增大而发生意外事故;用玻璃棒蘸取少量C中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发生的反应为溴与碘化钾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碘遇淀粉溶液变蓝色,该反应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则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故答案为:Cl2+2Br—=Br2+2Cl—;打开K1,关闭K2;试纸变蓝色;Cl2>Br2>I2。
19. 硫酸铁铵[化学式可表示为NH4Fe(SO4)2]可用作分析试剂等。某兴趣小组利用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O、Fe2O3)制硫酸铁铵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所含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___。
(2)写出FeO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加入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若想探究NH4Fe(SO4)2与Ba(OH)2反应生成最大质量沉淀的条件,某同学向含amoI NH4Fe(SO4)2的溶液中滴加含bmoIBa(OH)2的溶液,与OH—反应的顺序:先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后是___________,当a=b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时,沉淀的质量达到最大。
【答案】(1)Fe2+、Fe3+
(2)FeO+2H+= Fe2++H2O
(3)将Fe2+全部氧化为Fe3+
(4) ①. Fe3+ ②. NH ③. 2Fe3++3SO+3Ba2++6OH—=2Fe(OH)3↓+3BaSO4↓ ④. b≥2a
【解析】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铁矿石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过滤得到含有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的溶液A;先调节溶液A的pH,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溶液中的硫酸亚铁全部氧化为硫酸铁,再加入硫酸铵固体,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硫酸铁铵。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溶液A为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为铁离子、亚铁离子,故答案为:Fe2+、Fe3+;
【小问2详解】
氧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O+2H+= Fe2++H2O,故答案为:FeO+2H+= Fe2++H2O;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硫酸亚铁全部氧化为硫酸铁,故答案为:将Fe2+全部氧化为Fe3+;
【小问4详解】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