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5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6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7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第8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宏观把握考情重点:把握命题规律,加强针对性训练。我们要为什么学习诗歌?功利性讲 考试拿分高大上讲 传承文化段子上讲 看到美景时希望你不要只会说“卧槽,好美”,而能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论语》里有一则,是孔子劝弟子们学习《诗经》的语录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触景生情,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通过《诗》来去观察民风和社会的动态,以及政策的得失。《诗》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合群,《诗》也能够帮助你们发泄和疏解心中的怨气。往近了说,可以帮助你们侍奉自己的父母。往远了讲,有利于你们去侍奉国君,至少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增加一些知识,增长一些见识。 古代人也有“朋友圈”古代人也有“朋友圈”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命题新趋势一、宋词大放异彩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取材范围是诗歌鉴赏备考的关注重点,把握了取材范围就相当于把握了备考复习的方向。2021年高考全国8套试卷的诗歌除新高考全国Ⅰ卷(唐代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浙江卷(清代吴伟业《意难忘·山家》)外,其余6套卷均选用的是宋代诗歌,且南宋、北宋诗歌各占3首。而2020年高考10套试卷考查的11首诗歌(浙江卷为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中,唐诗占6首,宋诗占5首。 宋代诗歌为什么越来越受命题人青睐呢?唐宋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无法逾越的巅峰,当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取材领域。与重情的唐代诗歌相比,宋代诗歌更富有哲理意蕴,重在揭示理趣,侧重于对个人情感或心性的体悟、对自然的感悟、对日常生活的品悟。因此,老师命题和学生答题更容易落到实处。这是宋代诗歌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的主要原因。 这一趋势启示我们,古代诗歌鉴赏备考的重心应放在唐宋时期一些名家的近体诗或古体诗上,我们可以借助《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全方位地对唐宋诗歌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和模拟训练。二、打破刻板印象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选的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鹊桥仙·赠鹭鸶》,第15题主观题考查的是这首词的风格“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看到词作者是辛弃疾,有的学生马上就在大脑中预设一个豪放派词人的语言风格,照搬学习过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言特色。如此,他可能就无法捕捉这首词的独特神韵,当然也就无法发现辛弃疾在金戈铁马之外的浪漫甚至孩童气了。其实,我们解读《鹊桥仙·赠鹭鸶》时应该做的,就是剥离掉各种刻板“成见”,认真品读词作的题目和上下片的每一个句子。我们会发现:原来诗词创作可以不需要历史典故的衬托,不需要激情澎湃的渲染,也不需要前后呼应的对仗,大白话、心里话、生活中的对话都可以入诗,诗人在娓娓道来中自然成就佳作。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读这首原生态的作品,不由得让人畅想小康生活、田园风光,词人直白的言语中传递的是热爱、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当然,考生在细读诗句的过程中会发现部分词句难以理解,这时不妨从考卷中选择题的选项里寻求帮助,如选项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三、体现教考衔接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文本选的是刘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考题中有一个选项涉及对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的考查:“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此题要求考生联系教材中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从“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可知,《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考题《寄江州白司马》标题中的“江州司马”与之对应。此外,诗歌颔联中“湓浦曾闻似衣带”与《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中描述的地点一致,皆为湓江,据此可推测本诗的写作时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选项分析正确。 此外,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鉴赏选用的是陆游的《示儿子》,考生自然联想起语文教材中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可以说是熟悉的作家、相同的话语对象、不一样的情感内容。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有助于考生正确解读《示儿子》诗句的意蕴。命题特点一、客观题命题趋势 近三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命题人喜欢在诗词的某一细节上设误。这一细节一般是整首诗词的关键,对理解整首诗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我们通过对诗意逻辑的梳理,用联系的观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一)考查诗词的写作意图,包括内容主旨、思想感情等。 例:(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認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准确作答此题,考生需要在全诗中关注“躬耕”这一细节。对“躬耕”的态度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读者对陆游写作意图的把握。要理解“躬耕”,需要联系诗句颔联思考。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二)考查诗词具体词句的细节,包括时节、地点、事件、人物、动作等。 理解诗句的方法,可以从释义、语境、寄托、纵深这四个层次着手思考。首先是释义,要准确理解字面意义;其次是语境,通过分析意象和语境思考诗词的深层含义;接着是寄托,思考诗歌写的内容跟诗人有什么关系,作者要以此表达什么情感;最后是纵深,要思考作者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常常需要结合个人身世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例:(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准确作答此题,考生需要理解“鸟飞”这一细节。对这一细节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颈联含意的把握。要理解“鸟飞”,需要联系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尾联描绘了曾巩出山时一身清爽的姿态,表达了曾巩对出山和隐居的看法:隐居固然是曾巩所向往的生活,但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也可以放弃隐居生活。在这里,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三)考查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一般来说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艺术构思)。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但因为学习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考生不能够将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准确对应,从而造成误判。二、主观题命题趋势 (一)命题思路变化:从分析诗句含意到考查思维品质 1. 分析诗句含意 诗歌创作贵在含蓄,讲求言近意远。命题者在设计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时,如果发现诗歌的某些诗句或词语意蕴丰富,表情达意较为含蓄,那他往往就会以此为考点命制诗句含意分析题。2019年之前的古代诗歌鉴赏侧重考查对诗句含意的分析,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尾联。如: (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 (3)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 (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2. 分析内容情感 命题者立足诗歌思想内容,要求考生从整体或局部对诗歌的情感、观点、哲理、场景、画面、缘由、层意等进行概括分析。如:(1)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 (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 (4)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考生作答此种类型题目时,先要明确题目要旨,确定好答案所要涉及的诗句,然后分层分点地运用术语或关键词语概括作答,并按要求做简要分析。2020年的古代诗歌鉴赏侧重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命题人偏好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分析。3.考查思维品质 2021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既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更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如: (1)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3)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4)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讀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显然,除了第(2)题是考查“语言特色”外,其他几道题都是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真题演练1(状元桥225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背景链接: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传闻杨巨源与裴度私交深厚,宰相武元衡遇刺后,裴度代武元衡为相。而白居易却因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写此诗给白居易,在叙情当中,饱含规劝之意。直译江州司马白居易,你是否平安,惠远住的东林寺你去游玩过没有?我曾听说湓口像衣带一样狭窄,我也听说庐峰像香炉一样美丽。在岁末我写了一首诗,可是大雁不再南飞了,在遥远的天边你如一只孤单的病鹤一样远望长安宫阙。你不要被佛教讲经的集会所拘束,你可青云直上,前途依旧光明。 诗歌韵译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一衣带水”不是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而是说湓浦隔庐山很近。)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第二句表面上是问白居易有没有去过惠远和尚所住的东林寺,实际是作者不希望他去,不希望他与僧人在一起,受僧人消极遁世思想的影响,这样就暗含了作者委婉劝告的意图。这与第七句作者直接的劝告相呼应,作者在第七句直接说希望白居易不要受佛教讲经的集会拘束。(2)而三四两句讲江州的美景,是希望作者到这些地方去玩,这是正面的引导,也是含有委婉的劝告。(3)第五句又以朋友之情作进一步的关心,这是情感的招引。第六句和第八句又从君臣之义和白居易的前途上进一步引导,劝告白居易要回归正途。网传标准答案:①“劝诚”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诚做了铺垫。示儿子 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真题演练2(状元桥225页)王子文曰:“陆放翁之家风,其出于此乎?”陆放翁虽壮志未酬,忧愤而逝,然其一生可歌可泣,坦坦荡荡。其家国之情,永载史册;其大义气节,万丈光芒;其教子家风,万世流长。放翁之后,其孙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其曾孙陆传义,于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其玄孙陆天骐,于崖山之战中宁死不屈,投海自尽。一门忠烈,肝胆可鉴。何以继家风,何以教子孙?陆放翁《示儿孙》一篇,可以为见!一者,以身作责而为之,其一生之所为,当为后世之榜样、之楷模,以言行而化育。二者,为国以忠,为亲以孝。忠孝乃自古治国之本。忠者,国之命脉;孝者,民之风尚。自古不忠不孝者,奸诈之徒,虚伪之辈,国乱之源,人主必自省之。三者,勤俭持家,躬耕陇亩。发愤读书,以安社稷。勤俭乃立身之本,耕读为保家之基。勤奋有为,诗书无崖,宽容有度,谦逊以虚,奋发向上,积极而进。四者,法乎先圣,以修身立事,不论于农于士,至善至诚。心怀家国,永存社稷!家风者,谓门风也!世代相传之风尚,一家之风气。家风者,价值之准则;家风者,道德之精神;家风者,民族之根本;家风者,文明之力量!中华好家风,源远流长,万世荣昌。诗题释意:教导、告诫儿孙们。首联释意:子孙们啊,我为官多年,然于家于国没有做出半点功绩,九州分裂至今,我却寸功未建,内心忧愤、惭愧,我心自知,痛不能寐……然而,我的孩子们啊,你们又用什么来报效圣明的朝代?颔联释意:不论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还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你们都要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不欺瞒,不诓骗,内心坦坦荡荡,忠贞不二,至诚至善。颈联释意:儿孙们啊,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千万不要自满。勤俭持家,亲自耕种,天成以时,百亩之地,可让全家人幸福温饱,没有饥寒。尾联释意:儿孙们啊!如今,我把我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嘱咐你们,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4.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答案 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专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唐代〕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真题演练3(状元桥225页)公元762年,郑炼离开严武幕府,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对于这位诗友的离去,杜甫很是伤感。这一年是代宗宝应元年,他在浣花溪草堂自感老病缠身时,又听闻天下大乱:史朝义陷营州,羌、浑等族陷梁州,河东、河中军皆乱……这让忧国忧民的杜甫伤心感慨,于是写了这首诗以抒怀。诗的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开篇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处境艰难。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在两般伤心事上又进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过日”是度日之意,这里有一个典故。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意在表达:郑炼的诗好比醇酒,能让自己得到慰藉,藉此度过难捱的时光。而郑炼的离开,就意味着醇酒不再有,于是用了“惊”、“神”二字,写出诗人内心的吃惊、失神。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峨眉山位于蜀地,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山位于襄阳,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二者相距遥远。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地阔”、“山高”亦有典故在。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杜甫引《笳曲》上半句。古代交通极不方便,一别成永诀,在当时实为寻常。所以,相信郑炼读到此处一定会黯然神伤!不过,虽路途遥远,再见无期,但诗人希望友人在道路尽头遇到一个春天!尾联,“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耆旧,书名,全称《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著,内有庞德公传,庞德公即诗中的“姓庞人”。庞德公不仅是个隐者,更有识人之能,诸葛亮和庞统的“卧龙”、“凤雏”之称,皆来自他。杜甫希望郑炼回到故乡,替他在《耆旧记》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含蓄地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表达了希望朋友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的想法。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达婉曲,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在手法上,多用典故,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深含多层意指,从而形成了言简意赡的效果。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B 解析“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再也没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另一种答案:①颈联的意思是说,我与你在四川分别时,天色已晚,此地与襄阳距离遥远,将来你到达襄阳时,已经是明年春天了。②此联运用了借代手法,峨眉代指四川,岘首代指襄阳。③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峨眉山的晚景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借岘山的春景表达了对朋友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借天高地阔表达了对相隔千里的友人的思念之情。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真题演练4(状元桥226页)北宋末年间,诗人吴可创作了《学诗诗》三首,在当时的诗坛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三首诗如下:其一: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其二: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其三: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吴可少时的诗为苏轼所赏识,他所著《藏海诗话》往往阐述苏轼的诗论。苏轼以禅喻诗偏重在欣赏上,吴可则偏重在创作上。他这三首《学诗诗》就是谈论诗歌创作的文章。其一是说学习写诗有一个长期修养的过程,下了足够的功夫,就有可能积厚而薄发产生飞跃,达到超然的境界,此即所谓「了悟」。第二首诗是强调诗人自身的参悟,反对因袭前人。即使是诗圣杜甫,也不可因袭模仿,使他成为束缚自己创造力的模式。第三首诗赞「圆成」为诗之最高境界。《楞严经》曰:「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圆成」本来是佛教语,意思就是成就圆满、圆满成功。所谓圆,含有自然、完整、流转、贯通等多方面的意义。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B解析:“劝诫”错,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期许,并无劝诫之意。8.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解析】“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说的是学习诗歌时要像参禅一样,尚未掌握诗中精义前要向各个方面的前辈学习;“一朝悟罢正法眼,有 信手拈出皆成章”是说一旦将诗中精义参透,那 么好文章就能信手拈来。【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日庞 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 上句 术的真谛,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课后作业1.课时训练25 一篇诗歌鉴赏2.温习周测试卷,方便讲解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起始课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起始课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聚焦教考衔接,梳理文体知识,诗歌发展脉络,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如何写诗How,古诗词·选择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古诗词·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的高考考点,诗歌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鉴赏,诗歌鉴赏之炼句,命题特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