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详解
展开虹口区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生物学试卷
1. 湿地的生物与环境
上海崇明东滩傍海依江,咸淡水交汇,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每年吸引数百万候鸟到此栖息、觅食。
(1)崇明东滩是天然湿地,该生态系统属于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自然生态系统 ②人工生态系统 ③水域生态系统
④陆地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 ⑥湿地生态系统
(2)崇明东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计算候鸟单位时间各物种数量变化最重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性别比例 ⑥年龄结构
(3)崇明东滩候鸟生物多样性高,且已形成有序的鸟类生态位。以绿头鸭和白头鹤为例,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崇明东滩鸟类物种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鸟类种类
活动区域
觅食种类
觅食时间
绿头鸭
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
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
夜晚
白头鹤
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
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
白天
A. 活动区域重叠 B. 觅食种类相似 C. 觅食时间交错 D. 种间竞争剧烈
(4)假设白头鹤的食物由50%海三棱藨草、30%田螺和20%藻类组成,田螺仅以藻类为食,且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据表分析,如果一只白头鹤每日需要50kJ的能量,至少需要_______________kJ的藻类。
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入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用作固滩护堤。然而,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兼具耐盐等特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5)“生物替代”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有人认为,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不合适。结合下图信息分析,以下证据能支持该观点的是______________。
A. 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 B. 芦苇在水淹环境中容易烂根而死亡
C. 芦苇与互花米草在分布上有重叠 D. 芦苇分布区域数量高于互花米草
(6)“围垦”是一种在沿江、海边等滩地上圈筑围堤,开垦土地的工程技术。然而,围垦工程对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和白头鹤的种群数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相关信息,推测白头鹤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A. 围垦施工的时间与白头鹤的越冬时间重叠
B. 围垦造成地理隔离从而影响白头鹤种群的出生率
C. 围垦施工的区域与白头鹤觅食和栖息的区域重叠
D. 围垦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种群数量从而影响白头鹤的种群数量
(7)在崇明东滩依次采用围垦、花期刈割(割草)和用芦苇进行生物替代的综合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取得成效。据上述两图及相关信息,简述上述综合治理方法的优点____。
2. 茶树的品质与种植
我国茶产业历史悠久,“中国茶”名扬海外。茶树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遮光是一种提高茶树品质的方法。为研究遮光对茶树品质的影响,研究者分别用黑色遮阳网(AN)、蓝色遮阳网(BN)和红色遮阳网(RN)遮盖茶树,并于第20天采集茶树叶片,测定其相关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其中,CK表示不遮光处理。
(1)据图推测,下列反应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的是___________。
A. 光能的捕获与转换 B. 水的光解
C. 储能化合物的消耗 D. 高能化合物的形成
(2)上图结构I中的能量载体分子有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ATP ②NADH ③NADPH ④Pi
(3)下列①~⑥表示茶树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物质变化。据上图判断,蓝光对吲哚乙酸生物合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反应阶段,该阶段主要的物质变化是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ADP+Pi→ATP ②NAD++H++e-→NADH
③ATP→ADP+Pi ④NADPH→NADP++H++e-
⑤H2O→O2+H++e- ⑥CO2+五碳糖→三碳化合物→三碳糖和五碳糖
(4)使用蓝色遮阳网可提高茶树品质,但也存在减产风险。据上图及已学知识,阐述原因____。
茶园间作(相间种植2种或以上植物)也是提高茶树品质的一种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Pn),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
(5)宋代《北苑别录》记载:“茶园内为桐木则留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种植桐木后,茶树Pn的变化趋势与下图曲线最吻合的是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晴天 ②阴天 ③多云天
(6)土壤中的“氮”俗称茶树的生命元素。在缺氮土壤中,茶树细胞内物质含量不直接受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氨基酸 ②淀粉 ③核酸 ④脂肪酸
(7)大量施加无机氮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茶树生长。为检测土壤的健康程度,可调查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组成 ②食物链 ③丰富度 ④形态特征
(8)有机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其含量与土壤酸性呈负相关;茶叶中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苦味,而氨基酸影响茶汤的鲜味,茶叶“酚氨比”与茶汤鲜爽度呈负相关。在不影响茶叶鲜爽度的前提下,选出下表中生态茶园的最佳种植方案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方案编号
种植植物的类型
茶多酚(mg/g)
氨基酸(mg/g)
土壤含蚕量(mg/g)
有机质含量(mg/g)
①
仅种茶树(对照)
284.50a
26.60a
0.40a
20a
②
茶树与金盏菊间作
254.00b
26.30a
038a
32b
③
茶树与白三叶间作
280.02b
32.35b
0.35b
32b
④
茶树与金花菜间作
22350b
27.25b
0.31b
25b
数据均为多次实验的平均值;数字后小写字母与对照组不同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人类的进化与起源
编码乳糖酶的LCT基因位于人类2号染色体上。若个体成年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称为“乳糖酶不持续(LNP)”,表现为机体对乳糖不耐受;若该基因能持续表达,则称为“乳糖酶持续(LP)”,即乳糖酶直至成年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下图为上述性状的M家族遗传系谱图。
(1)对LCT基因测序发现,Ⅲ-1为杂合体。据图判断,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若Ⅲ-1体细胞中LCT基因模板链的部分序列由3'-CCC-5'(编码某氨基酸)突变为3'-TCC-5',则所编码的氨基酸由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
(遗传密码:5'-CCC-3'脯氨酸:5'-GGG-3'甘氨酸;5'-GGA-3'甘氨酸;5'-AGG-3'精氨酸)
(3)基因检测发现,Ⅱ-1的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则Ⅱ-1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LCT突变基因的数量可能为______________。
(4)若用F/f表示LCT基因,人群中ff的基因频率为16%,Ⅲ-1与表型为LP的男性婚配,生育一名表型为LNP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在不同人种中,LCT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不同碱基中。该现象对于人类适应环境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A. 不同种群独立地进化出相同或相似的性状
B. 不同种群不同程度地提高对乳糖的耐受能力
C. 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不同程度上以奶制品为食
D. 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相同程度上获得有利的变异
除研究现代人的基因外,研究灭绝的古人类基因也是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思路。科学家研发出一套能成功从4万年前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提取线粒体DNA并进行扩增和测序的方法,为人类进化的研究做出贡献,荣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科学家将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化石中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_____________。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生物化学证据
(7)科学家通过线粒体DNA来追踪人类进化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A. 线粒体DNA能复制和转录 B. 线粒体DNA受核基因调控
C. 线粒体DNA不发生基因突变 D. 线粒体DNA不发生基因重组
(8)研究发现,现代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风险的基因来自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科学家据此推测,人类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基因交流。下列3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模型与上述推测最吻合的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9)科学家对西伯利亚南部发现的古人类指骨进行DNA测序,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古人类亚种“丹尼索瓦人”。结合相关信息及已学知识,推测丹尼索瓦人经历的进化事件有_____________。
A. 隔离 B. 物种灭绝 C. 变异 D. 自然选择
4. 机体的睡眠与饮食
研究发现,睡眠会影响人体内一氧化氮(NO)的含量。NO存在于神经元、免疫细胞等细胞中,是一种可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的气体分子。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生物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
(1)据图判断,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NO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激素 ②神经递质 ③抗原分子
④自由扩散 ⑤主动运输 ⑥协助扩散
(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_____________。(I/Ⅱ/Ⅲ)。
(3)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使NO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严重时还可能使神经元凋亡。据图及所学知识,阐述导致上述现象的生物学机制。
(4)NO含量异常容易诱发机体自身免疫疾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_____________。
A. 过敏反应 B. 风湿性心脏病 C. 艾滋病 D. 白化病
(5)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下列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
C. 细胞毒性T细胞毒杀作用 D. 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研究者对小鼠(夜行动物)开展实验:将脂肪细胞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和正常小鼠(Zfp423)置于30℃环境下,分别在白天(非活跃期)和夜晚(活跃期)喂食高脂食物,测得体重变化如图(a)所示。
(6)小鼠维持体温时能量消耗最小的温度为30℃。当环境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_。
A.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皮肤血管收缩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立毛肌舒张
(7)线粒体内膜蛋白UCP1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研究发现,白天喂食小鼠的体内该蛋白水平降低,则小鼠产生的热量会__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增加 ②减少 ③不变 ④无法判断
(8)据图(a)及所学知识,推测引起小鼠肥胖的原因,并说明理由___。
(9)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如图(b)和(c)所示。据图及相关信息,简述长期“吃夜宵”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原因______。
5. 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造血干细胞内BCR基因和ABL基因发生融合,表达的BCR-ABL蛋白能使与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蛋白质(CP)磷酸化激活,造成白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引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其主要机理如图所示。
(1)细胞合成BCR-ABL蛋白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2)在细胞增殖时,白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
A. 有丝分裂前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据图分析,CML造血干细胞内变异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
A. 染色体缺失 B. 染色体易位 C. 基因重组 D. 基因突变
(4)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据图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A. 改变BCR-ABL蛋白的结构 B. 抑制CP与BCR-ABL蛋白结合
C. 促进BCR-ABL基因的表达 D. 抑制ATP含磷基团转移到CP上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内,RUNX1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a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下图为部分生理过程。
(5)上图中表示RUNX1基因转录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若该基因编码链的部分序列为5'-TGGTGC-3',则其转录出的mRNA序列为______________。
(6)RUN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核苷酸位点在______________(314/319/326)位,此位点发生了碱基_____________(缺失/插入/替换)。
(7)上图中细胞甲、乙、丙的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细胞器的种类 ②DNA的碱基序列 ③mRNA的种类
④细胞核的大小 ⑤细胞的形态结构 ⑥蛋白质的种类
(8)急性白血病还与GPX3基因(编码抗氧化酶)异常表达有关。研究者分别用去甲基化药物(A药)和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B药)处理患者的粒细胞,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代表不添加任何药物。据图推测,GPX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还是“组蛋白修饰”?_______,说明理由,并简述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
虹口区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生物学试卷
1. 湿地的生物与环境
上海崇明东滩傍海依江,咸淡水交汇,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每年吸引数百万候鸟到此栖息、觅食。
(1)崇明东滩是天然湿地,该生态系统属于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自然生态系统 ②人工生态系统 ③水域生态系统
④陆地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 ⑥湿地生态系统
(2)崇明东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计算候鸟单位时间各物种数量变化最重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性别比例 ⑥年龄结构
(3)崇明东滩候鸟生物多样性高,且已形成有序的鸟类生态位。以绿头鸭和白头鹤为例,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崇明东滩鸟类物种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鸟类种类
活动区域
觅食种类
觅食时间
绿头鸭
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
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
夜晚
白头鹤
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
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
白天
A. 活动区域重叠 B. 觅食种类相似 C. 觅食时间交错 D. 种间竞争剧烈
(4)假设白头鹤的食物由50%海三棱藨草、30%田螺和20%藻类组成,田螺仅以藻类为食,且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据表分析,如果一只白头鹤每日需要50kJ的能量,至少需要_______________kJ的藻类。
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入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用作固滩护堤。然而,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兼具耐盐等特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5)“生物替代”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有人认为,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不合适。结合下图信息分析,以下证据能支持该观点的是______________。
A. 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 B. 芦苇在水淹环境中容易烂根而死亡
C. 芦苇与互花米草在分布上有重叠 D. 芦苇分布区域的数量高于互花米草
(6)“围垦”是一种在沿江、海边等滩地上圈筑围堤,开垦土地的工程技术。然而,围垦工程对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和白头鹤的种群数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相关信息,推测白头鹤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A. 围垦施工的时间与白头鹤的越冬时间重叠
B. 围垦造成地理隔离从而影响白头鹤种群的出生率
C. 围垦施工的区域与白头鹤觅食和栖息的区域重叠
D. 围垦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种群数量从而影响白头鹤的种群数量
(7)在崇明东滩依次采用围垦、花期刈割(割草)和用芦苇进行生物替代的综合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取得成效。据上述两图及相关信息,简述上述综合治理方法的优点____。
【答案】(1)①⑥ (2)③④ (3)C
(4)1100 (5)AB (6)ABCD
(7)减少互花米草的数量,降低优势种群的竞争作用,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2、该题中的食物链共3条,分别是:海三棱燕草→白头鹤,藻类→白头鹤,藻类→田螺→白头鹤。
3、互花米草入侵后,一方面互花米草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导致海三棱蔗草、芦苇等植物的数量下降,多数鸟类均不采食互花米草,而以海三棱蔗草、芦苇等植物为食,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另一方面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造成潮沟堵塞,导致鱼类、底栖动物数量下降,而鱼类、底栖动物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故崇明东滩是天然湿地,该生态系统属于①自然生态系统、⑥湿地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
崇明东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计算候鸟单位时间各物种数量变化最重要的依据是③迁入率和④迁出率。
【小问3详解】
若两个种群活动区域重叠、觅食种类相似、种间竞争剧烈,则会相互制约,种群数量会发生大幅的变化,而觅食时间交错,就可以使两个种群之间的竞争减弱,实现共存。
故选C。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共有3条食物链,若白头鹤每日需要50kJ的能量,在海三棱燕草→白头鹤,这条食物链中,需要海三棱燕草50%×50÷10%=250KJ;在藻类→白头鹤这条食物链中,需要藻类20%×50÷10%=100KJ;在藻类→田螺→白头鹤这条食物链中,需要藻类30%×50÷10%×20%=750KJ,故需要消耗藻类750+100+250=1100KJ。
【小问5详解】
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不合适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在高盐环境中不易生存;芦苇生活在陆地环境,代替互花米草在水淹环境中生存容易烂根而死亡,这两个原因支持观点。
故选AB。
【小问6详解】
据相关信息,推测白头鹤和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可能是围垦施工的时间与白头鹤的越冬时间重叠、围垦造成地理隔离从而影响白头鹤种群的出生率、围垦施工的区域与白头鹤觅食和栖息的区域重叠、围垦影响海三棱蘑草的种群数量从而影响白头鹤的种群数量,这些原因都有可能是白头鹤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
故选ABCD。
【小问7详解】
据相关信息,互花米草入侵后,逐渐占据优势,导致海三棱蔗草、芦苇等植物的数量下降,多数鸟类均不采食互花米草,而以海三棱蔗草、芦苇等植物为食,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另一方面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造成潮沟堵塞,导致鱼类、底栖动物数量下降,而鱼类、底栖动物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综上所述综合治理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互花米草的数量,降低优势种群的竞争作用,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2. 茶树的品质与种植
我国茶产业历史悠久,“中国茶”名扬海外。茶树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遮光是一种提高茶树品质的方法。为研究遮光对茶树品质的影响,研究者分别用黑色遮阳网(AN)、蓝色遮阳网(BN)和红色遮阳网(RN)遮盖茶树,并于第20天采集茶树叶片,测定其相关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其中,CK表示不遮光处理。
(1)据图推测,下列反应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的是___________。
A. 光能的捕获与转换 B. 水的光解
C. 储能化合物的消耗 D. 高能化合物的形成
(2)上图结构I中的能量载体分子有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ATP ②NADH ③NADPH ④Pi
(3)下列①~⑥表示茶树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物质变化。据上图判断,蓝光对吲哚乙酸生物合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反应阶段,该阶段主要的物质变化是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ADP+Pi→ATP ②NAD++H++e-→NADH
③ATP→ADP+Pi ④NADPH→NADP++H++e-
⑤H2O→O2+H++e- ⑥CO2+五碳糖→三碳化合物→三碳糖和五碳糖
(4)使用蓝色遮阳网可提高茶树品质,但也存在减产风险。据上图及已学知识,阐述原因____。
茶园间作(相间种植2种或以上植物)也是提高茶树品质一种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Pn),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
(5)宋代《北苑别录》记载:“茶园内为桐木则留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种植桐木后,茶树Pn的变化趋势与下图曲线最吻合的是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晴天 ②阴天 ③多云天
(6)土壤中的“氮”俗称茶树的生命元素。在缺氮土壤中,茶树细胞内物质含量不直接受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氨基酸 ②淀粉 ③核酸 ④脂肪酸
(7)大量施加无机氮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茶树生长。为检测土壤的健康程度,可调查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组成 ②食物链 ③丰富度 ④形态特征
(8)有机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其含量与土壤酸性呈负相关;茶叶中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苦味,而氨基酸影响茶汤的鲜味,茶叶“酚氨比”与茶汤鲜爽度呈负相关。在不影响茶叶鲜爽度的前提下,选出下表中生态茶园的最佳种植方案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方案编号
种植植物的类型
茶多酚(mg/g)
氨基酸(mg/g)
土壤含蚕量(mg/g)
有机质含量(mg/g)
①
仅种茶树(对照)
284.50a
26.60a
0.40a
20a
②
茶树与金盏菊间作
254.00b
26.30a
0.38a
32b
③
茶树与白三叶间作
280.02b
32.35b
0.35b
32b
④
茶树与金花菜间作
223.50b
27.25b
0.31b
25b
数据均为多次实验的平均值;数字后小写字母与对照组不同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答案】(1)ABD (2)①③
(3) ①. 光 ②. ①⑤
(4)使用蓝色遮阳网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但是遮阴使光合速率下降,造成产量下降 (5)③ (6)②④ (7)①②③ (8)④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小问1详解】
A、捕光复合物可以捕获和转化光能,光能的捕获与转换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A正确;
B、捕光复合物可以捕获和转化光能,水的光解需要光能,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B正确;
C、储能化合物的消耗与捕光复合物关系不大,C错误;
D、捕光复合物可以捕获和转化光能,捕光复合物可以将光能转变为高能化合物,如ATP和NADPH,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D正确。
故选ABD。
【小问2详解】
ATP、NADPH是能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是光反应的产物,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变为ATP、NADPH中的化学能。故选①③。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蓝光影响主要体现在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直接需要光;光反应阶段进行水的光解(H2O→O2+H++e- )、ATP的生成(ADP+Pi→ATP )、NADPH的生成(NADP++H++e-→NADPH),故选①⑤。
【小问4详解】
蓝色遮阳网(BN)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多,因此使用蓝色遮阳网可提高茶树品质,但是长期使用蓝色遮阳网会使得光照强度不足,影响光合速率,导致产量减少。
【小问5详解】
直接种植茶树,盛夏的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导致CO2浓度过低,光合速率下降,如图中曲线①所示,茶园间作后,对茶树有一定的遮阴效果,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因此种植桐木后,茶树Pn的变化趋势与③相同。
【小问6详解】
①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因此会受影响,①错误;
②淀粉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N,不受影响,②正确;
③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因此会受影响,③错误;
④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N,不受影响,④正确。
故选②④。
【小问7详解】
土壤动物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的健康程度,土壤动物的组成、动物的丰富度都与土壤的健康程度有关,土壤中的生物也会形成一定的食物链(网),食物网越复杂,说明土壤环境越好,而形态特征则与健康程度关系不大。故选①②③。
【小问8详解】
茶叶中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苦味,而氨基酸影响茶汤的鲜味,茶叶“酚氨比”与茶汤鲜爽度呈负相关。因此,若想茶汤鲜爽,则应使茶多酚含量少,氨基酸含量多,①的酚氨比为284.5÷26.6=10.695,②的酚氨比为254÷26.3=9.658,③的酚氨比为280÷32.35=8.655,④的酚氨比为223.5÷27.25=8.20,故方案④的酚氨比最低,鲜爽度最佳。
3. 人类的进化与起源
编码乳糖酶的LCT基因位于人类2号染色体上。若个体成年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称为“乳糖酶不持续(LNP)”,表现为机体对乳糖不耐受;若该基因能持续表达,则称为“乳糖酶持续(LP)”,即乳糖酶直至成年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下图为上述性状的M家族遗传系谱图。
(1)对LCT基因测序发现,Ⅲ-1为杂合体。据图判断,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若Ⅲ-1体细胞中LCT基因模板链的部分序列由3'-CCC-5'(编码某氨基酸)突变为3'-TCC-5',则所编码的氨基酸由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
(遗传密码:5'-CCC-3'脯氨酸:5'-GGG-3'甘氨酸;5'-GGA-3'甘氨酸;5'-AGG-3'精氨酸)
(3)基因检测发现,Ⅱ-1的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则Ⅱ-1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LCT突变基因的数量可能为______________。
(4)若用F/f表示LCT基因,人群中ff的基因频率为16%,Ⅲ-1与表型为LP的男性婚配,生育一名表型为LNP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在不同人种中,LCT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不同碱基中。该现象对于人类适应环境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A. 不同种群独立地进化出相同或相似的性状
B. 不同种群不同程度地提高对乳糖的耐受能力
C. 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不同程度上以奶制品为食
D. 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相同程度上获得有利的变异
除研究现代人的基因外,研究灭绝的古人类基因也是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思路。科学家研发出一套能成功从4万年前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提取线粒体DNA并进行扩增和测序的方法,为人类进化的研究做出贡献,荣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科学家将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化石中的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_____________。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生物化学证据
(7)科学家通过线粒体DNA来追踪人类进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A. 线粒体DNA能复制和转录 B. 线粒体DNA受核基因调控
C. 线粒体DNA不发生基因突变 D. 线粒体DNA不发生基因重组
(8)研究发现,现代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风险的基因来自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科学家据此推测,人类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基因交流。下列3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模型与上述推测最吻合的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9)科学家对西伯利亚南部发现的古人类指骨进行DNA测序,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古人类亚种“丹尼索瓦人”。结合相关信息及已学知识,推测丹尼索瓦人经历的进化事件有_____________。
A. 隔离 B. 物种灭绝 C. 变异 D. 自然选择
【答案】(1)表观遗传
(2) ①. 甘氨酸 ②. 精氨酸 (3)0、1或2 (4)3/7 (5)BCD (6)D (7)D (8)① (9)ABCD
【解析】
【分析】 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小问1详解】
II-1和II-2均为LNP,却生出杂合子LP女儿,说明LNP性状的遗传方式不是伴性遗传,也不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所以LNP性状的遗传方式是表观遗传,即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小问2详解】
若Ⅲ-1体细胞中LCT基因模板链的部分序列由3'-CCC-5'(编码某氨基酸)突变为3'-TCC-5',则对应的编码的氨基酸和RNA由5'-GGG-3'甘氨酸变为5'-AGG-3'精氨酸。
【小问3详解】
Ⅱ-1的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经过DNA复制后,突变的基因变为两个且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Ⅱ-1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LCT突变基因的数量可能为0或2。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其中一个DNA分子中,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含LCT突变基因的数量可能为0或1。所以Ⅱ-1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LCT突变基因的数量可能为0、1或2。
【小问4详解】
若用F/f表示LCT基因,人群中ff的基因频率为16%,则f基因频率为0.4,F基因频率为0.6,人群中FF=0.36,Ff=0.48,FF:Ff=3:4,则Ⅲ-1Ff与表型为LP的男性婚配,生育一名表型为LNP女孩的概率,(1-4/7×1/4)×1/2=3/7。
【小问5详解】
在不同人种中,LCT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不同碱基中。不同种群可独立地进化出相同或相似的性状、不同程度地提高对乳糖的耐受能力,同一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人能在相同程度上获得有利的变异、能在不同程度上以奶制品为食,该现象象对于人类适应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小问6详解】
将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化石中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生物化学证据。
【小问7详解】
线粒体只在母系中传承,没有机会重组,所以对线粒体DNA的研究可以追踪人类母系的历史。科学家通过线粒体DNA来追踪人类进化的原因可能是线粒体DNA不发生基因重组。
【小问8详解】
人类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基因交流,且现代人之间也存在基因交流,故选①。
【小问9详解】
进化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生殖隔离。丹尼索瓦人属于古人类亚种,与人类起源相关,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发生隔离、变异和自然选择,且丹尼索瓦人已灭绝,故选ABCD。
4. 机体的睡眠与饮食
研究发现,睡眠会影响人体内一氧化氮(NO)的含量。NO存在于神经元、免疫细胞等细胞中,是一种可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的气体分子。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生物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
(1)据图判断,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NO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激素 ②神经递质 ③抗原分子
④自由扩散 ⑤主动运输 ⑥协助扩散
(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_____________。(I/Ⅱ/Ⅲ)。
(3)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使NO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严重时还可能使神经元凋亡。据图及所学知识,阐述导致上述现象的生物学机制。
(4)NO含量异常容易诱发机体自身免疫疾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_____________。
A. 过敏反应 B. 风湿性心脏病 C. 艾滋病 D. 白化病
(5)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下列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
C. 细胞毒性T细胞毒杀作用 D. 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表达量升高。研究者对小鼠(夜行动物)开展实验:将脂肪细胞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和正常小鼠(Zfp423)置于30℃环境下,分别在白天(非活跃期)和夜晚(活跃期)喂食高脂食物,测得体重变化如图(a)所示。
(6)小鼠维持体温时能量消耗最小的温度为30℃。当环境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_。
A.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皮肤血管收缩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立毛肌舒张
(7)线粒体内膜蛋白UCP1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研究发现,白天喂食小鼠的体内该蛋白水平降低,则小鼠产生的热量会__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增加 ②减少 ③不变 ④无法判断
(8)据图(a)及所学知识,推测引起小鼠肥胖的原因,并说明理由___。
(9)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如图(b)和(c)所示。据图及相关信息,简述长期“吃夜宵”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原因______。
【答案】(1) ①. ② ②. ④ (2)I
(3)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O含量增加,NO通过正向和逆向运输,不断刺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机体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神经元凋亡,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4)B (5)C (6)A (7)②
(8)ZFP423高表达会阻止人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分解供能,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转化脂肪,导致小鼠肥胖
(9)长期“吃夜宵”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导致肥胖,高血糖等问题的出现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据图判断,NO存在于突触间隙中,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②神经递质 ;NO是气体,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④自由扩散。
【小问2详解】
由题意“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途径I能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小问3详解】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O含量增加,NO通过正向和逆向运输,不断刺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机体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神经元凋亡,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小问4详解】
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A错误;
B、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B正确;
C、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D、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小问5详解】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错误。
B、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NO含量异常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导致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减少,进而会使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减少,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毒杀作用,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小问6详解】
当环境温度降低时, 机体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故小鼠表现出来的行为为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本实验研究的是: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机体产热增加,进而对实验造成干扰,故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A。
故选A。
【小问7详解】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线粒体主要通过线粒体内膜两侧H+的浓度差产生ATP,膜蛋白UCP1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导致无法形成ATP,也无法形成热量,小鼠产生的热量会②减少 。
【小问8详解】
根据图(a)可知,正常小鼠(Zfp423)与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对比,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可推测ZFP423的高表达会阻止人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分解供能,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转化脂肪。
【小问9详解】
小鼠为夜行动物,白天进食属于不规律饮食,在小鼠不规律饮食,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发现不规律饮食后小鼠的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的小鼠,可推测长期“吃夜宵”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导致人体肥胖,高血糖等问题的出现。
5. 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造血干细胞内BCR基因和ABL基因发生融合,表达的BCR-ABL蛋白能使与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蛋白质(CP)磷酸化激活,造成白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引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其主要机理如图所示。
(1)细胞合成BCR-ABL蛋白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2)在细胞增殖时,白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
A. 有丝分裂前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据图分析,CML造血干细胞内变异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
A. 染色体缺失 B. 染色体易位 C. 基因重组 D. 基因突变
(4)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据图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A. 改变BCR-ABL蛋白的结构 B. 抑制CP与BCR-ABL蛋白结合
C. 促进BCR-ABL基因的表达 D. 抑制ATP含磷基团转移到CP上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内,RUNX1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a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下图为部分生理过程。
(5)上图中表示RUNX1基因转录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若该基因编码链的部分序列为5'-TGGTGC-3',则其转录出的mRNA序列为______________。
(6)RUN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核苷酸位点在______________(314/319/326)位,此位点发生了碱基_____________(缺失/插入/替换)。
(7)上图中细胞甲、乙、丙的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细胞器的种类 ②DNA的碱基序列 ③mRNA的种类
④细胞核的大小 ⑤细胞的形态结构 ⑥蛋白质的种类
(8)急性白血病还与GPX3基因(编码抗氧化酶)异常表达有关。研究者分别用去甲基化药物(A药)和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B药)处理患者的粒细胞,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代表不添加任何药物。据图推测,GPX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还是“组蛋白修饰”?_______,说明理由,并简述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
【答案】(1)核糖体 (2)C (3)B (4)D
(5) ①. ② ②. 5'-UGGUGC-3'
(6) ①. 319 ②. 替换 (7)①②③④⑤⑥
(8) ①. DNA甲基化 ②. A药是去甲基化药物,B药是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与对照组相比,使用A药处理患者的粒细胞后,GPX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而使用B药处理患者的粒细胞后,GPX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GPX3基因甲基化可抑制基因的转录,而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体中蛋白质与DNA形成的结构变得松散,可促进GPX3基因转录,因此可通过DNA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GPX3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
【解析】
【分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DNA碱基序列未发生变化。
【小问1详解】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细胞合成BCR-ABL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
【小问2详解】
AC、有丝分裂前期经过了DNA复制,但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断裂,染色体数加倍,是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的二倍,是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A错误;C正确;
BD、白细胞是体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BD错误。
故选C。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ABL是存在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BCR是存在2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BCR基因和ABL基因发生融合,是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小问4详解】
A、该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进而抑制ATP与BCR-ABL蛋白,由题意不能说明该药物能改变BCR-ABL蛋白的结构,A错误;
B、该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不影响CP与BCR-ABL蛋白结合,B错误;
C、该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进而抑制ATP与BCR-ABL蛋白,使与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蛋白质(CP)不能发生磷酸化,由题意不能说明该药物S能促进BCR-ABL基因的表达,C错误;
D、据图可知,ATP与BCR-ABL蛋白结合后,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蛋白质(CP)磷酸化激活,造成白细胞异常增殖,如果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则会抑制ATP含磷基团转移到CP上,抑制白细胞的异常增殖,D正确。
故选D。
【小问5详解】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图示②表示转录过程。转录的mRNA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之间互补配对,且mRNA与DNA模板链的方向相反,编码链是指与模板链碱基互补的链,与模板链也是方向相反,因此编码链与mRNA上的碱基序列除U代替了T,其余序列相同,因此若该基因编码链的部分序列为5'-TGGTGC-3',则其转录出的mRNA序列为5'-UGGUGC-3'。
【小问6详解】
根据题意“RUNX1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a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说明控制前106位氨基酸的碱基序列正常,且107位氨基酸以后的碱基序列也正常,而对应前106位氨基酸的碱基对数为106×3=318,因此第107位氨基酸对应的基因中的碱基对数为第319、320、321对,因此根据提供数据可知,RUN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核苷酸位点在319位;由于只有一个位置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因此发生的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
【小问7详解】
据图可知,细胞甲、乙、丙的细胞的形态和细胞核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以及题中涉及的一种调节靶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细胞内mRNA的种类、蛋白质的种类出现差异,进而使细胞的细胞器种类不同、细胞形态和功能出现差异,而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细胞中DNA碱基序列不同,综上分析,图中细胞甲、乙、丙的差异表现为①②③④⑤⑥。
【小问8详解】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A药处理患者的粒细胞后,GPX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而使用B药处理患者的粒细胞后,GPX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A药是去甲基化药物,B药是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可判断GPX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由于DNA甲基化会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因此会抑制基因的转录,而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体中蛋白质与DNA形成的结构变得松散,可促进GPX3基因转录,因此可通过DNA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GPX3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共8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黄埔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黄埔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模)(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