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棠湖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模拟考试高一地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道小题,共计48分)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在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温度条件 B. 恒星质量 C. 行星体积 D. 大气成分
2.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
A. 金星 B. 地球 C. 木星 D. 天王星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 A 正确;图中不能反映恒星质量、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故 BCD 错误。故选 A 。
【2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覆盖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木星,故 C 正确。金星、地球位于宜居带内侧,天王星位于宜居带外侧,都不会出现生命,故 ABD 错误。故选 C 。
【点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010年,我国古生物研究员在亚热带气候的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经过近十年研究发现,漳浦生物群是一个新生代期间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化石库。下图为漳浦生物群的部分代表性植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生物群生物生存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高度繁盛 B. 进入哺乳动物时期 C. 裸子植物高度繁盛 D. 爬行动物快速发展
4. 与现在相比,该生物群生物生存时期,漳浦( )
A. 冬季更漫长 B. 年降水量更少 C. 年均温较高 D. 年蒸发量更少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漳浦生物群是一个新生代期间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化石库。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繁盛的时期,B正确;裸子植物高度繁盛,是在中生代,C错误;爬行动物快速发展,是在中生代,D错误;蕨类植物繁盛,是在古生代,A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材料,漳浦生物群是一个新生代期间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化石库。现在漳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该生物群生物生存时期,漳浦年均温比现在高,C正确;新生代期间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化石库,可判断该生物群生存期有可能为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冬季,蒸发量更多,降水更多,AB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6. 与晴天相比,阴天( )
A. ①强 B. ②强 C. ③强 D. ④弱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由所学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①是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②弱,云层厚,大气逆辐射③强,综合上述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可分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基本过程。地面吸收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增温,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增温后向外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称为大地暖大气。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其中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称为大气还大地。
我国某传统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借鉴仿古建筑优秀经验,采用了青瓦地面(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下列左图中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如下列右图。青瓦铺地不仅仅是建筑装潢的艺术,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古村落内部分区域的热岛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经测量发现在夏季烈日暴晒的情况下,青瓦的地面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 )
A. 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 B. 青瓦地缝隙大,通风散热快
C. 青瓦地粗糙,增强路面的反射 D. 青瓦地地基低于水泥地,升温慢
8. 青瓦地多见于( )
A. 黄土高原 B. 江南水乡 C. 东北雪原 D. 川西牧区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片可以看出,青瓦地粗糙,路面的反射作用减弱,C错误;青瓦地缝隙大,粗糙度大,风力减弱,不利于通风散热,B错误;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相较于水泥地,在烈日暴晒下,升温慢,因此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A正确;青瓦地基高低对其温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排除B、C、D,选A。
【8题详解】
根据材料“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并结合图示可知,青瓦竖立铺设,缝隙较大,有利于水的下渗,减少路面积水,故青瓦地多见于降水较多的地区。选项中,江南水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B正确。黄土高原、东北雪原和川西牧区,降水较少,青瓦地较少,ACD错误。排除A、C、D,故选B。
【点睛】本道题考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传统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民居的位置选择、取材、房屋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 关。
下图示意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与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Ⅰ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下渗 B. 地下径流 C. 水汽蒸发 D. 地表径流
10. 能够实现陆地水汇入海洋的环节是( )
A. Ⅰ—地表径流、Ⅱ一地下径流 B. Ⅱ一地下径流、Ⅳ—地表径流
C. Ⅲ-地下径流、Ⅱ一地表径流 D. Ⅱ-地表径流、Ⅳ—地下径流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Ⅰ表示水从海洋进入大气,应该是通过水循环蒸发环节进行的,C对;径流是使水从陆地进入海洋,B、D错;下渗是使水从地表径流进入地下径流,A错。故选C。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水进入海洋有三条途径,大气指向海洋的是降水,非陆地水,地表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海洋,即图中的Ⅱ,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海洋,即图中的Ⅳ,D正确,A、B、D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水体由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组成,海洋水和陆地水通过大气水和径流进行交换和循环,单独的海洋内部的水循环称为海上内循环,单独的陆地内部的水循环称为陆地内循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称为海陆间循环,这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011年日本东北近海发生地震,造成大量渔船和固定渔业作业平台被破坏,十年间灾区的各种残骸不断地漂流到美国海滩上,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下列左图示意渔船等残骸的分布,右图为部分残骸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造成此次渔船和固定渔业作业平台被破坏的海水运动是( )
A. 风浪 B. 潮汐 C. 洋流 D. 海啸
12. 各种残骸大量漂流到美国海滩可能( )
A. 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B. 改变当地的海水盐度
C. 推动当地渔业大发展 D. 阻碍当地的潮汐涨落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11年日本东北近海发生地震,造成大量渔船和固定渔业作业平台被破坏,可知造成此次渔船和固定渔业作业平台被破坏的海水运动主要是地震引起的。风浪是在风吹过海面并将能量传递给水体时形成的,A错误;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B错误;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主要动力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C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所产生的破坏性海浪,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各种残骸存在污染,大量漂流到美国海滩影响了当地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部分海洋生物死亡,同时来的还有日本的各种原生生物,会产生生物入侵等问题,影响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A正确;残骸对于海水盐度影响不大,B错误;残骸产生污染会影响当地鱼类的生存,阻碍当地渔业大发展,C错误;潮汐涨落主要是受天体引力影响,与残骸关系不大,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气候;影响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渔场的分布;影响海洋航运,顺流速度快、逆流慢;加快污染物扩散速度,扩大污染范围等。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19年版)背面图案。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形成上图所示两种地貌共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海浪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14. 关于以上两图所示地区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10元——以侧向侵蚀为主,河床较宽 B. 10元——分布在河流入海口,是重要农耕区
C. 20元——山高谷深,以河流下切侵蚀为主 D. 20元——气候湿热,峰丛、峰林广布
【答案】13. D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10元背面为三峡(长江三峡),20元背面为桂林山水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10元背后的长江山峡以河流下切侵蚀为主,河床深而窄,山高谷深;20元背面的桂林山水,该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且石灰岩广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广布,地下水丰富,AC错误,D正确;长江山峡分布在河流上游,而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是重要农耕区,B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上游落差大,流水以下蚀为主,形成峡谷地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
成都棠外某地理学习小组开展“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在此过程中,某同学通过手机APP获取了一个观察点的海拔。下图为观察点海拔及该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观察点5和观察点2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 122m B. 82m C. 108m D. 98m
16. 坡度、坡向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坡度和光照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B. 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C. 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D. 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观察点5海拔高度162米,读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20米,观察点2海拔高度在40—60米之间,因此观察点5和观察点2之间的相对高度在102~122米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读图可以看出,与乙坡相比,甲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更缓和,AB错误;成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根据图中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向可知,甲坡是阳坡,光照条件好,乙坡是阴坡,光照条件较差,乙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D正确,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 ABC错误,故选D。
【点睛】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n表示两地相隔的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相对高度)。
二、综合题(共4道小题,共计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人员实地对拉萨地区民居建筑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常见院落式住宅有“基本无形体自遮挡的松散型”“存在一定程度形体自遮挡的紧凑型”两类,其中松散型住宅基本无形体自遮挡,日照充裕。此外,研究还通过检测发现建筑各朝向太阳辐射照量存在差异,如图表所示。
表:拉萨地区某年12月22日各朝向垂直壁面太阳直射辐射强度
朝向 | 时刻 | 日总量/W▪m2 |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4:00 | 15:00 | 16:00 | 17:00 | 18:00 |
| |
南向壁面 | 482.61 | 696.10 | 744.72 | 616.11 | 419.35 | 379.15 | 306.13 | 349.02 | 187.14 | 4180.32 |
东向壁面 | 651.33 | 658.60 | 452.14 | 168.22 | — | — | — | — | — | 1930.29 |
西向壁面 | — | — | — | — | — | 125.29 | 205.04 | 357.03 | 266.88 | 954.25 |
(1)分析拉萨地区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原因。
(2)简述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自然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提高拉萨民居太阳辐射利用效率。
【答案】(1)①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②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资源
(2)①拉萨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②拉萨地区,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3)①减少房屋形体阻挡物,尽量采用松散型住宅;②充分利用南向壁面,可增大南向窗户面积;③安置家庭太阳能发电板。
【解析】
【分析】本题以拉萨的民居为材料,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能的利用等知识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拉萨积极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原因与当地丰富的太阳资源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拉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之一,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因此拉萨当地有众多的太阳能资源可供开发。同时太阳能资源作为清洁能源,而且还是可再生能源,非常符合现在绿色发展的趋势。拉萨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当地的环境污染。
【小问2详解】
拉萨市被称为中国的“日光城”,可以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简述其原因。地形: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气候:深居内陆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纬度位置: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等。
【小问3详解】
从材料中可知,松散型住宅基本无形体自遮挡,日照充裕,在拉萨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这种松散型住宅,这样有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同时通过材料可知,住宅的南墙太阳辐射最丰富,拉萨在建设住宅的时候,可以增大朝南的窗户面积,同时拉萨应该积极推广家庭太阳能发电板,促进太阳能资源的利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道路大多为普通沥青路面,其热容量和不透水性特点带来诸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科研人员研究出大孔隙透水沥青,这种沥青铺设的路面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具有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等诸多优点。下左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和不透水沥青路面温度日变化,下右图示意大孔隙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
(1)比较透水沥青路面与不透水沥青近地面气温在白天的差异,并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铺设透水沥青在减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
【答案】(1)与不透水沥青路面相比,透水沥青路面在白天的气温较低。
原因: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与不透水沥青路面相比,透水沥青孔隙大,白天有利于路面下方的水分蒸发,从而降低沥青路面白天的温度,近地面气温较低。
(2)透水沥青路面有利于增加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某城市透水沥青路面和不透水沥青路面温度日变化图和大孔隙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相比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沥青路面在白天的气温较低。由所学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地面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为近地面大气提供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即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由右图可知,与不透水沥青路面相比,透水沥青路面白天在增温后,由于孔隙较大,有利于路面下方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从而降低沥青路面白天的温度,沥青路面白天温度较低,使近地面气温较低。
【小问2详解】
分析透水沥青路面在减轻城市内涝中作用,主要分析透水沥青对于水循环的基本环节的影响。由右图可知,透水沥青路面孔隙较大,有利于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塘江北源为新安江,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经杭州湾入东海,河长588.73千米,流域面积5.01万平方千米。流域降水丰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钱塘江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每年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下图为钱塘江流域水系及杭州湾示意图。
材料二: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下图分别示意红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判断钱塘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
(2)简述中秋佳节前后,“天下第一潮”景观的形成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
理由:钱塘江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源于东南季风携带的太平洋水汽,钱塘江自西向东注入东海(可答海洋或杭州湾)。
(2)中秋佳节前后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助长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3)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量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河流注入;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域海水交换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钱塘江流域水系及杭州湾示意图”和“红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类型、潮汐、海水盐度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判断流域参与水循环类型主要看其流域内的降水是来自于当地水分蒸发蒸腾还是来自于海洋,以及河流最终是注入海洋还是消失于内陆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即判断该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钱塘江流域内降水的水汽是源自东南季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钱塘江经杭州湾入东海,是外流河,故其参与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小问2详解】
潮汐景观的成因可从引潮力、河口形状、风力流水等外力加强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中秋前后(农历十五),正值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较大,潮差较大。由图可知,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东海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中秋佳节为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与潮流流向一致,助长了潮势;且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量大,进一步推高潮势。
【小问3详解】
海水的盐度可从降水、蒸发、入海径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区域图和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红海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少且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红海两岸多为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河流注入,入海淡水径流对海水的稀释作用极为有限;且红海海域较封闭,与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等低盐度的海域海水交换少;导致红海盐度高。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乐业县白洞天坑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0米和160米,最深达312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冒气洞口直径仅7~8米,洞底有地下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地下相互连通,洞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常年保持在18℃左右,因洞口时常冒出较浓“白烟”而得名。如图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泂示意图。
(1)指出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与白洞天坑内相比较,说明冒气洞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的原因。
(3)在下图中绘制箭头表示夏季午后白洞天坑、地下溶洞、冒气洞内的空气运动。
【答案】(1)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流水溶蚀地貌);流水的溶蚀作用(或流水的侵蚀作用)。
(2)洞口较小(或较封闭),受太阳辐射(或外界大气)影响较小(或与洞外热量交换少、或与外界热量交换少);有地下河,对洞内气温的调节作用强。
(3)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外力作用。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
【详解】(1)从材料可知,两者是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溶蚀。
(2)洞口小,洞内与洞外气量交换小;洞内有地下河,河水对气温调节作用强,温差小。
(3)由于午后阳光高度大,加上白洞天坑洞口宽,洞内气体吸热升温快于冒气洞,空气受热上升,而冒气洞气流下沉补充,形成环流。如图所示。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本堂考试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