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计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如图,一位旅客正与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合影。图中“冰墩墩”的“身高”约为( )
A.0.2 m B.0.5 m C.1.5 m D.3.0 m
2.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3.世界最早、距今约4700年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直立的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如图是其结构示意图。据考古研究推断,先民们在观测点通过土柱间的狭缝观测日出方位,以此确定季节和节气。其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4.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写道“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其中“青山”连着向后“退去”,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上的树 B.船 C.河岸 D.青山
5.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B.灯丝用久了变细
C.湿衣服晒后不久变干 D.冬天窗户上的霜
6.用如图所示自拍杆给自己拍照,与直接拿手机相比,用自拍杆拍照( )
A.增大了物距 像变大 B.增大了物距 像变小
C.增大了像距 像变大 D.增大了像距 像变小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古筝是由弦振动发出声音,琴弦越粗,响度越大
B.乙图中,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丙图中,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声音的音色
D.丁图中,8个相同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从左至右音调越来越低
8.甲物体的速度是108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500m,比较可知( )
A.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B.丙物体运动得快
C.乙物体运动得快 D.甲物体运动得快
9.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C.人离平面镜越远,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越小
D.红花呈红色是因为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的干预天气,如图所示,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人工增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在播撒“干冰”过程中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熔化,吸收大量热量
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
D.干冰人工增雨在水蒸气含量低的天气里效果才好
11.如图所示,水池底部有一个小射灯,当池中无水时,岸上的人观察到池壁上点S被照亮;当池中水面到达a时,人眼观察到池壁上点P被照亮;当池中注满水(即水面升高到b)时,人眼观察到池壁上点Q被照亮。则( )
A.点S在点Q下方、且在点P上方
B.点S与点Q是同一个点
C.点P在点S上方
D.点S在点P下方,且在点Q上方
12.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北运动,它们的时间与路程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的速度为5m/s
C.经过3s,甲乙相距8m
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
二、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共9小题,计26分)
1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 ;疫情期间进入公共场所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如图所示),常用的手持式测温枪是靠接收人体发出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进行测温的;测温枪的彩色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 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1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月光下李白的影子是光的 现象,湖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所形成,这些“倒影”往往看起来比树木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树木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 进入了水中
15.(4分)夏天,柏油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以判断柏油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农民晒粮食时要把粮食尽量摊开,这是因为蒸发快慢与 有关。常见的一次性打火机,其燃料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利用了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如果不小心摔坏,里面的液体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汽化时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6.(4分)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 (选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太强,需佩戴 透镜来矫正;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 透镜。
17.学校进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 ;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或“可听声”);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2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1500m/s)。
18.(2分)夜晚当桥上的灯光开亮时,河面上实景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桥下河水深为3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0m,则该彩灯的“倒号”距水面 m;河对岸钟楼上的钟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则当时的实际时刻为 。
19.如图所示,甲、乙两车均向东直线行驶,甲、乙两辆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车;前40s,两车的平均速度 (选填“甲车的大”“乙车的大”或“一样大”);甲车1min行驶的距离是 km。
20.(2分)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1.(2分)请画出图中对应的折射光线。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22分)
22.(4分)按要求完成填空。
(1)如图1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2)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3)如图3所示,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变小,通过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23.(5分)如图甲所示,小亮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小亮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 (选填“热”或“凉”)水。
(2)水沸腾时停止加热,不能继续沸腾。可见,沸腾过程需要 。
(3)小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
(4)小明猜想沸腾的水也能将图丙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实验时,用烧杯中沸水给试管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到图丙所示的值后不再变化,其读数为 ℃,试管中的水 (选填“沸腾”或“不沸腾”)。
24.(6分)下面是小明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主要步骤: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
30°
2
42°
42°
3
60°
60°
(1)请根据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把下面的操作按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
A.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再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B.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并记入表中;
C.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用NOE和NOF两块纸板连接成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D.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正确操作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所得的结论是 。
(3)光在纸板NOE上发生的是 反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在实验中,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路的方向射到平面镜,那么反射光恰好与入射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 。
(5)在甲图实验中,将纸板ENF沿纸板与平面镜的交线向后倾倒,保持一束光贴着纸板NOE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此时 (选填“仍存在”或“不存在”)反射光线。
25.(7分)如图甲所示,是一款变色近视眼镜,眼镜镜片制作过程中掺入或在镜片表面贴上对紫外线敏感的材料,紫外线照射越强,镜片的颜色越深,透光度越低。近视眼镜变色后折光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光屏上恰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应该将蜡烛 (填“向上”或“向下”)调节,直至在光屏的中心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 (填“实”或“虚”)像,利用这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2)将此凸透镜摆放到标尺的50m刻度处,将蜡烛摆放到标尺的20m刻度处,如图丙所示,此时将光屏移动到 cm刻度处,光屏上就会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为了模仿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的情况,应该将充当视网膜的光屏再次向 (填“左”或“右”)侧适当移动,此时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3)将合适度数的可变色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用紫外线手电照射可变色近视镜,观察光屏上的像,若屏上的像依然清晰,说明镜片变色对折光能力 (填“产生”或“未产生”)影响。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16分)
26.(8分)如图甲所示是款新能源智能汽车,车窗采用“智能玻璃”,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汽车雷达启动后发出 (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这种声波的频率范围为 。
(2)如图乙、丙所示是路旁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和“禁鸣”标志。噪声监测仪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其所处位置的噪声。驾驶人员在“禁鸣”路段不鸣笛,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
(3)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丁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使太阳光会聚在车身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4)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容易出现白雾,白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此时“智能玻璃”该如何调节温度?
27.(8分)现在很多高速公路上采用“区间测速”。其具体做法是,在某处设立一个拍照点A为区间起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在一大段距离后,又设立一个拍照点B为区间终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如图所示)。然后根据AB间的距离和车辆行驶所用时间,判断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过规定。假如某段区间测速区域长度20km,对汽车限速100km/h。
(1)若某汽车在10:00通过区间起点,它至少晚于什么时刻经过区间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2)某一辆车行驶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时,车内导航突出提示说:“您已超速,您已经驶过区间测速路段一半路程。请在余下路程里保持90km/h的速度行驶。”如果司机按导航提示驾驶,则可以刚好通过区间终点而不被记录超速违法。求该车在区间测速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多少km/h?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计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如图,一位旅客正与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合影。图中“冰墩墩”的“身高”约为( )
A.0.2 m B.0.5 m C.1.5 m D.3.0 m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成年女子的身高在160cm左右,由图知,“冰墩墩”的“身高”与此差不多,所以在150cm=1.5m左右。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分子的直径在0.1nm左右,地球的半径在6400km左右。等等。
2.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3.世界最早、距今约4700年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直立的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如图是其结构示意图。据考古研究推断,先民们在观测点通过土柱间的狭缝观测日出方位,以此确定季节和节气。其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分析】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同的季节,日出时的方位不同,在观测点观测日出时的土柱狭缝位置不同。
【解答】解:在不同的季节,日出时的方位不同,在观测点观测日出时的土柱狭缝位置不同。这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基础题。
4.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写道“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其中“青山”连着向后“退去”,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上的树 B.船 C.河岸 D.青山
【分析】“青山”连着向后“退去”,说明“青山”在运动,那么所选参照物与“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据此即可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解答】解:“青山”连着向后“退去”,说明“青山”在运动。
以地上的树、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地上的树、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青山”是静止的;
选择参照物时,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自身作为参照物,此题研究的是“青山”的运动状态,所以不能选择青山作为参照物;
以船为参照物,“青山”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青山”是运动的,所以“青山”连着向后“退去”,选取的参照物是船。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5.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B.灯丝用久了变细
C.湿衣服晒后不久变干 D.冬天窗户上的霜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A、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白炽灯用久了,灯丝变细,是钨丝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晒后不久变干,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窗户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对于判断物态变化的问题,找准物质现在和原来的状态,根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进行判断,这是本类型习题的思路。
6.用如图所示自拍杆给自己拍照,与直接拿手机相比,用自拍杆拍照( )
A.增大了物距 像变大 B.增大了物距 像变小
C.增大了像距 像变大 D.增大了像距 像变小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杆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古筝是由弦振动发出声音,琴弦越粗,响度越大
B.乙图中,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丙图中,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声音的音色
D.丁图中,8个相同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从左至右音调越来越低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古筝是由弦振动发出声音,琴弦越粗,琴弦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故A错误;
B、用同样大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
C、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其质量不同,水和瓶子的质量越大,敲击时振动频率越低,所以敲击它们,从左至右音调越来越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属于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8.甲物体的速度是108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500m,比较可知( )
A.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B.丙物体运动得快
C.乙物体运动得快 D.甲物体运动得快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丙的速度,然后将三个物体的速度单位统一,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甲的速度:v甲=108km/h=30m/s;
乙的速度:v乙=20m/s;
丙的速度:v丙===25m/s。
比较可知,v甲>v丙>v乙,甲物体运动得最快。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本题难度不大。
9.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是自然光源
B.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C.人离平面镜越远,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越小
D.红花呈红色是因为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
【分析】(1)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与距离的大小无关;
(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A.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人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C错误;
D.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红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红光,吸收了其它色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源、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物体的颜色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的干预天气,如图所示,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人工增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在播撒“干冰”过程中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熔化,吸收大量热量
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
D.干冰人工增雨在水蒸气含量低的天气里效果才好
【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若位置变化,则是运动的。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飞机在播撒“干冰”过程中,飞机与地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即飞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升华,吸收大量热量,故B错误。
C、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使气温下降,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故C正确。
D、干冰人工增雨,在水蒸气含量高的天气里效果才好,有利于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会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1.如图所示,水池底部有一个小射灯,当池中无水时,岸上的人观察到池壁上点S被照亮;当池中水面到达a时,人眼观察到池壁上点P被照亮;当池中注满水(即水面升高到b)时,人眼观察到池壁上点Q被照亮。则( )
A.点S在点Q下方、且在点P上方
B.点S与点Q是同一个点
C.点P在点S上方
D.点S在点P下方,且在点Q上方
【分析】(1)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
(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经水池侧壁反射后,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如下图所示:
通过以上两图可知:点S在点Q下方、且在点P上方。
故选:A。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的是作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此题通过作图说明,学生一目了然,效果更好。
12.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北运动,它们的时间与路程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的速度为5m/s
C.经过3s,甲乙相距8m
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t图象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
(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关系;
(3)由图象可知两小车在3s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4)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解答】解:
A、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图可知,乙的速度:v乙===5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甲===1.5m/s,
已知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知,经过3s乙车路程为s乙=15m,3s时间甲车的路程为s甲=v甲t=1.5m/s×3s=4.5m,
此时两车相距s=s乙﹣s甲=15m﹣4.5m=10.5m处,故C错误;
D、由题意和前面解答可知,两车同时、同地、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较快,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北运动,D正确。
故选:C。
【点评】这是一道图象题,由物体的s﹣t图象,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共9小题,计26分)
1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 光的色散 ;疫情期间进入公共场所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如图所示),常用的手持式测温枪是靠接收人体发出的 红外线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进行测温的;测温枪的彩色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 蓝 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分析】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该现象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人体向外辐射红外线,测温枪接收红外线来感知温度;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测温枪接收红外线来感知温度,所以测温枪是利用红外线实现测温;
显示屏上的彩色画面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红外线;蓝。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的应用、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三原色,属于基础题。
1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月光下李白的影子是光的 直线传播 现象,湖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反射 所形成,这些“倒影”往往看起来比树木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树木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 折射 进入了水中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
【解答】解:月光下李白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树木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点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看见的景物是景物反射的光线,而倒影是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在被水面吸收一部分后再反射出来,所以亮度肯定不及景物本身了。
15.(4分)夏天,柏油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以判断柏油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农民晒粮食时要把粮食尽量摊开,这是因为蒸发快慢与 液体表面积大小 有关。常见的一次性打火机,其燃料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利用了 压缩体积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如果不小心摔坏,里面的液体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汽化时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柏油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它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
(2)农民晒粮食时要把粮食尽量摊开,这是因为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分的蒸发;
(3)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
故答案为:非晶体;液体表面积大小;压缩体积;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的方法、以及汽化现象等,属热学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16.(4分)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 厚 (选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太强,需佩戴 凹 透镜来矫正;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 凸 透镜。
【分析】(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本来应该成在视网膜上的像结果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
(3)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属于凸透镜。
【解答】解: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戴上凹透镜后,使光线发散一些,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
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凸;厚;凹;凸。
【点评】本题考查了眼睛及其视物原理、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属于基础题。
17.学校进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次声波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或“可听声”);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2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1500 m(海水中声速1500m/s)。
【分析】(1)同学们听到警报声后立即有序疏散,这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医生用的“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3)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解答】解:
(1)学校进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2)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它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我们的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
(3)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2s=1s,
由v=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h=s=vt=1500m/s×1s=1500m;
故答案为:信息;次声波;1500。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利用,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18.(2分)夜晚当桥上的灯光开亮时,河面上实景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桥下河水深为3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0m,则该彩灯的“倒号”距水面 10 m;河对岸钟楼上的钟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则当时的实际时刻为 2:50 。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物体和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解答;
(2)水中的倒影是在水中的像,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解:因为彩灯距水面10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10m,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图中表盘数字的顺序与实际表盘的数字顺序正好上下相反,实际时间是2点50分。
故答案为:10;2:50。
【点评】(1)水外面的物体在水表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注意加以区分。并且注意不要被“河水深为3m”这个无关的条件所干扰。
(2)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能分析实际问题,此题应注意物体(钟表)在河对岸,而此时看到的像其实是倒过来的。
19.如图所示,甲、乙两车均向东直线行驶,甲、乙两辆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甲 车;前40s,两车的平均速度 一样大 (选填“甲车的大”“乙车的大”或“一样大”);甲车1min行驶的距离是 1.8 km。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通过的距离相等,并且方向不变的运动。
(2)根据图示推算出甲和乙的速度,再根据s=vt计算甲车行驶1min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甲乙在40s内都通过了1200m的距离,时间相等,路程相等,故平均速度也相等;从图示可知:甲10s内行驶了300m,故甲的速度为30m/s,故1min中行驶的距离是s=vt=30m/s×60s=1800m=1.8km。
故答案为:甲;一样大;1.8。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属于基础题。
20.(2分)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1.(2分)请画出图中对应的折射光线。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解答】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22分)
22.(4分)按要求完成填空。
(1)如图1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
(2)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3)如图3所示,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变小,通过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由图1可知,A错误、B正确;
(2)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变小,通过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B;(2)空气振动;(3)真空。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属于基础知识。
23.(5分)如图甲所示,小亮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小亮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 热 (选填“热”或“凉”)水。
(2)水沸腾时停止加热,不能继续沸腾。可见,沸腾过程需要 吸热 。
(3)小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99 ℃。
(4)小明猜想沸腾的水也能将图丙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实验时,用烧杯中沸水给试管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到图丙所示的值后不再变化,其读数为 97 ℃,试管中的水 不沸腾 (选填“沸腾”或“不沸腾”)。
【分析】(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2)(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解答】解:(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所以应该注入适量的热水;
(2)水沸腾时停止加热,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3)由于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99℃;
(4)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读数是97℃;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是97℃,且保持不变,当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97℃时,不能从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是试管中水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热;(2)吸热;(3)99;温度不变;(4)不沸腾。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实验、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沸腾的特点、沸腾的条件,是一道基础题。
24.(6分)下面是小明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主要步骤: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
30°
2
42°
42°
3
60°
60°
(1)请根据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把下面的操作按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CDAB ;
A.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再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B.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并记入表中;
C.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用NOE和NOF两块纸板连接成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D.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正确操作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所得的结论是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3)光在纸板NOE上发生的是 漫 反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在实验中,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路的方向射到平面镜,那么反射光恰好与入射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的 。
(5)在甲图实验中,将纸板ENF沿纸板与平面镜的交线向后倾倒,保持一束光贴着纸板NOE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此时 仍存在 (选填“仍存在”或“不存在”)反射光线。
【分析】(1)(2)(3)(5)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具有可逆性.
【解答】解:(1)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要先布好器材,做出第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改变入射角再做出第二组,最后取下纸板获得数据,并将数据填入表中进行分析,所以顺序是CDAB;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纸板NOE凹凸不平,光在纸板NOE上发生的是漫反射,从各个方向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如图乙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路的方向射到平面镜,那么反射光恰好与入射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保持一束光贴着纸板NOE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虽然在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也是存在的。
故答案为:(1)CDAB;(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漫;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4)可逆的;(5)仍存在。
【点评】在反射现象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定律,也是今后学习光学的基础,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
25.(7分)如图甲所示,是一款变色近视眼镜,眼镜镜片制作过程中掺入或在镜片表面贴上对紫外线敏感的材料,紫外线照射越强,镜片的颜色越深,透光度越低。近视眼镜变色后折光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光屏上恰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应该将蜡烛 向上 (填“向上”或“向下”)调节,直至在光屏的中心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 实 (填“实”或“虚”)像,利用这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投影仪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2)将此凸透镜摆放到标尺的50m刻度处,将蜡烛摆放到标尺的20m刻度处,如图丙所示,此时将光屏移动到 65 cm刻度处,光屏上就会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为了模仿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的情况,应该将充当视网膜的光屏再次向 右 (填“左”或“右”)侧适当移动,此时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3)将合适度数的可变色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用紫外线手电照射可变色近视镜,观察光屏上的像,若屏上的像依然清晰,说明镜片变色对折光能力 未产生 (填“产生”或“未产生”)影响。
【分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实像时,当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2)凸透镜成像时,光路可逆;
近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是光成在视网膜前方造成的;
(3)可变色近视镜对光凸透镜的折光能力不会产生影响。
【解答】解:(1)由图可知,成的像将在光屏的上方,所以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蜡烛上移;
由图可知,此时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2)由图乙可知,此时的u=15cm,v=30cm,由于凸透镜成像时,光路可逆,所以当u'=v=30cm,v'=u=15cm时,光屏上依然可以成像,故此时需要将光屏移到65cm处;
由于近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是光成在视网膜前方造成的,所以为了模仿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的情况,应该将充当视网膜的光屏再次向右移动;
(3)用紫外线手电照射可变色近视镜,观察光屏上的像,若屏上的像依然清晰,所以像距没有变化,说明镜片变色对折光能力未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1)向上;实;投影仪;(2)65;右;(3)未产生。
【点评】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这是光屏上不能接到像,或像没有呈现在光屏中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问题。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16分)
26.(8分)如图甲所示是款新能源智能汽车,车窗采用“智能玻璃”,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汽车雷达启动后发出 超 (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这种声波的频率范围为 大于20000Hz 。
(2)如图乙、丙所示是路旁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和“禁鸣”标志。噪声监测仪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其所处位置的噪声。驾驶人员在“禁鸣”路段不鸣笛,这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的。
(3)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丁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 凸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使太阳光会聚在车身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4)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容易出现白雾,白雾出现在挡风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此时“智能玻璃”该如何调节温度?
【分析】(1)利用超声波可以测距的特点,应用于汽车倒车雷达方面;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为大于20000Hz;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噪声监测设备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声源处减弱、从传播途径中减弱、从人耳处减弱;
(3)水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所以可以看做是凸透镜,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冬天车内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在玻璃表面形成白雾。
【解答】解:(1)超声波可用来测距,设计成倒车雷达;这种声波的频率范围为大于20000Hz;
(2)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监测设备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的强度;驾驶人员在“禁鸣”路段不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3)在阳光下的水滴好比一个小的凸透镜,把太阳光进行了会聚,使得局部高温,从而伤害汽车的外表面;
(4)车内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将智能玻璃温度调高,使得车内的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
故答案为:(1)超;大于20000Hz;(2)不能;声源处;(3)凸透镜;(4)内侧;此时“智能玻璃”应升高温度,这样能防止车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但考查知识点较多,着重考查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是一道较好的综合题。
27.(8分)现在很多高速公路上采用“区间测速”。其具体做法是,在某处设立一个拍照点A为区间起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在一大段距离后,又设立一个拍照点B为区间终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如图所示)。然后根据AB间的距离和车辆行驶所用时间,判断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过规定。假如某段区间测速区域长度20km,对汽车限速100km/h。
(1)若某汽车在10:00通过区间起点,它至少晚于什么时刻经过区间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2)某一辆车行驶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时,车内导航突出提示说:“您已超速,您已经驶过区间测速路段一半路程。请在余下路程里保持90km/h的速度行驶。”如果司机按导航提示驾驶,则可以刚好通过区间终点而不被记录超速违法。求该车在区间测速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多少km/h?
【分析】(1)已知测速区域的长度和汽车限速,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时间,进而可得答案;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在后半段所用的时间,根据题意求出汽车在前半段所用的时间,然后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该车在区间测速前一半路程的速度。
【解答】解:
(1)根据v=可得,在不超速的情况下,汽车通过测速区域需要的最少时间为:
t===0.2h=12min,
所以若某汽车在10:00通过区间起点,它至少晚于10:12时刻经过区间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2)汽车在后半段路程的速度v后=90km/h,
则汽车在后半段所用时间t后===h,
根据题意可得,汽车在前半段所用的时间t前=t﹣t后=0.2h﹣h=h,
该车在区间测速前一半路程的速度v前===112.5km/h。
答:(1)若某汽车在10:00通过区间起点,它至少晚于10:12时刻经过区间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2)该车在区间测速前一半路程的速度112.5km/h。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常考题目,难度一般,关键是求出汽车在前半段所用时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