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主旨,段落分析,写作特色,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决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作者认为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段落分析:
第一段:举例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从客观条件(外部环境),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这些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炼的。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在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前都曾经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旅途。他们的事迹众所周知,所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六个人的事例为下文论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作用是——列举的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增强了气势。
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苦其心志”——是思想磨炼,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生活磨炼,
“行拂乱其所为”——是行为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指明了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第二段: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益处,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由个人推广到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作者从内外两方面说明了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也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历磨炼的益处。这一多难可以兴邦的推论虽然着笔不多,却颇是人心服。
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毁亡。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因祸得福。
三、写作特色
1.摆事实,讲道理。
短文一开始运用了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依据事实,作者连用了几个短语得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从本文开篇列举历史人物所用的的并列排比中,可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四、问题探究: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2.“发”和“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六个句子中不同用一字?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
舜为帝王,其余为臣子;舜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舜的事例更有力证明本文中心论点。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5.阅读第2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1)无法家拂士(2)无敌国外患
6.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7.《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
8.有人试验,将青蛙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青蛙能跳出逃生;苦口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最终产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结合本文谈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举例说明。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10.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于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1.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1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意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3.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就有很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措施,请你试举一例简单说明。
学生可举例如消防、保险、社会保障,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疏散演习等,简要说明即可。
思维导图:
篇幅短小,
语言高度概括
观点鲜明突出
读后发人深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孟子》
出身贫贱
经受艰苦磨练
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1.六个排比
结论:生于忧患
(困境出人才)
举例论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过渡)
经受艰苦磨练
作用、目的↓结果、益处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苦 其 心 志——思想
劳 其 筋 骨 身体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生活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2.客观因素
(条件)
1、造就人才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正面论证
总
归 纳 推 理 论 证 法
分
结论:死于安乐
反面论证
2、治理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主观因素
(条件)
道理论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巩固练习,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