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武装直升机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0”字样从天安门上空平稳飞过,则( )
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B.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C.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D.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是静止的
2.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1~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1~3s内的平均速度为0.5m/s
C.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3.民乐团演奏中国名曲《茉莉花》时,其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竹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胡琴、琵琶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C.敲击鼓面的节奏越快,鼓声传播得就越快
D.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5.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6.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7.下列光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中屏幕上出现的是倒立的虚像
B.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8.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9.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B.“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D.雨后晴朗的夜晚,迎着月光走,地上发暗的是水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吸热使菜不被冻坏
B.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汽化现象
C.夏天在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水蒸发吸热
D.舞台上“干冰”制造的“烟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
11.关于质量、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增大
B.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C.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气体的密度
D.物体的质量随着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12.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密度较大
B.甲的密度为0.5g/cm3
C.甲、乙的密度之比为2:1
D.乙的密度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二、图示题(13—15每空1分,16—18每题3分,共16分)
13.如图1所示,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木块的长度为 cm。图2中秒表的读数是 s。
14.某学习小组用刻度尺与停表记录一辆遥控小车的运动情况,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 m/s;
(2)小车2到5秒处于 状态;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15.(2分)如图所示,是﹣10℃的冰块受热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加热后最初5min内冰块呈 态;冰块熔化过程持续 min,此过程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由以上分析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6.如图是自行车尾灯的示意图,一条光线射向尾灯,请画出该光线经尾灯反射的完整光路图。
17.小明站在池水旁观赏游鱼,恰好看见一架飞机飞过,分别用A代表小明的眼睛、B代表看到的鱼、C代表看到的飞机,请画出小明看见鱼和飞机的光路图,并用“D”大致标出鱼在池水里的实际位置。(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18.如图所示,有一条经过平面镜反射过点P的反射光线且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凹透镜上,S'为像点,请确定点光源S的位置,并补全光路图。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19.(10分)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的斜面A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0.2s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 ;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点、B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sAB= cm,vAB= cm/s;
路程/cm
sAB=
sBC=12.10
sCD=20.00
sDE=27.90
时间/s
0.2
0.2
0.2
0.2
平均速度/(cm/s)
vAB=
vBC=60.50
vCD=100.00
vDE=139.50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vAB、vBC、vCD、vDE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 。(只要写出一条,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20.(10分)小强同学在做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小强在加减砝码时添加最小砝码后,指针所指位置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填字母序号)
A.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C.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D.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3)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后,用天平测得小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 g;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由此可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
(4)若他先测小石块体积,再测小石块的质量,则测得的密度 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四、计算题(共28分)
21.(6分)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广深港高铁全程141千米。其中内地段115千米,香港段26千米,李菲在国庆节期间乘坐高铁从广州南到香港。列车时刻表如图。
列车中途经过一个隧道,当他所在的车厢进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km/h,他用手表开始计时,经过30s列车完全出隧道,求:
站序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停留时间
路程
01
广州南
﹣
7:55
﹣
﹣
02
虎门
8:12
8:14
2分钟
﹣
03
深圳北
8:31
8:36
5分钟
115km
04
香港西九龙
8:55
﹣
﹣
141km
(1)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
(2)设想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则该隧道的长度。
22.(10分)如图所示,小亮为了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先借助天平测量了一些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然后仔细观察了瓶上标注的数据。求:
测量步骤
测整瓶酸奶的质量
喝掉部分酸奶后,测质量
用纯净水将喝掉的酸奶补齐后,测质量
测量数据
480g
260g
460g
(1)喝掉酸奶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2)酸奶的密度是多少?
(3)酸奶瓶的质量是多少克?
(4)小亮喝完酸奶后,没有将空瓶子随处乱扔,而是进行了分类回收,这样做的好处是: 。
23.(12分)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1。
如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υ/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如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图2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象。(不需准确描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武装直升机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0”字样从天安门上空平稳飞过,则( )
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B.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C.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D.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是静止的
【分析】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0”字样,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当飞机从天安门上空平稳飞过,是以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为参照物,是运动的,观众和甲、乙都是相对运动的。
【解答】解:甲相对于乙或乙相对于甲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是静止的,A、B选项错误,C正确;观众席上的观众相对于甲或乙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所以都是运动,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关于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难度不大。
2.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1~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1~3s内的平均速度为0.5m/s
C.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分析】(1)先观察图像中横纵坐标的意义,再根据图线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横纵坐标上的数据,可得出物体的速度或路程。
【解答】解:A、物体在1~3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物体在1~3s内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故C正确;
D、物体在0~5s内的平均速度为:v===0.4m/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准确分析图像中提供的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民乐团演奏中国名曲《茉莉花》时,其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竹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胡琴、琵琶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C.敲击鼓面的节奏越快,鼓声传播得就越快
D.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变;
(4)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法来进行: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A、吹奏竹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胡琴、琵琶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故B正确;
C、鼓手敲击鼓面的节奏越快,鼓面振动越快,但是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变,故C错误;
D、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是一道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分析】(1)超声波应用广泛:B超、除去结石、清洗钟表和眼镜片。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3)波形可以表达声音的三个特征,波的高度表示声音的响度,波的疏密表示音调,波的形状表示音色。
(4)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伴随次声波的产生。
【解答】解:A、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故A正确;
B、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低,故C错误;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知道超声波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理解波形表达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5.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及与空气摩擦生热,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②在熔化图象中,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为熔点。
【解答】解:A、从图象上看,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但不能表示它的熔点也在升高,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8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而不是已全部熔化,故B错误;
C、沥青是非晶体,该曲线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所以该曲线不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C错误;
D、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正在熔化,因此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7.下列光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中屏幕上出现的是倒立的虚像
B.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发生反射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
(4)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解答】解:A、小孔成像依据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
B、虽然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也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故C错误;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反射及直线传播,这几种现象很容易混淆,平时要注意区别,是一道很典型的题目。
8.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2)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u>2f时,凸透镜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
B、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B错误;
CD、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学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9.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B.“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D.雨后晴朗的夜晚,迎着月光走,地上发暗的是水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
(3)能验钞的是紫外线不是红外线;
(4)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解:
A、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也远离,但像的大小与物体等大,故A错误;
B、“立竿见影”属于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由于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验钞的,故C错误;
D、迎着月光走,地上的水面对月光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强,地面对月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弱,所以地上发亮的是水,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紫外线的作用等多个知识点,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吸热使菜不被冻坏
B.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汽化现象
C.夏天在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水蒸发吸热
D.舞台上“干冰”制造的“烟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
【分析】(1)液体凝固过程放热;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3)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4)烟雾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或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解答】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当温度很低时,水凝固放热,可防止菜被冻坏。故A错误;
B、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属于升华现象,故B错误;
C、炎热的夏天,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水蒸发会从周围吸热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故C正确;
D、舞台上利用干冰制造“烟雾”,是干冰升华吸热,烟雾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或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热现象,全面理解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解答的基础。
11.关于质量、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增大
B.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C.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气体的密度
D.物体的质量随着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分析】(1)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物体所含质量的多少,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跟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气体的密度大;
(2)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解答】解:A.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跟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例如水凝固成冰后,温度降低,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故A错误;
B.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故B正确;
C.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气体的密度大,故C错误;
D.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故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密度和质量的定义及其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是关键。
12.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密度较大
B.甲的密度为0.5g/cm3
C.甲、乙的密度之比为2:1
D.乙的密度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1)比较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相同体积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②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
(2)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甲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物质的密度;
(3)从图象乙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乙物质的密度,进一步求出甲乙的密度之比;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当甲乙的质量相同时,甲物质的体积小,乙物质的体积大,由ρ=可得,所以甲物质的密度大,乙物质的密度小,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体积为1cm3时,质量是2g,所以甲物质的密度:ρ甲===2g/cm3,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当乙物质的体积为2cm3时,乙物质的质量是2g,所以乙物质的密度:ρ乙===1g/cm3;
故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2g/cm3:1g/cm3=2:1,故C正确;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二、图示题(13—15每空1分,16—18每题3分,共16分)
13.如图1所示,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木块的长度为 1.90 cm。图2中秒表的读数是 99.8 s。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在1cm之间平均分成10等份,所以一份是0.1cm,也就是刻度尺分度值是0.1cm,即1mm,测量是从1.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2.90cm,物体的长度为:2.90cm﹣1.00cm=1.90cm;
(2)由图可知,秒表大表盘示数的单位是s;在1s之间平均分成10等份,所以一份是0.1s,也就是秒表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秒表的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过中线,分针读数为1min=60s,大盘秒针的读数为39.8s,该停表的示数为:60s+39.8s=99.8s。
故答案为:1mm;1.90;99.8。
【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秒表的读数,都属于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难度不大,特别注意的是,长度的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某学习小组用刻度尺与停表记录一辆遥控小车的运动情况,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 1 m/s;
(2)小车2到5秒处于 静止 状态;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0.86m/s 。
【分析】从图中可以得出小车运动时间和路程,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
【解答】解:
(1)由图知,小车在前2s内的路程为2m,v1===1m/s;
(2)小车在第2s到第5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
(3)小车7秒内,总路程s=6m,总时间t=7s,7s内的平均速度v==≈0.86m/s。
故答案为:(1)1;(2)静止;(3)0.86m/s。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看清图象的各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点。
15.(2分)如图所示,是﹣10℃的冰块受热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加热后最初5min内冰块呈 固 态;冰块熔化过程持续 10 min,此过程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由以上分析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分析】由图可知:冰加热后最初5min内冰在不断的吸热,温度不断的升高,这时冰块还没有开始熔化;
在加热后5min到第15min这段时间虽然不断的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由此可见冰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加热后最初5min内,冰块还没有开始熔化,此时冰呈固态。
冰在加热后5min到第15min这段时间虽然不断的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是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
由此可见冰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故答案为:固;10;不变;晶体。
【点评】此题是考查晶体熔化图象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注意培养自己对图象的分析能力。
16.如图是自行车尾灯的示意图,一条光线射向尾灯,请画出该光线经尾灯反射的完整光路图。
【分析】自行车的尾灯是由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光照在这儿将发生镜面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最终反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
【解答】解:过反射点作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然后过二次反射点作法线,仍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注意二次反射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自行车的尾灯还是红色的,反射回去的光变为红色,更加醒目,且红光的波长长,能够透过雾,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17.小明站在池水旁观赏游鱼,恰好看见一架飞机飞过,分别用A代表小明的眼睛、B代表看到的鱼、C代表看到的飞机,请画出小明看见鱼和飞机的光路图,并用“D”大致标出鱼在池水里的实际位置。(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分析】由于光的折射,人看到的鱼是鱼在水的像,比原来的位置要浅一点,故可先连接AB,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解答】解:C点是飞机,A点是人眼,人眼看到飞机即飞机反射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人眼,故连接AC,并标上箭头,箭头指向人眼;
人能看到水中的鱼,是因为鱼折射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看到的鱼是鱼的虚像,虚像在鱼的实际位置的上方,因此鱼的实际位置在D点,在B点的下方,所以先连接AB,AB与水面的交界点O为折射点,然后连接AO即为折射光线,并标上箭头,箭头指向A点,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这是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常考的一个知识点。
18.如图所示,有一条经过平面镜反射过点P的反射光线且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凹透镜上,S'为像点,请确定点光源S的位置,并补全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对称,画出光源S的位置;连接SO,可得入射光线;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作像点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S的位置;连接SO,可得即为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对称)和凹透镜的特殊光线,属于中档题。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19.(10分)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的斜面A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0.2s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 v= ;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点、B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sAB= 3.90 cm,vAB= 19.50 cm/s;
路程/cm
sAB=
sBC=12.10
sCD=20.00
sDE=27.90
时间/s
0.2
0.2
0.2
0.2
平均速度/(cm/s)
vAB=
vBC=60.50
vCD=100.00
vDE=139.50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vAB、vBC、vCD、vDE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只要写出一条,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v=;
(2)读出AB之间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
(3)根据表格中速度的大小分析。可根据求AE段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化简即可。
【解答】解:(1)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可以求出速度的大小,故实验原理是:v=;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AB之间的距离为:sAB=3.90cm;
物体从A到B的速度为:
vAB===19.50cm/s;
(3)由νDE>νCD>vBC>vAB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变速运动;
(4)根据表格中速度的数据知:vAB=19.50cm/s,vBC=60.50cm/s,vCD=100.00cm/s,vDE=139.50cm/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邻的速度之间的差距为40cm/s,则关系式为:
vBC=vAB+40cm/s,
vCD=vBC+40cm/s,
vDE=vCD+40cm/s,
即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故答案为:(1)v=;(2)3.90;19.50;(3)变速;(4)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0.(10分)小强同学在做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小强在加减砝码时添加最小砝码后,指针所指位置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D (填字母序号)
A.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C.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D.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移
(3)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后,用天平测得小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 54 g;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体积为 20 cm3,由此可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2.7×103 kg/m3。
(4)若他先测小石块体积,再测小石块的质量,则测得的密度 大于 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1)天平在使用前要调节平衡: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归零,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反方向调节(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使用时先添加大砝码,最后添加小砝码,若添加最小砝码后,指针向右偏,说明右盘的砝码过重,则接下来应该取出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3)天平的读数原则是右盘的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示数;量筒读数要注意量筒的分度值,放入小石块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之差就是小石块的体积;利用可求出小石块的密度;
(4)先用排水法测小石块的体积,再测小石块的质量,则测质量时小石块表面会附着水分,这样测出的质量会偏大,再利用可分析出密度的误差变化。
【解答】解:(1)天平在使用前要调节平衡: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归零,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反方向调节(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右偏,则需要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横梁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小强在加减砝码时添加最小砝码后,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右偏,说明右盘的砝码过重,则接下来应该取出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直到横梁平衡,故D正确;
(3)天平的读数原则是右盘的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示数,则由图乙可知,小石块的质量为:m=54g,
由图丙可知小石块的体积为:V=80mL﹣60mL=20mL=20cm3,
则小石块的密度为:=2.7×103kg/m3;
(4)若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测质量时,小石块表面会附着水分,则测得的小石块的质量会偏大,根据可知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质量偏大,密度也会偏大,故测得的密度大于真实值。
故答案为:(1)左;(2)D;(3)54;20;2.7×103;(4)大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学生需要掌握实验原理以及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分析密度误差的时候要从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过程中去分析。
四、计算题(共28分)
21.(6分)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广深港高铁全程141千米。其中内地段115千米,香港段26千米,李菲在国庆节期间乘坐高铁从广州南到香港。列车时刻表如图。
列车中途经过一个隧道,当他所在的车厢进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km/h,他用手表开始计时,经过30s列车完全出隧道,求:
站序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停留时间
路程
01
广州南
﹣
7:55
﹣
﹣
02
虎门
8:12
8:14
2分钟
﹣
03
深圳北
8:31
8:36
5分钟
115km
04
香港西九龙
8:55
﹣
﹣
141km
(1)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
(2)设想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则该隧道的长度。
【分析】(1)已知出发和到达时间可计算高铁运行时间;已知广州南到深圳北的路程和时间,由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2)高铁在隧道中匀速行驶,结合匀速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结合s=vt即可求出隧道的长度。
【解答】解:
(1)高铁从广州南发车时间为上午7:55,到达深圳北的时间是8:31,
所以所用的时间:t=8:31﹣7:55=36min=0.6h;
由题知,广州南到深圳北的路程s=115km,
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
v==≈191.67km/h;
(2)已知高铁在隧道中匀速运动的速度:v′=216km/h=60m/s,
由v=可得,隧道的长度为:s′=v′t′=60m/s×30s=1800m。
答:(1)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为191.67km/h。
(2)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则该隧道的长度为18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学公式的基本运用,知道进隧道到出隧道所通过的路程就是隧道的长度。注意计算中各物理量单位要统一。
22.(10分)如图所示,小亮为了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先借助天平测量了一些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然后仔细观察了瓶上标注的数据。求:
测量步骤
测整瓶酸奶的质量
喝掉部分酸奶后,测质量
用纯净水将喝掉的酸奶补齐后,测质量
测量数据
480g
260g
460g
(1)喝掉酸奶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2)酸奶的密度是多少?
(3)酸奶瓶的质量是多少克?
(4)小亮喝完酸奶后,没有将空瓶子随处乱扔,而是进行了分类回收,这样做的好处是: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
【分析】(1)用纯净水将喝掉的酸奶补齐后测得的质量减去喝掉部分酸奶后测得的质量即为所加水的质量,根据V=求出所加水的体积即为喝掉酸奶的体积;
(2)整瓶酸奶的质量减去喝掉部分酸奶后测得的质量即为喝掉酸奶的质量,根据ρ=求出酸奶的密度;
(3)盒上标注的净含量为酸奶的总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酸奶的质量;整瓶酸奶的质量减去酸奶的质量可得瓶子的质量;
(4)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生活中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解答】解:
(1)所加纯净水的质量:
m水=m3﹣m2=460g﹣260g=200g,
由ρ=可得,喝掉酸奶的体积:
V奶=V水===200cm3=200mL。
(2)喝掉酸奶的质量:
m奶=m1﹣m2=480g﹣260g=220g;
酸奶的密度:
ρ奶===1.1g/cm3=1.1×103kg/m3;
(3)由盒上标注的净含量可知,盒中酸奶的总体积V总=300mL=300cm3,
酸奶的总质量:
m奶总=ρ奶V总=1.1g/cm3×300cm3=330g,
酸奶瓶的质量:
m瓶=m1﹣m奶总=480g﹣330g=150g;
(4)将空瓶子进行分类回收,是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喝掉酸奶的体积为200mL;
(2)酸奶的密度是1.1×103kg/m3;
(3)酸奶瓶的质量是150g;
(4)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分类回收生活垃圾的目的,计算时要注意喝掉酸奶和整瓶酸奶的密度相等,同时注意单位的换算。
23.(12分)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1。
如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υ/km•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如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0.67 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 车速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图2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象。(不需准确描点)
【分析】(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仍以原行驶速度行驶,根据公式v=将反应距离和原行驶速度代入即可求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但要注意行驶速度的单位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2)分析三次测试的制动距离和对应的行驶速度,找到制动距离和行驶速度的关系。
(3)汽车的刹车过程分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内汽车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制动距离内汽车受到摩擦力作用均匀减速,最后停止运动,根据规律作出大致的v﹣t图象。
【解答】解:(1)根据第一组数据反应时间t1==0.66s;
根据第二组数据反应时间t2==0.675s;
根据第三组数据反应时间t3==0.684s;
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673s≈0.67s。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
(3)汽车刹车过程分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图:
故答案为:(1)0.67;(2)车速;(3)见解答图。
【点评】表格中给出了三组数据,应该求三次测试的反应时间,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要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汽车刹车距离包含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受汽车行驶速度和司机反应时间的影响,制动距离受汽车行驶速度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总之,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因素是车速、反应时间、摩擦力大小。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图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4页。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