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设计,共6页。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呼吸的现象和问题。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关注空气质量和健康,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4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如果引导得当,将会转化为对知识的不倦追求和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多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作用息息相关,且在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但是学生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资料分析”活动的组织和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跑操时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老师建议我们在长跑时呼吸的方式(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要张大嘴巴吸气和呼气)。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导入环节贴近生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向新课的过渡。
【讲授】(二)自主学习,认识呼吸系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填出呼吸系统组成器官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信息以及生活常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识图等能力。
【讲授】(三)分析交流概括呼吸道作用
1、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展示鼻、喉、气管的图片,让孩子结合图片摸自己的鼻子、喉部感受有软骨和骨做支架。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得出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围成腔壁或管壁以防止外界压力而塌陷是保证气体畅通的一种适应性结构。
2、清洁
展示生活中典型实例:大扫除后,用手抠鼻会有什么发现?由此推测鼻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做出推测:清洁。
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解释:
①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过滤吸入气体里的灰尘、异物,是我们忠诚的“边防卫士”!
②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粘住并杀灭空气中的病菌,使吸入的空气更清洁。当异物进入鼻腔,鼻粘膜受到刺激,就会引起一种保护反射——打喷嚏。此时提醒学生打喷嚏时不要对着别人,并用手帕等遮住口鼻。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鼻,还有没有其他器官在清洁中也起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学教材42页内容。
③展示气管内壁的图片。气管中的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此时提醒学生不要随地吐痰。
本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鼻毛和气管中纤毛的作用,鼻涕和痰中的成分以及其排出体外对人体的意义,从而总结出呼吸道就像“空气净化器”可对进入肺内的气体起到清洁的作用。并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温暖
展示生活中典型实例: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很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肺部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呢?由此推测呼吸道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做出推测:温暖。
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解释:
①鼻腔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②人体内的温度一般恒定在37.5℃左右,但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不定。体温的相对恒定对于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分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那么流到鼻黏膜处的血液是多少度呢?对吸入的空气会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推理等活动,学生就能得出:鼻就像“暖气”能使经过的空气变得温暖。
接着让学生分析“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教师展示图片以作提示。这样通过“学以致用”巩固所学内容,并让同学们进一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湿润
体验感受:用鼻呼吸和用口呼吸各10次。
做出推测:结合资料亲身体验后,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呼吸道可以使进入肺的气体湿润。
尝试解释:通过前面学习,学生知道在鼻腔中有黏液,可以给空气加湿,除此之外教师补充:咽、气管等结构也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可以给空气加湿。
教师可以把呼吸道的这个功能比喻为“加湿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
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患重感冒时,往往要用嘴呼吸,早上醒来时会感到口干舌燥,而正常用鼻子呼吸时没有这种感觉。
5、学生总结归纳呼吸道的作用,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学生自己总结呼吸道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各个作用是如何实现的。从而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意图:“资料分析”是难点,可又是重点的实现过程,为此在本部分中笔者对文中已有资料进行了有机整合,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会感受加进去,分为四个板块,对呼吸道的作用分别进行分析阐述。而且在清洁、温暖、湿润三个作用的探究中采用同样的流程:展示生活中典型实例→作出推测→尝试解释。这样使资料丰富起来,思路清晰起来。并且教师把清洁、温暖、湿润三个功能分别比喻为“空气净化器”、“暖气”、“加湿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在轻松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活动】(四)联系生活,关注健康
1、结合资料与生活体验,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关注空气质量和健康
教师设疑:“我们的呼吸道功能如此强大,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提供的关于哮喘、肺炎、尘肺等资料,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那我们的空气质量是否超出了我们的处理能力呢?播放视频短片《中国呼吸》,展示中国不同城市连续40天的影像记录,以及2014年的大气污染情况。提问“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这一天的空气质量呢?”学生们能够答出是PM2.5。雾霾就是由悬浮在空中的大量直径几微米以下的微粒所导致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然后播放视频《穹顶之下》片段,揭示雾霾的危害!
最后以“雾霾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如“为减少雾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什么,雾霾天出行要注意什么”等。最后教师总结:①每个人都应当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做起,倡导低碳生活、节能环保,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逢雾霾天,应尽量减少外出,多喝水、多吃新鲜、富含维生素的水果,生活作息规律。③雾霾天必须出门的话,一定戴口罩,出门后进入室内,要及时洗脸、洗手、漱口、清理鼻腔。最终达到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和健康,提高环保意识”的目标。
2、知识应用,感知吞咽和呼吸的关系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吞咽和呼吸能否同时进行。随后播放动画,展示在吞咽和呼吸时会厌软骨的位置变化。让学生利用动画中展示的信息归纳: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来,空气顺利地进入气管;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口,避免食物进入气管。教师利用两个粉笔盒结合讲授咽、喉部及其会厌软骨,比较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吃饭时不允许大声说笑。
3、了解发声的原理
先让学生将手放在喉处微微发声,感受声带的振动。接着教师讲授发声的原理,并提醒学生青少年在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声带。
【活动】(五)知识梳理,情感提升
该节内容较简单,可以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多人站起来发言,互相补充,比较完整的进行了小结。
除了知识的学习,本节课学生还养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不随地吐痰,不对着别人打喷嚏等。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印象更加深刻!
最后教师强调一下重点。
【练习】课堂练习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按顺序排列应当是( )
A.鼻 咽 喉 支气管 气管 肺
B.鼻 喉 咽 气管 支气管 肺
C.鼻 口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D.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2、下面关于呼吸道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B.呼吸道可以使空气湿润
C.呼吸道可以使空气温暖
D.呼吸道能够清除空气中的所有有害物质
3、下例各项试图论述用鼻呼吸的优点,但有一项不正确,应该是( )
A.鼻粘膜内的嗅细胞可以感受气味的刺激
B.鼻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鼻毛能阻挡吸入的空气里的尘埃
D.鼻粘膜分泌黏液可以清洁湿润吸入的气体
4、边说笑边吃东西,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 )
A、会厌软骨没能盖住喉的入口
B、气流冲击,喉腔扩大
C、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
D、环状软骨扩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共3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优质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