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②理解并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③知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测定真实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促进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②培养学生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②理解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2、难点:
①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②通过气球实验理解气孔组成和开闭原理。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共消耗200千克的水,只有2.2千克,成为了植物的组成成分。
这些水是如何被玉米吸收的?在玉米体内如何运输?又是如何散失出去的呢?
(二)探究新知
1、水的吸收和运输
①吸收:植物吸水的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其中根毛可以增大根的收水面积。
②运输:播放实验视频,观察带茎的白花在红墨水中,几个小时后,叶脉、花瓣和茎是否变红?
叶脉和整个花瓣都红了,但茎的表面没有出现红色。将近切断从横切面和纵切面分别观察,可发现茎内部分变红。
变红部位是茎中运输水的导管部分。
课件出示导管图片,观察并分析导管的特点和功能。
导管为一根中空的管道:构成导管的细胞没有细胞质细胞核,上下间的细胞壁也已经消失。导管能被红墨水染色:由死细胞构成。
由于导管贯穿植物体,可以到达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因此水分在植物体中的运输途径为: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植株全身
2、蒸腾作用
玉米消耗的200千克水中只有2.2千克,成为了植物的组成成分,其他的水分去哪里了?
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①通过实验验证蒸腾作用的进行场所
找到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在一株植物体上罩上塑料袋,另一只除去叶片,只留下茎后罩上塑料袋,几个小时后,观察塑料袋内壁是否出现大量水珠。
有茎和叶的塑料袋上出现大量水珠;
只有茎的塑料袋上无水珠。
蒸腾作用器官:叶片
蒸腾作用结果:散失水分
3、叶片的结构
想要了解真藤做的具体过程,主要先了解叶片的结构,进而了解蒸腾作用散失气体的具体部位。
表皮:导管和筛管 (无叶绿体)
叶脉:上表皮和下表皮 (有叶绿体)
叶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有叶绿体)
水蒸气从表皮以上的气孔中散失
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s
将一片刚摘下的叶子放在盛有70°热水的烧杯中,过段时间观察叶片表面是否产生的气泡,比较正反两面气泡的数量。
陆生植物:下表皮气孔多
水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多
气孔并不是永远开张开蒸腾作用也不是永远进行,那么蒸腾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白天有光气孔张开、晚上无光气孔闭合
气孔吸水开放、失水闭合
蒸腾作用的条件: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
蒸腾作用的意义:①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②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稳定水循环。
拓展:
移栽树木带土坨——保护根毛和幼根
移栽树木剪去大量枝叶
阴天和傍晚时移栽树木 降低蒸腾作用
移栽树木时加盖遮阳布
(三)课堂总结
通过板书师生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梳理归纳本节知识点
完成随堂练习,通过习题拓展知识。
完成P114练习1—3。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水的吸收和运输
二、蒸腾作用
器官:叶片
场所:气孔
条件:白天
结果:散失水分
意义:①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②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稳定水循环。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分的运输途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